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今中国社会,社会工作已经广泛的应用到了各个领域,尤其是价值理念部分,更是被各行业引荐为指导思想抑或具体化为行为准则。从高校新生辅导员工作切入,试析社会工作价值伦理的引进和实现方式。
[关键词]社会工作价值伦理 尊重 人在情境中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08)1210193-01
一、社会工作概述
社会工作是一种运用科学的方法和艺术的手段去解决各种各样社会问题的职业。起源于西方的宗教慈善事业,伴随着西方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而发展成为一种以人为本的专业化的制度性助人活动。社会工作之所以能成为现代社会解决社会问题的主要方式,在于其秉承“以人为本”的价值伦理尊重人,同时又坚持“人在情境中”的理念优化人的环境,这两项伦理内容对高校辅导员工作,尤其是新生辅导员工作有着很重要的启示。
新生辅导员可以将社会工作“以人为本”的“尊重人”的要求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即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独立人格、能力和自身价值等;将“人在情境中”原则演化为从改善新生的成长环境而促进新生的适应和发展。
二、新生辅导员如何操作化社会工作价值伦理
社会工作相信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主体,都有自己独特的人格、尊严和价值,都是值得尊重的。这是社会工作价值伦理中最重要的,其他伦理守则都是从此引申开来。
(一)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尊严和价值从记住新生开始
新生辅导员应该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努力记住所有学生的姓名、样貌、声音、特征、优缺点等个人基本情况,这是对学生最直接最有效的尊重。
首先,不能忽视迎新的意义。新生辅导员必须始终坚守在迎新的第一现场,迎接前来报到的学生,回答他们的疑惑,就报到过程中了解到的信息,打开交谈的突破口,比如,就学生的生源地谈到来校乘坐的交通工具,旅途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就学生填写的身高和鞋子尺码开玩笑“和我的一模一样”;就学生的特长爱好对他们表示肯定,并透露出羡慕甚至佩服他们具备的这些技能的信息……重点关注困难学生和没有家长陪同独自一人前来报到的学生,通过真诚的微笑、为他们倒水、整理衣服等方式让他们感受到亲人般的关怀,并把困难学生一一备案。在此同时,尽可能通过学生的相貌特征和言谈举止记住他们的姓名,因为,在第一次互动过程中能够记住对方的姓名及突出的特征是对他最大的尊重。第一次见面的效果对辅导员和新生今后的互动有很大的影响。
其次,还可以通过翻看档案和新生办理图书证的电子照片库,以及结合军训、早操、课堂和其他活动中对他们的观察和相互交谈,记住了所有学生的名字和基本特征。每一个人身上都有只属于这个人的元素和特质,都有得到别人关注的愿望,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每个人也都有被人尊重的需要,而在初次见面后就能记住他们的名字,这无疑是被关注被尊重的最直接的证明。当然,每位新生辅导员也不可能从不叫错学生的名字,此时明智的做法就是马上真诚道歉,最原始最简单的方式更能在辅导员和学生之间架起一座友好、互信、尊重的合作桥梁。
(二)“人在情境中”要求新生辅导员重视新生班级建设
初入大学,新的环境系统新的班级集体,同学之间互不相识,彼此好奇、友好、试探,却又有些顾虑和自我防御。社会工作“人在情境中”的价值理念认为:在解决问题时,将人放在首位,同时用整体观点来看待问题,从人与环境互动的角度理解、发展和实现社会生活中的个人。由此引申,新生在大学的适应和发展离不开周围环境的作用,只有在与环境互动中才能实现自身的成长,而班级内外要素恰好构成了大学校园里影响新生发展最直接的环境系统。
笔者认为作为一名新生辅导员,必须从硬、软规则两方面展开新生班级建设工程。
首先,制定班级各种具有普适性和强制约束力的规章制度,及对违规者的处理办法。正所谓“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规矩的订立,为班级建设进一步开展提供了纪律性的保障,尤其对新生,一开始必须保证总有一个雷池是所有人都不敢逾越的。比如活动时间规定、宿舍行为守则、课堂纪律,甚至对班级活动开展的程序的硬性要求:观察发现问题---提炼活动主题——活动策划(书面的策划方案)——活动的筹备开展——活动的评估报告等。
其次,强化班级具有感召性凝聚性的“内涵”建设,即内部文化建设。包括能体现每个班班级文化的口号、班旗、班徽、班歌,更体现在班级发展动力机制构建的要求上。
第一,良好的沟通与交流是班集体建设的基础,也是班级发展内在动力的源泉。新生班集体组成后,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师生之间和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和熟悉,这个时候就需要辅导员扮演联结者的角色,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首先,辅导员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个互相认识的平台,即全体同学通讯录的建立,包括每个同学的宿舍电话和手机号码,便于一对一地直接沟通;指导学生建立QQ群、飞信群、班级博客、班刊等,为大家建立交流平台。比如,开一次班会,让两个人一组通过交流相互了解,然后向全班同学介绍对方,以增进对彼此的印象。在班会时打破男女划界、宿舍为营的局面,借助于“大风吹”游戏重新安排座位,让每个同学都有机会与其他的成员互动。
第二,强调班级凝聚力和归属感的建设,一个班级要想把同学都凝聚到一起,对同学产生强烈的吸引力,就必须具备两方面的条件:一是班级取得的成绩和荣誉,这让每个成员的成就需要和自重需要得到不同程度的满足;二是班级内部浓厚的家庭氛围,这让每个成员在班里都能感受到温暖和放松。本着这样的原则,利用契机策划对新生开展“人性化”的情感教育,并提出了维系班级进步对每个人要求的“责任、爱心、关怀、团结、互助、信任、互惠、分享、人人参与”的软目标。比如,感恩节组织集体活动,让每位同学都通过电话或短信的方式向父母表达谢意;促进不同专业及不同班级之间的互动,让每个班把自己的品牌成果展示给其他班级看,共同分享,站在全院、全年级的高度,整合彼此间的资源,重新配置,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第三,一个班级的发展最终要靠每个人的全身心投入,这就要求必须给每位同学一个发挥作用的位置,即让每个人都有一个锻炼的岗位。考虑到班委会职位有限,可以考虑利用“宿舍长”“班委监督委员会”“兴趣小组”“班级联络员”等各种名目创造机会,尽量让每个新生都能在步入大学之初就能承担某些责任,在岗位上提升自身能力,满足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感受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不可或缺性。此外,所有的大型班集体行动要求每个同学都必须参与,这是一项义务,也是一项权利,集体的事务一定是集体中所有个体都知情、都参与其中来决定的。
三、小结
社会工作的价值伦理深邃丰厚,并非三言两语就能道尽,而高校新生辅导员的工作千头万绪,更是千言万语难以说明,二者之间的联系确是必要而
有益的,本文仅就社会工作的“尊重”和“人在情境中”理念,从直接尊重新生和通过建设新生环境而间接促进新生成长两个角度,初探社工价值对新生辅导员的建议,有待做更加深入的研讨。
参考文献:
[1]冷余生. 高等教育学[M].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
[2]向国强,新生辅导员工作的思考,成功教育,2007年第11期
[3]戚家勇,谈大学新生班集体建设,北京师范大学校报-186期(2008-04-01)第03版)
作者简介:
刘佳,女,山东大学威海分校法学院团总支,辅导员,社会工作方向硕士研究生,助教。
[关键词]社会工作价值伦理 尊重 人在情境中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08)1210193-01
一、社会工作概述
社会工作是一种运用科学的方法和艺术的手段去解决各种各样社会问题的职业。起源于西方的宗教慈善事业,伴随着西方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而发展成为一种以人为本的专业化的制度性助人活动。社会工作之所以能成为现代社会解决社会问题的主要方式,在于其秉承“以人为本”的价值伦理尊重人,同时又坚持“人在情境中”的理念优化人的环境,这两项伦理内容对高校辅导员工作,尤其是新生辅导员工作有着很重要的启示。
新生辅导员可以将社会工作“以人为本”的“尊重人”的要求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即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独立人格、能力和自身价值等;将“人在情境中”原则演化为从改善新生的成长环境而促进新生的适应和发展。
二、新生辅导员如何操作化社会工作价值伦理
社会工作相信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主体,都有自己独特的人格、尊严和价值,都是值得尊重的。这是社会工作价值伦理中最重要的,其他伦理守则都是从此引申开来。
(一)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尊严和价值从记住新生开始
新生辅导员应该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努力记住所有学生的姓名、样貌、声音、特征、优缺点等个人基本情况,这是对学生最直接最有效的尊重。
首先,不能忽视迎新的意义。新生辅导员必须始终坚守在迎新的第一现场,迎接前来报到的学生,回答他们的疑惑,就报到过程中了解到的信息,打开交谈的突破口,比如,就学生的生源地谈到来校乘坐的交通工具,旅途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就学生填写的身高和鞋子尺码开玩笑“和我的一模一样”;就学生的特长爱好对他们表示肯定,并透露出羡慕甚至佩服他们具备的这些技能的信息……重点关注困难学生和没有家长陪同独自一人前来报到的学生,通过真诚的微笑、为他们倒水、整理衣服等方式让他们感受到亲人般的关怀,并把困难学生一一备案。在此同时,尽可能通过学生的相貌特征和言谈举止记住他们的姓名,因为,在第一次互动过程中能够记住对方的姓名及突出的特征是对他最大的尊重。第一次见面的效果对辅导员和新生今后的互动有很大的影响。
其次,还可以通过翻看档案和新生办理图书证的电子照片库,以及结合军训、早操、课堂和其他活动中对他们的观察和相互交谈,记住了所有学生的名字和基本特征。每一个人身上都有只属于这个人的元素和特质,都有得到别人关注的愿望,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每个人也都有被人尊重的需要,而在初次见面后就能记住他们的名字,这无疑是被关注被尊重的最直接的证明。当然,每位新生辅导员也不可能从不叫错学生的名字,此时明智的做法就是马上真诚道歉,最原始最简单的方式更能在辅导员和学生之间架起一座友好、互信、尊重的合作桥梁。
(二)“人在情境中”要求新生辅导员重视新生班级建设
初入大学,新的环境系统新的班级集体,同学之间互不相识,彼此好奇、友好、试探,却又有些顾虑和自我防御。社会工作“人在情境中”的价值理念认为:在解决问题时,将人放在首位,同时用整体观点来看待问题,从人与环境互动的角度理解、发展和实现社会生活中的个人。由此引申,新生在大学的适应和发展离不开周围环境的作用,只有在与环境互动中才能实现自身的成长,而班级内外要素恰好构成了大学校园里影响新生发展最直接的环境系统。
笔者认为作为一名新生辅导员,必须从硬、软规则两方面展开新生班级建设工程。
首先,制定班级各种具有普适性和强制约束力的规章制度,及对违规者的处理办法。正所谓“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规矩的订立,为班级建设进一步开展提供了纪律性的保障,尤其对新生,一开始必须保证总有一个雷池是所有人都不敢逾越的。比如活动时间规定、宿舍行为守则、课堂纪律,甚至对班级活动开展的程序的硬性要求:观察发现问题---提炼活动主题——活动策划(书面的策划方案)——活动的筹备开展——活动的评估报告等。
其次,强化班级具有感召性凝聚性的“内涵”建设,即内部文化建设。包括能体现每个班班级文化的口号、班旗、班徽、班歌,更体现在班级发展动力机制构建的要求上。
第一,良好的沟通与交流是班集体建设的基础,也是班级发展内在动力的源泉。新生班集体组成后,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师生之间和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和熟悉,这个时候就需要辅导员扮演联结者的角色,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首先,辅导员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个互相认识的平台,即全体同学通讯录的建立,包括每个同学的宿舍电话和手机号码,便于一对一地直接沟通;指导学生建立QQ群、飞信群、班级博客、班刊等,为大家建立交流平台。比如,开一次班会,让两个人一组通过交流相互了解,然后向全班同学介绍对方,以增进对彼此的印象。在班会时打破男女划界、宿舍为营的局面,借助于“大风吹”游戏重新安排座位,让每个同学都有机会与其他的成员互动。
第二,强调班级凝聚力和归属感的建设,一个班级要想把同学都凝聚到一起,对同学产生强烈的吸引力,就必须具备两方面的条件:一是班级取得的成绩和荣誉,这让每个成员的成就需要和自重需要得到不同程度的满足;二是班级内部浓厚的家庭氛围,这让每个成员在班里都能感受到温暖和放松。本着这样的原则,利用契机策划对新生开展“人性化”的情感教育,并提出了维系班级进步对每个人要求的“责任、爱心、关怀、团结、互助、信任、互惠、分享、人人参与”的软目标。比如,感恩节组织集体活动,让每位同学都通过电话或短信的方式向父母表达谢意;促进不同专业及不同班级之间的互动,让每个班把自己的品牌成果展示给其他班级看,共同分享,站在全院、全年级的高度,整合彼此间的资源,重新配置,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第三,一个班级的发展最终要靠每个人的全身心投入,这就要求必须给每位同学一个发挥作用的位置,即让每个人都有一个锻炼的岗位。考虑到班委会职位有限,可以考虑利用“宿舍长”“班委监督委员会”“兴趣小组”“班级联络员”等各种名目创造机会,尽量让每个新生都能在步入大学之初就能承担某些责任,在岗位上提升自身能力,满足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感受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不可或缺性。此外,所有的大型班集体行动要求每个同学都必须参与,这是一项义务,也是一项权利,集体的事务一定是集体中所有个体都知情、都参与其中来决定的。
三、小结
社会工作的价值伦理深邃丰厚,并非三言两语就能道尽,而高校新生辅导员的工作千头万绪,更是千言万语难以说明,二者之间的联系确是必要而
有益的,本文仅就社会工作的“尊重”和“人在情境中”理念,从直接尊重新生和通过建设新生环境而间接促进新生成长两个角度,初探社工价值对新生辅导员的建议,有待做更加深入的研讨。
参考文献:
[1]冷余生. 高等教育学[M].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
[2]向国强,新生辅导员工作的思考,成功教育,2007年第11期
[3]戚家勇,谈大学新生班集体建设,北京师范大学校报-186期(2008-04-01)第03版)
作者简介:
刘佳,女,山东大学威海分校法学院团总支,辅导员,社会工作方向硕士研究生,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