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初中数学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相关的数学知识,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实践能力。所谓“做数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心理的特点,充分利用周围环境的因素,组织学生通过观察和动手实践来获取知识的一种教学方式。在初中数学开展“做数学”的学习方式具有重要意义,不仅有利于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而且能够将学生的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相连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关键词:初中数学;做数学;教学运用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前者“鱼”指知识,后者“渔”指方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授生以渔”,即要求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探寻方法及规律,实现“做数学”的目的。近年来,伴随着初中数学教学的不断改革,新课改也提出:在培养学生记忆力及模仿力的同时,还应增强其实践能力,引导学生树立合作交流意识,拓宽思维能力。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巧用“做数学”不仅顺应新课改潮流,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一、有效运用“做数学”开展教学,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好老师。只有学生发自内心地对所要学习的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不断探索和发现,从而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水平。而“做数学”的教学方式,通过提出一个问题或者知识,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解决问题和收获知识,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巧妙借助“做数学”的教学方式展开教学,让学生积极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比如,在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的相关知识时,对于(X-1)(X+2)=70的求解讲解过程,很多老师传统的教学方式就是先将方程式去括号,得到一般的一元二次方程形式的式子,然后再用常规方法解答。这种教学方式无可厚非,但是在这一过程中,仅仅只是老师一个人在讲解和思考,学生只是被动地跟随老师的步伐解题,老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几乎没有交流,这样不利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现。其实,老师可以运用“做数学”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自主思考和探索的过程中获得知识。首先,现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大概四个人,让小组的组员互相讨论和探索,可以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一道一元二次方程,并且比一比哪种方法最简便高效,最后找一位代表将小组的想法和意见分享给大家,看看哪个小组找的方法最好。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投入到小组讨论中。老师在学生的讨论过程中,要留心学生的表现,并且对学生感到困惑的地方及时地给予讲解和引导。最后,老师要对每一小组代表的发言给予恰当的评价,做得好的地方要表扬和鼓励,不对的地方要及时纠正。
二、尊重学生意愿,增强学生学习信心
“做数学”的过程,强调的让学生通过自身体验获得数学知识和技能,强调的是学生理解、思考的过程,注重学生的亲自参与,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在确保不偏离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尊重学生的自身意愿,增强学生学习信心。如学习“圆柱体积”时,采用可小组合作的课堂活动方式,将教具发给学生后,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来推导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通过小组合作后,有的学生提出“将圆柱起开,按照黑板上的图摆放后,得到一个近似长方体,根据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得出,圆柱体积等于底面积乘以高。”还有的学生提问“我们将近似长方体的最大面作为底面,为什么总是算不对?”面对这一预料之外的情况,老师如果置之不理或是简单地说学生的做法有错,不仅会打击到学生学习积极性,挫伤学生自主思考意识,也不利于师生和谐关系的构建。而此时,若采用以下方法则可较好地处理这一情况。教师可以这样说“你们的摆法是没有错的,只不过是中间可能存在一些问题,看班里有哪位学生愿意帮助呢?”虽然在此种情况下教师事先准备好的教学设计可能用不上,但学生们自主探索、深入钻研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遵从学生们的意愿开展活动,学生有着很大的热情,也能很好地提高活动的效率。但尊重学生的意愿并不是放任不管,教师不可单纯为了追求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精神而完全按照学生的意愿行事,数学教学的目标还在于让学生们掌握正确的数学知识、技能,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思维,因此教师还要担当好引导者的角色,在坚持不偏离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开展教学活动。
三、借助“做数学”,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学科教学的发展。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老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恰当运用“做数学”的教学方式,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比如,在学习拆项消元法的相关知识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拆项消元把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的应用,老师可以采取“做数学”的方式展开教学。先在黑板中给出一个较为复杂的分式,然后引导学生对其进行观察,发现式子当中隐藏的规律或拥有的共同的分式,然后将其改写成拥有相同分式的式子再进行约分简化。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在观察和动手实践过程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点的理解和印象,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点的应用,切实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和水平。
四、在操作中发展数学
一位优秀的从教人员这样写到:从事数学教学设计之初,应首先关注的不是“学生要学什么数学”,而是“学生学完数学能够做什么”。这句话表明:学生学习数学是为今后更好地用数学、发展数学,进而为生活服务。所以,在数学生活化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尽可能带学生走出教室,接触社会,在实践活动中提高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分析能力,进而发展数学。
总之,引导学生“做”数学,整个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边活动的过程,整个过程是在相互的合作交流之中完成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发挥其能动作用,恰到好处地去引导,充分发挥各自角色的主观能动作用,从而提高学生教学学习的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黄加亮.浅议“动手做数学”的优点及在教学中的实施[J].语数外学习.2013.(12):73.
[2] 王营军.“动手做数学”的优点及在教学中的实施[J].教学实践.2013.(6):52.
关键词:初中数学;做数学;教学运用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前者“鱼”指知识,后者“渔”指方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授生以渔”,即要求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探寻方法及规律,实现“做数学”的目的。近年来,伴随着初中数学教学的不断改革,新课改也提出:在培养学生记忆力及模仿力的同时,还应增强其实践能力,引导学生树立合作交流意识,拓宽思维能力。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巧用“做数学”不仅顺应新课改潮流,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一、有效运用“做数学”开展教学,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好老师。只有学生发自内心地对所要学习的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不断探索和发现,从而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水平。而“做数学”的教学方式,通过提出一个问题或者知识,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解决问题和收获知识,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巧妙借助“做数学”的教学方式展开教学,让学生积极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比如,在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的相关知识时,对于(X-1)(X+2)=70的求解讲解过程,很多老师传统的教学方式就是先将方程式去括号,得到一般的一元二次方程形式的式子,然后再用常规方法解答。这种教学方式无可厚非,但是在这一过程中,仅仅只是老师一个人在讲解和思考,学生只是被动地跟随老师的步伐解题,老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几乎没有交流,这样不利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现。其实,老师可以运用“做数学”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自主思考和探索的过程中获得知识。首先,现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大概四个人,让小组的组员互相讨论和探索,可以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一道一元二次方程,并且比一比哪种方法最简便高效,最后找一位代表将小组的想法和意见分享给大家,看看哪个小组找的方法最好。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投入到小组讨论中。老师在学生的讨论过程中,要留心学生的表现,并且对学生感到困惑的地方及时地给予讲解和引导。最后,老师要对每一小组代表的发言给予恰当的评价,做得好的地方要表扬和鼓励,不对的地方要及时纠正。
二、尊重学生意愿,增强学生学习信心
“做数学”的过程,强调的让学生通过自身体验获得数学知识和技能,强调的是学生理解、思考的过程,注重学生的亲自参与,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在确保不偏离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尊重学生的自身意愿,增强学生学习信心。如学习“圆柱体积”时,采用可小组合作的课堂活动方式,将教具发给学生后,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来推导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通过小组合作后,有的学生提出“将圆柱起开,按照黑板上的图摆放后,得到一个近似长方体,根据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得出,圆柱体积等于底面积乘以高。”还有的学生提问“我们将近似长方体的最大面作为底面,为什么总是算不对?”面对这一预料之外的情况,老师如果置之不理或是简单地说学生的做法有错,不仅会打击到学生学习积极性,挫伤学生自主思考意识,也不利于师生和谐关系的构建。而此时,若采用以下方法则可较好地处理这一情况。教师可以这样说“你们的摆法是没有错的,只不过是中间可能存在一些问题,看班里有哪位学生愿意帮助呢?”虽然在此种情况下教师事先准备好的教学设计可能用不上,但学生们自主探索、深入钻研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遵从学生们的意愿开展活动,学生有着很大的热情,也能很好地提高活动的效率。但尊重学生的意愿并不是放任不管,教师不可单纯为了追求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精神而完全按照学生的意愿行事,数学教学的目标还在于让学生们掌握正确的数学知识、技能,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思维,因此教师还要担当好引导者的角色,在坚持不偏离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开展教学活动。
三、借助“做数学”,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学科教学的发展。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老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恰当运用“做数学”的教学方式,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比如,在学习拆项消元法的相关知识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拆项消元把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的应用,老师可以采取“做数学”的方式展开教学。先在黑板中给出一个较为复杂的分式,然后引导学生对其进行观察,发现式子当中隐藏的规律或拥有的共同的分式,然后将其改写成拥有相同分式的式子再进行约分简化。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在观察和动手实践过程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点的理解和印象,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点的应用,切实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和水平。
四、在操作中发展数学
一位优秀的从教人员这样写到:从事数学教学设计之初,应首先关注的不是“学生要学什么数学”,而是“学生学完数学能够做什么”。这句话表明:学生学习数学是为今后更好地用数学、发展数学,进而为生活服务。所以,在数学生活化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尽可能带学生走出教室,接触社会,在实践活动中提高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分析能力,进而发展数学。
总之,引导学生“做”数学,整个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边活动的过程,整个过程是在相互的合作交流之中完成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发挥其能动作用,恰到好处地去引导,充分发挥各自角色的主观能动作用,从而提高学生教学学习的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黄加亮.浅议“动手做数学”的优点及在教学中的实施[J].语数外学习.2013.(12):73.
[2] 王营军.“动手做数学”的优点及在教学中的实施[J].教学实践.2013.(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