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从“自主整理课”概念界定、操作流程、课型价值、实施策略四方面阐述了如何以“自主整理课”为载体,培养高中学生数学学习的自主探究意识,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切实贯彻新课改“学会自主”的基本理念。
【关 键 词】 自主整理课;自主探究;课堂
一、概念界定
“自主学习”,就是学习主体主导自己的学习。它是在学习目标、过程及效果等诸方面进行自我设计、自我管理、自我调节、自我检测、自我评价和自我转化的主动建构过程。
“自主整理课”,就是学生结合自身知识结构特点,通过自我梳理、同伴互助、教师点拨等多种方式协同纠错,达成巩固旧识、发现新知的学习目标,培养及时纠错、适时反思的学习习惯,营造合作攻关、资源互补的学习氛围,最终走向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
二、操作流程
1. 出示目标,明确重点。教师下发本周合作整理课内容提纲。提纲中需明确本周自主整理的资料来源、预设目标、重点内容。旨在通过该形式确保学生的合作整理课有资料、有目标、有重点。
2. 自查错因,自主纠错。学生个体参照合作整理课内容提纲,结合自身日常所做练习,独立查找错因,订正试卷,整理错题集,建立习题库。旨在通过该形式查补知识漏洞,构建知识体系。
3. 组内互助,互通有无。全班开展以数学学习小组为单位的二轮纠错。操作要领:先由两位A等组员分工辅导两位B等组员;再由两位A等组员和两位B等组员共同辅导两位C等组员。期间教师巡视指导。旨在通过这种帮扶形式,使学生在探讨中解决自主纠错过程中遗留的疑难杂症,在争辩中碰撞出理性的奇思妙想,在切磋中寻求解决问题的各路高招。
4. 小组汇报,组间答疑。各小组选一发言人汇报本小组组内互助环节的活动成果。活动成果可形式多样,如针对某一问题的最优解;如本周所学内容的总结回顾;如学习方法的交流指导等。同时小组发言人公示本小组未曾解决的遗留问题并寻求外援。其他小组迅速研究讨论,在最短的时间内给出解答方案,并通过发言人向提问的小组当场答疑。旨在通过该形式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及迅速思辨的能力。
5. 释难答疑,见机导学。教师在巡视的基础上,结合组间答疑情况,对于组内、组间合作不能解决的共性问题、难点问题进行统一讲解:剖析错因、分析思路、提供正解、比较优劣。旨在通过该形式弥补知识盲点、突破知识难点。
6. 反思总结,归纳创新。学生在自查错因、学生互助、教师点拨的前提下开展三轮纠错。通过典例剖析、变式训练、类题辨析等形式反思出错原因,总结做题要点,归纳通法通解,提供巧解新法。旨在通过该形式提高学生数学思维的逻辑性与严谨性。
三、实施细则
(一)合理分组、各司其职
1. 组队说明。以学生数学学习成绩为依据将全班学生均分为A、B、C三个组→A与A间,B与B间,C与C间两两自由组队→两两组队B成员选择两两组队的A成员成立4人小组→两两组队的C成员选择某个4人小组成立6人小组→组内自由选举产生组长1名、记录员1名、发言人1名、反馈员1名
2. 分工说明。组长:负责组织讨论与合作;发言人:负责将小组合作的情况在全班作出汇报,介绍本组中好的做法或解法;记录员:负责整理本组讨论或合作的成果,负责给出本组的书面材料;反馈员:负责填写、统计整理课课型各类反馈表。
3. 座位说明:会晤型。以6人小组为单位两两面对面就座,A等组员坐最中间,B、C等分列两边。该座位设置为了方便组员间的交流合作,同时营造自由开放的学习环境。
4. 备注。分工明确,旨在确保各组员各司其职。但组员分工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在一段时间后,调整组员分工,以确保每位学生都能有机会担任不同工作,发展各项能力。
(二)科学评价、适时奖惩
1. 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关键在于将多种评价方式有机结合:师评、自评、互评和组评相结合。在检查小组活动的结果时,每个学习小组要分别汇报或展示小组活动的结果。这个过程是学生相互传递和交流信息的过程,一方面他们会再次接受教学内容的信息;另一方面也会对自己小组活动结果的对、错、优、劣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和对比。
2. 在对小组活动进行评价时,教师还需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学习过程的评价;第二,对合作小组集体的评价与对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对小组集体的评价;第三,评价的内容包括小组活动的秩序,组员参与情况,小组汇报水平,合作学习效果等方面;第四,小组成员定期对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进行自评,总结有益经验,明确努力方向,提高合作效率。
3. 关注个体差异,适时给予激励。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因此他们对教学内容的理解速度,完成任务的时间,讨论的参与度都会有所差异,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及时通过自己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方式,给予学生及时的肯定与鼓励。
四、课型价值
1. 整理课是学生走向自理的一大渠道。传统的新授课、复习课、讲评课三大课型侧重于教师的讲解,整理课课型则侧重于学生的自学。
2. 整理课是学生差异发展的一大载体。差异发展不是差距发展,而是承认个体差异的客观存在性。整理课就是为学生的差异发展提供空间。
3. 整理课是教学自然生态的一大形式。教育有两条渠道,一条是通过教育者的被动教育,一条是通过受教育者的主动教育。传统教育往往关注教育者这条渠道,而不重视受教育者施教这条渠道。“自教自学、自学自悟”是学习的原生态。整理课关注的是学生的自我整理、自我建构和自我教育,它是一种回归生命主体的活动,是一种自然生态的学习方式。
4. 整理课是合作探究的一大熔炉。整理课是以小组活动为主体而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是一种同伴之间的合作互助活动,同时也是一种目标导向活动。在整理课课型模式中,学习者之间有真正的信息交流。这种社会性的相互作用可以为知识建构创设一个广泛的学习共同体,从而为知识建构提供丰富的资源和积极的支持。
【参考文献】
[1] 陈旭远. 推进新课程[M].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 皮连生. 学与教的心理学[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关 键 词】 自主整理课;自主探究;课堂
一、概念界定
“自主学习”,就是学习主体主导自己的学习。它是在学习目标、过程及效果等诸方面进行自我设计、自我管理、自我调节、自我检测、自我评价和自我转化的主动建构过程。
“自主整理课”,就是学生结合自身知识结构特点,通过自我梳理、同伴互助、教师点拨等多种方式协同纠错,达成巩固旧识、发现新知的学习目标,培养及时纠错、适时反思的学习习惯,营造合作攻关、资源互补的学习氛围,最终走向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
二、操作流程
1. 出示目标,明确重点。教师下发本周合作整理课内容提纲。提纲中需明确本周自主整理的资料来源、预设目标、重点内容。旨在通过该形式确保学生的合作整理课有资料、有目标、有重点。
2. 自查错因,自主纠错。学生个体参照合作整理课内容提纲,结合自身日常所做练习,独立查找错因,订正试卷,整理错题集,建立习题库。旨在通过该形式查补知识漏洞,构建知识体系。
3. 组内互助,互通有无。全班开展以数学学习小组为单位的二轮纠错。操作要领:先由两位A等组员分工辅导两位B等组员;再由两位A等组员和两位B等组员共同辅导两位C等组员。期间教师巡视指导。旨在通过这种帮扶形式,使学生在探讨中解决自主纠错过程中遗留的疑难杂症,在争辩中碰撞出理性的奇思妙想,在切磋中寻求解决问题的各路高招。
4. 小组汇报,组间答疑。各小组选一发言人汇报本小组组内互助环节的活动成果。活动成果可形式多样,如针对某一问题的最优解;如本周所学内容的总结回顾;如学习方法的交流指导等。同时小组发言人公示本小组未曾解决的遗留问题并寻求外援。其他小组迅速研究讨论,在最短的时间内给出解答方案,并通过发言人向提问的小组当场答疑。旨在通过该形式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及迅速思辨的能力。
5. 释难答疑,见机导学。教师在巡视的基础上,结合组间答疑情况,对于组内、组间合作不能解决的共性问题、难点问题进行统一讲解:剖析错因、分析思路、提供正解、比较优劣。旨在通过该形式弥补知识盲点、突破知识难点。
6. 反思总结,归纳创新。学生在自查错因、学生互助、教师点拨的前提下开展三轮纠错。通过典例剖析、变式训练、类题辨析等形式反思出错原因,总结做题要点,归纳通法通解,提供巧解新法。旨在通过该形式提高学生数学思维的逻辑性与严谨性。
三、实施细则
(一)合理分组、各司其职
1. 组队说明。以学生数学学习成绩为依据将全班学生均分为A、B、C三个组→A与A间,B与B间,C与C间两两自由组队→两两组队B成员选择两两组队的A成员成立4人小组→两两组队的C成员选择某个4人小组成立6人小组→组内自由选举产生组长1名、记录员1名、发言人1名、反馈员1名
2. 分工说明。组长:负责组织讨论与合作;发言人:负责将小组合作的情况在全班作出汇报,介绍本组中好的做法或解法;记录员:负责整理本组讨论或合作的成果,负责给出本组的书面材料;反馈员:负责填写、统计整理课课型各类反馈表。
3. 座位说明:会晤型。以6人小组为单位两两面对面就座,A等组员坐最中间,B、C等分列两边。该座位设置为了方便组员间的交流合作,同时营造自由开放的学习环境。
4. 备注。分工明确,旨在确保各组员各司其职。但组员分工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在一段时间后,调整组员分工,以确保每位学生都能有机会担任不同工作,发展各项能力。
(二)科学评价、适时奖惩
1. 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关键在于将多种评价方式有机结合:师评、自评、互评和组评相结合。在检查小组活动的结果时,每个学习小组要分别汇报或展示小组活动的结果。这个过程是学生相互传递和交流信息的过程,一方面他们会再次接受教学内容的信息;另一方面也会对自己小组活动结果的对、错、优、劣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和对比。
2. 在对小组活动进行评价时,教师还需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学习过程的评价;第二,对合作小组集体的评价与对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对小组集体的评价;第三,评价的内容包括小组活动的秩序,组员参与情况,小组汇报水平,合作学习效果等方面;第四,小组成员定期对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进行自评,总结有益经验,明确努力方向,提高合作效率。
3. 关注个体差异,适时给予激励。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因此他们对教学内容的理解速度,完成任务的时间,讨论的参与度都会有所差异,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及时通过自己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方式,给予学生及时的肯定与鼓励。
四、课型价值
1. 整理课是学生走向自理的一大渠道。传统的新授课、复习课、讲评课三大课型侧重于教师的讲解,整理课课型则侧重于学生的自学。
2. 整理课是学生差异发展的一大载体。差异发展不是差距发展,而是承认个体差异的客观存在性。整理课就是为学生的差异发展提供空间。
3. 整理课是教学自然生态的一大形式。教育有两条渠道,一条是通过教育者的被动教育,一条是通过受教育者的主动教育。传统教育往往关注教育者这条渠道,而不重视受教育者施教这条渠道。“自教自学、自学自悟”是学习的原生态。整理课关注的是学生的自我整理、自我建构和自我教育,它是一种回归生命主体的活动,是一种自然生态的学习方式。
4. 整理课是合作探究的一大熔炉。整理课是以小组活动为主体而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是一种同伴之间的合作互助活动,同时也是一种目标导向活动。在整理课课型模式中,学习者之间有真正的信息交流。这种社会性的相互作用可以为知识建构创设一个广泛的学习共同体,从而为知识建构提供丰富的资源和积极的支持。
【参考文献】
[1] 陈旭远. 推进新课程[M].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 皮连生. 学与教的心理学[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