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从运动兴趣的角度分析了学生养成运动习惯与运动意识的最基本要素,并从成就感、认同感、适宜的运动负荷、和谐的人际关系等方面,阐述了培养学生兴趣和需要的方法与途径。
关键词:直接兴趣;间接兴趣;需要
曾读到这样一个真实的事例:一位平时上课很认真、严格执行教学计划、对学生严格要求的体育教师任教的班级,近四成学生对体育课不感兴趣,甚至有不少学生讨厌上体育课。这位教师随之改变了原来的教学方法和对学生的要求,体育课上学生要求上什么内容就上什么内容,学生喜欢上什么样的体育课,教师就会迁就他们。开始,学生很喜欢,但一段时间之后,由于不同学生的体育兴趣不一样,同时又受到场地及器材的限制,结果是满足了一部分学生又放弃了另一部分。出现这样的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至少有一点是客观存在的,那就是目前体育课堂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方法过于注重形式,认为学生对某种特定运动项目的喜爱和某些教学方式方法的兴趣等同于对体育课程本身的兴趣。而忽视通过增强体育学习的运动知识技能获得、体能的增长和体育精神的体验的内驱力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实际上,许多体育老师在日常的教学中都存在类似的情况。如何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值得我们广大体育教师深入探讨、认真反思。
一、对学生运动兴趣与需要的认识
笔者认为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可分为直接兴趣与间接兴趣(学习需要)。直接兴趣指的是一个具体教学情境對学习者的吸引效果。影响因素有:一是教学内容、活动方式是否具备新奇性;二是教学内容、活动方式是否具有挑战性;三是教学内容、活动方式是否给学生探索的机会;四是教学内容、活动方式能否使学生获得即时愉悦性;五是教学内容、活动方式对注意力的要求。
课堂上的情境兴趣能让学生积极地投入体育课的学习中,但这种兴趣产生的动机是短暂的,效果是有限的。间接兴趣(学习需要)是指学生个人会对体育运动行为或体育活动形成偏爱的心理倾向。间接兴趣(学习需要)能帮助学生掌握体育知识技能,发展体能,其效果是长久的。因此,体育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对活动的直接兴趣,在日常的体育学习过程中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促进学生将自己的兴趣逐渐内化成自我的活动或学习需要,从而培养学生终身锻炼的意识与习惯。
二、培养学生兴趣与需要的途径
(一)利用学生的成就感培养其兴趣及需要
学生的成就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的一剂良药。如同在文化课教学中的“解答了一个富有挑战性难题”一样,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实实在在的成就感是通过课堂学习和课外练习运动技能得到提高的,其中也包括运动知识和健身知识的获得等。相反如果在教学中忽视运动技能的提高,总是在简单重复低水平的运动技术动作,就会使学生丧失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学生在运动技能学习上有成就感,就会树立体育活动及学习的信心,同时也能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不足,有自己赶超的目标和继续学习的动力。
(二)合理安排适宜的运动负荷
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及需要的最大特点是体育课上要让学生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当学生在体育课学习中进行了适度的身体负荷的运动时,他们的身体就会体验到适度运动后的愉悦感。这种适度既不是气喘吁吁大汗淋漓,更不是面不改色心不跳。特别是当前学生文化课学习压力很大,学生课外运动时间很少,体育课安排适宜的运动负荷和组织合理的体育锻炼内容是学生体验体育运动兴趣的第一要素。并且,每堂课的练习中都必须坚持这种适宜的运动量,虽然带有一定的强迫性,但对于学生来说是很有必要的。
(三)利用学生在体育活动过程中获得的认同感培养其兴趣及需要
教师和同学对一个学生进步的认同是对其后继学习的莫大鼓励。课堂上一次良好的运动表现、一次出色的示范得到了老师的肯定,在运动竞赛中的出色表现得到了同学们羡慕的目光,这些都会给学生很大的精神鼓舞,也会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特别是中小学生思维十分单纯,他们往往认为:我体育好能得到老师的表扬以及同学的肯定,我还得保持下去。这样,学生就在不知不觉中对体育课产生了自我学习的需要。
(四)营造和谐的人际交流空间,培养学生的兴趣及需要
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交流是方便自由的,如果再通过体育教学组织方法的合理运用,有意识地加强和运用学生间的这种交流,就会使学生更好地体验到合作与对话交流的乐趣,这既有利于对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水平。如采用小组学习形式,由学生协商确定学习目标,进行组内分工协作,提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共同思考和对学习成效进行相互评价。
关键词:直接兴趣;间接兴趣;需要
曾读到这样一个真实的事例:一位平时上课很认真、严格执行教学计划、对学生严格要求的体育教师任教的班级,近四成学生对体育课不感兴趣,甚至有不少学生讨厌上体育课。这位教师随之改变了原来的教学方法和对学生的要求,体育课上学生要求上什么内容就上什么内容,学生喜欢上什么样的体育课,教师就会迁就他们。开始,学生很喜欢,但一段时间之后,由于不同学生的体育兴趣不一样,同时又受到场地及器材的限制,结果是满足了一部分学生又放弃了另一部分。出现这样的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至少有一点是客观存在的,那就是目前体育课堂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方法过于注重形式,认为学生对某种特定运动项目的喜爱和某些教学方式方法的兴趣等同于对体育课程本身的兴趣。而忽视通过增强体育学习的运动知识技能获得、体能的增长和体育精神的体验的内驱力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实际上,许多体育老师在日常的教学中都存在类似的情况。如何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值得我们广大体育教师深入探讨、认真反思。
一、对学生运动兴趣与需要的认识
笔者认为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可分为直接兴趣与间接兴趣(学习需要)。直接兴趣指的是一个具体教学情境對学习者的吸引效果。影响因素有:一是教学内容、活动方式是否具备新奇性;二是教学内容、活动方式是否具有挑战性;三是教学内容、活动方式是否给学生探索的机会;四是教学内容、活动方式能否使学生获得即时愉悦性;五是教学内容、活动方式对注意力的要求。
课堂上的情境兴趣能让学生积极地投入体育课的学习中,但这种兴趣产生的动机是短暂的,效果是有限的。间接兴趣(学习需要)是指学生个人会对体育运动行为或体育活动形成偏爱的心理倾向。间接兴趣(学习需要)能帮助学生掌握体育知识技能,发展体能,其效果是长久的。因此,体育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对活动的直接兴趣,在日常的体育学习过程中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促进学生将自己的兴趣逐渐内化成自我的活动或学习需要,从而培养学生终身锻炼的意识与习惯。
二、培养学生兴趣与需要的途径
(一)利用学生的成就感培养其兴趣及需要
学生的成就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的一剂良药。如同在文化课教学中的“解答了一个富有挑战性难题”一样,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实实在在的成就感是通过课堂学习和课外练习运动技能得到提高的,其中也包括运动知识和健身知识的获得等。相反如果在教学中忽视运动技能的提高,总是在简单重复低水平的运动技术动作,就会使学生丧失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学生在运动技能学习上有成就感,就会树立体育活动及学习的信心,同时也能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不足,有自己赶超的目标和继续学习的动力。
(二)合理安排适宜的运动负荷
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及需要的最大特点是体育课上要让学生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当学生在体育课学习中进行了适度的身体负荷的运动时,他们的身体就会体验到适度运动后的愉悦感。这种适度既不是气喘吁吁大汗淋漓,更不是面不改色心不跳。特别是当前学生文化课学习压力很大,学生课外运动时间很少,体育课安排适宜的运动负荷和组织合理的体育锻炼内容是学生体验体育运动兴趣的第一要素。并且,每堂课的练习中都必须坚持这种适宜的运动量,虽然带有一定的强迫性,但对于学生来说是很有必要的。
(三)利用学生在体育活动过程中获得的认同感培养其兴趣及需要
教师和同学对一个学生进步的认同是对其后继学习的莫大鼓励。课堂上一次良好的运动表现、一次出色的示范得到了老师的肯定,在运动竞赛中的出色表现得到了同学们羡慕的目光,这些都会给学生很大的精神鼓舞,也会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特别是中小学生思维十分单纯,他们往往认为:我体育好能得到老师的表扬以及同学的肯定,我还得保持下去。这样,学生就在不知不觉中对体育课产生了自我学习的需要。
(四)营造和谐的人际交流空间,培养学生的兴趣及需要
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交流是方便自由的,如果再通过体育教学组织方法的合理运用,有意识地加强和运用学生间的这种交流,就会使学生更好地体验到合作与对话交流的乐趣,这既有利于对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水平。如采用小组学习形式,由学生协商确定学习目标,进行组内分工协作,提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共同思考和对学习成效进行相互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