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词意义的历时变化:体与论元结构》述评

来源 :外语教学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th_19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引言rn《动词意义的历时变化:体与论元结构》是由Routledge出版的“历史语言学研究丛书”中的一本,2018年出版,作者为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Elly van Gelderen教授.此书正文共10章.第一章为导论,主要概述本书的核心思想、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第二章概述体和论元结构的背景知识;第三章讨论不及物动词的变化及其语义在vP结构上的投射;第四章分析致使和及物性标记的形态变化,以此阐明及物性形态标记的消亡使得动词能出现在不同论元结构中;第五至第八章依次探讨连系动词、心理动词、感官动词和双及物动词的体和论元结构的发展变化;第九章探讨外部体的变化以及外部体对内部体的影响;第十章是结论.下面我们先述介该书的核心思想,然后简要评论其意义和不足.
其他文献
在李亚非(2009)“轻介词短语”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提出,鉴于汉语单音节方位词的名词性和黏附性,应将其分析为轻名词n.轻名词是一个功能语类,投射出轻名词短语(nP),决定方位短语的名词性.介词选择nP做补足语符合介词的范畴选择,也符合语序理论和格理论的预测.反观英语的介词,可分为单纯词式介词和复合词式介词,前者实现为轻介词,而后者则具有名词性,因为它们可以悬空,可以做宾语,需要借助其他成分引进论元.英语表方位的词从“方位”(Loc)核心移位到“路径”(Path),可以直接引介论元,这是功能语类参与论
翻译语言作为“第三语码”具有相对独立性,也具备进入对比分析框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意味着对比语言学走进了“第三空间”,其内涵的拓展足以引发对比语言学的理论路径和方法论的革新.与传统的原语对比分析的单一模型相比,本文将对比分析拓展为一个包含五种分析模型的框架体系:1)两种自然语言的对比;2)源语-译语-目的 语的对比;3)两种译语的对比;4)基于原语对比分析的翻译研究;5)译语对目的 语的调节研究.这一“动态对比语言学”旨在对两种自然语言及其之间的翻译语言进行对比分析,并对三者的互动关系进行共时或历时考察,其
本文基于情境系统性理论的基本主张,结合E-Prime 2.0在线测试和纸质离线测试,对中国英语学习者的二语抽象动词具身语义加工中的情境系统性进行实证研究.结果 发现:1)二语抽象动词的情境系统性差异仅影响其具身语义的加工成本:文字、图片和视频三种情境条件的加工成本依次递增,而正确率无明显差异;2)高级和中级英语学习者加工二语抽象动词具身语义时的组间差异显著:前者正确率高,反应时短,后者正确率低,反应时长.研究发现验证了情境系统性在二语加工中的普适性及其核心主张.
翻译语言因具有区别于源语和原创语言的独特语言特征而被称为“第三语码”.本研究基于自建汉英文学翻译平行语料库和英语原创可比语料库,引入计量语言学中的句法结构定律探究“第三语码”,以期精确、动态、科学地捕捉翻译语言的语言结构与其属性之间关系的普遍规律和特征.研究验证了句长分布定律(语言结构-句长与其频次)和门策拉-阿尔特曼定律(语言结构-句长与语言成分-小句长)在翻译英语、原创英语和源语汉语中跨语言的普适性,并发现定律公式的相关拟合参数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翻译英语与原创英语和源语汉语在句子系统的组织方式和句子-
韵律焦点作为语调的一个成分,是近年来二语语音研究的新话题.本文采用诱导性半自然话语语料,基于一个完整的言语交际链,以英语母语者为参照,从音高运动、音高峰对齐、时长等产出指标及感知评判两方面考察中国学习者英语韵律焦点习得的全貌,并探讨感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与母语者相比,中国学习者音高变化丰富性欠佳、音域较窄、音高峰对齐时间偏晚,这些问题在宾语窄焦中尤为突出;感知正确率及感知与产出之间的相关度因焦点类型不同而异.以上发现对二语韵律焦点习得和教学以及言语交际发展具有重要启示.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的基础外语教育一直处于全国领先地位.除了上海作为一个国际大都市、地处中国改革开放前沿所具备的众多天然优势外,国家给予上海的特殊教育改革政策,上海地方政府在基础教育领域的政策创新、经费投入和有效管理,上海教研系统所构建的一套高效有序的教研管理体系、一支高素质的教研员和名师队伍、一套日臻成熟的教师培训机制、一批外语特色学校的示范效应等等都是上海基础外语教育不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强大支撑.近年来,上海市英语教育教学研究基地通过理论研究、教材编写、教师培训等工作进一步加强了与政府机构、教研部门、国
语义韵具有潜藏性,是二语学习和研究的难点.本研究首先基于语料库开展调查,界定二语语义韵学习的两个主要困难即缺失型和独有型语义韵,并提出隐性、显性学习假设;然后设计语义韵学习实验和能够过滤母语影响的语义韵知识测量方法,探讨二语语义韵知识的学习规律并验证假设.结果 显示,上述两类语义韵主要通过注意水平较高的学习任务显性习得,而隐性学习都不显著.分析表明,缺失型语义韵因缺失部分不能被直接感知,需学习者具有较高的二语水平并投入较多注意力去领会;独有型语义韵因独有部分与母语对应表达冲突而容易引起注意.这两种情形都主
本文运用根植中国文化的“界学理论”,从翻译的界域观、翻译界域的由一到二再到多乃至无限多,以及翻译的本质界分和圆融等多个方面,对翻译本质进行哲学层面的思考,以期为翻译研究在新时期的发展注入新的中国元素,提供现有译学认知模式以外的另一个可以用来合理阐释翻译本质的理论路径和方法.
本文基于自建新型跨模式汉英会议口译语料库,选用语料库翻译学中常用的词汇参数对交替传译、同声传译和原创英语口语文本的词汇特征进行类比考察.研究结果显示,汉英交传与同传的译语词汇特征无显著性差异,意味着口译文本的词汇特征可能对口译模式的变化并不敏感.此外,两类口译文本的词汇特征相较于原创英语口语呈现出总体一致的复杂化趋势,与翻译共性研究中的“简化”假设不符.我们认为,语境差异、修辞偏好和原语因素等是造成口译英语不如原创英语简洁的潜在原因.鉴于当下研究者所用的口译语料库规模普遍不大,不同口译模式对口译产出的影响
本文通过对比长篇小说《骆驼祥子》的汉语原文与其英语、日语和韩语平行译本中的话题省略现象,发现汉语语篇的话题省略频率高于英语,但低于日语和韩语.英语话题多见句内省略,汉语话题常见短距离的同段内省略,日语话题存在大量长距离的同段省略,而韩语话题除同段省略外还有大量跨段省略.这四种语言的话题指称形式与语篇层级之间有不同的对应关系,会使用不同的手段提示语篇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