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明确阐述了现代生活的特点以及对人们的健康产生的一些不良影响,希望提高全民健康意识,抵抗压力,增强全民体质,并提出了一些预防措施。
关键词:健康意识 培养 运动不足
据2005年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显示,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中风、肿瘤等慢性病导致了45.9%的全球疾病负担,中国达60%以上。不良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导致各种慢性疾病的发生,从而导致了生命质量下降,同时昂贵的医疗费用也给个人、家庭、集体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卫生部门的调查还发现,只有60%的人知道如何减压,多数人自己吞下压力,对身体造成巨大负荷,这正是目前中国医疗服务体系中健康管理完全缺位的后果。《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健康教育是公民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要十分重视健康教育,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何为健康?为什么要提高健康意识?世界卫生组织(WHO)关于健康的定义明确指出:“健康,即是人在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美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状态。”过去认为只要没有疾病(指经过医院确诊的疾病)就是健康,这是一种错误认识,因为人体内尚有部分早期的、隐性的疾病没有症状,通过健康检查才能发现。例如据专家调查发现百分之八十的高血压未被临床诊断;糖尿病已经有症状才去医院诊治,大部分已是中、晚期;绝大部分癌症病人被确诊时已是晚期。还有日久的心理不健康和社会适应不良,都可导致疾病。要提高全民健康,首先要提高全民的健康意识。所谓健康意识,主要是指个体参与健康活动的自觉程度,它对调节个体的健康行为具有方向性作用。健康意识作为一种社会化的观念直接影响人类参与健康活动的态度和行为,加强和提高人的健康意识不仅有利于人的身心全面和谐发展,更有利于社会文化发展的需要。因此加强人类健康意识的培养势在必行。对于健康意识的培养,主要从以下几个广面加以论述:
1 提高健康意识,提高全民对“不健康”的警觉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我们的生活环境和劳动条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劳动机械化、交通工具发达化、电视普及化、丰富的食品供给、生活沟通信息化、人际关系竞争化、环境工业化等。“机械化”和“信息化”等,共同构成了现代化社会的特征。虽然现代化方便了我们的生活,但在这种情况下也给我们带来了新的危机:运动不足,导致体力下降,进而发生运动不足病。
1.1 现代社会人类人体特点
其一,以自动化为代表的生产方式,不仅夺去了人们劳动生产的喜悦,而且增加了厌倦感。由于长期在机器中工作,精神紧张就厉害,增加了精神的疲劳。在社会生活中,城市人口高度集中,噪音增加,均使人容易疲劳,精神过度紧张。其二,生产过程中的效率化、管理科学化等,这种倾向正在日趋发展,各种家庭电器的普及,使得日常生活中身体活动的机会越来越少,运动不足必然导致体力下降。其三,以空气污染、水质污染和噪音为代表的公害日趋严重,目前,在我国是一个很大的社会问题,极大地危害人体的健康。最后,营养摄取量过多,也是随着城市化和机械化,日常生活中运动减少,运动不足的结果,近20年来,“肥胖”成为儿童以及中老年人普遍存在的问题。上述情况是现代生活的四大特征,造成现代人类出现潜在的对健康产生影响的特点:体力低下、储备力低下、抵抗力低下、衰弱化、肥胖、情绪不稳定、意志低下等。
1.2 人类的新病症——“运动不足病”
运动不足病(hypokineticdisease)是指与运动不足为主要原因(或危险因素)有关的一组疾患。虽然没有严格的规定,一般包括肥胖症、心肌梗塞、冠心病、高血压、动脉硬化、神经官能症及腰痛症等。
综上所述,要提高全民的健康水平,必须进行综合治理,从国家行政的、预防和医疗的途径去解决,但在防治运动不足方面,要从开展群众性体育运动开始。体育是人类健康的教育形式,健康体育是一种与社会可持继发展相适应的新型体育观。健康体育观,一方面要求实践主体的积极、主动性;另一方面要求实践主体的行为终身性,并将健康融为生存、享受、发展为一体的体育健康观。
2 提高健康意识,提高全民防范疾病的自觉性
人的一生可分健康、亚健康、 疾病、死亡几个阶段,其中“亚健康”是人类对生命状态认识的一个新概念。亚健康是一种非疾病、非健康的生命状态。“亚健康状态”作为健康与疾病的中间状态,处理得当向健康方向转化,处理不当将直接会导致严重的疾病。在生命的三种状态之间, “亚健康状态”没有明显的界限和数据指标显示,是潜在威胁生命中的“隐形杀手”。造成“亚健康状态”的因素有心理、社会、环境、营养、劳(运)动、生活方式与行为、气象、生物等。亚健康状态是整个生命历程可双向转化的中间环节。在这个亚健康状态常常表现出来的是患者体虚困乏、易疲劳、失眠、休息质量不高、注意力不易集中、适应能力减退、精神状态欠佳,甚至于不能正常生活和工作,但经过医院全面系统检查、化验或者影像检查时,可能完全正常,也可能某些指标处于“边缘状态”,但并无指向性的疾病提示,往往找不到肯定的病因所在。在此期间,人们不加以防范、改善、呵护、体恤就会引起内分泌紊乱、神经系统失调、免疫功能下降,导致多种难治疾病。
因此,提高健康意识,让全民了解从健康驶向疾病的“生命之舟”一旦启动,就如顺水行舟,人的生命质量迅速下降,向疾病状态持继发展。若逆转康复,则如逆水行舟,需要给于相当的力量,即以经济支撑和躯体忍受伤痛为代价,来减缓疾病的发生和向好的方面发展。人类的生命步入亚健康状态的后果是有去无回的。
3 提高健康意识,提高全民对运动的认识
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健康的地位和价值也在提高,但是,人们对健康的认识、如何维护健康存在着不同的问题。运动对人体是一种刺激,依据刺激强度的大小、作用的长短以及身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状态,刺激可以分为两种:良性刺激和不良性刺激。强度、时间适度的运动,对人体是一种良性刺激。而良性刺激可以使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活动适当地加强,各器官系统的技能能力也能与之相适应。久而久之,器官系统的机能能力将会不断加强。此时运动对人体产生了良好的影响。相反,运动的强度过大、运动的时间过长或者由于一些器官系统的机能状态不好,这种刺激将会给人体带来不良的影响。大略来说,运动对人体的良好影响表现在:经常运动,可使运动支撑系统健壮、有力、灵活;运动可以增强呼吸功能;运动对于循环系统的作用非常明显;经常运动对血液系统、对神经系统、对内分泌系统、对消化及排泄系统均具有良好影响;有氧代谢运动对精神病症有良好的治疗作用,这些良好的影响都是前人经过长期的研究的结果。
运动是物质存在的形式,人的有机体是由上百亿个细胞组成的,这些细胞以不同的形态构成组织,而功能相似的组织构成器官,功能相似的器官又组成系统。人体的这些系统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协调下,作为一个整体在不停地运动,这是人体内部的运动。这种运动一旦不协调,或者一个系统、器官不能正常地运动,人体的生命活动就受到威胁,甚至停止。而人们进行体育运动时,必然造成人体的内部器官、系统运动新的不平衡,对人体是一种积极的刺激,这种刺激可以激励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活动增强,使它们的机能能力不断扩展,这种扩展又增强了运动器官的活动能力,使生命不断延续。
4 提高健康意识,提高全民健身风气
4.1 经常进行体育运动,保持健康心态及体态。
心态是一种微弱而持久的情感状况,经常在一段长时间内影响人的品行和情绪。经常运动可以克服一些心理障碍,使心情舒畅,性格开朗,保持健康向上的良好心态。健康体态来自于科学的体育锻炼,这是基于“生命在于运动”的朴素认识,信奉“用进废退”的生物进化法则。运动是积极的,研究表明,人到30岁以后,每过10年心脏排血的能力就下降6%—8%,血压上升5%—6%,肌肉组织减少3%—4%,每天脑细胞衰老以千、万计算。而经常锻炼身体的人,肌肉萎缩和力量的减退可推迟10—20年,血压可保持维定正常值,运动还可推迟神经细胞的衰老,促进代谢产物的排出。运动可以使人的器官系统怎样地被经常利用,就怎样被发展;人的运动能力怎样地被经常耗费,就怎样地被强化。运动同样可以有效地防止由各种因素而导致的慢性疾病。运动对健康的素质,与提高抵抗疾病免疫力,预防现代疾病、心理效益等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4.2 经常进行体育健身,注意调节消极情绪。
中医学认为:情志不和导致脏腑的病变,消极情绪是机体的毒素,不应让其在胸中沉淀积聚,积聚过多,一旦决口,伤人心甚。当失败时,不要自暴自弃、萎靡不振;当碰到困难时,要增添战胜困难的信心与勇气;当遇到烦恼时,要憧憬未来,做点自己喜欢做的事;当受到委屈、想不通时,可以找亲朋好友诉说、发泄;当遇到误解时,要学会忘却,立足今日,不计前嫌;当遇到争端时,要多想别人的优点,不要对别人的过错耿耿于怀。总之,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生活,要学会随遇而安,不苛求自己,要控制情绪、驱散心中的烦恼,化解世间的“不平”,活在欣然、放松的感情世界里,体会大自然赋予我们美好的生活未来。
4.3 坚持科学锻炼,重视健康的生活习惯。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和生活态度、行为方式等,都与健康有着密切关系。因此预防疾病应从纠正病因开始,从平时人的生活抓起,重视健康卫生,为科学健身、修养身心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和人际关系。
参考文献:
[1]刘纪清,李国兰.实用运动处方[M].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12.
[2]黄淑芬.走出亚健康[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3]毛志雄.身体锻炼的情绪效益:研究与思考[J].天津体育学报,1998,(2).
关键词:健康意识 培养 运动不足
据2005年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显示,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中风、肿瘤等慢性病导致了45.9%的全球疾病负担,中国达60%以上。不良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导致各种慢性疾病的发生,从而导致了生命质量下降,同时昂贵的医疗费用也给个人、家庭、集体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卫生部门的调查还发现,只有60%的人知道如何减压,多数人自己吞下压力,对身体造成巨大负荷,这正是目前中国医疗服务体系中健康管理完全缺位的后果。《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健康教育是公民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要十分重视健康教育,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何为健康?为什么要提高健康意识?世界卫生组织(WHO)关于健康的定义明确指出:“健康,即是人在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美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状态。”过去认为只要没有疾病(指经过医院确诊的疾病)就是健康,这是一种错误认识,因为人体内尚有部分早期的、隐性的疾病没有症状,通过健康检查才能发现。例如据专家调查发现百分之八十的高血压未被临床诊断;糖尿病已经有症状才去医院诊治,大部分已是中、晚期;绝大部分癌症病人被确诊时已是晚期。还有日久的心理不健康和社会适应不良,都可导致疾病。要提高全民健康,首先要提高全民的健康意识。所谓健康意识,主要是指个体参与健康活动的自觉程度,它对调节个体的健康行为具有方向性作用。健康意识作为一种社会化的观念直接影响人类参与健康活动的态度和行为,加强和提高人的健康意识不仅有利于人的身心全面和谐发展,更有利于社会文化发展的需要。因此加强人类健康意识的培养势在必行。对于健康意识的培养,主要从以下几个广面加以论述:
1 提高健康意识,提高全民对“不健康”的警觉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我们的生活环境和劳动条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劳动机械化、交通工具发达化、电视普及化、丰富的食品供给、生活沟通信息化、人际关系竞争化、环境工业化等。“机械化”和“信息化”等,共同构成了现代化社会的特征。虽然现代化方便了我们的生活,但在这种情况下也给我们带来了新的危机:运动不足,导致体力下降,进而发生运动不足病。
1.1 现代社会人类人体特点
其一,以自动化为代表的生产方式,不仅夺去了人们劳动生产的喜悦,而且增加了厌倦感。由于长期在机器中工作,精神紧张就厉害,增加了精神的疲劳。在社会生活中,城市人口高度集中,噪音增加,均使人容易疲劳,精神过度紧张。其二,生产过程中的效率化、管理科学化等,这种倾向正在日趋发展,各种家庭电器的普及,使得日常生活中身体活动的机会越来越少,运动不足必然导致体力下降。其三,以空气污染、水质污染和噪音为代表的公害日趋严重,目前,在我国是一个很大的社会问题,极大地危害人体的健康。最后,营养摄取量过多,也是随着城市化和机械化,日常生活中运动减少,运动不足的结果,近20年来,“肥胖”成为儿童以及中老年人普遍存在的问题。上述情况是现代生活的四大特征,造成现代人类出现潜在的对健康产生影响的特点:体力低下、储备力低下、抵抗力低下、衰弱化、肥胖、情绪不稳定、意志低下等。
1.2 人类的新病症——“运动不足病”
运动不足病(hypokineticdisease)是指与运动不足为主要原因(或危险因素)有关的一组疾患。虽然没有严格的规定,一般包括肥胖症、心肌梗塞、冠心病、高血压、动脉硬化、神经官能症及腰痛症等。
综上所述,要提高全民的健康水平,必须进行综合治理,从国家行政的、预防和医疗的途径去解决,但在防治运动不足方面,要从开展群众性体育运动开始。体育是人类健康的教育形式,健康体育是一种与社会可持继发展相适应的新型体育观。健康体育观,一方面要求实践主体的积极、主动性;另一方面要求实践主体的行为终身性,并将健康融为生存、享受、发展为一体的体育健康观。
2 提高健康意识,提高全民防范疾病的自觉性
人的一生可分健康、亚健康、 疾病、死亡几个阶段,其中“亚健康”是人类对生命状态认识的一个新概念。亚健康是一种非疾病、非健康的生命状态。“亚健康状态”作为健康与疾病的中间状态,处理得当向健康方向转化,处理不当将直接会导致严重的疾病。在生命的三种状态之间, “亚健康状态”没有明显的界限和数据指标显示,是潜在威胁生命中的“隐形杀手”。造成“亚健康状态”的因素有心理、社会、环境、营养、劳(运)动、生活方式与行为、气象、生物等。亚健康状态是整个生命历程可双向转化的中间环节。在这个亚健康状态常常表现出来的是患者体虚困乏、易疲劳、失眠、休息质量不高、注意力不易集中、适应能力减退、精神状态欠佳,甚至于不能正常生活和工作,但经过医院全面系统检查、化验或者影像检查时,可能完全正常,也可能某些指标处于“边缘状态”,但并无指向性的疾病提示,往往找不到肯定的病因所在。在此期间,人们不加以防范、改善、呵护、体恤就会引起内分泌紊乱、神经系统失调、免疫功能下降,导致多种难治疾病。
因此,提高健康意识,让全民了解从健康驶向疾病的“生命之舟”一旦启动,就如顺水行舟,人的生命质量迅速下降,向疾病状态持继发展。若逆转康复,则如逆水行舟,需要给于相当的力量,即以经济支撑和躯体忍受伤痛为代价,来减缓疾病的发生和向好的方面发展。人类的生命步入亚健康状态的后果是有去无回的。
3 提高健康意识,提高全民对运动的认识
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健康的地位和价值也在提高,但是,人们对健康的认识、如何维护健康存在着不同的问题。运动对人体是一种刺激,依据刺激强度的大小、作用的长短以及身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状态,刺激可以分为两种:良性刺激和不良性刺激。强度、时间适度的运动,对人体是一种良性刺激。而良性刺激可以使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活动适当地加强,各器官系统的技能能力也能与之相适应。久而久之,器官系统的机能能力将会不断加强。此时运动对人体产生了良好的影响。相反,运动的强度过大、运动的时间过长或者由于一些器官系统的机能状态不好,这种刺激将会给人体带来不良的影响。大略来说,运动对人体的良好影响表现在:经常运动,可使运动支撑系统健壮、有力、灵活;运动可以增强呼吸功能;运动对于循环系统的作用非常明显;经常运动对血液系统、对神经系统、对内分泌系统、对消化及排泄系统均具有良好影响;有氧代谢运动对精神病症有良好的治疗作用,这些良好的影响都是前人经过长期的研究的结果。
运动是物质存在的形式,人的有机体是由上百亿个细胞组成的,这些细胞以不同的形态构成组织,而功能相似的组织构成器官,功能相似的器官又组成系统。人体的这些系统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协调下,作为一个整体在不停地运动,这是人体内部的运动。这种运动一旦不协调,或者一个系统、器官不能正常地运动,人体的生命活动就受到威胁,甚至停止。而人们进行体育运动时,必然造成人体的内部器官、系统运动新的不平衡,对人体是一种积极的刺激,这种刺激可以激励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活动增强,使它们的机能能力不断扩展,这种扩展又增强了运动器官的活动能力,使生命不断延续。
4 提高健康意识,提高全民健身风气
4.1 经常进行体育运动,保持健康心态及体态。
心态是一种微弱而持久的情感状况,经常在一段长时间内影响人的品行和情绪。经常运动可以克服一些心理障碍,使心情舒畅,性格开朗,保持健康向上的良好心态。健康体态来自于科学的体育锻炼,这是基于“生命在于运动”的朴素认识,信奉“用进废退”的生物进化法则。运动是积极的,研究表明,人到30岁以后,每过10年心脏排血的能力就下降6%—8%,血压上升5%—6%,肌肉组织减少3%—4%,每天脑细胞衰老以千、万计算。而经常锻炼身体的人,肌肉萎缩和力量的减退可推迟10—20年,血压可保持维定正常值,运动还可推迟神经细胞的衰老,促进代谢产物的排出。运动可以使人的器官系统怎样地被经常利用,就怎样被发展;人的运动能力怎样地被经常耗费,就怎样地被强化。运动同样可以有效地防止由各种因素而导致的慢性疾病。运动对健康的素质,与提高抵抗疾病免疫力,预防现代疾病、心理效益等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4.2 经常进行体育健身,注意调节消极情绪。
中医学认为:情志不和导致脏腑的病变,消极情绪是机体的毒素,不应让其在胸中沉淀积聚,积聚过多,一旦决口,伤人心甚。当失败时,不要自暴自弃、萎靡不振;当碰到困难时,要增添战胜困难的信心与勇气;当遇到烦恼时,要憧憬未来,做点自己喜欢做的事;当受到委屈、想不通时,可以找亲朋好友诉说、发泄;当遇到误解时,要学会忘却,立足今日,不计前嫌;当遇到争端时,要多想别人的优点,不要对别人的过错耿耿于怀。总之,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生活,要学会随遇而安,不苛求自己,要控制情绪、驱散心中的烦恼,化解世间的“不平”,活在欣然、放松的感情世界里,体会大自然赋予我们美好的生活未来。
4.3 坚持科学锻炼,重视健康的生活习惯。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和生活态度、行为方式等,都与健康有着密切关系。因此预防疾病应从纠正病因开始,从平时人的生活抓起,重视健康卫生,为科学健身、修养身心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和人际关系。
参考文献:
[1]刘纪清,李国兰.实用运动处方[M].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12.
[2]黄淑芬.走出亚健康[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3]毛志雄.身体锻炼的情绪效益:研究与思考[J].天津体育学报,19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