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为了解三亚地区设施甜瓜大棚内光照强度分布特征,在SNGG-462Z型水泥立柱镀锌管连栋拱棚内的水平和垂直方向设定16个观测位点,在晴朗天气情况下,监测24 h内可见光照度和紫外光照度分布特征及变化规律。结果表明,7:00开始监测到可见光照,12:00达到最大,后逐渐下降,直至19:00降为0。在垂直方向上,从棚顶部向下逐渐降低;在水平方向上,表现为最中间位置光照弱,中间向两端先增加后减弱。紫外光照与可见光照在一天内分布特征及日变化规律相似。
关键词 设施大棚;光环境 ;分布特征;变化规律
中图分类号 S652;S6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16-0209-02
三亚市的设施大棚被称为“天然温室”中的温室大棚,其目的不仅是为了提高或降低温度,防雨和防虫是另外2个重要原因[1]。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三亚市设施大棚面积已达到1.2万hm2,类型多样,并已向专业化发展[2]。光照状况是是温室大棚内环境的主导因子,决定着光、温、湿度等环境状况[3-4]。光照是节能大棚获取能量的唯一来源,直接决定大棚内作物的生长发育及产量品质。因此,不论是优化改造温室大棚结构提高温室采光性能,还是开展光环境模拟研究,光环境特征及分布规律都至关重要[5-7]。
为了明确热带设施甜瓜大棚SNGG-462Z型水泥立柱镀锌管连栋拱棚棚内光环境特征及变化规律,笔者进行了不同方向和点位的观测及分析,为甜瓜专用大棚进一步优化改造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时间和地点
试验于2016年5月22日在三亚市热带设施农业示范基地进行,试验当天天气晴朗。
1.2 大棚类型
选用SNGG-462Z型水泥立柱镀锌管连栋拱棚,大棚南北走向。棚型骨架规格如下:拱棚顶高H=3.2 m,跨度B=4.6 m,肩高h=2.0 m,拱间距a=2.0 m,长度L=40 m。拱棚主要构件选用C20钢筋混凝土和碳素结构钢Q235A直缝电焊钢管,顶部覆盖清田007大棚膜,四周覆盖40目防虫网。
1.3 试验作物
棚内种植甜瓜品种为南海蜜,全生育期85 d左右,雌花开放到果实成熟45 d左右。单垄单行种植,行距1.10 m,株距0.45 m。
1.4 调查方法
在南海蜜甜瓜打顶后,于大棚中部位置悬挂TR-74Ui紫外/照度/温度/湿度记录仪。测定水平和垂直方向16个位点的可见光照度和紫外光照度数据。根据大棚结构,水平方向设置10个位点,每个位点间隔0.5 m;垂直方向设置6个位点,每个位点间隔同样为0.5 m。观测位点设置如图1所示。
2 结果与分析
2.1 垂直方向不同部位可见光照强度分布规律
由图2可知,SNGG-462Z型水泥立柱镀锌管连栋拱棚内垂直方向上所有点位24 h内可见光强度变化规律相似,均在7:00左右开始出现光照,在12:00达到最大,然后下降,直至19:00降为0。由于甜瓜植株的遮挡,不同位置光照强度有差异。12:00光照最强,表现为从棚顶部向下逐渐降低,并且差异较大。位点1最大(8.536×104 lx),位点5最小(0.384 9×104 lx)。光照大小顺序为:位点1>位点2>位点3>位点4>位点6>位点5。位点5比位点6光照强度小是由于甜瓜叶片遮挡造成的。
2.2 垂直方向不同部位紫外光照强度分布规律
由图3可知,三亚地区SNGG-462Z型水泥立柱镀锌管连栋拱棚内在0:00—6:00时间段内未检测到紫外光。从7:00开始检测到紫外光照,20:00以后,所有位点紫外光照度全部变为0。由此,一天当中大棚植物接受紫外光照射的时间集中在7:00—19:00的12 h内。并且先逐渐增强,在12:00达到最强,后逐渐降低。
而垂直方向上7:00—19:00时段的12 h内不同部位紫外光强度存在差异。靠近拱棚顶部的4个位点(点1、点2、点3、点4)在7:00最先接收到紫外光照,并且越靠近棚顶部紫外光照强度越强,在整个能检测紫外光照的12 h内,均保持同样的趋势。
2.3 水平方向不同部位可見光照强度分布规律
由图4可知,水平方向上所有位点24 h内可见光照度变化规律相似,均在7:00左右开始出现光照,在12:00—13:00光照强度达到最大,然后逐渐下降,直至19:00降为0。在可监测到光照的时间段内,不同位置光照强度有差异。在12:00光照最强。水平方向表现为最中间位置光照弱,中间向两端先增加后减弱,并且差异较大。具体表现为:位点10(9.592×104 lx)和位点9(9.191×104 lx)最大,位点13其次,最小为位点11(4.031×104 lx)。可见光照度大小顺序为:位点10>位点9>位点13>位点15>位点12>位点8>位点7>位点14>位点16>位点11。
2.4 水平方向不同部位紫外光照强度分布规律
从图5可知,水平方向的紫外光照度分布特征与可见光照度分布规律相似。表现为在7:00—19:00时间段内可监测到,并且最大值出现在12:00。此时,紫外光照强度最大点位为位点10(1.829 μW/cm2),强度最小点位为位点15(0.017 μW/cm2)。紫外光照强度大小顺序为:位点10>位点9>位点13>位点8>位点12>位点7、位点14>位点11>位点16>位点15。其中,位点15紫外照度很小(一直趋近于0),是由于被甜瓜叶片遮挡的缘故。
3 结论
经过观察分析,在三亚地区晴朗天气状况下,7:00开始监测到可见光照,12:00光照强度达到最大,后逐渐下降,直至19:00降为0。在垂直方向上,从棚顶部向下逐渐降低;在水平方向上,表现为最中间位置光照弱,中间向两端先增加后减弱。紫外光照与可见光照24 h内分布特征及变化规律相似。
4 参考文献
[1] 周长吉.“天然温室”中的温室大棚:记海南三亚市的设施农业[J].农业工程技术(温室园艺),2006,1(25):12-15.
[2] 肖日新,冯学杰,邓长智,等.海南省瓜菜设施大棚发展的几点思考[J].热带农业工程,2014,10(38):35-38.
[3] 王静,崔庆法,林茂兹.不同结构日光温室光环境及补光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02,18(4):86-89.
[4] 王宏丽,李凯.节能日光温室的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J].西北农业大学学报,2000,28(4):108-112.
[5] 董吉林,李亚灵,温祥珍.温室光环境模拟模型及结构参数设计系统[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3,23(3):252-255.
[6] 宋希强,彭春生.新型节能日光温室光环境动态模拟及其数值实验[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1,14(2):48-50.
[7] 李春花,金光勋.延边地区日光温室部分最佳设计参数的分析[J].延边大学农学学报,2003,25(4):268-272.
关键词 设施大棚;光环境 ;分布特征;变化规律
中图分类号 S652;S6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16-0209-02
三亚市的设施大棚被称为“天然温室”中的温室大棚,其目的不仅是为了提高或降低温度,防雨和防虫是另外2个重要原因[1]。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三亚市设施大棚面积已达到1.2万hm2,类型多样,并已向专业化发展[2]。光照状况是是温室大棚内环境的主导因子,决定着光、温、湿度等环境状况[3-4]。光照是节能大棚获取能量的唯一来源,直接决定大棚内作物的生长发育及产量品质。因此,不论是优化改造温室大棚结构提高温室采光性能,还是开展光环境模拟研究,光环境特征及分布规律都至关重要[5-7]。
为了明确热带设施甜瓜大棚SNGG-462Z型水泥立柱镀锌管连栋拱棚棚内光环境特征及变化规律,笔者进行了不同方向和点位的观测及分析,为甜瓜专用大棚进一步优化改造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时间和地点
试验于2016年5月22日在三亚市热带设施农业示范基地进行,试验当天天气晴朗。
1.2 大棚类型
选用SNGG-462Z型水泥立柱镀锌管连栋拱棚,大棚南北走向。棚型骨架规格如下:拱棚顶高H=3.2 m,跨度B=4.6 m,肩高h=2.0 m,拱间距a=2.0 m,长度L=40 m。拱棚主要构件选用C20钢筋混凝土和碳素结构钢Q235A直缝电焊钢管,顶部覆盖清田007大棚膜,四周覆盖40目防虫网。
1.3 试验作物
棚内种植甜瓜品种为南海蜜,全生育期85 d左右,雌花开放到果实成熟45 d左右。单垄单行种植,行距1.10 m,株距0.45 m。
1.4 调查方法
在南海蜜甜瓜打顶后,于大棚中部位置悬挂TR-74Ui紫外/照度/温度/湿度记录仪。测定水平和垂直方向16个位点的可见光照度和紫外光照度数据。根据大棚结构,水平方向设置10个位点,每个位点间隔0.5 m;垂直方向设置6个位点,每个位点间隔同样为0.5 m。观测位点设置如图1所示。
2 结果与分析
2.1 垂直方向不同部位可见光照强度分布规律
由图2可知,SNGG-462Z型水泥立柱镀锌管连栋拱棚内垂直方向上所有点位24 h内可见光强度变化规律相似,均在7:00左右开始出现光照,在12:00达到最大,然后下降,直至19:00降为0。由于甜瓜植株的遮挡,不同位置光照强度有差异。12:00光照最强,表现为从棚顶部向下逐渐降低,并且差异较大。位点1最大(8.536×104 lx),位点5最小(0.384 9×104 lx)。光照大小顺序为:位点1>位点2>位点3>位点4>位点6>位点5。位点5比位点6光照强度小是由于甜瓜叶片遮挡造成的。
2.2 垂直方向不同部位紫外光照强度分布规律
由图3可知,三亚地区SNGG-462Z型水泥立柱镀锌管连栋拱棚内在0:00—6:00时间段内未检测到紫外光。从7:00开始检测到紫外光照,20:00以后,所有位点紫外光照度全部变为0。由此,一天当中大棚植物接受紫外光照射的时间集中在7:00—19:00的12 h内。并且先逐渐增强,在12:00达到最强,后逐渐降低。
而垂直方向上7:00—19:00时段的12 h内不同部位紫外光强度存在差异。靠近拱棚顶部的4个位点(点1、点2、点3、点4)在7:00最先接收到紫外光照,并且越靠近棚顶部紫外光照强度越强,在整个能检测紫外光照的12 h内,均保持同样的趋势。
2.3 水平方向不同部位可見光照强度分布规律
由图4可知,水平方向上所有位点24 h内可见光照度变化规律相似,均在7:00左右开始出现光照,在12:00—13:00光照强度达到最大,然后逐渐下降,直至19:00降为0。在可监测到光照的时间段内,不同位置光照强度有差异。在12:00光照最强。水平方向表现为最中间位置光照弱,中间向两端先增加后减弱,并且差异较大。具体表现为:位点10(9.592×104 lx)和位点9(9.191×104 lx)最大,位点13其次,最小为位点11(4.031×104 lx)。可见光照度大小顺序为:位点10>位点9>位点13>位点15>位点12>位点8>位点7>位点14>位点16>位点11。
2.4 水平方向不同部位紫外光照强度分布规律
从图5可知,水平方向的紫外光照度分布特征与可见光照度分布规律相似。表现为在7:00—19:00时间段内可监测到,并且最大值出现在12:00。此时,紫外光照强度最大点位为位点10(1.829 μW/cm2),强度最小点位为位点15(0.017 μW/cm2)。紫外光照强度大小顺序为:位点10>位点9>位点13>位点8>位点12>位点7、位点14>位点11>位点16>位点15。其中,位点15紫外照度很小(一直趋近于0),是由于被甜瓜叶片遮挡的缘故。
3 结论
经过观察分析,在三亚地区晴朗天气状况下,7:00开始监测到可见光照,12:00光照强度达到最大,后逐渐下降,直至19:00降为0。在垂直方向上,从棚顶部向下逐渐降低;在水平方向上,表现为最中间位置光照弱,中间向两端先增加后减弱。紫外光照与可见光照24 h内分布特征及变化规律相似。
4 参考文献
[1] 周长吉.“天然温室”中的温室大棚:记海南三亚市的设施农业[J].农业工程技术(温室园艺),2006,1(25):12-15.
[2] 肖日新,冯学杰,邓长智,等.海南省瓜菜设施大棚发展的几点思考[J].热带农业工程,2014,10(38):35-38.
[3] 王静,崔庆法,林茂兹.不同结构日光温室光环境及补光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02,18(4):86-89.
[4] 王宏丽,李凯.节能日光温室的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J].西北农业大学学报,2000,28(4):108-112.
[5] 董吉林,李亚灵,温祥珍.温室光环境模拟模型及结构参数设计系统[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3,23(3):252-255.
[6] 宋希强,彭春生.新型节能日光温室光环境动态模拟及其数值实验[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1,14(2):48-50.
[7] 李春花,金光勋.延边地区日光温室部分最佳设计参数的分析[J].延边大学农学学报,2003,25(4):268-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