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麦麦找春天
麦麦快满4岁了,会背很多古诗。说到春天,她就会背诵: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可是一会儿麦麦又问:“春江水暖,鸭子先知道了什么?”
上个星期天,爸爸妈妈带麦麦一起去野外“找春天”。
绿绿的草坡边开满了黄黄的花。妈妈说那是迎春花。清清的小河里有七八只鸭子。妈妈说那是飞来的野鸭。
有一个年轻的叔叔在画画,麦麦问:“您在画什么呀?”
“我在画春天呀。”
“啊?妈妈,叔叔明明画的是迎春花、鸭子、风筝还有小河,怎么说在画春天呢?”
“对呀,这就是我们要找的春天呀。”
麦麦摸摸耳朵眨眨眼:这就是春天呀?看来她还是不明白。
麦麦怎么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呢?我们怎样才能让宝宝懂得“春天”这类抽象概念呢?
重视发展宝宝的感知觉
感知觉分为感觉和知觉。感觉是通过耳、鼻、舌、眼、皮肤、肌肉、关节等感觉器官与神经系统和大脑实现联系、引起反应的生理心理现象。这种心理现象是外部刺激的接受、登录过程。
知觉是把感觉信息进行编码,并和脑内已贮存的信息相结合或匹配,把各种单一感觉结合为整体的整合活动。这种整合是对感觉赋予意义的过程,也是解释世界的过程。
换句话说,对物体外部特征的感知属于感觉层面,对物体本质属性的感知属于知觉层面。
感知觉是宝宝认识世界的通道,就像造房子必须先通电通水通路,否则,砖头水泥等建筑材料运不进来,机器开动不了,水泥浆搅拌不了,房子就无从造起。所以发展感知觉是宝宝认识世界的前期工程。
所谓“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就是幼儿的感知仍停留在感觉层面,没有真正进入知觉层面的表现。
宝宝的感知觉是在与外界刺激的反复接触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3岁幼儿对一类事物的概括性认识,还局限在他所能接触到的、具体的、熟悉的同类事物以及这些事物之间的直接联系,无法找到事物间的间接联系,概括范围很窄。
4岁以后幼儿思维的间接性和概括性开始出现明显的进步。在3-4岁期间有意识地对宝宝进行有关知觉的概括性训练,有助于他思维的发展。
感知觉训练小技巧
一、根据宝宝感知觉、分析综合力的实际水平确定训练内容、训练目标和训练要求
1.结合宝宝的日常活动,根据他的兴趣,因地制宜地确定知觉训练。
2.若发现宝宝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现象,应及时检查活动内容是否超出了他的认知范围,适当降低要求或及时补充相关经验。例如体会“春江水暖”的含意,可以通过让宝宝比较河水水温的变化,明白“水暖”就是“春天来了”的意思,并及时发现和积极评价宝宝的努力和进步。
二、尽量创造多种感知觉刺激的机会和条件
1.让宝宝通过多种感官即眼、耳、鼻、舌、手及身体的其他部位,看一看、听一听、闻一闻、尝一尝、做一做,用多种感觉形式来感知事物,不断丰富他的直接经验。
2.通过不同形式的“寻找春天”之类的有益活动,刺激、发展宝宝的知觉、注意力、认知能力以及分析综合能力。
三、观察力的训练要着重发展有目的、有方向、有层次、有序等品质
例如“寻找春天”的目的是认识春天的特点,可以通过与刚刚过去的冬天比较,来发展宝宝分析综合的能力。因此,应尽量利用实地可观察的实物,辅以宝宝记忆中的或图片中的冬天形象,通过对比来发现春天的特点;要尽可能分层次地、有序地、全面地观察大自然方方面面的变化,以使宝宝对春天的本质特点获得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
四、同一个训练目标应选择多种训练方式、训练途径反复进行
例如寻找春天,可以带宝宝去野外爬山,去小河边看小蝌蚪小鸭子,去田野看农民春耕,去动物园看冬眠的动物苏醒,挖野菜,看花展……让宝宝学习从看似不相干的事物中抽象出共同特征这种分析综合的方法。
五、在已经具有的直接感知经验的基础上补充间接感知经验
让宝宝通过欣赏相关文学作品以及绘画、音乐等艺术作品,间接感知、认识自然现象,发展宝宝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审美能力以及表达能力,促进他的分析综合能力以及正处于萌芽状态的创造性想象能力。
相关链接
4岁前宝宝视知觉发展层次
1岁以后能够认识常见动物及日常物品。
1岁半-2岁能够知道常见物品的用途,认识常见的水果和蔬菜。
2岁-2岁半能够认识一些基本形状,在具体情景中知道长短、多少,开始理解早晨、中午、晚上等。
2岁半-3岁后,宝宝视知觉有了显著发展,分解性观察能力开始萌芽,对物体细节与部分差异、整体与局部以及细节间关系的把握能力增强,同时观察开始带有一定的目的性计划性,即出现有意注意的萌芽,能在引导下观察他自己未曾注意到的事物,发现观察对象本质的、典型的却不太显著的特征的能力开始增强。
(作者系中国家庭教育学会理事,浙江家庭教育学会副会长。)
编辑 朱璐 zhulu83@126.com
麦麦快满4岁了,会背很多古诗。说到春天,她就会背诵: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可是一会儿麦麦又问:“春江水暖,鸭子先知道了什么?”
上个星期天,爸爸妈妈带麦麦一起去野外“找春天”。
绿绿的草坡边开满了黄黄的花。妈妈说那是迎春花。清清的小河里有七八只鸭子。妈妈说那是飞来的野鸭。
有一个年轻的叔叔在画画,麦麦问:“您在画什么呀?”
“我在画春天呀。”
“啊?妈妈,叔叔明明画的是迎春花、鸭子、风筝还有小河,怎么说在画春天呢?”
“对呀,这就是我们要找的春天呀。”
麦麦摸摸耳朵眨眨眼:这就是春天呀?看来她还是不明白。
麦麦怎么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呢?我们怎样才能让宝宝懂得“春天”这类抽象概念呢?
重视发展宝宝的感知觉
感知觉分为感觉和知觉。感觉是通过耳、鼻、舌、眼、皮肤、肌肉、关节等感觉器官与神经系统和大脑实现联系、引起反应的生理心理现象。这种心理现象是外部刺激的接受、登录过程。
知觉是把感觉信息进行编码,并和脑内已贮存的信息相结合或匹配,把各种单一感觉结合为整体的整合活动。这种整合是对感觉赋予意义的过程,也是解释世界的过程。
换句话说,对物体外部特征的感知属于感觉层面,对物体本质属性的感知属于知觉层面。
感知觉是宝宝认识世界的通道,就像造房子必须先通电通水通路,否则,砖头水泥等建筑材料运不进来,机器开动不了,水泥浆搅拌不了,房子就无从造起。所以发展感知觉是宝宝认识世界的前期工程。
所谓“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就是幼儿的感知仍停留在感觉层面,没有真正进入知觉层面的表现。
宝宝的感知觉是在与外界刺激的反复接触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3岁幼儿对一类事物的概括性认识,还局限在他所能接触到的、具体的、熟悉的同类事物以及这些事物之间的直接联系,无法找到事物间的间接联系,概括范围很窄。
4岁以后幼儿思维的间接性和概括性开始出现明显的进步。在3-4岁期间有意识地对宝宝进行有关知觉的概括性训练,有助于他思维的发展。
感知觉训练小技巧
一、根据宝宝感知觉、分析综合力的实际水平确定训练内容、训练目标和训练要求
1.结合宝宝的日常活动,根据他的兴趣,因地制宜地确定知觉训练。
2.若发现宝宝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现象,应及时检查活动内容是否超出了他的认知范围,适当降低要求或及时补充相关经验。例如体会“春江水暖”的含意,可以通过让宝宝比较河水水温的变化,明白“水暖”就是“春天来了”的意思,并及时发现和积极评价宝宝的努力和进步。
二、尽量创造多种感知觉刺激的机会和条件
1.让宝宝通过多种感官即眼、耳、鼻、舌、手及身体的其他部位,看一看、听一听、闻一闻、尝一尝、做一做,用多种感觉形式来感知事物,不断丰富他的直接经验。
2.通过不同形式的“寻找春天”之类的有益活动,刺激、发展宝宝的知觉、注意力、认知能力以及分析综合能力。
三、观察力的训练要着重发展有目的、有方向、有层次、有序等品质
例如“寻找春天”的目的是认识春天的特点,可以通过与刚刚过去的冬天比较,来发展宝宝分析综合的能力。因此,应尽量利用实地可观察的实物,辅以宝宝记忆中的或图片中的冬天形象,通过对比来发现春天的特点;要尽可能分层次地、有序地、全面地观察大自然方方面面的变化,以使宝宝对春天的本质特点获得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
四、同一个训练目标应选择多种训练方式、训练途径反复进行
例如寻找春天,可以带宝宝去野外爬山,去小河边看小蝌蚪小鸭子,去田野看农民春耕,去动物园看冬眠的动物苏醒,挖野菜,看花展……让宝宝学习从看似不相干的事物中抽象出共同特征这种分析综合的方法。
五、在已经具有的直接感知经验的基础上补充间接感知经验
让宝宝通过欣赏相关文学作品以及绘画、音乐等艺术作品,间接感知、认识自然现象,发展宝宝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审美能力以及表达能力,促进他的分析综合能力以及正处于萌芽状态的创造性想象能力。
相关链接
4岁前宝宝视知觉发展层次
1岁以后能够认识常见动物及日常物品。
1岁半-2岁能够知道常见物品的用途,认识常见的水果和蔬菜。
2岁-2岁半能够认识一些基本形状,在具体情景中知道长短、多少,开始理解早晨、中午、晚上等。
2岁半-3岁后,宝宝视知觉有了显著发展,分解性观察能力开始萌芽,对物体细节与部分差异、整体与局部以及细节间关系的把握能力增强,同时观察开始带有一定的目的性计划性,即出现有意注意的萌芽,能在引导下观察他自己未曾注意到的事物,发现观察对象本质的、典型的却不太显著的特征的能力开始增强。
(作者系中国家庭教育学会理事,浙江家庭教育学会副会长。)
编辑 朱璐 zhulu8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