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数学活动经验是提高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是学生不断经历、体验各种数学活动过程的结果。所谓的“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可从三个方面理解:首先是数学的,即活动要有浓厚的数学味;其次是活动的,指的是对数学材料的具体操作和探究活动;再次是经验的,是实践得来的知识或技能,是亲身经历、体验的。如何进行有效教学,把握教学时机,让学生在真正的经历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成为当前数学教学中亟待研究与解决的问题,本文的阐述浅尝辄止,权作抛砖引玉。
一、 在新授导入时
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不是通过简单的活动和思考就可以完成的,它更强调的是一种真实的情境。在学生注意力最集中的新课导入环节,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对于学生积累数学经验的作用毋庸置疑。
如教学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可能性《谁先走》,上课伊始,教师便激趣导入:我们来玩一个游戏,这里有一个袋子,里面放着一些球,如果摸到白球算教师赢,摸到黄球算你们赢,好吗?学生的胃口马上被吊起来,异口同声地说好,都跃跃欲试,争先恐后地举手。于是教师便指名学生到台前摸球,第一名学生兴冲冲地上去,摸到的是白球——教师赢了,他有点失望下来了。第二名学生上去摸,也是白球,摇摇头表示无奈,教师此时“坏坏”地笑了,又请一名同学上去摸,还是白球……下面的同学坐不住了,有的三三两两交头接耳,有的大声喊叫“不公平,里面肯定都是白球”。教师微笑地打开袋子,果然,里面5个全是白球,一个黄球也没有。教师问,为什么这个比赛不公平呀?学生说,不管怎么摸,一定摸到白球,不可能摸到黄球,我们肯定输了!教师,我在里面再放1个黄球(5白1黄),这样玩不玩?为什么?学生,还是不公平,教师赢的可能性大。教师,不公平的游戏不好玩,怎样放公平呢?学生建议放5个白球、5个黄球。这时教师便水到渠成引入新课:小明和小华两人在下棋,他们正在争论谁先走才公平,你们有什么办法?这样的导入,简单、有趣、高效,教师匠心独运,猜测的结果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二、 在思维定势处
探究经验的获得是一个不断猜想、验证和思辨的过程。教学中我们要创设多样化的、开放性的探究情境,引领学生在数学天空中展翅翱翔,学生所积累的探究经验将更全面、科学、丰富。
如在教学《包装的学问》一课时,在研究4盒××优酸乳的包装问题时,先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摆一摆,思考以下问题:(1)把四盒牛奶包成一包,能设计出几种包装方案?可以利用实物摆一摆,也可画出草图。(2)你们觉得哪种包装最节省材料?打算用什么方法验证?(3)是否需要每一种都去算?哪些肯定不是最节省包装纸的?紧接着展示交流,学生边演示边做介绍:①6个大面重叠;②6个中面重叠;③6个小面重叠;④4个大面4个中面重叠;⑤4个大面4个小面重叠;⑥4个中面4个小面重叠。这么多种方案,教师觉得有点晕! 你们晕不晕?该怎么比呀?引导学生分成2组:6个面和8个面,只要比较方案①和方案④这两种就可以了。因为2个中面比1个大面大,所以4个大面4个中面重叠最节省包装纸。但是教师到此并未罢休,追问:如果要把我们四本数学书包成一包,该用哪种方案?为什么? 你又有什么新发现?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最后达成共识: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光要重叠最多的面,还要重叠最大的面。选择包装方案的标准是:谁重叠的面积大就选谁。这样的教学突破思维定势,学生增强了灵活选择包装方案的意识和能力,理解更加深刻。
又如学习乘法口诀之后,设计一个“图钉钉画”的活动:把4张画用图钉钉在墙上,要使每张画的四个角上都钉上图钉,一共需几颗钉?一般思维的结果是需16个,如果教师再设置一个悬念:不够16个怎么办?学生很快就会想到把图画的角重叠在一起钉的办法,这样思路开放了,思维也就活跃起来了,想出了用(14个、13个、12个、11个、10个、9个) 图钉,把几个角重叠在一起钉的不同方案。由于这些不同方案都符合题意,学生跃跃欲试,想出一种方案后,总想再换一种,并得出最多用16个图钉,最少用9个图钉,少于9个就不符合题意。这种开放式的活动设计,不同于以往千篇一律的练习,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三、 在概念建立前
在操作活动中,操作不是最终目的,它是训练学生思维、发展学生能力的一种主要媒介,学生在课堂上动手操作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操作实践是能力的源泉、思维的起点。它使抽象的东西具体形象化,把枯燥乏味的文字叙述变成有趣的、快乐的、带有思维形式的游戏,促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深刻理解数学知识。
如在教学“因数和倍数”时,在创设情境之后,教师引导:现在我们来研究自然数中数与数之间的关系。请大家用12个小正方形摆成不同的长方形,学生动手操作,教师提问:你是怎样摆的?每排摆几个,摆了几排?并根据摆成的不同情况写出乘法算式。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6×2=12,4×3=12,12×1=12。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6、2、4、3、12、1这些数都和谁有关系?这些数和12有什么关系?能不能给它们取个统一的名字?学生畅所欲言,明白了1,2,3,4,6,12都是12的因数,12是1,2,3,4,6,12的倍数。教师再出示:12÷5=2……2。问:12是5的倍数吗?为什么?再次加深学生对概念本质的理解。这样的教学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理解“因数和倍数“这两个抽象概念的意义,真正学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另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同时培养了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体验并感悟到数与数之间的内在联系,可见动手操作是概念教学极为有效的教学策略。
四、 在典型错误后
数学学习中的很多经验是不可传递的,只能靠亲身经历,学生能发现的,教师不应该越俎代庖。如在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学完《周长》这一单元后,教材在后面的练习中,设置了这样的活动——做一做、填一填:用16根同样长的小棒摆出不同的长方形,能摆出几种?它们的长和宽分别是几根小棒的长度?同桌两人合作完成。原本笔者的教学安排只是想请几名学生汇报各自的想法,蜻蜓点水带过。但在巡视时发现为数不少的同学这样填:
这种现象说明什么?说明学生对长方形周长的知识仅停留于“纸上得来”,未能“绝知此事”。因此笔者适时调整教学安排:让学生同桌合作,利用小棒动手摆一摆。在摆的过程中,笔者特别留意存在这种典型错误的同学,发现他们在动手的过程中都能很快调整自己的错误,不需要别人提醒。最后在反馈评讲时,笔者有意请这几名学生来说说,他们都发现了长方形一条长和一条宽的和应该是周长的一半,即8根。如果一条长和一条宽的和是16根,那么周长就变成了32根了。
又如从一个长10厘米、宽8厘米的长方形中截取一个最大的正方形,正方形的边长是( )厘米,周长是( )厘米。很多学生初次面对这个问题都束手无策,思维没有触着点,仅凭主观猜测。这时教师并不急于讲解,而是让学生动手操作,拿出一个长10厘米、宽8厘米的长方形,实际操作,剪一剪,学生完成后再说说自己的发现:正方形的边长的长度受到长方形宽的限制,教师再适机追问:如果从一个长100厘米、宽8厘米的长方形中截取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呢?学生回答还是8厘米。教学到此还未结束,教师再出示一个由长短不一的木板围成的木桶问:这个木桶能装多少水?学生明白了一只木桶能盛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木桶原理)。这与前面截最大的正方形有什么共同之处?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教学中我们要把握教学时机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交流展示的平台,让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在“动”的过程和“思”的碰撞中积淀升华。或许这样的教学设计需占用较多的课堂时间,但磨刀不误砍柴功,这样的付出完全值得。因为唯有以经验做“根”,知识为“枝”,学生的数学知识才能枝繁叶茂。
【责任编辑:陈国庆】
一、 在新授导入时
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不是通过简单的活动和思考就可以完成的,它更强调的是一种真实的情境。在学生注意力最集中的新课导入环节,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对于学生积累数学经验的作用毋庸置疑。
如教学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可能性《谁先走》,上课伊始,教师便激趣导入:我们来玩一个游戏,这里有一个袋子,里面放着一些球,如果摸到白球算教师赢,摸到黄球算你们赢,好吗?学生的胃口马上被吊起来,异口同声地说好,都跃跃欲试,争先恐后地举手。于是教师便指名学生到台前摸球,第一名学生兴冲冲地上去,摸到的是白球——教师赢了,他有点失望下来了。第二名学生上去摸,也是白球,摇摇头表示无奈,教师此时“坏坏”地笑了,又请一名同学上去摸,还是白球……下面的同学坐不住了,有的三三两两交头接耳,有的大声喊叫“不公平,里面肯定都是白球”。教师微笑地打开袋子,果然,里面5个全是白球,一个黄球也没有。教师问,为什么这个比赛不公平呀?学生说,不管怎么摸,一定摸到白球,不可能摸到黄球,我们肯定输了!教师,我在里面再放1个黄球(5白1黄),这样玩不玩?为什么?学生,还是不公平,教师赢的可能性大。教师,不公平的游戏不好玩,怎样放公平呢?学生建议放5个白球、5个黄球。这时教师便水到渠成引入新课:小明和小华两人在下棋,他们正在争论谁先走才公平,你们有什么办法?这样的导入,简单、有趣、高效,教师匠心独运,猜测的结果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二、 在思维定势处
探究经验的获得是一个不断猜想、验证和思辨的过程。教学中我们要创设多样化的、开放性的探究情境,引领学生在数学天空中展翅翱翔,学生所积累的探究经验将更全面、科学、丰富。
如在教学《包装的学问》一课时,在研究4盒××优酸乳的包装问题时,先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摆一摆,思考以下问题:(1)把四盒牛奶包成一包,能设计出几种包装方案?可以利用实物摆一摆,也可画出草图。(2)你们觉得哪种包装最节省材料?打算用什么方法验证?(3)是否需要每一种都去算?哪些肯定不是最节省包装纸的?紧接着展示交流,学生边演示边做介绍:①6个大面重叠;②6个中面重叠;③6个小面重叠;④4个大面4个中面重叠;⑤4个大面4个小面重叠;⑥4个中面4个小面重叠。这么多种方案,教师觉得有点晕! 你们晕不晕?该怎么比呀?引导学生分成2组:6个面和8个面,只要比较方案①和方案④这两种就可以了。因为2个中面比1个大面大,所以4个大面4个中面重叠最节省包装纸。但是教师到此并未罢休,追问:如果要把我们四本数学书包成一包,该用哪种方案?为什么? 你又有什么新发现?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最后达成共识: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光要重叠最多的面,还要重叠最大的面。选择包装方案的标准是:谁重叠的面积大就选谁。这样的教学突破思维定势,学生增强了灵活选择包装方案的意识和能力,理解更加深刻。
又如学习乘法口诀之后,设计一个“图钉钉画”的活动:把4张画用图钉钉在墙上,要使每张画的四个角上都钉上图钉,一共需几颗钉?一般思维的结果是需16个,如果教师再设置一个悬念:不够16个怎么办?学生很快就会想到把图画的角重叠在一起钉的办法,这样思路开放了,思维也就活跃起来了,想出了用(14个、13个、12个、11个、10个、9个) 图钉,把几个角重叠在一起钉的不同方案。由于这些不同方案都符合题意,学生跃跃欲试,想出一种方案后,总想再换一种,并得出最多用16个图钉,最少用9个图钉,少于9个就不符合题意。这种开放式的活动设计,不同于以往千篇一律的练习,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三、 在概念建立前
在操作活动中,操作不是最终目的,它是训练学生思维、发展学生能力的一种主要媒介,学生在课堂上动手操作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操作实践是能力的源泉、思维的起点。它使抽象的东西具体形象化,把枯燥乏味的文字叙述变成有趣的、快乐的、带有思维形式的游戏,促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深刻理解数学知识。
如在教学“因数和倍数”时,在创设情境之后,教师引导:现在我们来研究自然数中数与数之间的关系。请大家用12个小正方形摆成不同的长方形,学生动手操作,教师提问:你是怎样摆的?每排摆几个,摆了几排?并根据摆成的不同情况写出乘法算式。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6×2=12,4×3=12,12×1=12。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6、2、4、3、12、1这些数都和谁有关系?这些数和12有什么关系?能不能给它们取个统一的名字?学生畅所欲言,明白了1,2,3,4,6,12都是12的因数,12是1,2,3,4,6,12的倍数。教师再出示:12÷5=2……2。问:12是5的倍数吗?为什么?再次加深学生对概念本质的理解。这样的教学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理解“因数和倍数“这两个抽象概念的意义,真正学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另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同时培养了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体验并感悟到数与数之间的内在联系,可见动手操作是概念教学极为有效的教学策略。
四、 在典型错误后
数学学习中的很多经验是不可传递的,只能靠亲身经历,学生能发现的,教师不应该越俎代庖。如在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学完《周长》这一单元后,教材在后面的练习中,设置了这样的活动——做一做、填一填:用16根同样长的小棒摆出不同的长方形,能摆出几种?它们的长和宽分别是几根小棒的长度?同桌两人合作完成。原本笔者的教学安排只是想请几名学生汇报各自的想法,蜻蜓点水带过。但在巡视时发现为数不少的同学这样填:
这种现象说明什么?说明学生对长方形周长的知识仅停留于“纸上得来”,未能“绝知此事”。因此笔者适时调整教学安排:让学生同桌合作,利用小棒动手摆一摆。在摆的过程中,笔者特别留意存在这种典型错误的同学,发现他们在动手的过程中都能很快调整自己的错误,不需要别人提醒。最后在反馈评讲时,笔者有意请这几名学生来说说,他们都发现了长方形一条长和一条宽的和应该是周长的一半,即8根。如果一条长和一条宽的和是16根,那么周长就变成了32根了。
又如从一个长10厘米、宽8厘米的长方形中截取一个最大的正方形,正方形的边长是( )厘米,周长是( )厘米。很多学生初次面对这个问题都束手无策,思维没有触着点,仅凭主观猜测。这时教师并不急于讲解,而是让学生动手操作,拿出一个长10厘米、宽8厘米的长方形,实际操作,剪一剪,学生完成后再说说自己的发现:正方形的边长的长度受到长方形宽的限制,教师再适机追问:如果从一个长100厘米、宽8厘米的长方形中截取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呢?学生回答还是8厘米。教学到此还未结束,教师再出示一个由长短不一的木板围成的木桶问:这个木桶能装多少水?学生明白了一只木桶能盛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木桶原理)。这与前面截最大的正方形有什么共同之处?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教学中我们要把握教学时机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交流展示的平台,让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在“动”的过程和“思”的碰撞中积淀升华。或许这样的教学设计需占用较多的课堂时间,但磨刀不误砍柴功,这样的付出完全值得。因为唯有以经验做“根”,知识为“枝”,学生的数学知识才能枝繁叶茂。
【责任编辑:陈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