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声赋》“一气之余烈”注商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lixiao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四)选用了宋代文赋典范之作《秋声赋》。作者欧阳修在描摹秋声秋状后写道:“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笼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教材对“一气之余烈”的注释为:“一气,天地间混然之气,这里指秋气。余烈,余威。一气之余烈,秋气的余威。”笔者发现于非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高等教育出版社)和迟赵俄等选评的《古文观止》均作此解。对此,笔者不敢苟同:既然是“余威”,又怎能使草木衰败零落呢?如此注释,有悖情理。
  从情感上讲,欧阳修意在通过秋声、秋状、秋心的铺陈,渲染出一种秋天的肃杀之气,为下文抒发复杂而强烈的人生感慨奠基。纵观全文,结尾的一声“叹息”固然有难以与童子共鸣的孤寂之悲,更重要的是因“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与“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而产生的人生之悲,这种悲切之感因欧阳修处于人生之秋而得以强化。而人生之秋与自然之秋构成比兴关系,因此越是描绘自然之秋的强大威力,就越能凸显处于人生之秋的欧阳修对朱颜变枯、乌发变白的深沉感叹。
  随着情感的变化,一句“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陡然转出欧阳修自足自安的通达情怀。人之所以不能像草木一样争荣,主要是因为人的身体是血肉之躯,人的青春一去不复返,而草木则可以岁枯岁荣,不断轮回。因此愈是突出大自然摧枯拉朽的威力,也就愈能衬托万物枯木逢春的力量,这是一种艺术的张力。若将“余烈”释为“余威”,则会大大降低情感表现的力度和强度。
  从道理上讲,秋声源于秋状,秋状源于秋心,这是逐层深入的过程,而“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正好处于秋状与秋心两个部分的结合处,倘若没有强大的威力,文意怎能过渡到“常以肃杀而为心”,又怎能推衍出“物过盛而当杀”?退一步说,就算“秋气的余威”能使草木衰败零落,那么草木遭遇最强大的威力,后果可想而知。作者要表现的实际上就是这种最威猛的力量。古人云:“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也。”此之谓也。
  “一气之余烈”之关键在于“余烈”二字。在不同的语境中,“余烈”的含义是不同的。贾谊《过秦论》“及至始皇,奋二世之余烈”中的“余烈”指“遗留下的功业”,《汉书·公孙弘传》“臣闻尧遭鸿水,使禹治之,未闻禹之有水也。若汤之旱,则桀之余烈也”中的“余烈”指“残留的影响”,鲁迅《集外集·斯巴达之魂》“亚里士多德者,昔身受迅雷,以霁神怒之贤王,而其余烈,乃不能致一士之战死,咄咄不可解” 中的“余烈”指“余威”。那么,《秋声赋》“乃其一气之余烈”中的“余烈”应该解释成什么呢?
  笔者赞同王庆堂先生的解释:“一气:构成天地万物的基本素质,此处指大自然。余:饶足,此处指强大。烈:火势猛,此处指威力大。余威:强大的威力。一气之余烈:大自然的强大威力。”(王庆堂《华东师大版〈大学语文〉文言注释献疑》,载《娄底师专学报》1994年第1期)惟其如此解释,文意才能圆通。
  [作者通联:浙江丽水学院附中]
其他文献
川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三套三聚氰胺装置分别采用了荷兰DSM低压法、意大利欧技公司高压法和北京清大华业常压法三种生产工艺,简述了这三套装置的生产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及相关设
过去,在我的心中,荆州是一个比较寂寞的城市。荆州的名气属于历史。  但现在,荆州在我的心中是极可爱的城市。因为,荆州出了余映潮老师。  这些年来,语文教坛热闹得让人有点儿头晕目眩。素质教育一阵风,新课程标准又一阵风,刮得一线教师们云里雾里的经常找不到北。搞理论的斜视进行实践的,搞实践的嘲笑生产理论的,你方唱罢我登台,各领风骚几十天。  这让年轻的老师们愈发地忙碌而惶惑了。跟了这阵风,随了那股香,几
郑义广先生发表于《语文学习)2010年第5期的大作《“后序”正解》,对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指南录后序》课文的注释:“作者写这篇序之前.已经为诗集写了《自序》,故本篇称为‘后
苏教版(2006年第3版)必修1-4册的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编校的问题虽不是很多.但仍有改进的必要。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