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年级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主要策略

来源 :教育界·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fanhaix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分析了小学数学“解决问题”(即应用题)教学的现状,提出了要注重文字语言的教法,选择补充条件的应用题,重视一题多解的练习,以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教会学生分析题目结构,确定开放的题型等提高小学高年级数学“解决问题”教学效率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数学 应用题 策略
  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应用题部分一直以来都是最难教的。应用题部分与其它部分相比,问题类别较多,内容也比较分散。在实际教学中,都是通过对不同类问题例题地讲解,让学生掌握解题方法,然后再做大量的习题进行巩固。这样的教学是以提高分数为目的,单纯为了解题而练习,而不注重提高学生的能力,会使学生感到学习很累,积极性不高。因此,应对其中的应用题教学进行改进,切实解决好教学问题,将提高学生数学能力作为重点。
  一、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现状
  现在许多小学数学教师觉得应用题不易教,小学生也觉得应用题不易学,普遍对应用题的学习有种反感的情绪, 而老师为了提高学生分数, 则往往采用题海战术。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一是教学内容陈旧, 结构封闭, 使得学生缺乏创新和追求创新的意识。二是数学练习比较单一,数学教学过程千篇一律, 没有创新意识。三是教学仅仅重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对问题的实际意义、问题所涉及的数学概念和学生对问题理解的重视程度不够, 简单地把实际问题处理成了一个纯数学问题。数学式子的转化过程在教学中没有得到较好地体现,学生只能程序化、机械化地接受。正是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 使得本来饶有兴趣的应用题教学失去了活力, 变得越来越费时费力,学生的学习越来越郁闷困惑。久而久之, 就使学生陷入一个厌学、怕学、逃学的恶性循环之中。
  二、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改进
  (一)注重文字语言的教授
  学生要想解答出应用题,首先得明白题目的内容, 这也是解答应用题的最基本条件。若学生对数学应用题中的文字语言都不能够很好地理解, 那么就会出现数学与语言知识断层, 给后继学习带来极大的困难。因此, 在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对最基本的语言知识的学习, 使他们能够读懂题意,而读懂题意的关键就是要求学生能剔除题目中的无用成分,能用自己的语言阐明题意,建立相应的文字表征或数量关系。
  (二)选择补充条件的应用题
  所谓补充条件的应用题,就是指应用题的条件不够完整,需要补充相应的条件才能成为一道完整的应用题。为此,事先设计好了应用题中的数个条件,让学生自己参考题意来选择补充条件再将应用题解答,这样做就会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自主探究能力与合作交流能力。由于每个学生知识结构、生活经验的差异,他们在补充应用题中的题设条件时,可能因人而异。已知条件的变化,就会出现解题方法的不同和解题结果的差异。
  (三)重视一题多解的练习,以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如有这样一道题:一些工人进行水管安装,在安装过程中的速度始终是一样的,前224 米用了6天时间安装,之后,又用了15 天时间安装完全部水管,求这条水管的总长?
  解法1:用归一法解。先求出15 天安装水管的长度,再与已装水管长度相加:224+224÷6×15
  解法2:用比例解。因为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效率一定,所以工作时间与工作总量成正比例。
  设:15 天安装水管为x 米,224÷6=x÷15,水管全长为x+224
  解法3:用分数应用题解法解。先求出安装水管用的总天数,再求6 天占总天数的几分之几,最后求出水管总长度:224÷〔6÷(6+15)〕
  解法4:列方程解。设:水管全长为x 米,( x-224)÷15=224÷6
  这样做,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之掌握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培养思维的主动性和灵活性。
  (四)教会分析题目结构
  老师教会学生分析题目结构对增强其解题能力有很大地帮助。有关学者发现: 学困生的解题困难很少表现在解题比例上, 而在于分析假设认知活动的差别。与优秀生相比, 学困生缺乏对题目中隐含条件和中间状态的分析, 这说明两组学生在分析阶段所分析的内容有着本质区别。解决应用题关键在于发现解法, 就是在问题与条件之间找出某种联系和关系,。通过分析题意, 明确题目的已知条件, 挖掘题目的隐含条件, 通过分析隐含条件实现由已知到未知的过渡, 最终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 尽可能用可观察、可表述的行为进行形象化的应用题教学,使教学更加形象,最大程度地将我们的思维过程简单明了地显露在学生面前。
  (五)设定开放的题型
  为了增强学生解题的分析力, 我们要设定一些有助于提高学生开放思维的题型。所谓开放型的应用题, 就是教师在设计应用题时, 不是出示一道完整条件的应用题, 而是抽取应用题中的某些条件, 让学生根据自身对题意的理解补充条件并且解答的应用题, 旨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自主探究能力与合作交流能力。由于每个学生知识结构、生活经验的差异,他们在补充应用题中的题设条件时,可能因人而异。已知条件的变化, 就会促使解题方法的不同和解题结果的差异。
  结语
  综上,应用题教学策略有许多,在策略的选择上要注意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这样才能使教学策略更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参考文献】
  [1]郭术梅.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有效教学策略之我见[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1(52):41-42.
  [2]许冬梅.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的基本途径探讨[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3(37):206-206.
  [3]苗海涛.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的基本途径分析[J].学园,2013(16):140-140.
其他文献
对工程项目管理组织结构基本形式的内容及优、缺点,从职能式、项目式、矩阵式和复合式四个方面进行了介绍,以提高工程项目管理水平.
采用常规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光谱、色谱、质谱等技术,分析、研究了南方硬木化学浆漂白废水的污染特性和特征污染物。结果表明,废水中含有较高浓度的溶解态有机物,可生物处
创新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我国现代教育改革的最强音,但是,目前数学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和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制约着创新教育的实施。而现代数学教学方法强
数学创造性思维是数学思维中的一种重要的思维形式。所谓创造性思维,就是不依常规,善于变异,从不同角度探求结论的一种思维形式。其特点是:富于独创性,即思路不落俗套,善于标新立异,独辟蹊径。创造性思维能力表现在思维过程中思路宽广,求新求变求异,不拘常法,不墨守成规。而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发散思维就是从已知概念、规律、方法出发,对问题的解决不依据常规,不受传统束缚能标新立异,而产生另一种或多种想法
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作者结合实地教学经验,针对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做了详细的研究论证。并且提出创建和谐平等的学习
阐述了优秀的项目经理、科学的成本管理和计算机管理手段的运用,在建筑企业项目管理中的重大意义,并提出了做好这三方面工作的具体措施.
旋风分离器升气管下口短路流量的大小是评价分离器性能的指标之一,现有的短路流计算方法对升气管下口短路流出现的高度范围的选取并不明确,采用不同的高度范围计算结果可能完
素材是未经提炼加工的写作材料,是作文的物质基础。我们要培养学生学会从多方面来积累写作素材,积累语言,积累写作方法,积累对事物的认识和感受,从而建立自己的写作资料库,才能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