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管理中,常遇到一个尴尬的现实问题:学生普遍存在厌学的情绪。如何让课堂“动起来、笑起来和活起来”,使我们的学生变厌学为乐学,这是我们在专业建设、课程改革中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为此,笔者在课堂教学层面积极渗透心理学的理论和操作方法,尝试把心理学渗透到学科课程改革之中,使学生既获得知识,提高能力,掌握技能,同时又培育他们健康、向上、乐学的心理素质。
一、课程改革的心理目标和支撑心理理论
在课程改革中,每位教师首先要明确有待解决的三个问题:①改革传统的教学设计模式,帮助学生主动将新知识努力纳入到已有的知识网中;②在教学中注意为每个学生创设成功体验的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③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迁移能力和归纳能力。
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必须真正理解和掌握实施课程改革的两个支撑性理论。一是人本主义心理学中的学习理论;二是认知心理学中的认知建构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中的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学习是通过教师的期望来给予影响的,因此教师的行为和表现的态度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我概念;教师不能强制学生学习,学生的学习应由学生自己选择和决定;学生的学习不仅应学到知识,更应体会到知识对个人产生的新意义。因此,教师的教学不只是限于给学生多少知识,更主要的是针对学生的需要,能在他们的知、情、意等几个方面得到均衡的发展,从而培养他们的健全人格。教师的教学应该在教学设计中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和发展的空间。
认知建构理论则关注如何应用原有的知识结构与信息来建构新的知识。它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认知建构理论认为,学习是个体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是在原有的经验基础上建构新的理解。学习过程包括两方面的建构:一是对新信息的意义建构;二是对原有知识经验结构的改造与重组。由于每个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和经验的不同,他们必然会产生不同的建构结果,但通过合作学习,可以使这种理解更丰富、更全面。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课程改革,挖掘学生的心理潜能,全面提高他们的心理认知水平,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课程改革的心理措施和方法
1.明确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在知识链中的地位,帮助学生激活旧知
在备课过程中,教师要力求通过学生已有的日常生活经验、自然界的各种现象以及过去所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去引导学生激活旧知,探究新知。当我们将知识看成一条知识链时,学生面对任何一个知识,都必须激活整个链。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自我建构新知识,才能将新知识真正地纳入到学生自己的头脑中。而教师的作用就是辅导,就是帮助他们激活旧知,延伸知识链。以这样的理念来设计课程计划,学生一定能学得牢、学得活、学得轻松、学得自信。在这种氛围下,学生就一定会乐于学习、善于学习,就一定能悦纳自我、尊重自我、尊重教师。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人格也必然会获得健康的发展。
2.建设平等的、朋友式的师生关系,协助学生制定课堂学习规则
做好课程改革工作是每一个职业教育工作者不可回避的问题。但课程改革的主阵地在课堂,而课堂教学是以师生交往而存在的。民主的课堂教学情景的核心实际上就是多向的平等师生交往关系。这种关系具有传递教学信息、满足学生心理需要、改善师生问人际关系、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社会化等功能。现代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不仅在于传递知识,更重要的是传递和交流着人格态度、价值观念,满足学生多方面的心理需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首要任务是教师和学生一起制定课堂学习规则,并让师生共同接受和共同遵守。如,在学科学习开始,师生可一起制定如下规则:课堂中人人平等;教师善待每一位学生,特别要厚爱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每个学生都要尽自己所能积极参与课堂学习;课堂活动中要求人人参与,积极发言;认真做好预习、复习工作,认真完成课后作业;实习中严格按照实习步骤仔细、安全操作,认真体验实习过程,等等。各科、各专业实习课可根据学科、班级、学生实际,制定适当的学习规则。
3.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是课程改革的突破口。笔者认为,可从强化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角度出发,采用以下几种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结构模式。
(1)构建以活动教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是从活动人手,借助活动展开教学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体验、主动实践,以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的综合发展。这种模式可采取这样的具体流程:提出问题——设计实习(或示范操作)——进行实习——交流讨论——得出结论。
(2)构建以自主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是以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为前提,以学生自己组织学习过程为核心,以促进学生自主发展为目的的教学活动结构。这种模式可采取这样的具体流程:提出学习目标——自学教材——相互讨论——疑难解析——归纳总结——新知反馈——评价学生。
(3)构建以小组讨论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所谓小组讨论法,就是把一个班学生分成若干人一组的小组,向小组提出一定的学习(实习)任务或问题,要求小组成员通过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共同解决学习问题。这种模式可采取这样的具体流程:小组编排——布置任务——小组讨论——大组交流——得出结论。在这个教学模式下,笔者认为其关键是:学生讨论时教师可参与讨论,也可在各组之间巡视,起到指导和监督的作用,尤其要多倾听,多互动交谈,多抓住学生讨论的转折点,将讨论引向深入。
4.强化课堂教学互动,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在课堂教学中,建立课堂上积极的人际关系,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还必须将课堂教学形式由统一的全班教学为主转向全班教学、小组教学和个人自学三种形式的合理组合。在这里,尤其要重视小组内部和小组之间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因为,学生学习群体若能建立一种互助合作的关系,既能增加学生之间的信息沟通,又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这种合作式的学习实际上包含了合作、竞争、自主三种学习成分。个体通过小组成员问的合作、互助、单干,完成指派给自己的一部分工作(学会掌握一定的内容或技能),每个成员的工作都是整个小组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最后,以小组的活动(成绩)与其他小组进行竞争。强化学生群体之问的互动,能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可采用以下方法:①采用讨论、竞赛等形式,达到协作学习的目的;②采用游戏、角色扮演等形式,达到掌握新知识的目的;③组织学习互助组,达到互帮互助、共同提高的目的;④采用项目式教学,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等等。
职教课程改革要“以提高学生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为此,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仅应作为两条主线,贯穿于职业学校所有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之中,而且应该体现在课程观念、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课程模式诸要素之中,并作为评价课程模式、课程方案的重要指标。
当前以项目课程为主要内容的职教课程改革,正掀起新一轮的课改热潮,做好课程改革工作是每一个职业教育工作者不可回避的问题。但是,正如华东师大职教和成教研究所所长石伟平教授指出的:在教学一线却没有产生足够的影响,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问题依然普遍存在。他认为这一问题主要出现在“课堂实施”环节上,包括职教教学模式的选择、课堂实施环境的开发、课堂评价方法的选择、课堂层面职教课程改革四个方面。他呼吁通过改革,努力使我们的课堂真正“动起来、笑起来和活起来”。因此,在目前职教课程改革。尤其在课堂教学层面要积极渗透心理学的理论和操作方法,让学生愿学、能学、乐学。
一、课程改革的心理目标和支撑心理理论
在课程改革中,每位教师首先要明确有待解决的三个问题:①改革传统的教学设计模式,帮助学生主动将新知识努力纳入到已有的知识网中;②在教学中注意为每个学生创设成功体验的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③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迁移能力和归纳能力。
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必须真正理解和掌握实施课程改革的两个支撑性理论。一是人本主义心理学中的学习理论;二是认知心理学中的认知建构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中的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学习是通过教师的期望来给予影响的,因此教师的行为和表现的态度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我概念;教师不能强制学生学习,学生的学习应由学生自己选择和决定;学生的学习不仅应学到知识,更应体会到知识对个人产生的新意义。因此,教师的教学不只是限于给学生多少知识,更主要的是针对学生的需要,能在他们的知、情、意等几个方面得到均衡的发展,从而培养他们的健全人格。教师的教学应该在教学设计中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和发展的空间。
认知建构理论则关注如何应用原有的知识结构与信息来建构新的知识。它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认知建构理论认为,学习是个体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是在原有的经验基础上建构新的理解。学习过程包括两方面的建构:一是对新信息的意义建构;二是对原有知识经验结构的改造与重组。由于每个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和经验的不同,他们必然会产生不同的建构结果,但通过合作学习,可以使这种理解更丰富、更全面。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课程改革,挖掘学生的心理潜能,全面提高他们的心理认知水平,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课程改革的心理措施和方法
1.明确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在知识链中的地位,帮助学生激活旧知
在备课过程中,教师要力求通过学生已有的日常生活经验、自然界的各种现象以及过去所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去引导学生激活旧知,探究新知。当我们将知识看成一条知识链时,学生面对任何一个知识,都必须激活整个链。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自我建构新知识,才能将新知识真正地纳入到学生自己的头脑中。而教师的作用就是辅导,就是帮助他们激活旧知,延伸知识链。以这样的理念来设计课程计划,学生一定能学得牢、学得活、学得轻松、学得自信。在这种氛围下,学生就一定会乐于学习、善于学习,就一定能悦纳自我、尊重自我、尊重教师。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人格也必然会获得健康的发展。
2.建设平等的、朋友式的师生关系,协助学生制定课堂学习规则
做好课程改革工作是每一个职业教育工作者不可回避的问题。但课程改革的主阵地在课堂,而课堂教学是以师生交往而存在的。民主的课堂教学情景的核心实际上就是多向的平等师生交往关系。这种关系具有传递教学信息、满足学生心理需要、改善师生问人际关系、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社会化等功能。现代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不仅在于传递知识,更重要的是传递和交流着人格态度、价值观念,满足学生多方面的心理需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首要任务是教师和学生一起制定课堂学习规则,并让师生共同接受和共同遵守。如,在学科学习开始,师生可一起制定如下规则:课堂中人人平等;教师善待每一位学生,特别要厚爱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每个学生都要尽自己所能积极参与课堂学习;课堂活动中要求人人参与,积极发言;认真做好预习、复习工作,认真完成课后作业;实习中严格按照实习步骤仔细、安全操作,认真体验实习过程,等等。各科、各专业实习课可根据学科、班级、学生实际,制定适当的学习规则。
3.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是课程改革的突破口。笔者认为,可从强化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角度出发,采用以下几种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结构模式。
(1)构建以活动教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是从活动人手,借助活动展开教学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体验、主动实践,以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的综合发展。这种模式可采取这样的具体流程:提出问题——设计实习(或示范操作)——进行实习——交流讨论——得出结论。
(2)构建以自主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是以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为前提,以学生自己组织学习过程为核心,以促进学生自主发展为目的的教学活动结构。这种模式可采取这样的具体流程:提出学习目标——自学教材——相互讨论——疑难解析——归纳总结——新知反馈——评价学生。
(3)构建以小组讨论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所谓小组讨论法,就是把一个班学生分成若干人一组的小组,向小组提出一定的学习(实习)任务或问题,要求小组成员通过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共同解决学习问题。这种模式可采取这样的具体流程:小组编排——布置任务——小组讨论——大组交流——得出结论。在这个教学模式下,笔者认为其关键是:学生讨论时教师可参与讨论,也可在各组之间巡视,起到指导和监督的作用,尤其要多倾听,多互动交谈,多抓住学生讨论的转折点,将讨论引向深入。
4.强化课堂教学互动,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在课堂教学中,建立课堂上积极的人际关系,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还必须将课堂教学形式由统一的全班教学为主转向全班教学、小组教学和个人自学三种形式的合理组合。在这里,尤其要重视小组内部和小组之间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因为,学生学习群体若能建立一种互助合作的关系,既能增加学生之间的信息沟通,又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这种合作式的学习实际上包含了合作、竞争、自主三种学习成分。个体通过小组成员问的合作、互助、单干,完成指派给自己的一部分工作(学会掌握一定的内容或技能),每个成员的工作都是整个小组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最后,以小组的活动(成绩)与其他小组进行竞争。强化学生群体之问的互动,能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可采用以下方法:①采用讨论、竞赛等形式,达到协作学习的目的;②采用游戏、角色扮演等形式,达到掌握新知识的目的;③组织学习互助组,达到互帮互助、共同提高的目的;④采用项目式教学,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等等。
职教课程改革要“以提高学生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为此,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仅应作为两条主线,贯穿于职业学校所有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之中,而且应该体现在课程观念、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课程模式诸要素之中,并作为评价课程模式、课程方案的重要指标。
当前以项目课程为主要内容的职教课程改革,正掀起新一轮的课改热潮,做好课程改革工作是每一个职业教育工作者不可回避的问题。但是,正如华东师大职教和成教研究所所长石伟平教授指出的:在教学一线却没有产生足够的影响,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问题依然普遍存在。他认为这一问题主要出现在“课堂实施”环节上,包括职教教学模式的选择、课堂实施环境的开发、课堂评价方法的选择、课堂层面职教课程改革四个方面。他呼吁通过改革,努力使我们的课堂真正“动起来、笑起来和活起来”。因此,在目前职教课程改革。尤其在课堂教学层面要积极渗透心理学的理论和操作方法,让学生愿学、能学、乐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