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养生四观

来源 :特别健康·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udab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毛泽东一生始终处于中国政治军事等斗争漩涡的中心,特别是前半生,更是处于中国最动荡的时期。由于长期生活极不规律,他养成了许多不利于健康的生活习惯。但是,即便如此,他还是在这个世界上生活了83年,可谓高寿了。毛泽东有着自己的一套养生观。
  一是生死观。毛泽东多次和他周围的卫生保健人员谈到生死问题。他说:人哪有长生不死的,古代帝王都想法去找长生不死的药,最后还是死了。还说,有生必有死,生老病死,新陈代谢,这是辩证法的规律。他甚至对护士长说,我死了,可以开个庆祝会,你要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对生死的正确认识是养生者的必修课,坦然地面对生死就会活得轻松,气血运行正常,人自然长寿。
  二是疾病观。毛泽东对待疾病既重视又不重视,首先重视培植自身的抵抗力,在这个基础上再用药。他说,不要有点小病就用药。先让自身的抵抗力与细菌作战,如果抵抗力差,你再帮它一把。有病也不可怕,既来之,则安之。他认为医生的话不可不听,也不可全听。他对于保健品也是认为能少吃就少吃,最好不吃。在打针吃药问题上,他是出名的固执。对待疾病也是每个人在养生中必然碰到的问题,正确对待疾病是健康的前提。
  三是饮食观。毛泽东对饮食的要求,既满足自己从小形成的具有地方特色的饮食习惯,如辣椒、活鱼、腊味食品、霉豆腐和马齿苋等,也根据当时客观条件有所变化。他从不追求奢华,始终保持从小形成的杂而普通的饮食爱好。由于长期在艰苦动荡的环境中生活,他没有养成定时饮食的习惯,但在看似无规律的饮食中,又形成了他自己的规律。一个人的饮食习惯应该在不变中有小的变化,才能适应身体的需要。
  四是运动观。“遇事不怒,基本吃素,多多散步,劳逸适度”是流传很广的毛泽东养生保健十六字诀。前一句说的是思想修养,后几句说的就是他晚年的运动锻炼情况。其实,毛泽东终生喜欢的运动项目是游泳、登山和乒乓球。而且他的运动不仅是身体的,也是精神的,他把身体锻炼和精神的修炼紧密结合起来,还在青年时期就提出“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口号。
其他文献
一边是五颜六色、翩翩起舞的蝴蝶,一边是通体金黄、扇形的银杏树叶,两个原本不可能有交集的东西,在苏州姑苏区运河社区杨光明的手中,被巧妙地结合到一起。  杨光明出生于1935年,今年80岁,他谈吐清晰,走起路来风风火火。  退休前,杨光明在人民饭店宣传处工作,平时经常和书画打交道。他从小喜欢写字画画,但是那时没条件,一直没能接受专业教育。退休后,杨光明进入老年大学,正式学习书画。  2006年的一个秋
期刊
瓷都景德镇,在老窑博览区那砖木搭建的古老坯房里,80岁的老艺人王炎生坐在“辘轳车”前,用一根搅车棍拨动着“辘轳车”,轮盘立时旋转起来,一块泥料在他的手中,瞬间就变成了一
期刊
莫要等到死后悲切  承德有位老作家叫郭秋良,数年前他和年纪相仿的几位老朋友成立了一个小组织,叫“生前友好协会”,隔些日子还就真的像回事地开次会,且无人请假缺席。不过会议内容也简单明了,就俩字:喝酒。  他们这些人都曾经历坎坷。“文革”后数年间,他们常以“生前友好”的身份去火葬场送故人。归来几人借酒聊解郁闷之心,有人就说,咱们思想解放一回吧,莫要等到将来给谁开追悼会时悲悲切切,折腾一早上,其实死者什
期刊
老爸的听力越来越差,有时面对面说话,都必须“重播”,还要加大“音量”。起先,老爸觉着不碍事,就一直没配助听器。后来,老爸对我们说话也扯着喉咙,有时我们正看电视,老爸一咋呼,都吓一跳。  我们越来越不习惯,在爱人的催促下,我给老爸买了台助听器。老爸虽说不让买,可真买来,他老人家还是非常高兴,拿着助听器和母亲鼓捣了半天,终于戴上了。我一说话,老爸吓得往后一躲:“乖乖,效果这么好!”  老爸有了助听器,
期刊
终于,母亲决定来一趟重庆。但行程比较曲折,要先送十岁的孙女———我弟弟的女儿到巴东某座深山的外婆家,然后转道来渝。  她没去过巴东,也没来过重庆。67岁之前,她去的最远的远方,就是150公里之外的汉口。除非不得已,她从不乘车,从不出门,她对车厢的机油味儿有一种近乎迷信的畏惧和排斥。坐汽车时,她总选择开窗的前排位子,让洞开的风呼呼地刮着脸。即使这样,她也是坐一次,吐一次。我见过那一幕。犹如一个惊恐的
期刊
82岁的周兆早身体硬朗,声音洪亮,谈话对答时反应之快不输后生仔。本来梦想做飞行员,结果做了几十年的航模教练。  1954年,在空军担任机械师的周兆早复员回到广州,成为广东体委系统第一个航模教练。1958年,凭着当时有限的资料,周兆早自费制成了无线电收发设备和模型飞机,并在第一届省运会获得这个项目的冠军。1987年,周教练退休了,没有了教学和竞赛的压力,他完全进入“玩”的境界。  虽然已经年过八旬,
期刊
第一招:蹲下来。药店的便宜药都放在最下面,放在醒目位置的药品都是高利润药品。如感冒类药物,最上面一排摆放的是价格接近二十元的,而最下面一排摆的往往是价钱便宜的感冒清、感冒灵、维C银翘片等。  第二招:里面选。利润较低但又好销的药品,药店多以“买这药的人比较多,平时都放在收银处的柜台”或“今天刚好卖完了,还没来得及摆出来”等为由,将药品藏起来,以便引导消费者购买利润较高的同类药品。  第三招:指定品
期刊
住院前,医生说为了放疗,必须把头发剪短。剪头发那天,我特意叫了一个做视频的哥们儿来帮我拍纪录片,讲的是我入院前把长发剪短,化疗后头发渐渐掉光,之后又生长回归的过程。拍摄可能要历时三年或者更长,主题是“新生”。  这个想法太酷了,我顿时觉得化疗都高大上了起来。可是,打完化疗针等着头发掉光光的我被医生告知:你打的是铂类药,不掉头发。这样啊,真叫人不开心啊,这样我的化疗就一点儿都不酷了。  不从坏的事情
期刊
一艘帆船,一对伉俪;一段传奇,一生回忆。497天的海上航行,经停39个岛屿、横跨9个国家和地区、横渡太平洋;海上漂泊两万多公里,年龄组合超百岁的跨国伉俪,用行动证明了他们的爱情宣言。  结婚五周年纪念日起航  2007年,45岁的“湘妹子”万金玉,通过国际交友网站,结识了长自己十岁的瑞典男子Rolf(中文名字若赋)。三个月后,若赋飞来中国跟万金玉见面,四天后和万金玉登记结婚。  2012年11月8
期刊
院里小孩出了东家进西家,一碗肉馅饺子出锅,满院飘香,群童毕至……这是许多人曾有的邻里关系记忆。如今,随着生活节奏加快,这类场景已难寻觅。上海市园景苑小区65岁的曾庆丰,一直在用自己的方式“重塑”她的城市邻里生活。  初遇尴尬  2000年,曾庆丰从老家湖南湘乡迁往上海,随女儿居住,刚到小区时她很不适应,“邻里很陌生,见面不打招呼,脸上没笑容。与老家大门互敞、走门串户比,这里更像是房客,各行各事,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