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期热播的韩剧《请回答1988》中有这样一个片段:罗美兰做了二十多年的家庭主妇,其间与家人同甘共苦,经历了家里从穷得叮当响到一夜中彩票成暴发户。一次她临时要回乡下三天,本以为失去了她的悉心照顾后家里会一片狼藉,可结果回来发现家里依然干净得一尘不染。她看着眼前这干净的家,心里却高兴不起来,反而涌上的是落寞。
罗美兰看见家里一尘不染为什么会感到难过呢?是因为她不在时,家人依然能过得很好,她感觉不到自己的存在对于全家的意义了,她失去了存在感,所以她感到失落和难过。
那么,什么是存在感呢?
存在感其实是精神上的需求程度,而非物質的填充。简单地说,也就是当你被其他人特别需要或注意时产生的感觉,尤其是被家人、亲人所关注而产生的价值和感觉。
我们为什么需要存在感呢?
存在感的背后是对虚无的恐惧和对弱小自我的自卑。人们天生就抵抗这种负面情绪,没有人想要活在恐惧和自卑中,所以人们总是要做点什么似乎才能证明自己的存在。就是因为动作的主语是我,如果我发出的一个动作、一段声音是被人需要或引人注意的,那么我就是存在的。罗美兰若是看到家里乱得一团糟需要她去打扫,心里涌上来的至少不会是失落,顶多会感到些许烦躁,甚至会有些窃喜。因为做了二十多年家庭主妇,除了打理家务,其他什么也不会做的她依然能感受到家人的需要。所以,在证明自己是存在的之后你心中就会涌出自信、悦愉、满足等正面情绪。这就是存在感最大的积极意义。当然,存在感也有消极的一面,过度的存在感会使人产生自负和虚荣的负面心理。
在时下流行的微信朋友圈中,许多人把刷新动态叫做刷存在感,作为学生的我对这一现象深有体会。一到暑假,五花八门的动态都涌上来了,秀旅游、秀身材、秀美食、秀闺蜜、秀衣服,甚至连寂寞和伤心都要秀出来,我作为一个旁观者只能默默点赞。一次,我朋友发一条“Happy birthday to me”的说说。我看着下面一连串的评论,心想,这么多评论也不差我一个人,于是我只点了一个赞。到了晚上,她问我为什么不跟队形,并说如果我评论了其他人说不定也跟着评论,这样整个评论看起来就更长了,看起来更有“面子”,发动态不就是为了刷刷存在感吗?我愣了愣,这到底是为了找存在感还是为了满足虚荣心?但由于是她生日,我还是给她评论了“生日快乐”。果真,过了几分钟后又有几个人跟着评论了。
后来,我发现存在感只是外界对其有效的回应,就像我那个朋友一样,光一条说说就有那么多评论,好似自己能呼风唤雨。不光是她,朋友圈里若秀出质量较好的图,大家就会紧跟着评论和点赞,这样跟风式的低质量回应更多的是满足了他人的虚荣心,让人错误地认为拥有了存在感。
在我们日常聊天中,一个低质量的回应会使人消极,比如:“呵呵”,会消弭对方的存在感,高质量的回应一般都是通过尊重认同对方,给对方带来存在感。
当然,要有存在感光靠高质量的回应是不够的,其本人也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来面对荣辱是非,你并不需要有所作为并把它展现给别人看。只要你认真地去做生命中的每一件事,无论好与坏,无需他人的评论,自己问心无愧便足以。
(指导教师:诸丽/编辑:李跃)
评点:张引
关于“存在”,最响当当的一句话应该是法国哲学家笛卡尔的那句:“我思故我在。”它将认识回到自身,自己就是存在的起点。然而,从此文来看,作者理解的“存在”更多地指向一种感觉,它更需要外物的呼应。比如开篇引用的电视剧中的人物——一个做了二十多年家务的主妇,她的“存在感”在于别人对她劳动的需要;再比如微信圈的乱象,他们乐此不疲地刷屏,这种“存在感”在于别人对他们生活的回应。作者于文末提醒“其本人也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来面对荣辱是非,你并不需要有所作为并把它展现给别人看”提升了“存在感”的高度,回归了“存在”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