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杨再隋先生说过:“忽视细节的教育实践是抽象的、粗疏的、迷茫的实践。”教学细节就是课堂上的精彩瞬间,是学生思维火花的碰撞、闪现。教师若能谨慎地、智慧地处理好这一个个教学细节,就能不断地生成教学智慧。
一、 发现“亮点”,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丰富的想象力、强烈的好奇心是孩子的天性。对于成人来说,孩子总爱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然而正是这些稀奇古怪的想法,反映了孩子的探究心理、创造性思维,这就是课堂的“亮点”。如果老师能及时发现这些“亮点”,巧妙引导,将使学生受益匪浅,也将生成课堂中新的亮点。
一位老师在教学《丑小鸭》(人教版二下)时,一学生举手问老师:“鸭妈妈的窝里怎么会孵出天鹅来呢?”老师当机立断地说:“这是一篇童话,不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是作者虚构的。”学生听了老师的话,不再追问这个问题了。
这位老师用成人的惯性思维,三言两语浇灭了学生迸发的质疑探究的火花。如果老师能发现这是个生成的亮点,机智地插入这样一个教学细节: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给课文加个开头,天鹅蛋怎么会在鸭妈妈的窝里呢?然后将学生富有幻想的开头一起交流后,引出丹麦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写的《丑小鸭》原著,和学生一起阅读,点燃学生的阅读之火,真正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走进童话,走进名著,或许这《丑小鸭》就是学生课外阅读的第一个脚印。这样,不但解决了课上的疑问,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更激起了学生强烈的阅读、探究欲望。
二、 巧用“误点”,帮助学生深化理解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时候,我们“轻视”了学生细微的错误,没有用心去理会或纠正,结果挫伤了学生的自尊,让他们降低了学习的热情。如果教师能够及时发现学生的“误点”,用心生成细节教学,加以引导纠正,在具体的语言环境、文本内容中帮助学生拨正偏差,这样能让学生茅塞顿开,深化理解。
一位教师在教学《游园不值》(苏教版五下)这首古诗时,在解释古诗题目这一环节就出现了搁置:“谁能说说‘游园不值’的意思?”思考后有一生回答:“这个庭园不值得游玩。”教师顿时傻住了:“刚才你读古诗了吗?怎么会是‘不值得’? 你的理解是错的,谁来重新说说。”刚才那个学生顿时低垂着头,蔫了,而教师却浑然不知,更不再关注那个学生……
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学生的学习错误具有不可预见性。而这样的错误又往往是学生思维的真实反映,蕴含着宝贵的“亮点”。让学生充分展示思维过程,探求其产生错误的内在因素,就能有针对性地展开教学,有利于学生的自主构建。上述案例中教师丢弃了学生的“错误”,而继续自己的教学,完全忽视了学生这一课堂的主体,我认为在教学中应有效抓住学生的“错误点”展开探究。
学生的错误是一种学习资源,更是教学的支点。其实,我们无需指责学生的错误,应彻底改变对学生错误的认识。要使学生有机会展现自己的思维过程,尽可能把学习中的错误充分暴露出来,不留“隐患”。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错误常常为教师提供宝贵的“教机”。由“值”字引起的错误理解,最终产生的教学效果是我们在进行本课时教学活动之前没有想到的。
学生的错误还是成功的起点。面对学生的错误,不必直接给予回答或纠正,而是在学生出错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在自读自悟的过程中不断探究,体验作者的情绪变化,领会作者独特的心理感受。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尝到了成功的喜悦,由此产生的影响是深远的。因此,我们要把学生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错误当成一个难得的亲历过程,走向成功的财富,以“欢迎”的姿态善待错误。
当“意外”出现时,教师不应置之不理,也不应简单化处理,将答案直接告诉学生,而应敏锐地捕捉学生“误点”的价值,抓住教育时机,巧妙引导,才能将教学活动引向深入。
三、 点击“兴奋点”,组织学生展开辩论
一位老师在教学《九寨沟》(苏教版四上)时,品读完第三小节,播放图片和录像让学生欣赏。在一片惊叹声中,老师问学生:“假如你来到九寨沟,你最想做的是什么?”学生迫不及待了,有的说,要拍一组最美的照片,带回来做永远的留念;有的说要写一首诗歌,赞美九寨沟……忽然,有一个学生说:“我最想做的就是脱下衣服,跳进美丽的湖泊——五彩池里,摸摸池底的五彩石,洗个痛快澡。”教室里先是一阵哄堂大笑,接着,马上就是附和声声,学生一个个都兴奋极了,说自己也想去游泳。教师当时一怔,但很快就这样问道:面对这么绚丽多姿的景色,同学们产生了许多美好的愿望。好多愿望只要你去努力,都是可以实现的。可“游泳”这个愿望,有可能实现吗?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再来发表意见,能或不能都要说明理由。学生认真看课文后,展开了一场小小的辩论。
生1:我认为不能,因为湖泊很浅,我是从这句话读到的:“由于河谷高低不平,湖泊与湖泊之间恰似一级级天然的台阶。由此形成的一道道高低错落的瀑布,宛如白练腾空,银花四溅,蔚为壮观。”水肯定不会深。
生2:我认为不能游。因为课文中写着:“湖水清澈见底,湖底石块色彩斑斓。”湖底肯定有各种石头,因为湖水浅,湖底又有石块,去那儿游泳太危险了呀!
生3:再说了,这么美丽的地方怎么能去游泳呢?简直破坏这么美的环境。
教师顺势引导学生学习课文配套阅读中的相关拓展,探究“五彩池”色彩变幻的原因。学生个个兴趣盎然,探究热情高涨。
在今天开放的课堂里,学生合作讨论,自由表达,多种活动的即时变化,探究问题的难以预测,都不一定让教师能运用确定的知识和预设的程序去主宰课堂,而是经常会发生一些我们老师意想不到的偏差。这些偏差往往会因为“偏”而成为全体学生的“兴奋点”,点化引导得好就能成为难得的教学资源。
四、 挑战“疑点”,带领学生走进文本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学习文本的过程中,由于学生的年龄、阅历、能力等原因,对文本中的一些地方存在“疑点”。老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疑点,生成宝贵的教学细节。
在聆听一位老师教学《第一朵杏花》(苏教版四下)时,有一学生对“竺爷爷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这句话中“像年轻了几十岁”提出了看法:“明明是爷爷,怎么会年轻几十岁,不是矛盾吗?”于是在课堂中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有的说:“爷爷虽然年纪大,可听说杏花开了,而且是第一朵杏花,当然激动,走起路来也快了。”有的说:“我奶奶见到我上大学的姐姐回家,在小区门口就会跑过去,就是这样的。我还说过她呢!”学生还能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阐述,真没有想到。经过一番探究,大家一致认为课文这样写,是为了突出竺可桢爷爷听说第一朵杏花开放了的激动心情,展示了他的精神风貌,更可以看出他对科学研究的热情与执著。这一细节的分析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竺可桢的可贵品质。
“一树一菩提,一沙一世界。”细节虽小,却能透射出教育的大理念、大智慧。美丽的语文课堂,呼唤细节来装点。作为新课改时期的教师,就应该静下心来,去发现、去研究教学中的细节,去创造、去揣摩自己的细节。教师只有敏锐地发现这些精彩的细节,耐心叩问,静静倾听,深入挖掘,有效生成,才会走进学生的心灵,促进学生的发展,这样才能使自己的课堂走向深刻,走向艺术,走向成功。
作者简介:江苏省溧阳市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常州市语文学科带头人。
一、 发现“亮点”,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丰富的想象力、强烈的好奇心是孩子的天性。对于成人来说,孩子总爱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然而正是这些稀奇古怪的想法,反映了孩子的探究心理、创造性思维,这就是课堂的“亮点”。如果老师能及时发现这些“亮点”,巧妙引导,将使学生受益匪浅,也将生成课堂中新的亮点。
一位老师在教学《丑小鸭》(人教版二下)时,一学生举手问老师:“鸭妈妈的窝里怎么会孵出天鹅来呢?”老师当机立断地说:“这是一篇童话,不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是作者虚构的。”学生听了老师的话,不再追问这个问题了。
这位老师用成人的惯性思维,三言两语浇灭了学生迸发的质疑探究的火花。如果老师能发现这是个生成的亮点,机智地插入这样一个教学细节: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给课文加个开头,天鹅蛋怎么会在鸭妈妈的窝里呢?然后将学生富有幻想的开头一起交流后,引出丹麦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写的《丑小鸭》原著,和学生一起阅读,点燃学生的阅读之火,真正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走进童话,走进名著,或许这《丑小鸭》就是学生课外阅读的第一个脚印。这样,不但解决了课上的疑问,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更激起了学生强烈的阅读、探究欲望。
二、 巧用“误点”,帮助学生深化理解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时候,我们“轻视”了学生细微的错误,没有用心去理会或纠正,结果挫伤了学生的自尊,让他们降低了学习的热情。如果教师能够及时发现学生的“误点”,用心生成细节教学,加以引导纠正,在具体的语言环境、文本内容中帮助学生拨正偏差,这样能让学生茅塞顿开,深化理解。
一位教师在教学《游园不值》(苏教版五下)这首古诗时,在解释古诗题目这一环节就出现了搁置:“谁能说说‘游园不值’的意思?”思考后有一生回答:“这个庭园不值得游玩。”教师顿时傻住了:“刚才你读古诗了吗?怎么会是‘不值得’? 你的理解是错的,谁来重新说说。”刚才那个学生顿时低垂着头,蔫了,而教师却浑然不知,更不再关注那个学生……
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学生的学习错误具有不可预见性。而这样的错误又往往是学生思维的真实反映,蕴含着宝贵的“亮点”。让学生充分展示思维过程,探求其产生错误的内在因素,就能有针对性地展开教学,有利于学生的自主构建。上述案例中教师丢弃了学生的“错误”,而继续自己的教学,完全忽视了学生这一课堂的主体,我认为在教学中应有效抓住学生的“错误点”展开探究。
学生的错误是一种学习资源,更是教学的支点。其实,我们无需指责学生的错误,应彻底改变对学生错误的认识。要使学生有机会展现自己的思维过程,尽可能把学习中的错误充分暴露出来,不留“隐患”。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错误常常为教师提供宝贵的“教机”。由“值”字引起的错误理解,最终产生的教学效果是我们在进行本课时教学活动之前没有想到的。
学生的错误还是成功的起点。面对学生的错误,不必直接给予回答或纠正,而是在学生出错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在自读自悟的过程中不断探究,体验作者的情绪变化,领会作者独特的心理感受。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尝到了成功的喜悦,由此产生的影响是深远的。因此,我们要把学生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错误当成一个难得的亲历过程,走向成功的财富,以“欢迎”的姿态善待错误。
当“意外”出现时,教师不应置之不理,也不应简单化处理,将答案直接告诉学生,而应敏锐地捕捉学生“误点”的价值,抓住教育时机,巧妙引导,才能将教学活动引向深入。
三、 点击“兴奋点”,组织学生展开辩论
一位老师在教学《九寨沟》(苏教版四上)时,品读完第三小节,播放图片和录像让学生欣赏。在一片惊叹声中,老师问学生:“假如你来到九寨沟,你最想做的是什么?”学生迫不及待了,有的说,要拍一组最美的照片,带回来做永远的留念;有的说要写一首诗歌,赞美九寨沟……忽然,有一个学生说:“我最想做的就是脱下衣服,跳进美丽的湖泊——五彩池里,摸摸池底的五彩石,洗个痛快澡。”教室里先是一阵哄堂大笑,接着,马上就是附和声声,学生一个个都兴奋极了,说自己也想去游泳。教师当时一怔,但很快就这样问道:面对这么绚丽多姿的景色,同学们产生了许多美好的愿望。好多愿望只要你去努力,都是可以实现的。可“游泳”这个愿望,有可能实现吗?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再来发表意见,能或不能都要说明理由。学生认真看课文后,展开了一场小小的辩论。
生1:我认为不能,因为湖泊很浅,我是从这句话读到的:“由于河谷高低不平,湖泊与湖泊之间恰似一级级天然的台阶。由此形成的一道道高低错落的瀑布,宛如白练腾空,银花四溅,蔚为壮观。”水肯定不会深。
生2:我认为不能游。因为课文中写着:“湖水清澈见底,湖底石块色彩斑斓。”湖底肯定有各种石头,因为湖水浅,湖底又有石块,去那儿游泳太危险了呀!
生3:再说了,这么美丽的地方怎么能去游泳呢?简直破坏这么美的环境。
教师顺势引导学生学习课文配套阅读中的相关拓展,探究“五彩池”色彩变幻的原因。学生个个兴趣盎然,探究热情高涨。
在今天开放的课堂里,学生合作讨论,自由表达,多种活动的即时变化,探究问题的难以预测,都不一定让教师能运用确定的知识和预设的程序去主宰课堂,而是经常会发生一些我们老师意想不到的偏差。这些偏差往往会因为“偏”而成为全体学生的“兴奋点”,点化引导得好就能成为难得的教学资源。
四、 挑战“疑点”,带领学生走进文本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学习文本的过程中,由于学生的年龄、阅历、能力等原因,对文本中的一些地方存在“疑点”。老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疑点,生成宝贵的教学细节。
在聆听一位老师教学《第一朵杏花》(苏教版四下)时,有一学生对“竺爷爷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这句话中“像年轻了几十岁”提出了看法:“明明是爷爷,怎么会年轻几十岁,不是矛盾吗?”于是在课堂中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有的说:“爷爷虽然年纪大,可听说杏花开了,而且是第一朵杏花,当然激动,走起路来也快了。”有的说:“我奶奶见到我上大学的姐姐回家,在小区门口就会跑过去,就是这样的。我还说过她呢!”学生还能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阐述,真没有想到。经过一番探究,大家一致认为课文这样写,是为了突出竺可桢爷爷听说第一朵杏花开放了的激动心情,展示了他的精神风貌,更可以看出他对科学研究的热情与执著。这一细节的分析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竺可桢的可贵品质。
“一树一菩提,一沙一世界。”细节虽小,却能透射出教育的大理念、大智慧。美丽的语文课堂,呼唤细节来装点。作为新课改时期的教师,就应该静下心来,去发现、去研究教学中的细节,去创造、去揣摩自己的细节。教师只有敏锐地发现这些精彩的细节,耐心叩问,静静倾听,深入挖掘,有效生成,才会走进学生的心灵,促进学生的发展,这样才能使自己的课堂走向深刻,走向艺术,走向成功。
作者简介:江苏省溧阳市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常州市语文学科带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