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由广东商学院叶祥松教授等撰写的《新型农村经济组织:农联模式》(上海三联书店2010年8月出版,以下简称《农联模式》)一书,在“组织的团队化”方面做了积极探索。该书通过构建“农联模式”的基本框架和形成机制,创新了我国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论述了对农村经济组织形式创新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路径。纵观全书,令人印象深刻的亮点在于: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广东商学院叶祥松教授等撰写的《新型农村经济组织:农联模式》(上海三联书店2010年8月出版,以下简称《农联模式》)一书,在“组织的团队化”方面做了积极探索。该书通过构建“农联模式”的基本框架和形成机制,创新了我国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论述了对农村经济组织形式创新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路径。纵观全书,令人印象深刻的亮点在于:
其他文献
农民种粮收益提高历来是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农民种粮收益影响因素与土地经营规模也逐渐成为学术界研究的重点课题和领域。本文是对该领域的核心文献进行梳理和述评,以明确这一领域研究的发展轨迹和脉络,把握其目前动态,为更深入研究农民种粮收益提高、土地经营规模和最优种植面积提供一个参照平台,并为我国农民收入提高问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粮食安全问题、内需不足问题的解决提供参考和启示。
人们的预期已越来越影响到金融宏观调控效率的高低。在基于对未来经济预期的金融宏观调控下,决策者必须对未来的经济运行趋势作出判断,从而制定相应的货币政策进行金融宏观调控。金融宏观调控的实践需要对此进行深入系统地研究。近年来,预期研究者江世银新作《预期作用于金融宏观调控的效率》已出版,其主要结论是:预期对金融宏观调控效率的高低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长期保持了稳定高速增长,现在的人均GDP已经达到了当代中等收入发展中国家的水平。发展中国家进入中等收入发展阶段后,将可能面临“中等收入陷阱”的困扰,如果制度和技术等创新力不足,在低效率下形成的高速增长会拉动各类要素价格上升,从而使总量失衡进入“滞胀”状态。我国现阶段的总量失衡的调控也必须防止“滞胀”的发生。本文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宏观经济总量失衡的特点,指出我国宏观经济面临较长时期的通胀与增速放缓的双重压力。在此基础上,着重研究了现阶段我国经济总量失衡的特点,并提出了现阶段宏观经济政策
经济学界从不同的角度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行论述;与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成就相联系,国内外继续就“中国模式”问题进行讨论,并发表了新的观点和见解;对于近年来出现的“国进民退”问题,学界继续关注和争鸣;与发展和改革不断推进相联系,出现了关于基本经济制度问题的讨论;对于收入分配和贫富分化问题,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创新与发展问题,也进行了新的研究与讨论。
本文从国际经济视角,系统地分析了本轮通货膨胀的成因:美国量化宽松政策导致输入型通货膨胀;人民币升值与热钱棘轮效应加速通货膨胀,利差和汇差及外汇管理漏洞加剧了棘轮效应,地方政府追求GDP,对棘轮效应推波助澜;人民币供给激增,导致国内流动性丰裕,游资炒作推高物价;投资刺激社会总需求增加拉动通胀;房地产价格上涨和要素成本提高推动通胀。因此,需要以国际视野、疏堵并举、内外并重治理通货膨胀。宏观经济政策调整的重点是货币政策。
中国经济模式创造了“中国奇迹”,但是,它的某些制度安排却带有“腐败的基因”。加之,约束和监督方面的制度建设滞后于分权化和市场化的发展,以及受某些形式的“腐败有益”论的影响,中国经济模式正面临着“系统性腐败”的严峻挑战。因而,中国模式面临“更新换代”的压力。它的未来前景将取决于如何扬弃迄今为止能够成功地创造“增长奇迹”但却面临系统性腐败挑战的那些特殊制度安排。如何通过对这些制度的改革来推动中国模式的演进,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时代课题。
本文研究发现股份制银行的效率昔遍高于国有商业银行的效率,资本结构和所有权性质是影响银行X-低效率的主要因素。要从根本上提升国有商业银行的效率,改善银行的资本结构、加强治理结构的同时进行多元化股份制改革才是最终的出路。
本文探讨了国家对资源型城市实行援助的科学基础、标准和重点领域,提出根据资源枯竭、相对衰退、接替产业发展难度、社会负担、生态环境压力、地方财力等标准,综合确定今后国家支持或重点支持的资源型城市,国家援助政策的重点应集中在产业转型、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治理等领域。最后,作者提出了“十二五”时期国家对资源型城市援助政策的调整方向。
本文对社会事业产业化进程研究进行了综述,并尝试建立社会事业产业化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多指标评价方法,对1990-2007年中国社会事业产业化发展指数进行了实际测算,并对测算结果做出了解释。
2010年11月20日,“所有制和产权理论”学术研讨会暨吴宣恭教授从教60年庆典活动在厦门大学隆重举行。来自全国各知名院校、科研机构、政府部门的著名教授、专家、领导以及本校学生200多人参加了本次会议,围绕着所有制和产权理论的相关热点学术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并对吴宣恭教授的学术成就和思想品德做出高度评价和热情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