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笔下人物命运“束缚力”探析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x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卡夫卡被誉为二十世纪文学巨匠,现代主义文学的始祖。他善于描写在荒诞的环境中小人物的挣扎和绝望,其作品中总是出现一股强大且神秘的力量置主人公于恐惧、孤独和迷惘之中。为深入探求这股作用于人物命运的“束缚力”,本文以卡夫卡的长篇小说代表作《审判》和《城堡》为例,结合作家所生活的时代背景、成长环境和宗教信仰去深入剖析其笔下人物悲剧命运的成因。
  【关键词】:卡夫卡;《审判》;《城堡》;悲剧;命运;束缚力
  一、绪论
  卡夫卡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杰出奠基人之一,他的作品大都表现在充斥着敌意的社会环境中个人的挣扎与痛苦。其长篇小说《审判》和《城堡》由于其独特的艺术特色和丰富的时代内涵,更是被视为经典。卡夫卡十分地关心人处于绝对权力的现实世界中所表现出的软弱性。并且卡夫卡从来不去写一个有血有肉的真实的世界,他更善于的是通过一系列充满象征意味的事物来表现自己的意志和感知。卡夫卡的长篇小说《审判》和《城堡》里的主人公K就都受制于一股说不清道不明的神秘力量,且这种神秘力量的不确定性,使作品具有了丰富且深刻的内涵。本文在深入剖析文本探讨主人公悲剧成因的同时,还结合卡夫卡所生活的時代背景、家庭环境等因素对卡夫卡作品中人物的悲剧命运进行全景式的分析。
  二、人物命运“束缚力”的表现
  在卡夫卡的长篇小说《审判》和《城堡》中的“法”和“城堡”都分别将主人公K置于一种不能用理性和逻辑去解释的荒诞神秘的境遇中。虽然主人公K在意志和行动上是反抗和挣扎的,但最终也是徒劳的。本文通过分析《审判》中无处不在又难以洞悉的“法院”、《城堡》中既在眼前又难以触碰的“城堡”和权势的附庸/K们的推手们去探知这股强大“束缚力”的隐喻内容。
  (一)《审判》中无处不在又难以洞悉的“法院”
  《审判》主要说的是主人公K在他30岁生日的那天清晨被捕了,逮捕他的监督官告知性地说:“我们甚至对这件案子一无所知。我也无法告诉您是否有人控告了您。您被捕了,这倒是千真万确,但更多的我就不知道了。”[1]主人公K因此逐步地迷失了自己,他为了寻得所谓的真相而焦头烂额,整天惶惶不可终日。约瑟夫·K动用自己能够动用的所有力量去探究真相,证明自己的无罪。但他始终摆脱不了自己有罪的指控。直至主人公K被带到郊外杀死,莫名其妙地结束了他这短暂的一生。
  而法院的态度从始至终都是模棱两可的。它的审判程序是保密而随意的,无论是对于公众的隐瞒,还是被告自身的懵懂,甚至作为审判程序仲裁者的法官也同样表现的一知半解。以此看来,法院只是凭借自身的权利去随意的审判无辜的人,并且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没有结果的判决。以致K在临死前发出绝望地呐喊“他从未见到过的法官在哪里?那个他永远无法企及的高级法院又在哪儿?” 。[2]
  首先“法”是人类荒诞的生存环境的隐喻。表现为《审判》以20世纪的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家史为背景,透过小人物的可悲命运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的邪恶与扭曲。文中K在整个过程中的挣扎是徒劳的,法院的意志无处不在,却又从未透明的审判过一场。虽然透过K将“法”的神秘、荒谬、腐败的本质揭示出来,但更大程度上表现的是K在“法”面前的无力感。法院拥有绝对的权威性,而主人公K就连挣扎的权利都是法院施舍来的,表现出人的生命在强大的集权统治下的苍白无力。
  再次“法”是卡夫卡的自我审判的隐喻,也可以说是“原罪”的隐喻。《审判》的写作背景是“1714年7月12日卡夫卡与未婚妻鲍威尔解除婚约的事件,这是他生命中一次巨大的危机。”[3]这件事使得卡夫卡有极深的负罪感,而K所承受的一系列折磨则是卡夫卡自我审判的结果。同时受家庭观念的潜移默化,卡夫卡自幼就信奉犹太教的 “原罪”说。如在《审判》中从未指出K任何罪状,但文中充斥的却是“你不必纠结于你有什么罪,只要认罪就好”的论调。
  (二)《城堡》中既在眼前又难以触碰的“城堡”
  土地测量员K历经艰辛终于在一个冬日的夜晚到达城堡管辖下的一个穷村庄。在这里,全身疲惫的K遇到了各色各样的人,他们都是挣扎在社会底层的普通民众。主人公K一直在努力的想要获求一张身份证明,在与城堡的无数次周旋下,K总是满怀希望却又毫无指望。
  城堡,就像一个锈迹斑斑的看不见的牢笼,在这里每个人的意志都是被剥夺的。主人公K这个外乡人为入住这里而必须得到城堡的同意,这场身份验证的拉锯战也是一场意志的消耗战。要不就是沦为城堡的附庸,要不就是油尽灯枯而亡。但较之《审判》中K的无措性,外物的强加性;《城堡》中K的烦躁与无措更接近于自虐,他从未想过离开村子,而只是苦苦的想要进入城堡,领取一张能够留在村子里的通行证。
  这时“城堡”是卡夫卡糟糕的现实处境的隐喻。德国学者安德尔如是评论过卡夫卡的现实处境:“作为犹太人,他在基督教徒中不是自己人。作为不入帮会的犹太人,他在犹太人當中不是自己人。作为说德语的人,他在捷克人当中不是自己人……但在自己家里,他比陌生人还陌生。”[4]这表现了在社会夹缝中生存的卡夫卡的苦不堪言,他是被社会排斥在外的“局外人”。
  (三)权势的附庸/K们的推手们
  在《审判》中,K总是极力的向别人证明他是没罪的,但结果都差强人意。作品中的女人们大多与法有某些关联“或者说,女人们在法的主宰之下促使K在犯罪时意识到法,每当K触犯了法时,她们就消失了,似乎是完成了她们的使命。”[5]如K的代理律师虽为当地有名的律师,但这名律师并没有做出任何实质性的工作来帮助他。再看商人夏洛克,他在律师面前变成了一条狗,并且他还沉浸在打官司的自娱自乐中,最终间接地沦为法的工具。最后主人公K在潜意识里逐渐默认了自己有罪的事实,拯救自身的过程亦或就是证明自身有罪的进程。因为不论你没做什么,或做了什么,你都无法逃避开这种无形而又有强大束缚力的法的怪圈。
  在《城堡》中,其他重要人物均是村子里与城堡发生或多或少联系的人物。如主人公K为了能进入城堡,而引诱城堡官员克拉姆的情妇弗丽达。再如莫穆斯先生,他是联通乡村和克拉姆的中介,更是 K这样的想进入城堡的人应该指望的一位重要人物。但此时K已经失去了耐心,甚至当莫穆斯对K说他为克拉姆老爷办事时,K对莫穆斯先生剩下的只是挖苦和嘲讽。当然也致使他失去了莫穆斯这个通往城堡之路的很好的帮手。并且为了显出城堡的绝对权威,还突出表现了阿玛莉娅一家的不幸遭遇。在一次消防协会举办的联欢活动中,削瘦矮小的城堡官员索尔替尼相中了美貌艳丽的阿玛莉娅。到第二天早上就写了封不堪入目的信要求阿玛莉娅半小时之内去找他,收到信后,阿玛莉娅感到了极大的侮辱,她“无法再强迫自己再看一遍了,而是将它撕了个粉粹,把纸屑向外面那人的脸上扔了过去,然后就关上了窗子。”[6]阿玛莉娅对城堡官员的“邀请”的拒绝使他们一家受到了全村的排斥。甚至连累村子里的人也都觉得自己是个罪人。这再一次说明了在《城堡》的命运模式下,要不沦为附庸,要么被逼向死亡的困境。
其他文献
【摘要】: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不断加深,人民主体思想在我国得到扎根的同时,党提出的群众路线更是对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的继承和创新发展。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遵循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现实的人”为研究的出发点,通过劳动实践这个核心点证明人的主体地位,其最终目的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地发展。在当今的形势下,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贯彻
期刊
【摘要】:泰戈尔的长篇小说《天赐良缘》 反映的是家庭中的婚姻选择问题,其中蕴含了大量泰戈尔对婚姻的认识和理解,通过对《天赐良缘》的解读,来窥探出泰戈尔的矛盾婚姻观及印度传统的影响。  【关键词】:泰戈尔;《天赐良缘》;婚姻观;修行;独身;寡妇  一、《天賜良缘》中的印度婚姻观  泰戈尔是印度近现代文学史上成就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一位大师,是印度杰出的诗人、小说家、剧作家等。泰戈尔一生共著12部中长
期刊
《愿一切是一场梦》  你说,  相比于你失去的,  你得到的不值一提。  然而沧海桑田,时过境迁,  已经没有机会给我们回去了。  你说,  你像《夏洛特烦恼》里的夏洛,  兜兜转转一大圈,才知道谁最好  然而没有人能像夏洛一样,  梦醒来身边还是最爱的人  你说,  如果有时光机回到当时  你不会做出那样的选择,  但这世界从来没有后悔药,  也没有人会选择一直停留在原地。  但尽管我倔强地驳回
期刊
【摘要】:優秀的课外读物对于丰富我们的精神文化,提高我们高中生写作技巧有着重要作用,《老人与海》是一部优秀的世界名著,它是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先生的代表作,整部作品中“永不言败”的主题思想是我们最应该学习的精神。  【关键词】:《老人与海》;永不言败;海明威  《老人与海》这部世界名著是根据海明威先生自身的实际经历创作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海明威先生移民到古巴,认识了老渔民富恩特斯。1930年,
期刊
【摘要】:如今虽然东西方文化交流越发密切,但是由于文化的差异性,还是有许多方面双方需要相互理解借鉴,最典型就是风景画。由于文化的差异,审美趣味的不同,造成了现今东西方绘画艺术的风格不同。本文笔者拟从文化差异角度剖析东西方风景画中的艺术差异。  【关键词】:东西方;风景画;文化差异  在中国古代未有风景画的概念,但却有与风景画内涵一致的以水墨丹青、黑白相间为主的山水画。一直到二十世纪初,西方思想的野
期刊
【摘要】:“叫”字句按照其语法意义分类为使役义“叫”字句、被动义“叫”字句,本文从其被动义入手,分析它的句法、虚化过程、语义色彩,以期勾勒出其演变规律。  【关键词】:被动义;句法分析;虚化  一、“叫”字句的定义  “叫”字句从语法形态上讲是指句法形式上有“叫”,而且“叫”具有使役义和被动义的语法意义的句子,可以按照其语法意义分类为使役义“叫”字句、被动义“叫”字句。如:  你的成绩真叫人羡慕。
期刊
【摘要】:色彩作为一种特殊的符号,首先是基于对现实的反映,其次是通过对视觉的刺激以形成情绪上的影响,既是客观现实的展现也是主观意识的表现。影片《山河故人》中的色彩表现既是导演贾樟柯区别于以往作品在创作上的一个突破,也是对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社会背景、不同人物的直观表现。三段式的故事结构运用不同的画幅和色调明显的区分开来,形成强烈的情绪对比。整体形成了既有真实性又兼具艺术性的视觉效果。  【关键
期刊
又是一年“黄叶落”的时节,我站在巷口,看瑟瑟秋风卷起遍地黄叶,深巷中的老屋苔痕斑驳,显得愈加苍凉。然而在我的记忆里,这里的空气中曾久久的飘荡着微苦而熨贴的药香……  我自小患有过敏性皮炎,每每发作时奇痒难忍,大小医院的药膏药水,林林总总也用过几十种,总是略有好转却无法断根。有人向妈妈推荐了国医堂的老中医——王医师。据说,王医师已年逾古稀,虽名声遐迩,却一直偏居一隅,在小巷深处的开了一家“国医堂”,
期刊
【摘要】:芥川龍之介被世人誉为鬼才,一方面是意指其作品立意之奇诡,另一方面则更多地指其作品中浓重的阴郁气息。不过,这其中也有例外,《阿富的贞操》一文就是属于轻快温馨的类型。它体现芥川在对生活的怀疑与不安之外,始终还隐含着一丝对生活美好一面的认可与憧憬。本文试图通过对《阿富的贞操》一文做细致透彻的解剖以揭露芥川生命中鲜为人知的理想追求。  【关键词】:芥川龙之介;阿富的贞操;人物形象;积极  芥川龙
期刊
【摘要】:本文对《浮士德》中的主人公——浮士德和靡菲斯陀进行了简略的人物分析。书中的这两大人物,都体现了一种悲剧意义。首先从浮士德精神这一文化符号入手,既肯定了历来这些被称赞的进取、自强不息、自我肯定等精神象征,又否定了过于激越奋进的精神会把理性的精神象征扭曲成非理性的病态,这便是历来一直被广泛讨论的“浮士德难题”。虽然矛盾重重,笔者也认为《浮士德》有光明的尾巴——牧歌情调。这是一种终极的人道主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