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教版义务教育新课标历史实验教科书一套6册,是根据国家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编写的。认真总结人民教育出版社过去50多年编写教材的经验,深入钻研历史课程标准,在继承优良传统基础上改革创新,是这套教科书的主要特点。下面,笔者就指导思想、体例结构、知识内容三个方面,简要介绍这套教材的特点。
一
以唯物辩证法作指导,实事求是地认识、叙述、评价历史,是我们编写新课标历史教科书必须遵循的指导思想。
如对“洋务运动”的叙述和评价,在史学界是一个研究热点,争论多,分歧大。教科书用一课时、一千多字叙述和评价洋务运动,要求做到实事求是,难度相当大。我们是怎么做的呢?
首先,用生动、具体的材料,把洋务运动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都实事求是地摆出来。成就方面,我们列举出福州船政局中国工匠独立制成的铁甲舰“平远号”,在性能上不亚于从外国购买的“远”字号战舰;江南制造总局用自炼钢材仿制的毛瑟枪,赶上德国新毛瑟枪,研制的无烟火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这些材料都是过去人教版初中历史教科书上没有的。我们还列举洋务运动创造的许多中国第一,如汉阳铁厂是中国第一个近代化的钢铁厂,京师同文馆是中国第一所新式学堂等。问题方面,我们列举出洋务企业管理是封建衙门式的,生产不计成本,不考虑经济效益,缺乏发展动力;工人缺乏生产积极性,产品质量得不到保证。像他们生产的炮弹铜箍不合格,战时需要用锉刀加工,北洋海军使用它,在战斗中深受其害。轮船招商局长期使用官款,发展迅速,但所获利润大都落入李鸿章等人的私囊。这样,就从多层次、多角度、多侧面再现了洋务运动的本来面目,为学生客观、公正、全面地认识、评价洋务运动奠定了基础。
在评价洋务运动的时候,新教科书与旧教科书相比,有三处改进。第一处改进是,教科书首先指出,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然后再说洋务运动也随之破产。而旧教科书直截了当地说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两种写法,含义一样,但新教科书用事实说话,更令人信服。第二处改进是,教科书指出,洋务运动发生在中国近代社会新旧交替的特殊历史阶段,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洋务派的主观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而不是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旧教科书从来没有这样写过。这样写,明确地把洋务运动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内”(“新旧交替”的社会转型期),揭示出洋务派指导思想和实践活动之间的矛盾——采用新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去维护旧的封建主义统治。这样叙述,符合唯物辩证法的精神,便于教师引导学生,深刻地理解洋务运动必然失败的命运。第三处改进是,新教科书具体地说明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而旧教科书只是笼统地说洋务运动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两相比较,新教科书史论结合,而旧教科书只有空洞的结论。不仅如此,新教科书还把洋务运动放在整个中国近代化历程中去考察,充分肯定了它的开辟之功。新教科书的评价比旧教科书的评价更客观、更公允、更便利教学。
人教版新教科书的编写,既坚持以唯物辩证法作指导,又积极合理地吸纳了当代史学研究的新方法。如在《洋务运动的评价》一目的最后,引了一段李鸿章在甲午战败后的自白:“我办了一辈子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这是李鸿章自敞心扉,把他办洋务装腔作势的心态和色厉内荏的本质暴露无遗。这里运用的是心态史学的方法。“历史是人的作品”,人们的心态总会对其事业产生影响。心态史学就是从心理学角度研究历史上人们的心理状态,用以解释历史现象的方法。这种方法,为我们观察历史开启了一扇新窗口,使我们对历史的认识更全面、更深刻、更立体、更丰富。实验区的教师都对这方面的革新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他们一致认为,这段资料用得好,非常有说服力。
二
在体例结构上,新教科书的主干系统(大小字课文),新教科书的辅助系统(课文以外的导入框、文献资料、动脑筋、自由阅读卡等)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均有所创新。
例如《动脑筋》这个栏目,每课都有,表面上看,它跟旧教科书的课内思考题一样,实际上两者在提问方式、答案内容和答案要求上有本质不同。请看实例:讲到商鞅变法,旧教科书的课内思考题是,“议一议,商鞅变法为什么能获得成功”。这道题的答案全在书上,找到了一读或一背就答出来了,思考性不强。新教科书《动脑筋》提出的问题是,据《史记》记载,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结果商鞅被处死。请大家议一议,商鞅变法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无论是新教科书,还是旧教科书,都没有讲到商鞅个人的命运,而这个问题又是学生时常会问到的。我们通过《动脑筋》栏目的思考题介绍商鞅个人的命运,这样既消除了学生可能产生的疑问,又为下面的设问创设了新情境,有利于引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商鞅个人的命运看,其结局是一场催人泪下的悲剧,但商鞅变法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其政策是进步的,获得了秦国广大民众的拥护,所以守旧贵族可以消灭商鞅的肉体,却改变不了他的政策。从改革的业绩看,商鞅无疑是一个成功者。改革家个人命运与改革业绩形成了巨大的反差,面对这种新情境,学生虽然无法从课本上找到现成答案,但他们完全可以凭借课本提供的基本史实,结合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来作出判断。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不一定很固定。这样的问题,不仅能激发学生思考、探究的兴趣,而且为教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创造了条件,教师可以利用商鞅变法的典型事例,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勇于献身进步事业的崇高精神。由此可见,新教科书的《动脑筋》栏目比旧教科书的“思考题”,思维角度多、力度大,更具有启发性和教育性。
历史新课标倡导高度尊重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能力和特长,为其主动适应未来社会打好基础。长期以来,无论是历史研究,还是历史教学,都把社会生产方式的演进和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的变化当成重点去研究、去描述,而对社会生活方式的进步很少关注。近年来,社会生活史的研究成为史学界的一大热点,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为了弥补历史教学在这方面的缺憾,我们把新的教育理念与当代史学研究的新特点结合起来,在新教科书中创设了“自由阅读卡”的新体例。“自由阅读卡”配合课文内容,介绍一些社会生活方面的小知识。这些小知识生动活泼,供有兴趣、有精力的学生阅读。如
一
以唯物辩证法作指导,实事求是地认识、叙述、评价历史,是我们编写新课标历史教科书必须遵循的指导思想。
如对“洋务运动”的叙述和评价,在史学界是一个研究热点,争论多,分歧大。教科书用一课时、一千多字叙述和评价洋务运动,要求做到实事求是,难度相当大。我们是怎么做的呢?
首先,用生动、具体的材料,把洋务运动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都实事求是地摆出来。成就方面,我们列举出福州船政局中国工匠独立制成的铁甲舰“平远号”,在性能上不亚于从外国购买的“远”字号战舰;江南制造总局用自炼钢材仿制的毛瑟枪,赶上德国新毛瑟枪,研制的无烟火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这些材料都是过去人教版初中历史教科书上没有的。我们还列举洋务运动创造的许多中国第一,如汉阳铁厂是中国第一个近代化的钢铁厂,京师同文馆是中国第一所新式学堂等。问题方面,我们列举出洋务企业管理是封建衙门式的,生产不计成本,不考虑经济效益,缺乏发展动力;工人缺乏生产积极性,产品质量得不到保证。像他们生产的炮弹铜箍不合格,战时需要用锉刀加工,北洋海军使用它,在战斗中深受其害。轮船招商局长期使用官款,发展迅速,但所获利润大都落入李鸿章等人的私囊。这样,就从多层次、多角度、多侧面再现了洋务运动的本来面目,为学生客观、公正、全面地认识、评价洋务运动奠定了基础。
在评价洋务运动的时候,新教科书与旧教科书相比,有三处改进。第一处改进是,教科书首先指出,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然后再说洋务运动也随之破产。而旧教科书直截了当地说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两种写法,含义一样,但新教科书用事实说话,更令人信服。第二处改进是,教科书指出,洋务运动发生在中国近代社会新旧交替的特殊历史阶段,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洋务派的主观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而不是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旧教科书从来没有这样写过。这样写,明确地把洋务运动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内”(“新旧交替”的社会转型期),揭示出洋务派指导思想和实践活动之间的矛盾——采用新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去维护旧的封建主义统治。这样叙述,符合唯物辩证法的精神,便于教师引导学生,深刻地理解洋务运动必然失败的命运。第三处改进是,新教科书具体地说明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而旧教科书只是笼统地说洋务运动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两相比较,新教科书史论结合,而旧教科书只有空洞的结论。不仅如此,新教科书还把洋务运动放在整个中国近代化历程中去考察,充分肯定了它的开辟之功。新教科书的评价比旧教科书的评价更客观、更公允、更便利教学。
人教版新教科书的编写,既坚持以唯物辩证法作指导,又积极合理地吸纳了当代史学研究的新方法。如在《洋务运动的评价》一目的最后,引了一段李鸿章在甲午战败后的自白:“我办了一辈子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这是李鸿章自敞心扉,把他办洋务装腔作势的心态和色厉内荏的本质暴露无遗。这里运用的是心态史学的方法。“历史是人的作品”,人们的心态总会对其事业产生影响。心态史学就是从心理学角度研究历史上人们的心理状态,用以解释历史现象的方法。这种方法,为我们观察历史开启了一扇新窗口,使我们对历史的认识更全面、更深刻、更立体、更丰富。实验区的教师都对这方面的革新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他们一致认为,这段资料用得好,非常有说服力。
二
在体例结构上,新教科书的主干系统(大小字课文),新教科书的辅助系统(课文以外的导入框、文献资料、动脑筋、自由阅读卡等)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均有所创新。
例如《动脑筋》这个栏目,每课都有,表面上看,它跟旧教科书的课内思考题一样,实际上两者在提问方式、答案内容和答案要求上有本质不同。请看实例:讲到商鞅变法,旧教科书的课内思考题是,“议一议,商鞅变法为什么能获得成功”。这道题的答案全在书上,找到了一读或一背就答出来了,思考性不强。新教科书《动脑筋》提出的问题是,据《史记》记载,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结果商鞅被处死。请大家议一议,商鞅变法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无论是新教科书,还是旧教科书,都没有讲到商鞅个人的命运,而这个问题又是学生时常会问到的。我们通过《动脑筋》栏目的思考题介绍商鞅个人的命运,这样既消除了学生可能产生的疑问,又为下面的设问创设了新情境,有利于引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商鞅个人的命运看,其结局是一场催人泪下的悲剧,但商鞅变法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其政策是进步的,获得了秦国广大民众的拥护,所以守旧贵族可以消灭商鞅的肉体,却改变不了他的政策。从改革的业绩看,商鞅无疑是一个成功者。改革家个人命运与改革业绩形成了巨大的反差,面对这种新情境,学生虽然无法从课本上找到现成答案,但他们完全可以凭借课本提供的基本史实,结合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来作出判断。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不一定很固定。这样的问题,不仅能激发学生思考、探究的兴趣,而且为教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创造了条件,教师可以利用商鞅变法的典型事例,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勇于献身进步事业的崇高精神。由此可见,新教科书的《动脑筋》栏目比旧教科书的“思考题”,思维角度多、力度大,更具有启发性和教育性。
历史新课标倡导高度尊重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能力和特长,为其主动适应未来社会打好基础。长期以来,无论是历史研究,还是历史教学,都把社会生产方式的演进和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的变化当成重点去研究、去描述,而对社会生活方式的进步很少关注。近年来,社会生活史的研究成为史学界的一大热点,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为了弥补历史教学在这方面的缺憾,我们把新的教育理念与当代史学研究的新特点结合起来,在新教科书中创设了“自由阅读卡”的新体例。“自由阅读卡”配合课文内容,介绍一些社会生活方面的小知识。这些小知识生动活泼,供有兴趣、有精力的学生阅读。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