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新课程推进实施的过程中教师的重要性不可忽视。新形势对教师专业化建设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体育教师要不断探索现代教育规律,构建新课程下的自主—合作—探究型教学模式与师生关系,改进教学过程,并加强体育课堂人文精神的倡导,以期更好地服务于体育教学。
关键词:新课程 体育教师 教学行为 变革
新课程实施几年来,体育教学有了巨大的变化。体育与健康新课程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就在于把实施体育改革的权利交给了体育教师。目前的体育课程改革就是紧紧围绕不断提高学生的“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水平这一中心来展开。体育新课程中,国家不规定统一的教学计划,体育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学校的场地器材实际、学生运动基础实际需要、地域体育优势等实际情况,选择自己在体育课上实际可以开展的体育活动,以促进学生的体育发展。新课程的实施给了体育教师充分的选择权和开发权,体育教师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来实施体育课程的空间拓展。但是,与之接踵而来的问题是:作为体育教师是否为此做好了必要的自我准备?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是首先受到挑战的群体,也可能是新课程改革的阻力集团。体育新课程的新观念给体育教师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迫使教师在教学行为上发生变革,以尽快适应课程改革,适应培养新型创新人才的要求。
一、教学方式的变革:从“兵操式”命令灌输到寻求“自主—合作—探究型”教学的建构
长久以来,我们的体育课堂教学一直习惯“一言堂”、“兵操式”教学方式,教师总是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威严面孔出现在学生面前。从实践层面看,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缺失仍是一个严重的问题,教师单向灌输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这种“教师中心”的教学方式割裂了知识与学生经验的内在联系,不能很好地从学生经验出发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变现行体育课程过于注重运动技能传授的倾向,强调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和形成价值观。”“改变现行体育课程的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机械训练的现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需求,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践,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1]新课程标准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理念,体育教师要从根本上转换观念,真正实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育观念,树立“教育就是为学生服务”的观点,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向他们提供最恰当的服务,使具有不同天赋、潜能,不同气质、性格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都能得到最充分的发展,以便他们在社会生活中能够找到他们应处的位置,最充分地实现他们作为“大写的人”的价值。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帮助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寻求学生主体对知识的建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问题的生成性,教学方式要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应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合作的过程。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利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并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利用国际互联网或校园网的教学资源,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以多媒体教学手段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二、师生关系的变革:从控制到对话
师生关系是教学关系中最重要、最基本,同时也是最经常、最活跃的人际关系,它直接影响着体育课程的实施。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主动传授和被动接受的关系,教师处于绝对的权威地位,学生则处于边缘位置,笼罩在教师的权威之下。这种控制导致的结果是学生变得顺从、自卑、麻木。新体育课程要求体育教学中通过交往,建立平等合作、对话理解的师生关系,强调教学是一种交往和对话。在交往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精神上是平等的,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而且是情感、道德、思想、智慧的交流与沟通。师生对话中,教师充分信任与尊重每一个学生,并根据每个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尽量创造有利的条件和环境,使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学习方式进行学习,以调动学生参与体育学习和活动的积极性。教育的本质在于人格的成长,只有在教育的过程中,师生交往具有人格上的完全平等和教育中的价值引导,使“教”不是单纯的知识与技能的传递,“学”也不是单纯的知识与技能的习得,让学生成长的终极在于更充实的经验的再建构,这样的教育才会达到极致。
三、教学过程的变革: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
德国现象学大师胡塞尔认为:“生活世界是自然科学的被遗忘了的意义的基础。”在他看来,生活世界是最值得重视的世界,是通过知觉可以直观体验的世界,是一个有人参与其中,保持着目的、意义和价值的世界。教育恰恰是发生在师生之间的真实生活世界中的社会活动,教育只有向生活世界回归才能体现教育意义的真谛。以往的教育一直被“惟科学主义”支配,导致课程与教学越来越脱离生活世界,进而导致教育中生活意义的失落。因此,新课程强调要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和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体育教师的“知识本位”和“学科本位”观将被“学生本位”观所替代。以往我们的体育教学用统一的规格、统一的要求把千姿百态、风格各异的学生培养成一种模式化的人,遵循“唯锦标”、“唯竞赛”、“唯竞技”教学,使教学内容脱离学生生活实际。新课程倡导“教师是课程的主体”,鼓励教师课程开发的能力。由于《课程标准》教材实行国家三级管理,不规定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标准,这就给体育教师留有充分选择和开发的空间,教师完全可以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发出有助于激发学生体育学习兴趣、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实际相联系的、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课程资源。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将极大地丰富学校的教学资源的利用,给体育课堂添加异常多样的色彩。
四、课堂氛围的变革:人文精神的倡导
由于新课程的理念树立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作为我们体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方针,并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并在此基础上,注重学生运动爱好和专长的形成,奠定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因此,体育担负着任何学科都不具备的任务:落实学生全面的身心发展,培养健康的人。新课程也明确提出,我们要培养出拥有“三维健康观”的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那么体育教师在课堂中更应该责无旁怠地承担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而这里所谓的“人文精神”,不仅是指文化,更要有对人的关怀。人的关怀,不仅仅是感情的关怀,而是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尊重。人文精神的培养不需要“训练”,但绝对需要“阳光、气候、土壤”。这个“阳光、气候、土壤”,就是我们体育课堂教学中倡导的民主教学氛围。人文精神的一个具体表现是团队精神,而我们体育课堂众多的合作项目(如田径的接力、球类运动等)就是培养团队精神的最好载体。这种独特的功能是学校任何课程都无法替代的。
人文精神虽不能灌输不能训练,但是对于人文精神而言,其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种“感染”,这种感染,就是体育教师本人具备人文精神的素养。只有教师真正具备了人文素养,那么,他的每一堂课都将是充满人文精神的教育。同时,人文精神教育还意味着发掘诱导学生精神世界中本身潜藏的自由精神。由于以往体育教学过分强调整齐划一的口令、步伐、技术、和评价,几十年的体育教学被前苏联的“四段式”牢牢垄断。随着新课程提出的“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等理念的响起,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与众不同”,诱导学生在体育课堂复活心灵深处的自由因子,鼓励学生张开思想的翅膀,让学生在积极参与我们的体育课堂教学的同时,在运动技术、思想、感情、创造力等方面都具有个性张扬的风采!让学生“看见、理解和感觉到自己身上的人类自豪感的火花,从而成为一个精神上坚强的人,成为维护自己尊严的不可战胜的战士”。(苏霍姆林斯基语)
新课程改革关键是教师,教师是课程实施的关键。教师的教学行为的变化,必将促进学生学习行为的变化。新课程中体育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已经不取决于个人的选择,而是一种教育情境的规定,一种课程发展的趋势。在新课程里,体育教师将与学生共同成长和发展,共同体验成功的喜悦和体现自身的生命价值。
参考文献:
[1]季浏,汪晓赞.初中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与教学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3]杨小微.现代教学论[M].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
[4]徐碧美(AmyB.M.Tsui).追求卓越——教师专业发展案例研究[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5]吴伦敦.教师专业发展导论[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6]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7]王水玉,徐晓光.教师专业成长策论[M].中国大地出版社,2004.
[8]王建军.课程变革与教师专业发展[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4.
[9]卢元镇.体育人文社会科学概论高级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10]段作章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透视与展望[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11]肖川.教师:与新课程共成长[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12]刘捷.高中新课程与教师专业发展[M].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
[13]亚瑟.K埃利斯.课程理论及其实践范例[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14]Charlotte Danielson
关键词:新课程 体育教师 教学行为 变革
新课程实施几年来,体育教学有了巨大的变化。体育与健康新课程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就在于把实施体育改革的权利交给了体育教师。目前的体育课程改革就是紧紧围绕不断提高学生的“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水平这一中心来展开。体育新课程中,国家不规定统一的教学计划,体育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学校的场地器材实际、学生运动基础实际需要、地域体育优势等实际情况,选择自己在体育课上实际可以开展的体育活动,以促进学生的体育发展。新课程的实施给了体育教师充分的选择权和开发权,体育教师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来实施体育课程的空间拓展。但是,与之接踵而来的问题是:作为体育教师是否为此做好了必要的自我准备?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是首先受到挑战的群体,也可能是新课程改革的阻力集团。体育新课程的新观念给体育教师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迫使教师在教学行为上发生变革,以尽快适应课程改革,适应培养新型创新人才的要求。
一、教学方式的变革:从“兵操式”命令灌输到寻求“自主—合作—探究型”教学的建构
长久以来,我们的体育课堂教学一直习惯“一言堂”、“兵操式”教学方式,教师总是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威严面孔出现在学生面前。从实践层面看,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缺失仍是一个严重的问题,教师单向灌输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这种“教师中心”的教学方式割裂了知识与学生经验的内在联系,不能很好地从学生经验出发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变现行体育课程过于注重运动技能传授的倾向,强调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和形成价值观。”“改变现行体育课程的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机械训练的现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需求,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践,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1]新课程标准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理念,体育教师要从根本上转换观念,真正实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育观念,树立“教育就是为学生服务”的观点,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向他们提供最恰当的服务,使具有不同天赋、潜能,不同气质、性格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都能得到最充分的发展,以便他们在社会生活中能够找到他们应处的位置,最充分地实现他们作为“大写的人”的价值。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帮助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寻求学生主体对知识的建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问题的生成性,教学方式要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应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合作的过程。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利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并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利用国际互联网或校园网的教学资源,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以多媒体教学手段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二、师生关系的变革:从控制到对话
师生关系是教学关系中最重要、最基本,同时也是最经常、最活跃的人际关系,它直接影响着体育课程的实施。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主动传授和被动接受的关系,教师处于绝对的权威地位,学生则处于边缘位置,笼罩在教师的权威之下。这种控制导致的结果是学生变得顺从、自卑、麻木。新体育课程要求体育教学中通过交往,建立平等合作、对话理解的师生关系,强调教学是一种交往和对话。在交往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精神上是平等的,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而且是情感、道德、思想、智慧的交流与沟通。师生对话中,教师充分信任与尊重每一个学生,并根据每个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尽量创造有利的条件和环境,使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学习方式进行学习,以调动学生参与体育学习和活动的积极性。教育的本质在于人格的成长,只有在教育的过程中,师生交往具有人格上的完全平等和教育中的价值引导,使“教”不是单纯的知识与技能的传递,“学”也不是单纯的知识与技能的习得,让学生成长的终极在于更充实的经验的再建构,这样的教育才会达到极致。
三、教学过程的变革: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
德国现象学大师胡塞尔认为:“生活世界是自然科学的被遗忘了的意义的基础。”在他看来,生活世界是最值得重视的世界,是通过知觉可以直观体验的世界,是一个有人参与其中,保持着目的、意义和价值的世界。教育恰恰是发生在师生之间的真实生活世界中的社会活动,教育只有向生活世界回归才能体现教育意义的真谛。以往的教育一直被“惟科学主义”支配,导致课程与教学越来越脱离生活世界,进而导致教育中生活意义的失落。因此,新课程强调要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和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体育教师的“知识本位”和“学科本位”观将被“学生本位”观所替代。以往我们的体育教学用统一的规格、统一的要求把千姿百态、风格各异的学生培养成一种模式化的人,遵循“唯锦标”、“唯竞赛”、“唯竞技”教学,使教学内容脱离学生生活实际。新课程倡导“教师是课程的主体”,鼓励教师课程开发的能力。由于《课程标准》教材实行国家三级管理,不规定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标准,这就给体育教师留有充分选择和开发的空间,教师完全可以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发出有助于激发学生体育学习兴趣、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实际相联系的、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课程资源。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将极大地丰富学校的教学资源的利用,给体育课堂添加异常多样的色彩。
四、课堂氛围的变革:人文精神的倡导
由于新课程的理念树立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作为我们体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方针,并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并在此基础上,注重学生运动爱好和专长的形成,奠定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因此,体育担负着任何学科都不具备的任务:落实学生全面的身心发展,培养健康的人。新课程也明确提出,我们要培养出拥有“三维健康观”的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那么体育教师在课堂中更应该责无旁怠地承担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而这里所谓的“人文精神”,不仅是指文化,更要有对人的关怀。人的关怀,不仅仅是感情的关怀,而是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尊重。人文精神的培养不需要“训练”,但绝对需要“阳光、气候、土壤”。这个“阳光、气候、土壤”,就是我们体育课堂教学中倡导的民主教学氛围。人文精神的一个具体表现是团队精神,而我们体育课堂众多的合作项目(如田径的接力、球类运动等)就是培养团队精神的最好载体。这种独特的功能是学校任何课程都无法替代的。
人文精神虽不能灌输不能训练,但是对于人文精神而言,其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种“感染”,这种感染,就是体育教师本人具备人文精神的素养。只有教师真正具备了人文素养,那么,他的每一堂课都将是充满人文精神的教育。同时,人文精神教育还意味着发掘诱导学生精神世界中本身潜藏的自由精神。由于以往体育教学过分强调整齐划一的口令、步伐、技术、和评价,几十年的体育教学被前苏联的“四段式”牢牢垄断。随着新课程提出的“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等理念的响起,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与众不同”,诱导学生在体育课堂复活心灵深处的自由因子,鼓励学生张开思想的翅膀,让学生在积极参与我们的体育课堂教学的同时,在运动技术、思想、感情、创造力等方面都具有个性张扬的风采!让学生“看见、理解和感觉到自己身上的人类自豪感的火花,从而成为一个精神上坚强的人,成为维护自己尊严的不可战胜的战士”。(苏霍姆林斯基语)
新课程改革关键是教师,教师是课程实施的关键。教师的教学行为的变化,必将促进学生学习行为的变化。新课程中体育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已经不取决于个人的选择,而是一种教育情境的规定,一种课程发展的趋势。在新课程里,体育教师将与学生共同成长和发展,共同体验成功的喜悦和体现自身的生命价值。
参考文献:
[1]季浏,汪晓赞.初中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与教学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3]杨小微.现代教学论[M].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
[4]徐碧美(AmyB.M.Tsui).追求卓越——教师专业发展案例研究[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5]吴伦敦.教师专业发展导论[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6]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7]王水玉,徐晓光.教师专业成长策论[M].中国大地出版社,2004.
[8]王建军.课程变革与教师专业发展[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4.
[9]卢元镇.体育人文社会科学概论高级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10]段作章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透视与展望[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11]肖川.教师:与新课程共成长[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12]刘捷.高中新课程与教师专业发展[M].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
[13]亚瑟.K埃利斯.课程理论及其实践范例[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14]Charlotte Daniel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