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具备自学历史知识的能力是学习历史的基础能力,历史教学必须重视学生自学知识能力的培养,这是教给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最起码的必备能力,是教给学生的“点金术”。
[关键词]中学历史 课堂教学 自学法 学法探究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070096
自学历史知识的能力是打开历史知识大门的金钥匙。教材是学生学习掌握历史知识的基本依据,要培养学生自学历史知识的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阅读教材的能力。为了使学生形成自学历史知识、阅读教材的能力,我先列出阅读提纲,让学生按提纲要求自学,带着问题读书,边读边理解,通过阅读发现疑问再提出问题,为进一步学习做好准备,也为我的教学指明了方向。因此,在出示自学提纲或者自学思考题时必须做到:一是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学环境。二是组织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三是要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工具及参考资料,便于学生观察。下面我就以人教版七年级历史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为例,说明我是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的。
第一阶段
让学生自学课文,出示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的问题:
1.冒顿单于是怎样使匈奴强盛起来的? 2.什么是“白登山之围”? 3.汉初是怎样实行“和亲”政策的? 4.汉武帝是怎样打败匈奴的? 5.“昭君出塞”的始末情况如何? 6.东汉同匈奴的和战情况如何?
指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同时在书上圈点,同桌间共同找问题答案。通过对这六个问题的研究,学生可以通过自学独立获取以下知识:
1.匈奴的政治、军事发展状况,战国以来匈奴逐渐强大,占据河套地区,冒顿单于英勇善战,励精图治,严于治军,匈奴统治进入鼎盛时期。 2.白登山之围是公元前200年,汉高祖抵御匈奴,结果失败。 3.“和亲”是汉朝将公主嫁给匈奴单于为妻,以解除匈奴的威胁。4.汉武帝时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大破匈奴使匈奴势力大大受损,不能与西汉抗衡。5.呼汗邪单于归汉,并向汉求亲,汉将昭君嫁给单于,从而使匈奴和汉朝永久和好相处。6.东汉派窦固、窦宪打败北匈奴,北匈奴西迁。
第二阶段
可以先提出深层次的问题,师生共同探讨,并以思考题为探讨主题,有条理地引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自学习惯、自学能力。
再以《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为例说明。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简明扼要、条理清晰、有理有据、史论结合地回答出以上六个问题后,让学生分组研讨,进一步加深理解、体会、感悟历史。出示两道讨论题: 1.汉高祖时汉败匈奴胜,汉武帝时汉胜匈奴败,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有哪些?2.“昭君出塞”与“白登山之围”后的“和亲”政策有什么区别?组织学生四人为一组,任选一题进行讨论。学生群策群力,互相启发,互相补充,运用集体智慧,共同挖掘问题内在的本质。在学生研讨时我深入各组中,具体了解每组讨论什么题目,讨论深入到什么程度,出现了哪些新问题,遇到了什么困难,把这一系列信息收集上来,经过快速分析汇总,确定如何引导学生。研讨结束,每组选一名代表汇报本组研讨结果,其他学生可以补充,也可提出质疑,学生自由发表观点,多角度解决问题。我适时的点拨使学生认识提高和深化,注意鼓励发展求异思维,并讲清普遍存在问题,对学生自学质疑的情况和结果进行评论。
第三阶段
在学生没有什么问题可提出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再进一步提出一个新的研讨问题 :“通过本课所学概括出秦汉时期与匈奴族的关系,从中你能得到哪些启示?”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共同研讨,畅所欲言,从以下几点进行把握:一是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二是历史上各民族间有战有和,但统一与融合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正是在各族的战与和之间,我国历史曲折向前发展着,也正是由于有了这些兴衰变化,才使我国历史更加丰富多彩。三是像王昭君、霍去病这些为民族间安定、和平作出贡献的人物,永远受到后人的称颂。
第四阶段
这是巩固演练阶段,学生自己出题,互相考核,我再把问题收集上来划分层次,历史知识基础较弱的学生做一些基础题,能力较强的学生做一些难度大一点的分析题。比如阅读下列材料并设计问题:“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摘自《汉书》)此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学生根据材料自己设计问题,请其他同学回答,比比看谁提的问题有水平,谁答得更精彩,从而活跃课堂气氛。同时在一问一答过程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记忆,提高综合能力。
总之,为了大力培养新世纪知识经济时代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教师要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有效实施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断提高学生自学历史的能力。
(责任编辑 庞丹丹)
[关键词]中学历史 课堂教学 自学法 学法探究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070096
自学历史知识的能力是打开历史知识大门的金钥匙。教材是学生学习掌握历史知识的基本依据,要培养学生自学历史知识的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阅读教材的能力。为了使学生形成自学历史知识、阅读教材的能力,我先列出阅读提纲,让学生按提纲要求自学,带着问题读书,边读边理解,通过阅读发现疑问再提出问题,为进一步学习做好准备,也为我的教学指明了方向。因此,在出示自学提纲或者自学思考题时必须做到:一是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学环境。二是组织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三是要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工具及参考资料,便于学生观察。下面我就以人教版七年级历史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为例,说明我是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的。
第一阶段
让学生自学课文,出示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的问题:
1.冒顿单于是怎样使匈奴强盛起来的? 2.什么是“白登山之围”? 3.汉初是怎样实行“和亲”政策的? 4.汉武帝是怎样打败匈奴的? 5.“昭君出塞”的始末情况如何? 6.东汉同匈奴的和战情况如何?
指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同时在书上圈点,同桌间共同找问题答案。通过对这六个问题的研究,学生可以通过自学独立获取以下知识:
1.匈奴的政治、军事发展状况,战国以来匈奴逐渐强大,占据河套地区,冒顿单于英勇善战,励精图治,严于治军,匈奴统治进入鼎盛时期。 2.白登山之围是公元前200年,汉高祖抵御匈奴,结果失败。 3.“和亲”是汉朝将公主嫁给匈奴单于为妻,以解除匈奴的威胁。4.汉武帝时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大破匈奴使匈奴势力大大受损,不能与西汉抗衡。5.呼汗邪单于归汉,并向汉求亲,汉将昭君嫁给单于,从而使匈奴和汉朝永久和好相处。6.东汉派窦固、窦宪打败北匈奴,北匈奴西迁。
第二阶段
可以先提出深层次的问题,师生共同探讨,并以思考题为探讨主题,有条理地引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自学习惯、自学能力。
再以《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为例说明。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简明扼要、条理清晰、有理有据、史论结合地回答出以上六个问题后,让学生分组研讨,进一步加深理解、体会、感悟历史。出示两道讨论题: 1.汉高祖时汉败匈奴胜,汉武帝时汉胜匈奴败,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有哪些?2.“昭君出塞”与“白登山之围”后的“和亲”政策有什么区别?组织学生四人为一组,任选一题进行讨论。学生群策群力,互相启发,互相补充,运用集体智慧,共同挖掘问题内在的本质。在学生研讨时我深入各组中,具体了解每组讨论什么题目,讨论深入到什么程度,出现了哪些新问题,遇到了什么困难,把这一系列信息收集上来,经过快速分析汇总,确定如何引导学生。研讨结束,每组选一名代表汇报本组研讨结果,其他学生可以补充,也可提出质疑,学生自由发表观点,多角度解决问题。我适时的点拨使学生认识提高和深化,注意鼓励发展求异思维,并讲清普遍存在问题,对学生自学质疑的情况和结果进行评论。
第三阶段
在学生没有什么问题可提出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再进一步提出一个新的研讨问题 :“通过本课所学概括出秦汉时期与匈奴族的关系,从中你能得到哪些启示?”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共同研讨,畅所欲言,从以下几点进行把握:一是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二是历史上各民族间有战有和,但统一与融合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正是在各族的战与和之间,我国历史曲折向前发展着,也正是由于有了这些兴衰变化,才使我国历史更加丰富多彩。三是像王昭君、霍去病这些为民族间安定、和平作出贡献的人物,永远受到后人的称颂。
第四阶段
这是巩固演练阶段,学生自己出题,互相考核,我再把问题收集上来划分层次,历史知识基础较弱的学生做一些基础题,能力较强的学生做一些难度大一点的分析题。比如阅读下列材料并设计问题:“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摘自《汉书》)此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学生根据材料自己设计问题,请其他同学回答,比比看谁提的问题有水平,谁答得更精彩,从而活跃课堂气氛。同时在一问一答过程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记忆,提高综合能力。
总之,为了大力培养新世纪知识经济时代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教师要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有效实施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断提高学生自学历史的能力。
(责任编辑 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