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罗雪,女,仰恩大学教务部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学 术 问 题 研 究 (综 合 版)
摘要:在近年来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分析高校班主任做好学生“心灵引导者”的三个前提,即把握高校班主任与中小学班主任的不同之处、明确高校班主任与辅导员的分工协作和注重提升自身人文素养,继而探讨高校班主任工作策略,以爱为中心、以宽容和尊重为基本点,学会倾听学生的心声,从而引导学生正确认知自我,开拓其心灵视野。
关键词:班主任;策略;引导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000-0129/K(2014)01-0062-06迄今为止,有关高校班主任工作策略的研究性文章已数不胜数。就中国知网的搜索结果来看,建国以来,此类论文有将近4万篇,近几年来更是以每年四至五千的数量涌现在各个期刊中,甚至成为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的主要论题。然而,概览一番之后,笔者发现,这些论文大多集中在诸如高校班主任道德素质的培养、专业素养的提升、教育理念的与时俱进、注重沟通与交流等方面,流于表面化,只形成一些机械的条条框框。
比如,高歆①在其硕士论文《新时期高校班主任地位及作用研究》中,主要强调了班主任在学生学业、班级管理、思想引导、班级活动、思政教育几方面的作用,虽然把“思想引导”一项单独列出,却只是做表面化的叙述,只解决了“是什么”的问题,而没有解决“怎么做”的问题。其他诸多相关论文也多是停留在这一层面,如陈梦然、熊丽②的《关于高校班主任管理工作的基本策略》在谈到高校班主任工作策略时,只是强调了职责、理念、平台这些词汇;李达军③在其《高校班主任工作的困境和对策》中特别强调了高校班主任的“引导者角色”,但分析具体工作方法时只是寥寥几句,并未戳中要害;黄国华、肖进④在《对高校班主任工作的几点思考》中谈到高校班主任的角色定位问题,但也是停留在理论层面,等等。这些研究虽然只是诸多相关研究的冰山一角,却透露出这样一个讯息,即以往的研究都忽略甚至无视了班主任作为学生“心灵引导者”之重要性。
鉴于此,笔者希望能够立足于自身担任班主任几年间的工作经验,结合前人相关研究成果,对高校班主任“心灵引导者”角色进行一番较为深入细致的探讨。
一、做好“心灵引导者”的“三前提”
(一)把握高校班主任与中小学班主任的不同之处
高校与中小学管理对象的不同,从根本上决定了高校班主任与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职责的不同。中小学生基本还处于未成年时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在形成期,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也不成熟;而当他们的脚步跨入大学校门时,也随之开始向成年人过渡。他们就像是初次试飞的小鸟般,精神抖擞地向往着展翅高飞,也就不可避免地会遭受到意料之外的风雨洗礼。因此,对于“在路上”的学生而言,无论中小学还是高校班主任,都需要付出爱与耐心,用心呵护学生仍然孱弱的身体与心灵。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教师的人格对于年轻人的心灵来说,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有益于发展的阳光;教育者的人格是教育事业的一切。”⑤对与学生接触最多的班主任来说,更是如此。无论处于哪个教育阶段,班主任的言传身教对学生都会有深远的影响。班主任的言行举止不仅会在思想上影响到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甚至可能在一些生活的细节上也对学生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对此,笔者感触尤深。笔者小学时读书的学校有一位长期担任五年级班主任的老师,他字写得很漂亮,当时全班同学都争相模仿。多年后发现,不仅我们那一届人的字写得漂亮,上下很多届他带过的学生都写得一手好字。这就是榜样的力量。当然,学生会模仿老师的优点,在分辨力尚不成熟的时候也有可能模仿一些老师的嗜好,比如抽烟。记得小学时有一位班主任很喜欢抽烟,任何时候包括课堂上都是烟不离手,许多男同学就会在下课的时候拿着铅笔模仿他抽烟的姿势、表情,甚至有时候偷偷从家里拿大人的烟来抽。抽烟,对于普通人来讲,不过是一个无伤大雅的习惯而已,但对一个整日与学生打交道的班主任来说,就有可能成为无数学生的“坏榜样”了。
上述情形主要是班主任对学生行为层面的影响力,在大学里,班主任对学生的影响就开始延伸到思想层面了。对一个高校班主任而言,更能吸引学生的地方是其自身人格的魅力与智慧的光辉。大学阶段,学生思想日渐独立,遇事开始有个人的判断,对错与否姑且不论,独立思考就是好事。高校班主任的任务便是首先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其次引导学生思考方向。而做到这两点的前提是,高校班主任自身能够独立思考,并作出准确的是非判断,而非人云亦云。例如,刚刚从中学步入大学校门的学生,学习时间、作息时间都变得很自由,缺了家长在身边随时随地地约束,学习的压力也一下子降到最低,很容易步入一个自由散漫的极端。针对这种情况,班主任要积极与学生沟通,变身为与学生同级的朋友,不需说教“你要怎样、你不能怎样”,只要“娓娓道来”“我曾经是怎样,放到现在我会怎样”,让学生从班主任的经历中找到认同感,即“原来老师也曾经历过着跟我一样的迷茫啊”,如此一来,很快就拉近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后面的引导工作也就很容易开展了。此外,在网络信息高度密集的今天,即使大学生也难免在五花八门的网络信息冲击下出现思想的偏差,甚至迷失在大量的信息中无法做出客观判断。对此,高校班主任首先要了解学生所接触的网络资源,做出自己的判断,然后以此来引导学生走出“信息迷雾”。
由此,我们基本上明晰了高校班主任与中小学班主任的不同之处。简单来说,中小学班主任侧重的是“良师”,高校班主任更看重的应是“益友”,即做一个学生的“心灵引导者”。
(二)明确高校班主任与辅导员的分工协作
高校班主任与辅导员都是高校人才培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就业指导,对班级班风学风建设、安全稳定的维护等方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力⑥。正因如此,高校中班主任与辅导员的工作往往分工不明,要么班主任大包大揽辅导员落得清闲,要么班主任忙于教学科研任务而将所有学生工作丢给辅导员,更不乏班主任与辅导员因缺乏沟通而导致“旱得旱死涝得涝死”。因此,要想做好学生的“心灵引导者”,高校班主任还要与辅导员做好分工协作,各司其职。
从现有的高校班主任及辅导员配置来看,班主任所带学生一般以班级为单位,辅导员则往往以年级为单位。这就意味着从管理体系的层级上来讲,辅导员要站在年级的层面上,以每个班级为单位,对不同班级进行宏观的协调管理;班主任则从班级入手,以每个学生个体为单位,对学生之间及学生个体的各种问题进行细节性辅导。从管理体系的幅度上来讲,辅导员主要负责的是“面”的工作,如学生的“党、团、学”活动、勤工助学活动、心理辅导、社会实践等活动的开展;班主任则负责“点”的工作,即帮助解决每个学生所遇到的诸如入党、家庭经济、学业问、情感等相关问题,引导或修正学生这一阶段的人生道路。在管理体系的协调上,又需要班主任与辅导员在学校党委的统一部署下同心协力、通力合作,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实现教育与管理合力的最大化。⑦
(三)提升自身人文素养
所谓“心灵引导者”,顾名思义,侧重的是思想层面的影响力。此处之“思想”,除了思想政治之外,更包涵陈寅恪先生所言“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即学生对世界独立的思考,对事物独特的看法。
然而,作为个体的人,通常会希望“被他人注意、被他人关怀,得到他人的同情、赞美和支持,”因为“这就是我们想要从一切行为中得到的价值。”⑧这就形成了一种冲突,即渴望被他人认同与希望保持自己独立个性的冲突。对思想、心智尚未成熟的大学生而言,要想实现这二者之间的平衡,除了自我调节之外,更需要身边的班主任为其扮演着“心灵引导者”的角色。而要扮演好这一角色,高校班主任就需努力提升自身人文素养。
所谓“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⑨身为高校班主任,不仅要具备必要的专业素养如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学科知识,更要具备的是一种对学生具有启发力与感染力的人文素养。对于初入大学校门的学生来说,突然摆脱了升学的压力、老师父母的约束,多了大把的自由时间,难免出现散漫怠惰的情绪,并互相影响。为解决此类问题,班主任自身必须首先做到多读书、多思考,具备“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才能做到对学生导之以情,并进而晓之以理,成为学生合格的“心灵引导者”。
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勒庞在《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一书中指出,“聚集成群的人,他们的感情和思想全都转到同一个方向,他们自觉的个性消失了,形成一种集体心理。”当下的我们,生活在一个数字化和网络化的时代,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对当代大学生群体来说,网络几乎是他们全部信息的来源,“当人的注意力反复受到外界单调刺激时,意识很容易陷入一种丧失一定的判断力的被催眠的状态。他会生出对这种刺激的强烈认同感。”网络信息的快速便捷及网络文化的长期熏染,致使他们习惯于被动性接受而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一般情况下,他们更愿意直接相信眼睛所看到的,而极少分析、思考隐藏于信息背后的深层原因。此种境况下,学生更需要身边有一位智慧而平等的心灵交流者,教会他们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现实里分辨出真与假、是与非。
二、高校班主任工作策略:如何扮演好“心灵引导者”的角色?
人从出生要成熟,要经历了“生理基本成熟、智力达到高峰、情绪基本稳定、行为能够自控”几个阶段之后,才算是一名能够独立承担社会责任的社会成员。从心理学角度来讲,当代大学生尚处于从不成熟的儿童期向成熟的成年期过渡的时期,这就需要我们在教育管理过程中始终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尊重教育规律,尊重人的成长规律和身心发展规律,合理引导学生。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班主任是与学生的生活、学习各方面接触最多的人,因此也是践行“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最佳人选。
“因为背后有这么一个永远支持、永远相信的强大力量,才让每个在冷酷现实中打艰冷战役的弟子,义无反顾地为理想冲锋陷阵,信心不死。”被学习竞争、恋爱烦恼、就业压力等困扰着的当代大学生,迫切需要的就是这样一种“永远支持、永远相信的强大力量”,以保证不被孤独、空虚、焦虑、嫉妒等各种负面情绪打败。那么,高校班主任该如何在掌握了前述“三前提”的基础上,充分调动自身影响力来有效发挥其“心灵引导者”功能呢?
(一)以爱为中心,以宽容和尊重为基本点
古语言:“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在中国传统的教育理念里,教师在学生面前扮演的一直是长者的形象。然而,对当代大学生来说,教师已褪去身上那层神圣的光环,神秘感、崇拜感早已被消解在日益多元的文化当中。因此,作为班主任更应主动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间去,平等而非居高临下地“尊重他们的自我意识,重视他们的独立要求,给他们自我教育的空间,引导而不控制,更多地发挥非权力影响力”。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在现代社会中,事业的成功只有20%取决于智商,另外80%都会受非智力因素——情商的影响。然而在中学阶段,教师和班主任对学生往往重智商轻情商,这就导致学生情商发育落后于智力进步,初入校门的大学生往往会有过于自我、承挫能力差、沟通能力不够等问题。如果没有人对此加以正确引导,这些问题也必然将出现在学生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对其造成更大的困扰。因此,高校班主任应该以爱为中心,以宽容和尊重为基本点,帮助学生更全面地发掘自我。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在考查某校时,随意从每班抽3名学生共18人写在一张表格上,并极为肯定地“预言”:“这18名学生经过科学测定全都是智商型人才。”事过半年,罗森又来到该校,发现这18名学生的进步远超其他同学,再后来这18人全都在不同的岗位上取得了非凡的成绩。这一现象后来被称作著名的“皮革马利翁效应”(Pygmalion Effect),即指人们基于对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这一效应充分表明了,教师或者班主任对学生的爱与肯定,会让学生产生多么强大的心理能量,从而促使学生最终的成功。
班主任在掌握了“爱”这个基本点的同时,还不能忽视对学生的宽容与尊重。大学对学生的意义,并不全在学习。大学生在保证学业顺利完成的前提下,更应重视对人际沟通、对抗挫折、自我情绪控制等能力的培养。因此,一个学生优秀与否,并不取决于成绩的高低。对于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考试不及格、基础差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自己的能力失去信心,并因此丧失努力的动力。究其原因,就是这些还不能全面看待自己,未能看到自己的长处,盲目地感到自己的“无能”。对此,班主任要做到充分地宽容与尊重,首先不因成绩不好而不重视这类学生,要耐心地了解成绩不佳的原因,然后帮助学生发掘其特长,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比如有的学生不擅长专业学习,但可能书法很好,班主任就可以从此处入手,先从思想上引导学生,搜集一些书法家的传记、作品等;然后鼓励学生参加一些书法培训班,待到练习较为成熟的时候再敦促其参加相关的书法比赛、书画展之类的。如此一来,学生很可能就在这条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成功了。
(二)艺术地表达,艺术地倾听
科技的高速发展,已经让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方式发生了质的转变。正如一句网络流行语所说,“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就坐在你对面,你却对着手机。”网络上还流行着很多类似的图片,一群人围坐桌旁却无人说话,因为每个人都在忙着给一桌子饭菜拍照、发微博。这些社会现象,会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大学生的日常交流方式。比如同宿舍的几个人,没课的时候多是每人对着一台电脑,同处一室却通过QQ聊天工具说话。著名作家王小波写过一篇杂文《沉默的大多数》,表达了特殊时代背景下话语的无力,故而往往以沉默代之。然而,今天的我们生活在一个如此开放的年代,却因其高度的开放而陷入话语匮乏的境地,岂不悲哀?因此,高校班主任应该防止此种状况在学生中间的蔓延,引导学生以话语打开心灵,能无障碍地表达自己的心声,更学会倾听他人的心声。要做到这一点,班主任首先得做到对学生艺术地表达,艺术地倾听。
大学生仍处于求知阶段,难免对很多陌生的事物充满好奇之心,当遇到比较有争议的话题时,班主任要艺术地传达出尽量客观的信息。例如,在高度网络化信息化的时代,学生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很多网络负面信息,诸如富二代炫富、官二代弄权之类,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班主任充分发挥“心灵引导者”的功能,引导其正确认识这些现象,让其理解这些是个别而非整体,看问题不能以偏概全,尽量做到全面而客观。笔者以为,一名合格的教育者,要做的是引导而非灌输。班主任不能因为不认同某一种社会现象或某一个人,就将这种观点传输给学生,而要让学生客观认知之后,做出自己的是非判断。
笔者的班主任工作经历中,经常遇到学生迷茫地问“都该看什么书好呢”、“专业课学了有什么用呢”、“将来要做什么工作呢”之类的问题。这种情况下,学生最需要的就是一个“过来人”的聆听与引导,班主任无疑是最佳人选。在聆听的过程中,班主任首先要给学生认同感,即自己也曾经历过这样的时期;然后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自己迷茫的原因,是不是因为缺乏具体的学习计划呢?是不是自己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呢?等等;再结合学生所分析的原因,给出自己的建议,帮助学生对学习、生活做适当的规划;最后,指导并监督学生规划的实施进展情况。完成了这样一个过程之后,班主任的引导作用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
(三)正确认知自我,开拓心灵视野
英国哲学家罗素曾在《幸福之路》一书中写道,“随着岁月一年一年的流逝,我对生活更加热爱了……很大程度上由于消除了对自我的过分关注”;正处于过渡期的当代大学生,人际观、恋爱观、就业观都还存在偏颇之处,其根源又多在于他们对自我的过分关注。比如,在宿舍这个小集体中,由于每个人的生活习惯、性格的不同,互相之间极可能因琐碎小事而生龃龉;恋爱中会由于缺乏包容、信任等而导致出现情感问题;就业时也往往会因为对自我定位的失衡而错失适合自己的工作机会。面对这些状况,班主任要先以朋友的身份,倾听他们的宣泄,理解其内心真实的情感和想法,从而获得学生的信任,启发并诱导学生,引导学生适当地走出个人小世界,学会关注所在集体乃至更大的社会群体所发生的与己有关或无关的事件。“凡是能达到心灵的伟大的人,会把他的头脑洞开,让世界上每一隅的风自由吹入”。当每个学生目光所及、思想所到之处,不再仅牵涉自身,而是到达更开阔的世界、更长远的现实时,个人的愤怒、羡慕、嫉妒、空虚、焦虑等情绪就会无的放矢,消散殆尽了。
当然,学生的阅历、经验有限,仅通过班主任几句话是不可能很快在思想上发生巨大转变的。以笔者的班主任经历而言,可以不时地为学生介绍一些自己读过的书籍,比如《相约星期二》、《一日重生》、《十四堂人生创意课》等,引发他们阅读的兴趣,从而逐渐打开其阅读视野,进而促使其产生自发的阅读欲望。所谓“开卷有益”,在当今这个网络文化泛滥、阅读电子化的时代,这一点更显弥足珍贵。
然而,人生也有崖,而知也无涯。阅读得越多,便越会感觉个体的渺小无知。“当人意识到死亡、疾病和衰老这些现象时,他必然地感觉到自己与宇宙及一切非我相比之下的渺小和不重要(无意义)。除非他找到某种归宿,除非他为自己的生命找到某种意义和方向,他定会觉得自己像一粒微尘而被自己个人毫无意义这一感觉压垮。”当学生产生这种迷茫感时,班主任需要与其进行更多的思想交流和引导,指引其对自己的阅读经验做一个回顾和总结,从中找到自己的兴趣点。毕竟,对于某件事情的爱好乃至信仰,是大多数人的快乐之源。作为学生“心灵引导者”的班主任,虽然不能保证把每位学生都引上成功之道,却可以通过正确的引导让他们的兴趣点尽量扩大,让他们对人对物的反应尽可能地倾向于友善,让他们成为一群懂得幸福的人。
注释:
① 高歆.新时期高校班主任地位及作用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北方工业大学,2012.4.
② 陈梦然,熊丽.关于高校班主任管理工作的基本策略[J].国际会议,2012,(5).
③ 李达军.高校班主任工作的困境和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2,(12).
④ 黄国华,肖进.对高校班主任工作的几点思考[J].中国林业教育,2009,(2).
⑤ [俄]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教育人类学初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8.
⑥ ⑦ 肖进.完善高校班主任与辅导员育人格局的思考[J].中国林业教育,2013,(3).
⑧ [英]亚当·斯密.蒋自强等译.道德情操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10.
⑨ [英]弗朗西斯·培根.培根论人生[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4.
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1.
王小月.“乌合之众”的“浪潮”——浅析电影《浪潮》中的群体心理特征[J].电影评介,2011,(9).
樊富珉,费俊峰编著.青年心理健康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1.
李欣频.十四堂人生创意课[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1.
郑文红,薛红霞等.“90后”大学生心理与行为特点初探[J].北京教育,2010,(2).
童宏保.民办高校班主任在教学管理中的作用[J].民办教育研究,2008,(5).
[英]罗素,李国山等译.罗素道德哲学[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3.
[德]埃·弗洛姆,陈学明译.逃避自由[M].北京:工人出版社,1987.
An Exploration on Work Strategies of College Class Teachers:
To be a Mentor of Students
LUO Xue
(Yang-En University, 362014 Quanzhou, Fujian, China)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recent research, the paper analyzes the premises for a college class teacher to be a good mentor of college students, i.e. understanding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lass teachers in colleges and secondary schools, clarifying different functions of class teachers and counselors in college and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them, and focusing on improving their humanistic quality; discusses work strategies of college class teachers, such as, showing love, patience and respect to students and learning to listen to the voices of students, so that they can guide students to achieve correct self-awareness and broaden their horizons.
Key words:class teacher; strategy; guide
【责任编辑罗雪】
摘要:在近年来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分析高校班主任做好学生“心灵引导者”的三个前提,即把握高校班主任与中小学班主任的不同之处、明确高校班主任与辅导员的分工协作和注重提升自身人文素养,继而探讨高校班主任工作策略,以爱为中心、以宽容和尊重为基本点,学会倾听学生的心声,从而引导学生正确认知自我,开拓其心灵视野。
关键词:班主任;策略;引导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000-0129/K(2014)01-0062-06迄今为止,有关高校班主任工作策略的研究性文章已数不胜数。就中国知网的搜索结果来看,建国以来,此类论文有将近4万篇,近几年来更是以每年四至五千的数量涌现在各个期刊中,甚至成为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的主要论题。然而,概览一番之后,笔者发现,这些论文大多集中在诸如高校班主任道德素质的培养、专业素养的提升、教育理念的与时俱进、注重沟通与交流等方面,流于表面化,只形成一些机械的条条框框。
比如,高歆①在其硕士论文《新时期高校班主任地位及作用研究》中,主要强调了班主任在学生学业、班级管理、思想引导、班级活动、思政教育几方面的作用,虽然把“思想引导”一项单独列出,却只是做表面化的叙述,只解决了“是什么”的问题,而没有解决“怎么做”的问题。其他诸多相关论文也多是停留在这一层面,如陈梦然、熊丽②的《关于高校班主任管理工作的基本策略》在谈到高校班主任工作策略时,只是强调了职责、理念、平台这些词汇;李达军③在其《高校班主任工作的困境和对策》中特别强调了高校班主任的“引导者角色”,但分析具体工作方法时只是寥寥几句,并未戳中要害;黄国华、肖进④在《对高校班主任工作的几点思考》中谈到高校班主任的角色定位问题,但也是停留在理论层面,等等。这些研究虽然只是诸多相关研究的冰山一角,却透露出这样一个讯息,即以往的研究都忽略甚至无视了班主任作为学生“心灵引导者”之重要性。
鉴于此,笔者希望能够立足于自身担任班主任几年间的工作经验,结合前人相关研究成果,对高校班主任“心灵引导者”角色进行一番较为深入细致的探讨。
一、做好“心灵引导者”的“三前提”
(一)把握高校班主任与中小学班主任的不同之处
高校与中小学管理对象的不同,从根本上决定了高校班主任与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职责的不同。中小学生基本还处于未成年时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在形成期,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也不成熟;而当他们的脚步跨入大学校门时,也随之开始向成年人过渡。他们就像是初次试飞的小鸟般,精神抖擞地向往着展翅高飞,也就不可避免地会遭受到意料之外的风雨洗礼。因此,对于“在路上”的学生而言,无论中小学还是高校班主任,都需要付出爱与耐心,用心呵护学生仍然孱弱的身体与心灵。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教师的人格对于年轻人的心灵来说,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有益于发展的阳光;教育者的人格是教育事业的一切。”⑤对与学生接触最多的班主任来说,更是如此。无论处于哪个教育阶段,班主任的言传身教对学生都会有深远的影响。班主任的言行举止不仅会在思想上影响到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甚至可能在一些生活的细节上也对学生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对此,笔者感触尤深。笔者小学时读书的学校有一位长期担任五年级班主任的老师,他字写得很漂亮,当时全班同学都争相模仿。多年后发现,不仅我们那一届人的字写得漂亮,上下很多届他带过的学生都写得一手好字。这就是榜样的力量。当然,学生会模仿老师的优点,在分辨力尚不成熟的时候也有可能模仿一些老师的嗜好,比如抽烟。记得小学时有一位班主任很喜欢抽烟,任何时候包括课堂上都是烟不离手,许多男同学就会在下课的时候拿着铅笔模仿他抽烟的姿势、表情,甚至有时候偷偷从家里拿大人的烟来抽。抽烟,对于普通人来讲,不过是一个无伤大雅的习惯而已,但对一个整日与学生打交道的班主任来说,就有可能成为无数学生的“坏榜样”了。
上述情形主要是班主任对学生行为层面的影响力,在大学里,班主任对学生的影响就开始延伸到思想层面了。对一个高校班主任而言,更能吸引学生的地方是其自身人格的魅力与智慧的光辉。大学阶段,学生思想日渐独立,遇事开始有个人的判断,对错与否姑且不论,独立思考就是好事。高校班主任的任务便是首先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其次引导学生思考方向。而做到这两点的前提是,高校班主任自身能够独立思考,并作出准确的是非判断,而非人云亦云。例如,刚刚从中学步入大学校门的学生,学习时间、作息时间都变得很自由,缺了家长在身边随时随地地约束,学习的压力也一下子降到最低,很容易步入一个自由散漫的极端。针对这种情况,班主任要积极与学生沟通,变身为与学生同级的朋友,不需说教“你要怎样、你不能怎样”,只要“娓娓道来”“我曾经是怎样,放到现在我会怎样”,让学生从班主任的经历中找到认同感,即“原来老师也曾经历过着跟我一样的迷茫啊”,如此一来,很快就拉近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后面的引导工作也就很容易开展了。此外,在网络信息高度密集的今天,即使大学生也难免在五花八门的网络信息冲击下出现思想的偏差,甚至迷失在大量的信息中无法做出客观判断。对此,高校班主任首先要了解学生所接触的网络资源,做出自己的判断,然后以此来引导学生走出“信息迷雾”。
由此,我们基本上明晰了高校班主任与中小学班主任的不同之处。简单来说,中小学班主任侧重的是“良师”,高校班主任更看重的应是“益友”,即做一个学生的“心灵引导者”。
(二)明确高校班主任与辅导员的分工协作
高校班主任与辅导员都是高校人才培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就业指导,对班级班风学风建设、安全稳定的维护等方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力⑥。正因如此,高校中班主任与辅导员的工作往往分工不明,要么班主任大包大揽辅导员落得清闲,要么班主任忙于教学科研任务而将所有学生工作丢给辅导员,更不乏班主任与辅导员因缺乏沟通而导致“旱得旱死涝得涝死”。因此,要想做好学生的“心灵引导者”,高校班主任还要与辅导员做好分工协作,各司其职。
从现有的高校班主任及辅导员配置来看,班主任所带学生一般以班级为单位,辅导员则往往以年级为单位。这就意味着从管理体系的层级上来讲,辅导员要站在年级的层面上,以每个班级为单位,对不同班级进行宏观的协调管理;班主任则从班级入手,以每个学生个体为单位,对学生之间及学生个体的各种问题进行细节性辅导。从管理体系的幅度上来讲,辅导员主要负责的是“面”的工作,如学生的“党、团、学”活动、勤工助学活动、心理辅导、社会实践等活动的开展;班主任则负责“点”的工作,即帮助解决每个学生所遇到的诸如入党、家庭经济、学业问、情感等相关问题,引导或修正学生这一阶段的人生道路。在管理体系的协调上,又需要班主任与辅导员在学校党委的统一部署下同心协力、通力合作,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实现教育与管理合力的最大化。⑦
(三)提升自身人文素养
所谓“心灵引导者”,顾名思义,侧重的是思想层面的影响力。此处之“思想”,除了思想政治之外,更包涵陈寅恪先生所言“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即学生对世界独立的思考,对事物独特的看法。
然而,作为个体的人,通常会希望“被他人注意、被他人关怀,得到他人的同情、赞美和支持,”因为“这就是我们想要从一切行为中得到的价值。”⑧这就形成了一种冲突,即渴望被他人认同与希望保持自己独立个性的冲突。对思想、心智尚未成熟的大学生而言,要想实现这二者之间的平衡,除了自我调节之外,更需要身边的班主任为其扮演着“心灵引导者”的角色。而要扮演好这一角色,高校班主任就需努力提升自身人文素养。
所谓“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⑨身为高校班主任,不仅要具备必要的专业素养如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学科知识,更要具备的是一种对学生具有启发力与感染力的人文素养。对于初入大学校门的学生来说,突然摆脱了升学的压力、老师父母的约束,多了大把的自由时间,难免出现散漫怠惰的情绪,并互相影响。为解决此类问题,班主任自身必须首先做到多读书、多思考,具备“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才能做到对学生导之以情,并进而晓之以理,成为学生合格的“心灵引导者”。
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勒庞在《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一书中指出,“聚集成群的人,他们的感情和思想全都转到同一个方向,他们自觉的个性消失了,形成一种集体心理。”当下的我们,生活在一个数字化和网络化的时代,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对当代大学生群体来说,网络几乎是他们全部信息的来源,“当人的注意力反复受到外界单调刺激时,意识很容易陷入一种丧失一定的判断力的被催眠的状态。他会生出对这种刺激的强烈认同感。”网络信息的快速便捷及网络文化的长期熏染,致使他们习惯于被动性接受而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一般情况下,他们更愿意直接相信眼睛所看到的,而极少分析、思考隐藏于信息背后的深层原因。此种境况下,学生更需要身边有一位智慧而平等的心灵交流者,教会他们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现实里分辨出真与假、是与非。
二、高校班主任工作策略:如何扮演好“心灵引导者”的角色?
人从出生要成熟,要经历了“生理基本成熟、智力达到高峰、情绪基本稳定、行为能够自控”几个阶段之后,才算是一名能够独立承担社会责任的社会成员。从心理学角度来讲,当代大学生尚处于从不成熟的儿童期向成熟的成年期过渡的时期,这就需要我们在教育管理过程中始终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尊重教育规律,尊重人的成长规律和身心发展规律,合理引导学生。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班主任是与学生的生活、学习各方面接触最多的人,因此也是践行“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最佳人选。
“因为背后有这么一个永远支持、永远相信的强大力量,才让每个在冷酷现实中打艰冷战役的弟子,义无反顾地为理想冲锋陷阵,信心不死。”被学习竞争、恋爱烦恼、就业压力等困扰着的当代大学生,迫切需要的就是这样一种“永远支持、永远相信的强大力量”,以保证不被孤独、空虚、焦虑、嫉妒等各种负面情绪打败。那么,高校班主任该如何在掌握了前述“三前提”的基础上,充分调动自身影响力来有效发挥其“心灵引导者”功能呢?
(一)以爱为中心,以宽容和尊重为基本点
古语言:“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在中国传统的教育理念里,教师在学生面前扮演的一直是长者的形象。然而,对当代大学生来说,教师已褪去身上那层神圣的光环,神秘感、崇拜感早已被消解在日益多元的文化当中。因此,作为班主任更应主动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间去,平等而非居高临下地“尊重他们的自我意识,重视他们的独立要求,给他们自我教育的空间,引导而不控制,更多地发挥非权力影响力”。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在现代社会中,事业的成功只有20%取决于智商,另外80%都会受非智力因素——情商的影响。然而在中学阶段,教师和班主任对学生往往重智商轻情商,这就导致学生情商发育落后于智力进步,初入校门的大学生往往会有过于自我、承挫能力差、沟通能力不够等问题。如果没有人对此加以正确引导,这些问题也必然将出现在学生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对其造成更大的困扰。因此,高校班主任应该以爱为中心,以宽容和尊重为基本点,帮助学生更全面地发掘自我。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在考查某校时,随意从每班抽3名学生共18人写在一张表格上,并极为肯定地“预言”:“这18名学生经过科学测定全都是智商型人才。”事过半年,罗森又来到该校,发现这18名学生的进步远超其他同学,再后来这18人全都在不同的岗位上取得了非凡的成绩。这一现象后来被称作著名的“皮革马利翁效应”(Pygmalion Effect),即指人们基于对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这一效应充分表明了,教师或者班主任对学生的爱与肯定,会让学生产生多么强大的心理能量,从而促使学生最终的成功。
班主任在掌握了“爱”这个基本点的同时,还不能忽视对学生的宽容与尊重。大学对学生的意义,并不全在学习。大学生在保证学业顺利完成的前提下,更应重视对人际沟通、对抗挫折、自我情绪控制等能力的培养。因此,一个学生优秀与否,并不取决于成绩的高低。对于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考试不及格、基础差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自己的能力失去信心,并因此丧失努力的动力。究其原因,就是这些还不能全面看待自己,未能看到自己的长处,盲目地感到自己的“无能”。对此,班主任要做到充分地宽容与尊重,首先不因成绩不好而不重视这类学生,要耐心地了解成绩不佳的原因,然后帮助学生发掘其特长,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比如有的学生不擅长专业学习,但可能书法很好,班主任就可以从此处入手,先从思想上引导学生,搜集一些书法家的传记、作品等;然后鼓励学生参加一些书法培训班,待到练习较为成熟的时候再敦促其参加相关的书法比赛、书画展之类的。如此一来,学生很可能就在这条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成功了。
(二)艺术地表达,艺术地倾听
科技的高速发展,已经让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方式发生了质的转变。正如一句网络流行语所说,“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就坐在你对面,你却对着手机。”网络上还流行着很多类似的图片,一群人围坐桌旁却无人说话,因为每个人都在忙着给一桌子饭菜拍照、发微博。这些社会现象,会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大学生的日常交流方式。比如同宿舍的几个人,没课的时候多是每人对着一台电脑,同处一室却通过QQ聊天工具说话。著名作家王小波写过一篇杂文《沉默的大多数》,表达了特殊时代背景下话语的无力,故而往往以沉默代之。然而,今天的我们生活在一个如此开放的年代,却因其高度的开放而陷入话语匮乏的境地,岂不悲哀?因此,高校班主任应该防止此种状况在学生中间的蔓延,引导学生以话语打开心灵,能无障碍地表达自己的心声,更学会倾听他人的心声。要做到这一点,班主任首先得做到对学生艺术地表达,艺术地倾听。
大学生仍处于求知阶段,难免对很多陌生的事物充满好奇之心,当遇到比较有争议的话题时,班主任要艺术地传达出尽量客观的信息。例如,在高度网络化信息化的时代,学生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很多网络负面信息,诸如富二代炫富、官二代弄权之类,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班主任充分发挥“心灵引导者”的功能,引导其正确认识这些现象,让其理解这些是个别而非整体,看问题不能以偏概全,尽量做到全面而客观。笔者以为,一名合格的教育者,要做的是引导而非灌输。班主任不能因为不认同某一种社会现象或某一个人,就将这种观点传输给学生,而要让学生客观认知之后,做出自己的是非判断。
笔者的班主任工作经历中,经常遇到学生迷茫地问“都该看什么书好呢”、“专业课学了有什么用呢”、“将来要做什么工作呢”之类的问题。这种情况下,学生最需要的就是一个“过来人”的聆听与引导,班主任无疑是最佳人选。在聆听的过程中,班主任首先要给学生认同感,即自己也曾经历过这样的时期;然后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自己迷茫的原因,是不是因为缺乏具体的学习计划呢?是不是自己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呢?等等;再结合学生所分析的原因,给出自己的建议,帮助学生对学习、生活做适当的规划;最后,指导并监督学生规划的实施进展情况。完成了这样一个过程之后,班主任的引导作用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
(三)正确认知自我,开拓心灵视野
英国哲学家罗素曾在《幸福之路》一书中写道,“随着岁月一年一年的流逝,我对生活更加热爱了……很大程度上由于消除了对自我的过分关注”;正处于过渡期的当代大学生,人际观、恋爱观、就业观都还存在偏颇之处,其根源又多在于他们对自我的过分关注。比如,在宿舍这个小集体中,由于每个人的生活习惯、性格的不同,互相之间极可能因琐碎小事而生龃龉;恋爱中会由于缺乏包容、信任等而导致出现情感问题;就业时也往往会因为对自我定位的失衡而错失适合自己的工作机会。面对这些状况,班主任要先以朋友的身份,倾听他们的宣泄,理解其内心真实的情感和想法,从而获得学生的信任,启发并诱导学生,引导学生适当地走出个人小世界,学会关注所在集体乃至更大的社会群体所发生的与己有关或无关的事件。“凡是能达到心灵的伟大的人,会把他的头脑洞开,让世界上每一隅的风自由吹入”。当每个学生目光所及、思想所到之处,不再仅牵涉自身,而是到达更开阔的世界、更长远的现实时,个人的愤怒、羡慕、嫉妒、空虚、焦虑等情绪就会无的放矢,消散殆尽了。
当然,学生的阅历、经验有限,仅通过班主任几句话是不可能很快在思想上发生巨大转变的。以笔者的班主任经历而言,可以不时地为学生介绍一些自己读过的书籍,比如《相约星期二》、《一日重生》、《十四堂人生创意课》等,引发他们阅读的兴趣,从而逐渐打开其阅读视野,进而促使其产生自发的阅读欲望。所谓“开卷有益”,在当今这个网络文化泛滥、阅读电子化的时代,这一点更显弥足珍贵。
然而,人生也有崖,而知也无涯。阅读得越多,便越会感觉个体的渺小无知。“当人意识到死亡、疾病和衰老这些现象时,他必然地感觉到自己与宇宙及一切非我相比之下的渺小和不重要(无意义)。除非他找到某种归宿,除非他为自己的生命找到某种意义和方向,他定会觉得自己像一粒微尘而被自己个人毫无意义这一感觉压垮。”当学生产生这种迷茫感时,班主任需要与其进行更多的思想交流和引导,指引其对自己的阅读经验做一个回顾和总结,从中找到自己的兴趣点。毕竟,对于某件事情的爱好乃至信仰,是大多数人的快乐之源。作为学生“心灵引导者”的班主任,虽然不能保证把每位学生都引上成功之道,却可以通过正确的引导让他们的兴趣点尽量扩大,让他们对人对物的反应尽可能地倾向于友善,让他们成为一群懂得幸福的人。
注释:
① 高歆.新时期高校班主任地位及作用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北方工业大学,2012.4.
② 陈梦然,熊丽.关于高校班主任管理工作的基本策略[J].国际会议,2012,(5).
③ 李达军.高校班主任工作的困境和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2,(12).
④ 黄国华,肖进.对高校班主任工作的几点思考[J].中国林业教育,2009,(2).
⑤ [俄]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教育人类学初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8.
⑥ ⑦ 肖进.完善高校班主任与辅导员育人格局的思考[J].中国林业教育,2013,(3).
⑧ [英]亚当·斯密.蒋自强等译.道德情操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10.
⑨ [英]弗朗西斯·培根.培根论人生[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4.
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1.
王小月.“乌合之众”的“浪潮”——浅析电影《浪潮》中的群体心理特征[J].电影评介,2011,(9).
樊富珉,费俊峰编著.青年心理健康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1.
李欣频.十四堂人生创意课[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1.
郑文红,薛红霞等.“90后”大学生心理与行为特点初探[J].北京教育,2010,(2).
童宏保.民办高校班主任在教学管理中的作用[J].民办教育研究,2008,(5).
[英]罗素,李国山等译.罗素道德哲学[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3.
[德]埃·弗洛姆,陈学明译.逃避自由[M].北京:工人出版社,1987.
An Exploration on Work Strategies of College Class Teachers:
To be a Mentor of Students
LUO Xue
(Yang-En University, 362014 Quanzhou, Fujian, China)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recent research, the paper analyzes the premises for a college class teacher to be a good mentor of college students, i.e. understanding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lass teachers in colleges and secondary schools, clarifying different functions of class teachers and counselors in college and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them, and focusing on improving their humanistic quality; discusses work strategies of college class teachers, such as, showing love, patience and respect to students and learning to listen to the voices of students, so that they can guide students to achieve correct self-awareness and broaden their horizons.
Key words:class teacher; strategy; guide
【责任编辑罗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