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穆旦诗歌的主题内涵,20世纪30、40年代与70年代相比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和他的人生际遇不无关系。对于穆旦来说,诗歌翻译是一股巨大的力量,推动了其诗歌创作,并对其诗歌创作的主题内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转变,既与作者人生磨砺相关,也与长期从事浪漫主义诗歌翻译工作相关。
关键词:穆旦;诗歌;主题
中图分类号:I041;I0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4-0160-02
穆旦是我国著名诗人,同时又是著名的诗歌翻译家,有人甚至认为穆旦在诗歌翻译中的成就要超过其在诗歌创作中的成就。我们纵观穆旦的创作历程可以发现,穆旦的创作呈现出一个断断续续的状态,在20世纪30、40年代曾经创作一批脍灸人口的作品,70年代中后期又创作了一批有一定影响力的作品,而在50到70年代,作者基本没有诗歌创作。其主要原因就是在1953年诗人回国后,深感国内诗歌创作缺乏现代气息,而致力于诗歌翻译,希望把一些西方诗歌创作的技巧和思想引入中国。当然,这也与作者自身的经历有很大的关系,从1957年开始,作者与同时代的许多作家一样,陷入了一系列政治运动中,使作者不敢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为舒缓自己的这种被压抑的状态,作者开始把目光投向诗歌翻译。应该说,穆旦在这一时期开始致力于诗歌翻译而“忽略”的诗歌创作,是有其历史原因的。但也正是近20年的诗歌翻译工作,对作者后来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其作品带有明显的西方文化色彩,并在艺术成就上达到了个人的最高境界。比如,在当时诗歌界引起广泛关注的《春》、《夏》、《秋》、《冬》正是写于1975年,目前几乎所有的研究者都认为《冬》是穆旦的代表性作品[1]。从数量上看,20世纪40年代是穆旦诗歌创作的高峰,但从质量上来看,70年代后期才是其诗歌创作的顶峰。当前的研究者在解释这一问题时,通常有两种说法:一是穆旦受到长期的政治压迫和人格扭曲,当迎来了生命的又一个春天时,迸发出了无与伦比的创作热情与激情。二是长期的翻译工作使他在思维及创作技巧上产生突破,诗歌翻译对其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诗歌翻译对于穆旦诗歌创作影响是多方面的的,但从总体来看,对于创作主题内涵的影响应该最大[2]。
我们首先看一下穆旦诗歌创作前期的主题内涵,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批判现代文明带给人的心灵冲击。二是探寻现代人的心灵空间,并对此进行了深层的分析。通过对现代工业文明“罪恶”的拷问,改变生存方式,从而实现人的“从虚无到充实”。此外,还有对当前知识分子心灵的剖析,《玫瑰之歌》、《我》都是这方面的代表作。这一主题与作者前20年的经历有关,甚至可以说是作者对自己前20年经历的概括。作者一方面感叹时代的巨大压力,同时又不停拷问知识分子,在这种情况下,心灵归宿应该在哪里就成为作者诗歌的主题[3]。爱情也是穆旦诗歌创作的又一主题,在《诗八首》中,作者对此进行探索。穆旦作为一个著名的爱国诗人,对民族的关注是必不可少的,在《饥饿的中国》等诗作中,就显露着作者对中华民族的深深担扰,而这种担忧背后,正表现了作者对祖国母亲深深的爱。
我们观察穆旦的后期作品可以发现,其主题内涵远不如前期丰富,更多的是表现对人生命题的思索,是关于生命的目的、生命的普遍意义这些人生的命题。在20世纪40年代的创作中,作者表现了强烈的对理想主义的反叛,而在70年代后期则表现出一种平淡的回归,那么这种回归从何而来,仅仅是作者20年的人生经历吗?当然不是,这一转变明显与作者的诗歌翻译有很大的关系[4]。从翻译对象看,穆旦翻译的对象大都为浪漫主义诗人作品,拜伦、济兹、布莱克等人是穆旦比较关注的。我们分析这些浪漫主义待人的作品可以发现,无论是布莱克对原始生命力的张扬,雪莱对生命生存的忧郁担扰,拜伦对人生的洒脱思考等,无不透露对生命意义的深深思考,这与当时国内的新诗创作中更加注重技巧与形式是完全不同的。在同这些浪漫主义诗人的精神会悟中,穆旦的精神世界被深深吸引了,并对其后期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当然,我们并不能说这种转变与作者的人生经历没有关系,在20世纪40年代的诗歌创作中,穆旦追求的是一种神话般的浪漫,在诗歌中无不渗透出对理想的追求,对理想的渴望。虽然在50年代创作的一些诗作如《葬歌》、《问》等也对生命的问题进行过一些反思,但是受民族复兴、祖国建设热情的感染,作者更多的带着一种快乐的、简单的、充满灿烂渴求的心态进行诗歌创作。但是从1957年开始,作者开始经受了长达20余年的政治压迫,莫须有的罪名使其背上沉重的心理负担。作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穆旦在经受肉体痛苦的同时,更多的感受是一种无助,不知道命运的终点在哪里。穆旦在自己的回忆中曾经提到,在受到压迫的最初的日子里,只能依靠这种理想和浪漫去抵抗命运的捉弄,但是到了60年代后期,整个人都感到了一种虚脱的无助,那种迷惘,那种无助使作者的内心世界受到了严重侵蚀。在这种情况下,使作者不敢再去碰触一些能引起其悲伤的作品,作者急需一些乐观向上的精神食粮来慰藉生命。所以,穆旦选择了热情的歌颂生命价值的浪漫主义诗人的作品进行翻译,并通过对这些诗歌的翻译实现对自我价值的确认。《唐璜》、《欧根、奥涅余》等诗作能成为穆旦在这个时期特别喜欢的诗歌翻译作品与此有着很深的关系。作者通过对这些浪漫主义诗作的翻译,展现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的风骨,在无法通过诗歌创作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的现实情况下,通过诗歌翻译表现对一种新生活的向往,对现实不公正的抗争。尽管有的时候可能会带有一些无奈的虚无和悲剧色彩,但从总体看来,作者表达的主体依然是对光明的追求,这都给无望中的穆旦带来了很多安慰和鼓舞[5][6]。
为什么穆旦在后期诗歌创作中浪漫主义色彩会逐渐增加,无论是《智慧之歌》、《友谊》还是《爱情》、《理想》,都表现出对人生美好的歌颂。在诗歌中,作者赞美理想、赞美友谊、赞美爱情,认为人生的价值是无限的,可以有挫折,可以有困苦,但困苦挫折之后一定会是灿烂的彩虹。同时穆旦还认为没有追求的人生是无意义的,人的生命尊严应当得到尊重。在《智慧之歌》中,虽然作者认为“走到了幻想的尽头”,但并没有通常所应有的悲伤,作者在诗作中清醒的认识到,虽然迷人的理想没有了,青春的爱情消逝了,喧腾的友谊流失了,但毕竟这些美好东西都曾经存在过,都给自己带来了莫名的欣喜与激动。人生的痛苦就是一种日常生活,所以诗人不愿意也不能容忍自己随波逐流,而是更愿意在人生的困境中去寻找心灵的智慧[7]。作者把自己比喻成一棵“智慧之树”,通过智慧之树的生长、繁茂来表达自己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从穆旦后期的诗歌创作中我们很难看到沉郁苍老的心态,更多的是体验到一种豁达超然的乐观情怀。 如果说以上这些在《智慧之歌》中反映还不够清晰的话,那么在《理想》中我们可以非常清晰地体味到作者浪漫主义情怀。穆旦认为理想在人生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人可以不穿衣服,但不能没有理想,没有理想,就没有春天的灿烂,秋天的丰硕;人如果没有理想,就会“生活的四壁堆积着灰尘,外面在叩门,里面寂无声响”;穆旦认为,人的生命是干涩的,但是有了理想、友情、爱情等滋润,才会逐渐丰腴起来。当然,作者没有把理想想象的过于简单,对追求理想的过程有着清醒的认识,认为“理想是个迷宫”,只有经过艰苦的长期的探索,才能在各方面做好准备,从而实现自己的理想。
与同时代的诗歌不同的,穆旦的诗不是一味的表达乐观和从容,在乐观和从容的背后,凝炼了对生活的种种思考,也就是说穆旦的乐观和从容是以抑郁和痛苦作为底色的,这种底色的铺垫就是来源于其深沉的精神内涵。从这一点上看,穆旦也是受到了西方浪漫主义诗人的影响的,拜伦、普希金、雪莱等人对生命生存的思索无一不是以生活的痛苦和艰难为底色的。穆旦在诗歌翻译过程中,受到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如《冥想》,与西方浪漫主义诗作具有非常明显的相似之处,虽然感叹生命之无奈、生活之复杂,但是作者并没有沉溺悲凉不能自拔,而是在这种深深痛苦中发掘生命的意义[8]。
可以这么说,从诗歌创作主题内涵来看,穆旦的诗作前后发生了很大变化。袁可嘉就认为,穆旦的诗30、40年代有一种深沉雄健之美,但里面充满了敏感的情绪和焦灼的感情,所以我们说穆旦的诗在40年代更多的是“受难者的作品”;但到了70年代以后,穆旦的诗作中痛苦的人生情结已经有所减弱,取而代之的是宁静肃穆地人生探寻。这种转变,既是作者人生磨砺的结果,也有长期从事浪漫主义诗歌翻译的原因。对于穆旦来说,诗歌翻译推动了其诗歌创作,并对其诗歌创作的主题内涵提炼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袁可嘉.新诗现代化.论新诗现代化[M].北京:三联书店,1988.7.
〔2〕钱理群,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579.
〔3〕(英)弗·科莫德.意象批评[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89.56,69.
〔4〕(英)庞德.关于意象主义.规则与尺度[C].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211.
〔5〕王佐良.论穆旦的诗.穆旦诗全集[C].北京:中国文学出版社,1996.
〔6〕(英)庞德.回顾.规则与尺度[C].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 198.
〔7〕(美)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M].北京:三联书店,1984.203.
〔8〕(英)里尔克.诗是经验.规则与尺度[C].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97.
(责任编辑 王文江)
关键词:穆旦;诗歌;主题
中图分类号:I041;I0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4-0160-02
穆旦是我国著名诗人,同时又是著名的诗歌翻译家,有人甚至认为穆旦在诗歌翻译中的成就要超过其在诗歌创作中的成就。我们纵观穆旦的创作历程可以发现,穆旦的创作呈现出一个断断续续的状态,在20世纪30、40年代曾经创作一批脍灸人口的作品,70年代中后期又创作了一批有一定影响力的作品,而在50到70年代,作者基本没有诗歌创作。其主要原因就是在1953年诗人回国后,深感国内诗歌创作缺乏现代气息,而致力于诗歌翻译,希望把一些西方诗歌创作的技巧和思想引入中国。当然,这也与作者自身的经历有很大的关系,从1957年开始,作者与同时代的许多作家一样,陷入了一系列政治运动中,使作者不敢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为舒缓自己的这种被压抑的状态,作者开始把目光投向诗歌翻译。应该说,穆旦在这一时期开始致力于诗歌翻译而“忽略”的诗歌创作,是有其历史原因的。但也正是近20年的诗歌翻译工作,对作者后来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其作品带有明显的西方文化色彩,并在艺术成就上达到了个人的最高境界。比如,在当时诗歌界引起广泛关注的《春》、《夏》、《秋》、《冬》正是写于1975年,目前几乎所有的研究者都认为《冬》是穆旦的代表性作品[1]。从数量上看,20世纪40年代是穆旦诗歌创作的高峰,但从质量上来看,70年代后期才是其诗歌创作的顶峰。当前的研究者在解释这一问题时,通常有两种说法:一是穆旦受到长期的政治压迫和人格扭曲,当迎来了生命的又一个春天时,迸发出了无与伦比的创作热情与激情。二是长期的翻译工作使他在思维及创作技巧上产生突破,诗歌翻译对其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诗歌翻译对于穆旦诗歌创作影响是多方面的的,但从总体来看,对于创作主题内涵的影响应该最大[2]。
我们首先看一下穆旦诗歌创作前期的主题内涵,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批判现代文明带给人的心灵冲击。二是探寻现代人的心灵空间,并对此进行了深层的分析。通过对现代工业文明“罪恶”的拷问,改变生存方式,从而实现人的“从虚无到充实”。此外,还有对当前知识分子心灵的剖析,《玫瑰之歌》、《我》都是这方面的代表作。这一主题与作者前20年的经历有关,甚至可以说是作者对自己前20年经历的概括。作者一方面感叹时代的巨大压力,同时又不停拷问知识分子,在这种情况下,心灵归宿应该在哪里就成为作者诗歌的主题[3]。爱情也是穆旦诗歌创作的又一主题,在《诗八首》中,作者对此进行探索。穆旦作为一个著名的爱国诗人,对民族的关注是必不可少的,在《饥饿的中国》等诗作中,就显露着作者对中华民族的深深担扰,而这种担忧背后,正表现了作者对祖国母亲深深的爱。
我们观察穆旦的后期作品可以发现,其主题内涵远不如前期丰富,更多的是表现对人生命题的思索,是关于生命的目的、生命的普遍意义这些人生的命题。在20世纪40年代的创作中,作者表现了强烈的对理想主义的反叛,而在70年代后期则表现出一种平淡的回归,那么这种回归从何而来,仅仅是作者20年的人生经历吗?当然不是,这一转变明显与作者的诗歌翻译有很大的关系[4]。从翻译对象看,穆旦翻译的对象大都为浪漫主义诗人作品,拜伦、济兹、布莱克等人是穆旦比较关注的。我们分析这些浪漫主义待人的作品可以发现,无论是布莱克对原始生命力的张扬,雪莱对生命生存的忧郁担扰,拜伦对人生的洒脱思考等,无不透露对生命意义的深深思考,这与当时国内的新诗创作中更加注重技巧与形式是完全不同的。在同这些浪漫主义诗人的精神会悟中,穆旦的精神世界被深深吸引了,并对其后期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当然,我们并不能说这种转变与作者的人生经历没有关系,在20世纪40年代的诗歌创作中,穆旦追求的是一种神话般的浪漫,在诗歌中无不渗透出对理想的追求,对理想的渴望。虽然在50年代创作的一些诗作如《葬歌》、《问》等也对生命的问题进行过一些反思,但是受民族复兴、祖国建设热情的感染,作者更多的带着一种快乐的、简单的、充满灿烂渴求的心态进行诗歌创作。但是从1957年开始,作者开始经受了长达20余年的政治压迫,莫须有的罪名使其背上沉重的心理负担。作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穆旦在经受肉体痛苦的同时,更多的感受是一种无助,不知道命运的终点在哪里。穆旦在自己的回忆中曾经提到,在受到压迫的最初的日子里,只能依靠这种理想和浪漫去抵抗命运的捉弄,但是到了60年代后期,整个人都感到了一种虚脱的无助,那种迷惘,那种无助使作者的内心世界受到了严重侵蚀。在这种情况下,使作者不敢再去碰触一些能引起其悲伤的作品,作者急需一些乐观向上的精神食粮来慰藉生命。所以,穆旦选择了热情的歌颂生命价值的浪漫主义诗人的作品进行翻译,并通过对这些诗歌的翻译实现对自我价值的确认。《唐璜》、《欧根、奥涅余》等诗作能成为穆旦在这个时期特别喜欢的诗歌翻译作品与此有着很深的关系。作者通过对这些浪漫主义诗作的翻译,展现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的风骨,在无法通过诗歌创作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的现实情况下,通过诗歌翻译表现对一种新生活的向往,对现实不公正的抗争。尽管有的时候可能会带有一些无奈的虚无和悲剧色彩,但从总体看来,作者表达的主体依然是对光明的追求,这都给无望中的穆旦带来了很多安慰和鼓舞[5][6]。
为什么穆旦在后期诗歌创作中浪漫主义色彩会逐渐增加,无论是《智慧之歌》、《友谊》还是《爱情》、《理想》,都表现出对人生美好的歌颂。在诗歌中,作者赞美理想、赞美友谊、赞美爱情,认为人生的价值是无限的,可以有挫折,可以有困苦,但困苦挫折之后一定会是灿烂的彩虹。同时穆旦还认为没有追求的人生是无意义的,人的生命尊严应当得到尊重。在《智慧之歌》中,虽然作者认为“走到了幻想的尽头”,但并没有通常所应有的悲伤,作者在诗作中清醒的认识到,虽然迷人的理想没有了,青春的爱情消逝了,喧腾的友谊流失了,但毕竟这些美好东西都曾经存在过,都给自己带来了莫名的欣喜与激动。人生的痛苦就是一种日常生活,所以诗人不愿意也不能容忍自己随波逐流,而是更愿意在人生的困境中去寻找心灵的智慧[7]。作者把自己比喻成一棵“智慧之树”,通过智慧之树的生长、繁茂来表达自己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从穆旦后期的诗歌创作中我们很难看到沉郁苍老的心态,更多的是体验到一种豁达超然的乐观情怀。 如果说以上这些在《智慧之歌》中反映还不够清晰的话,那么在《理想》中我们可以非常清晰地体味到作者浪漫主义情怀。穆旦认为理想在人生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人可以不穿衣服,但不能没有理想,没有理想,就没有春天的灿烂,秋天的丰硕;人如果没有理想,就会“生活的四壁堆积着灰尘,外面在叩门,里面寂无声响”;穆旦认为,人的生命是干涩的,但是有了理想、友情、爱情等滋润,才会逐渐丰腴起来。当然,作者没有把理想想象的过于简单,对追求理想的过程有着清醒的认识,认为“理想是个迷宫”,只有经过艰苦的长期的探索,才能在各方面做好准备,从而实现自己的理想。
与同时代的诗歌不同的,穆旦的诗不是一味的表达乐观和从容,在乐观和从容的背后,凝炼了对生活的种种思考,也就是说穆旦的乐观和从容是以抑郁和痛苦作为底色的,这种底色的铺垫就是来源于其深沉的精神内涵。从这一点上看,穆旦也是受到了西方浪漫主义诗人的影响的,拜伦、普希金、雪莱等人对生命生存的思索无一不是以生活的痛苦和艰难为底色的。穆旦在诗歌翻译过程中,受到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如《冥想》,与西方浪漫主义诗作具有非常明显的相似之处,虽然感叹生命之无奈、生活之复杂,但是作者并没有沉溺悲凉不能自拔,而是在这种深深痛苦中发掘生命的意义[8]。
可以这么说,从诗歌创作主题内涵来看,穆旦的诗作前后发生了很大变化。袁可嘉就认为,穆旦的诗30、40年代有一种深沉雄健之美,但里面充满了敏感的情绪和焦灼的感情,所以我们说穆旦的诗在40年代更多的是“受难者的作品”;但到了70年代以后,穆旦的诗作中痛苦的人生情结已经有所减弱,取而代之的是宁静肃穆地人生探寻。这种转变,既是作者人生磨砺的结果,也有长期从事浪漫主义诗歌翻译的原因。对于穆旦来说,诗歌翻译推动了其诗歌创作,并对其诗歌创作的主题内涵提炼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袁可嘉.新诗现代化.论新诗现代化[M].北京:三联书店,1988.7.
〔2〕钱理群,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579.
〔3〕(英)弗·科莫德.意象批评[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89.56,69.
〔4〕(英)庞德.关于意象主义.规则与尺度[C].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211.
〔5〕王佐良.论穆旦的诗.穆旦诗全集[C].北京:中国文学出版社,1996.
〔6〕(英)庞德.回顾.规则与尺度[C].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 198.
〔7〕(美)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M].北京:三联书店,1984.203.
〔8〕(英)里尔克.诗是经验.规则与尺度[C].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97.
(责任编辑 王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