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收看某地方台的综艺节目,主持人在请出某著名演员时,这样对他说:“观众朋友们早就对您耳熟能详了。”
乍听到“对您耳熟能详”的说法,觉得有点别扭:对“人”也可以“耳熟能详”吗?于是便查阅了几本工具书。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耳熟能详”的解释为:“听的次数多了,熟悉得能详尽地说出来”。《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的解释与此类似,指“听得多了,以致能详细地复述出来”,只是后面多了一句“形容对某人或某事物非常熟悉”;《成语大词典》《汉语成语大辞典》等相关辞书的解释也大体相似,只是有的如《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一样提到“形容对某人或某事物非常熟悉”。有的没有。虽然《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等辞书提到“耳熟能详”主要是“形容对某人或某事物非常熟悉”,但仍感觉“对某人耳熟能详”的说法别扭。
这个成语最早出自宋代欧阳修先生的《泷冈阡表》:“其平居教他子弟,常用此语。吾耳熟焉,故能详也。”…显然,最早的时候,“耳熟能详”的关涉对象是“语”。我们又借助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的古代汉语语料库,查阅了“耳熟能详”在古代、近代汉语中的用例。共找到7个例子,其中有两例没有明显涉及“耳熟能详”的关涉对象,其他5例中,“耳熟能详”的关涉对象分析下来,分别是“经营路政之成效、政事、佛教教义、祷告文、舰队情形”等,没有指人的例子。
例1:其经营路政之成效,吾人业已耳熟能详,固毋庸记者赘述也。(清小说《张文襄公事略》)
例2:于是一传十,十传百,把这一篇祷告文,视作圣经贤传一般,大半耳熟能详,连小子今日,尚可录述简中,作为谈助。(民国小说《宋史演义》)
例3:就是舰队中一切情形,日人也耳熟能详,因此养精蓄锐,预先筹备。(民国小说《清史演义》)
仔细考虑,我们之所以感觉“对某人耳熟能详”的说法有些别扭,关键在于“耳熟能详”中“能详”的意思即“能够详尽地说出来”。我们能够详尽说出来的,可以是一篇文章的内容,也可以是一个故事或者某方面的情况等,可是让我们把“一个人”详尽地说出来,似乎有些不太合适。
为了弄清“耳熟能详”在现代汉语中的确切用法,笔者又进行了进一步的语料检索。主要是想弄清楚到底哪些类型的词语可以出现在介词“对(于)”的后面充当“耳熟能详”的关涉对象,而且这个词语如果能放在介词“对(于)”的后面,它也就可以很自然地出现在诸如“让我们耳熟能详的是……”“……我们早就耳熟能详了”之类的其他格式中。在文中把考察范围限制在了“对(于)……耳熟能详”这一格式上,只取“对(于)”后跟关涉对象做介词宾语的例子。
判断一个词语在现代汉语中的正确用法,应该是“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搜索鲁迅、茅盾、沈从文、冰心、老舍、郭沫若等现代文学大家的作品并未发现“耳熟能详”的用例,笔者把考察范围主要集中在了人民网主站和百度网上。人民网中的语料多数来自于权威报刊等新闻媒体,大体可作为判断“对(于)……耳熟能详”规范用法的依据,而百度搜索的用例,多为网民随意率性表情达意的结果,未必能够作为语法规范的来源和依据,但可以预测词语用法的未来走向。
笔者把人民网主站的检索范围限制在2006年6月4日至2009年6月4日,通过搜索以及进一步的甄别、分析,共发现有效用例262个;对百度网则于2009年6月5日进行了随机搜索,只对得到的前100个有效用例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统计后发现,介词“对(于)”后引出的“耳熟能详”的关涉对象,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文章类,包括文章、诗歌、歌曲、剧目、电影、剧情、艺术、书目、题、广告、报告、段落、句子等。
例4:他们对小学教育中“红领巾是红旗的一角”记忆犹深,很喜欢红色经典,对《长征组歌》《地道战》《地雷战》都耳熟能详。(http:∥theo-ry.people.com.cn/GB/41038/9332238,html 2009年5月20日9时27分44秒)
例5:露称她非常想演莎士比亚剧本:“我已读了所有的莎剧,对一些诗句耳熟能详……”(user,qzone,qq,eom/451131210/blog/11962219804K 2007-12-9-百度快照)
(二)故事类,包括历史、故事、传说、事迹、过程、案件、比赛等。
例6:国人对苏联专家援华建设的事情已经耳熟能详,但档案表明,其实在1957年到1960年期间,中国也向苏联派遣了很多专家进行技术援助和其他服务。(http://epe,people.com.cn/GB/85037/8436378.html??2008年12月1日8时12分5秒)
例7:这也是有时听众尽管对叙事情节已耳熟能详,却仍然照听不误的原因。(mszx.mnu.cn/E_ReadNews,asp NewslD=255 45K 2009-6-5-百度快照)
(三)理念类,包括规则、精神、理念、原理、说法、问题、要求、意义、道理、文化、风俗、知识、常识、教条、理论等。
例8:关注民族企业发展的人列伊利的这种理念耳熟能详,伊利作为民族品牌的代表对其理解则更加深刻,伊利人将这种理念带来的压力变为动力,默默无闻中不断努力。(hRp://sports.people,corn,cn/GB/133076/7817287.html??2008年9月5日15时39分8秒)
例9:由于这类液压系统在国内都是用得比较多的,相信大家对这些系统的原理都已耳熟能详,这里不再赘述。(www.ea-china.com/trade/shownews,asp?newsi...44K 2009-5-20-百度快照)
(四)情况类,包括人或事物的情况、性质、特点,人的活动、行为、工作、身份、职务,事物的功能、模式等。
例10:作为目前市场上为数不多的大容量音乐手机,想必大多数朋友对诺基亚N91的主要功能早已是耳熟能详。(http:∥mobile,people.com.cn/GB/79441/6477610.html??2007年11月3日11时50分43秒)
例11:对于考本专业的学生来说,经过3年或者4年的大学学习,对本学科的知识结构体系已经耳熟能详,对自己专业相关学校的实力也有所了解……(edu.sina.com.cn/kaoy-an/2007-06-06/1628866...85K2008-12-31-百度快照)
(五)名字类,包括一个或一个以上的词、名称、名字、数据等。
例12:投资100亿元建设的八大文化工程早已成为中山建设文化名城 的佳话,市民们对八大文化工程的名字也早已耳熟能详。(http:∥gd.people.com.cn/GB/123935/123956/9220963,htm12009年4月30日9时39分4秒)
例13:王志、长江、柴静……观众对出镜记者的名字耳熟能详,栏目背后的故事却鲜为人知……(news,sohu.com/20060517/n243263131,shtml 84K 2009-5-11-百度快照)
(六)事物类,包括一个或一个以上的事物、处所等。
例14:在美国,我们都已对不可思议的中国经济引擎耳熟能详,以掺杂着恐惧、贪欲和敬畏的复杂心情打量着它。(http:∥mne.people.com.cn/GB/9289442,html??2009年5月13日9时16分55秒)
例15:对于Zalman散热器想必大家早已是耳熟能详了,不过对Zalman立体声耳机您也许就感觉有点好奇了。(www.icooler.cn/news/a0406/2007-8/14/2117…27K 2009-5-2一百度快照)
(七)人物类,包括一个或一个以上的人物等。
例16:在英国,学生们从小就养成看戏剧的习惯,对莎士比亚更是耳熟能详。(http://dxszk,people.com.cn/GB/8574254,html??2008年12月24日16时53分13秒)
例17:因为姚明的缘故,我们对苏拉耳熟能详,这个如玻璃般脆弱的男生,和我们中国球迷品尝着火箭前几年的苦涩……(WWW.haokanbu.com/story/80637/page:171K 2009-4-19一百度快照)
上面“耳熟能详”的七类关涉对象中,前五类都是较为自然的,既可以“听得多”,也可以“详尽地说出来”,而“事物”和“人物”如果能够成为“耳熟能详”的关涉对象,应是通过相同的语法修辞手段即转喻来实现的,即“事物各方面的情况”或“人的事迹、故事、情况”等类似第(二)、(四)类关涉对象,通过本体来转喻特征、情况等方式,实现为由“事物”或“人”本身来做“耳熟能详”的关涉对象,这符合语言使用的经济原则。
但显然,“事物类”做“耳熟能详”的关涉对象,要比“人物类”更自然。人民网和百度网语料统计的结果也都同样表明“事物类”的用例数要远远多于“人物类”。笔者认为这跟语言学中的数量原则相关。按照认知语法的数量原则,说话人越是觉得重要的信息,表达它们的句法结构就越大,形式也就越复杂。站在人类自身的角度来看,与事物相比,人类自身当然要更重要,因此对于人的表述当然也就应该比对于事物的表述更详细、更复杂。谈到“事物各方面的情况”,我们可以“事物”本身简单地一语代之,而谈到人各方面的情况时,则会倾向于选择比较精确也更复杂的形式,如“某人的事迹”“某人的故事”“某人的职务”“某人的身份”等,而不仅仅只是提到一个“人”。
以上七类情况,在两次检索中的具体用例数统计如表1。
从表1统计图表中我们可以看出,虽然在百度中“对(于)……耳熟能详”的第一种用法“文章类”的用例数量要略低于其他类型,但在人民网中,这种用例所占比例最高,这说明“耳熟能详”的原始用法保留到今天仍是其最基本的规范用法。第二种用法“故事类”的用例数在人民网中位列第二,也是我们今天较为常见的。而第七种用法“人物类”在人民网中用例的比例数仅为7.63%,是七种中用例数最少的。从语言规范的角度来说,这种用法并不应该甚至是被鼓励的,因此,在比较正式的场合,应慎之又慎,少拿或者不直接拿“人物”作为“耳熟能详”的关涉对象。当然,也应注意到“人物类”用法在百度中所占的比例数排在第四位,还是比较高的。这也说明,虽然目前这种用法并非最为规范的用法,但语言并非静止不变,而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一种不符合目前语言规范的用法,如果在人民群众的语言实践中被发扬光大,也未必不可以在将来演变为一种规范的甚至主流的用法。
成语是人们相沿习用的具有书面语色彩的固定短语,一方面,它的四字格形式使其具有短语的特点;另一方面,它结构的凝固性和意义的整体性又使它的用法基本相当于一个词,因此,成语属于现代汉语词汇的一部分,理应在现代汉语词汇规范化的范围之内。而词汇规范化过程中,谈词的较多,成语的规范化问题目前似乎并未引起应有的重视。因此笔者在这里尝试分析了成语“耳熟能详”的用法,以期抛砖引玉,为语言文字的规范化工作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本文得到济南大学社科基金资助,项目号X0831。
参考文献:
[1]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361。
[2]现代汉语规范词典[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语文出版社,2004:350。
[3]郑微莉、周谦主编,中华成语大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09:441。
[4]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J],中国语文,1956,(1)。
(作者单位:济南大学文学院)
出版单位:山西出版集团·山西经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年6月
中文书名:国富论:西方经济学的奠基之作
外文书名: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
内容简介
《国富论:西方经济学的奠基之作》共分五篇,囊括了政治经济学原理、经济史、经济学说史和财政学,可以说既是一部经济学的百科全书,也是经济学的一部奠基之作。虽然它体系庞大,内容广泛,但首尾一贯,结构严密。全书始终围绕的一个主题,就是如何促进国民财富的增长。《国富论:西方经济学的奠基之作》前四篇的目的,在于说明广大人民的收入是怎样构成的,并说明供应各时代各国民每年消费的资源,究竟有什么性质。第五篇即最后一篇所讨论的,是君主或国家的收入。
乍听到“对您耳熟能详”的说法,觉得有点别扭:对“人”也可以“耳熟能详”吗?于是便查阅了几本工具书。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耳熟能详”的解释为:“听的次数多了,熟悉得能详尽地说出来”。《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的解释与此类似,指“听得多了,以致能详细地复述出来”,只是后面多了一句“形容对某人或某事物非常熟悉”;《成语大词典》《汉语成语大辞典》等相关辞书的解释也大体相似,只是有的如《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一样提到“形容对某人或某事物非常熟悉”。有的没有。虽然《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等辞书提到“耳熟能详”主要是“形容对某人或某事物非常熟悉”,但仍感觉“对某人耳熟能详”的说法别扭。
这个成语最早出自宋代欧阳修先生的《泷冈阡表》:“其平居教他子弟,常用此语。吾耳熟焉,故能详也。”…显然,最早的时候,“耳熟能详”的关涉对象是“语”。我们又借助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的古代汉语语料库,查阅了“耳熟能详”在古代、近代汉语中的用例。共找到7个例子,其中有两例没有明显涉及“耳熟能详”的关涉对象,其他5例中,“耳熟能详”的关涉对象分析下来,分别是“经营路政之成效、政事、佛教教义、祷告文、舰队情形”等,没有指人的例子。
例1:其经营路政之成效,吾人业已耳熟能详,固毋庸记者赘述也。(清小说《张文襄公事略》)
例2:于是一传十,十传百,把这一篇祷告文,视作圣经贤传一般,大半耳熟能详,连小子今日,尚可录述简中,作为谈助。(民国小说《宋史演义》)
例3:就是舰队中一切情形,日人也耳熟能详,因此养精蓄锐,预先筹备。(民国小说《清史演义》)
仔细考虑,我们之所以感觉“对某人耳熟能详”的说法有些别扭,关键在于“耳熟能详”中“能详”的意思即“能够详尽地说出来”。我们能够详尽说出来的,可以是一篇文章的内容,也可以是一个故事或者某方面的情况等,可是让我们把“一个人”详尽地说出来,似乎有些不太合适。
为了弄清“耳熟能详”在现代汉语中的确切用法,笔者又进行了进一步的语料检索。主要是想弄清楚到底哪些类型的词语可以出现在介词“对(于)”的后面充当“耳熟能详”的关涉对象,而且这个词语如果能放在介词“对(于)”的后面,它也就可以很自然地出现在诸如“让我们耳熟能详的是……”“……我们早就耳熟能详了”之类的其他格式中。在文中把考察范围限制在了“对(于)……耳熟能详”这一格式上,只取“对(于)”后跟关涉对象做介词宾语的例子。
判断一个词语在现代汉语中的正确用法,应该是“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搜索鲁迅、茅盾、沈从文、冰心、老舍、郭沫若等现代文学大家的作品并未发现“耳熟能详”的用例,笔者把考察范围主要集中在了人民网主站和百度网上。人民网中的语料多数来自于权威报刊等新闻媒体,大体可作为判断“对(于)……耳熟能详”规范用法的依据,而百度搜索的用例,多为网民随意率性表情达意的结果,未必能够作为语法规范的来源和依据,但可以预测词语用法的未来走向。
笔者把人民网主站的检索范围限制在2006年6月4日至2009年6月4日,通过搜索以及进一步的甄别、分析,共发现有效用例262个;对百度网则于2009年6月5日进行了随机搜索,只对得到的前100个有效用例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统计后发现,介词“对(于)”后引出的“耳熟能详”的关涉对象,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文章类,包括文章、诗歌、歌曲、剧目、电影、剧情、艺术、书目、题、广告、报告、段落、句子等。
例4:他们对小学教育中“红领巾是红旗的一角”记忆犹深,很喜欢红色经典,对《长征组歌》《地道战》《地雷战》都耳熟能详。(http:∥theo-ry.people.com.cn/GB/41038/9332238,html 2009年5月20日9时27分44秒)
例5:露称她非常想演莎士比亚剧本:“我已读了所有的莎剧,对一些诗句耳熟能详……”(user,qzone,qq,eom/451131210/blog/11962219804K 2007-12-9-百度快照)
(二)故事类,包括历史、故事、传说、事迹、过程、案件、比赛等。
例6:国人对苏联专家援华建设的事情已经耳熟能详,但档案表明,其实在1957年到1960年期间,中国也向苏联派遣了很多专家进行技术援助和其他服务。(http://epe,people.com.cn/GB/85037/8436378.html??2008年12月1日8时12分5秒)
例7:这也是有时听众尽管对叙事情节已耳熟能详,却仍然照听不误的原因。(mszx.mnu.cn/E_ReadNews,asp NewslD=255 45K 2009-6-5-百度快照)
(三)理念类,包括规则、精神、理念、原理、说法、问题、要求、意义、道理、文化、风俗、知识、常识、教条、理论等。
例8:关注民族企业发展的人列伊利的这种理念耳熟能详,伊利作为民族品牌的代表对其理解则更加深刻,伊利人将这种理念带来的压力变为动力,默默无闻中不断努力。(hRp://sports.people,corn,cn/GB/133076/7817287.html??2008年9月5日15时39分8秒)
例9:由于这类液压系统在国内都是用得比较多的,相信大家对这些系统的原理都已耳熟能详,这里不再赘述。(www.ea-china.com/trade/shownews,asp?newsi...44K 2009-5-20-百度快照)
(四)情况类,包括人或事物的情况、性质、特点,人的活动、行为、工作、身份、职务,事物的功能、模式等。
例10:作为目前市场上为数不多的大容量音乐手机,想必大多数朋友对诺基亚N91的主要功能早已是耳熟能详。(http:∥mobile,people.com.cn/GB/79441/6477610.html??2007年11月3日11时50分43秒)
例11:对于考本专业的学生来说,经过3年或者4年的大学学习,对本学科的知识结构体系已经耳熟能详,对自己专业相关学校的实力也有所了解……(edu.sina.com.cn/kaoy-an/2007-06-06/1628866...85K2008-12-31-百度快照)
(五)名字类,包括一个或一个以上的词、名称、名字、数据等。
例12:投资100亿元建设的八大文化工程早已成为中山建设文化名城 的佳话,市民们对八大文化工程的名字也早已耳熟能详。(http:∥gd.people.com.cn/GB/123935/123956/9220963,htm12009年4月30日9时39分4秒)
例13:王志、长江、柴静……观众对出镜记者的名字耳熟能详,栏目背后的故事却鲜为人知……(news,sohu.com/20060517/n243263131,shtml 84K 2009-5-11-百度快照)
(六)事物类,包括一个或一个以上的事物、处所等。
例14:在美国,我们都已对不可思议的中国经济引擎耳熟能详,以掺杂着恐惧、贪欲和敬畏的复杂心情打量着它。(http:∥mne.people.com.cn/GB/9289442,html??2009年5月13日9时16分55秒)
例15:对于Zalman散热器想必大家早已是耳熟能详了,不过对Zalman立体声耳机您也许就感觉有点好奇了。(www.icooler.cn/news/a0406/2007-8/14/2117…27K 2009-5-2一百度快照)
(七)人物类,包括一个或一个以上的人物等。
例16:在英国,学生们从小就养成看戏剧的习惯,对莎士比亚更是耳熟能详。(http://dxszk,people.com.cn/GB/8574254,html??2008年12月24日16时53分13秒)
例17:因为姚明的缘故,我们对苏拉耳熟能详,这个如玻璃般脆弱的男生,和我们中国球迷品尝着火箭前几年的苦涩……(WWW.haokanbu.com/story/80637/page:171K 2009-4-19一百度快照)
上面“耳熟能详”的七类关涉对象中,前五类都是较为自然的,既可以“听得多”,也可以“详尽地说出来”,而“事物”和“人物”如果能够成为“耳熟能详”的关涉对象,应是通过相同的语法修辞手段即转喻来实现的,即“事物各方面的情况”或“人的事迹、故事、情况”等类似第(二)、(四)类关涉对象,通过本体来转喻特征、情况等方式,实现为由“事物”或“人”本身来做“耳熟能详”的关涉对象,这符合语言使用的经济原则。
但显然,“事物类”做“耳熟能详”的关涉对象,要比“人物类”更自然。人民网和百度网语料统计的结果也都同样表明“事物类”的用例数要远远多于“人物类”。笔者认为这跟语言学中的数量原则相关。按照认知语法的数量原则,说话人越是觉得重要的信息,表达它们的句法结构就越大,形式也就越复杂。站在人类自身的角度来看,与事物相比,人类自身当然要更重要,因此对于人的表述当然也就应该比对于事物的表述更详细、更复杂。谈到“事物各方面的情况”,我们可以“事物”本身简单地一语代之,而谈到人各方面的情况时,则会倾向于选择比较精确也更复杂的形式,如“某人的事迹”“某人的故事”“某人的职务”“某人的身份”等,而不仅仅只是提到一个“人”。
以上七类情况,在两次检索中的具体用例数统计如表1。
从表1统计图表中我们可以看出,虽然在百度中“对(于)……耳熟能详”的第一种用法“文章类”的用例数量要略低于其他类型,但在人民网中,这种用例所占比例最高,这说明“耳熟能详”的原始用法保留到今天仍是其最基本的规范用法。第二种用法“故事类”的用例数在人民网中位列第二,也是我们今天较为常见的。而第七种用法“人物类”在人民网中用例的比例数仅为7.63%,是七种中用例数最少的。从语言规范的角度来说,这种用法并不应该甚至是被鼓励的,因此,在比较正式的场合,应慎之又慎,少拿或者不直接拿“人物”作为“耳熟能详”的关涉对象。当然,也应注意到“人物类”用法在百度中所占的比例数排在第四位,还是比较高的。这也说明,虽然目前这种用法并非最为规范的用法,但语言并非静止不变,而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一种不符合目前语言规范的用法,如果在人民群众的语言实践中被发扬光大,也未必不可以在将来演变为一种规范的甚至主流的用法。
成语是人们相沿习用的具有书面语色彩的固定短语,一方面,它的四字格形式使其具有短语的特点;另一方面,它结构的凝固性和意义的整体性又使它的用法基本相当于一个词,因此,成语属于现代汉语词汇的一部分,理应在现代汉语词汇规范化的范围之内。而词汇规范化过程中,谈词的较多,成语的规范化问题目前似乎并未引起应有的重视。因此笔者在这里尝试分析了成语“耳熟能详”的用法,以期抛砖引玉,为语言文字的规范化工作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本文得到济南大学社科基金资助,项目号X0831。
参考文献:
[1]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361。
[2]现代汉语规范词典[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语文出版社,2004:350。
[3]郑微莉、周谦主编,中华成语大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09:441。
[4]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J],中国语文,1956,(1)。
(作者单位:济南大学文学院)
出版单位:山西出版集团·山西经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年6月
中文书名:国富论:西方经济学的奠基之作
外文书名: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
内容简介
《国富论:西方经济学的奠基之作》共分五篇,囊括了政治经济学原理、经济史、经济学说史和财政学,可以说既是一部经济学的百科全书,也是经济学的一部奠基之作。虽然它体系庞大,内容广泛,但首尾一贯,结构严密。全书始终围绕的一个主题,就是如何促进国民财富的增长。《国富论:西方经济学的奠基之作》前四篇的目的,在于说明广大人民的收入是怎样构成的,并说明供应各时代各国民每年消费的资源,究竟有什么性质。第五篇即最后一篇所讨论的,是君主或国家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