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铺开,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不可避免要经历摸索、总结、反思的阶段,回顾过去、直面困惑、总结得失是提高新课程实施有效性的重要手段之一,我们要在新课程的实践中,领悟新课程的课程之“新”,克服新课程观念的转身之“难”,解读新课程教学的教材之“惑”。
关键词: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铺开,新课程已经不是“凌寒独自开”的早梅,而是“千树万树开”的梨花,新课程实施伊始,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虽走得跌跌撞撞,倒也积累了一些经验教训,笔者从2006年浙江省开始实施新课程起,就“紧跟”新课程在教学第一线,作为经历者,回顾过去,直面困惑,总结得失,正所谓“往者不可谏,来者尤可追”,这也是笔者撰写拙文的初衷。
我们不能没有你——课程之“新”
与以往相比,高中数学新课程在规划和设计上的变动是革命性的,它顺应时代潮流,凸显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指导思想和课程改革目标,构建了能够更好地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要求的课程结构与课程内容,课程设置打破了传统的以知识结构为中心的严谨逻辑结构的编排体系,采用了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模块化弹性结构,很好地体现了数学知识发展螺旋式上升的特点。
改革后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由必修、选修两部分组成。整体上分为五个必修模块、五个选修模块和十六个选修专题,五个必修模块是所有学生都必学的,选修模块和选修专题则是在文、理分科后由学生自行选择,模块化设计使科目的内部结构有了新的突破,特别是促进了课程内容的整合,提升了课程的灵活性和选择性,新课程拓展了数学内容的范围(如新增了算法)等能够触摸时代脉搏的内容,新课程尤其注重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进行教材设计和教学资源的开发,拓宽了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基于“以人为本”的理念,新课程确立了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在课程中的地位;尊重学生的差异,允许学生根据自身需要选择学习内容,从而较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
新课程打破了一种教材包打天下的局面,教材在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中不再是神圣的权威,它只是在师生之间的一个交流的“媒介”、对话的“桥梁”,新课程思想指导下的教材,凸显了新课程的现实感和亲和力,以人教A版的教材为例,除教材内容变化外,新课标实验教材在版面设计上更美观、清晰:编排形式上增加了思考问题、提示语、总结语、探究问题、阅读材料、信息技术应用等内容,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体现了数学的美学价值和人文精神,新教材鼓励学生提高阅读教材的能力,充分关注学习者的主体地位,总之,教材的地位、作用、功能在新课程理念作用下正悄然发生变化。
想说爱你不容易——转身之“难”
通过新课程实践来看,教师的数学观、教学观、教材观正悄悄地发生变化,新课程的理念已逐步深入人心,但是,在实施过程中还有诸多困难,如(1)新课程内容偏多,课时紧张;(2)教材内容处理和教学要求难把握;(3)课程体系结构不尽合理;(4)信息技术要求过高;(5)新课程带来的教学评价困难;(6)与新课程相应的高考存在不确定因素等,新课程理念、教材内容、课时要求和教学实际四个要素之间常常出现矛盾,给一线教师带来极大的困难,如反函数,《标准》只要求学生了解反函数的概念,可是课本后面的探究与活动又给出反函数的自学探究,这让教师究竟如何去定位?类似这样的教学目标不够明晰、教学深浅难以把握的例子,在第一轮新课程的授课中常常遇到,至于教学情境创设的有效性、新旧教学方式的选择等方面也屡屡让教师大伤脑筋,由此也增加了教师相当多的工作负担。
在高中数学新课程实施初期,除了以上所谈操作上的难题,教师思想观念的改变则更为深刻和艰难,新课程呼唤开放与多元,拒绝僵化与机械,而僵化与机械的旧观念、旧思想正是阻碍新课程实施的绊脚石,教师作为新课程改革的主力军,课堂是教师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主阵地,新课程的理念需要通过教师转变为现实的行动,然而教师观念的转变却是长期的、艰难的,新教材《必修2》立体几何章节的内容有很大变化:增加了三视图,却删除了我们习以为常的“三垂线定理”,对于很多原来被视为关键的定理,新教材削弱了证明的力度:再加之课时紧张,原来的教学经验很难适应新形势,一些教师,尤其是在旧课程体系中从教多年的老教师左支右绌,又难以“割舍”旧有习惯,在巨大的压力之下,产生了强烈的抵触情绪,正如一位教师所说:“实施新课程最大的挑战不是技术,不是资源,而是教师的思想观念,”“换教材必须换脑筋”,更新观念,改进教学方式,这对大部分教师来讲也是重大的挑战,也于无形中增加了新课程推进的难度。
怎样才能飞得高——教材之“惑”
每一次课程改革无不是以教材改革为标志和起点展开的,教材的变化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个缩影,新编教材作为知识的载体与新课程的依托,无论在内容编写、呈现方式,还是在体系编排、素材选择等方面都做了很大的改革,教材的变化使我们的教学遇到新的挑战,失去了原有教学左右逢源的从容,尤其在我们的原有经验和现有教学的中间地带产生了困惑。
对教师而言,教材是教师实施教学的主要资源,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载体,在利用新课标教材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思考教材文本变化的内在含义,充分认识各部分教材的地位、作用、意图、整体布局等,对教材所蕴涵的新课程理念要精心辨别、深入领会、准确把握,并将这些理念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
以人教A版为例,教材每章节都安排“思考与探究”的意图何在?这传达出编写者强调问题情境,关注数学思想联系的意识,关注数学的过程与方法,提倡探究的意识:也显示出编写人员以数学概念的发展过程、逻辑关系组织教科书的思路,然而,采用怎样的方式探究?如何保证探究的时间与空间?课堂教学中如何具体落实?这些都是教师接触教材之后难以摆脱的困惑。
在新课程实施的困惑阶段,一线教师可能难以迅速把握教材编者的意图,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用教材教”不能走向极端——教师既不能一味地仰视教材,也不能随意地处理教材,在“用教材教”的理念指导下,要思考新教材“新”在哪里?“改”在何处?“难”在哪里?我们需要从操作层而把握新课程中教材内容设置和处理方式的变化,对新增内容的合理性和操作性作相应的思考。
关键词: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铺开,新课程已经不是“凌寒独自开”的早梅,而是“千树万树开”的梨花,新课程实施伊始,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虽走得跌跌撞撞,倒也积累了一些经验教训,笔者从2006年浙江省开始实施新课程起,就“紧跟”新课程在教学第一线,作为经历者,回顾过去,直面困惑,总结得失,正所谓“往者不可谏,来者尤可追”,这也是笔者撰写拙文的初衷。
我们不能没有你——课程之“新”
与以往相比,高中数学新课程在规划和设计上的变动是革命性的,它顺应时代潮流,凸显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指导思想和课程改革目标,构建了能够更好地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要求的课程结构与课程内容,课程设置打破了传统的以知识结构为中心的严谨逻辑结构的编排体系,采用了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模块化弹性结构,很好地体现了数学知识发展螺旋式上升的特点。
改革后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由必修、选修两部分组成。整体上分为五个必修模块、五个选修模块和十六个选修专题,五个必修模块是所有学生都必学的,选修模块和选修专题则是在文、理分科后由学生自行选择,模块化设计使科目的内部结构有了新的突破,特别是促进了课程内容的整合,提升了课程的灵活性和选择性,新课程拓展了数学内容的范围(如新增了算法)等能够触摸时代脉搏的内容,新课程尤其注重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进行教材设计和教学资源的开发,拓宽了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基于“以人为本”的理念,新课程确立了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在课程中的地位;尊重学生的差异,允许学生根据自身需要选择学习内容,从而较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
新课程打破了一种教材包打天下的局面,教材在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中不再是神圣的权威,它只是在师生之间的一个交流的“媒介”、对话的“桥梁”,新课程思想指导下的教材,凸显了新课程的现实感和亲和力,以人教A版的教材为例,除教材内容变化外,新课标实验教材在版面设计上更美观、清晰:编排形式上增加了思考问题、提示语、总结语、探究问题、阅读材料、信息技术应用等内容,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体现了数学的美学价值和人文精神,新教材鼓励学生提高阅读教材的能力,充分关注学习者的主体地位,总之,教材的地位、作用、功能在新课程理念作用下正悄然发生变化。
想说爱你不容易——转身之“难”
通过新课程实践来看,教师的数学观、教学观、教材观正悄悄地发生变化,新课程的理念已逐步深入人心,但是,在实施过程中还有诸多困难,如(1)新课程内容偏多,课时紧张;(2)教材内容处理和教学要求难把握;(3)课程体系结构不尽合理;(4)信息技术要求过高;(5)新课程带来的教学评价困难;(6)与新课程相应的高考存在不确定因素等,新课程理念、教材内容、课时要求和教学实际四个要素之间常常出现矛盾,给一线教师带来极大的困难,如反函数,《标准》只要求学生了解反函数的概念,可是课本后面的探究与活动又给出反函数的自学探究,这让教师究竟如何去定位?类似这样的教学目标不够明晰、教学深浅难以把握的例子,在第一轮新课程的授课中常常遇到,至于教学情境创设的有效性、新旧教学方式的选择等方面也屡屡让教师大伤脑筋,由此也增加了教师相当多的工作负担。
在高中数学新课程实施初期,除了以上所谈操作上的难题,教师思想观念的改变则更为深刻和艰难,新课程呼唤开放与多元,拒绝僵化与机械,而僵化与机械的旧观念、旧思想正是阻碍新课程实施的绊脚石,教师作为新课程改革的主力军,课堂是教师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主阵地,新课程的理念需要通过教师转变为现实的行动,然而教师观念的转变却是长期的、艰难的,新教材《必修2》立体几何章节的内容有很大变化:增加了三视图,却删除了我们习以为常的“三垂线定理”,对于很多原来被视为关键的定理,新教材削弱了证明的力度:再加之课时紧张,原来的教学经验很难适应新形势,一些教师,尤其是在旧课程体系中从教多年的老教师左支右绌,又难以“割舍”旧有习惯,在巨大的压力之下,产生了强烈的抵触情绪,正如一位教师所说:“实施新课程最大的挑战不是技术,不是资源,而是教师的思想观念,”“换教材必须换脑筋”,更新观念,改进教学方式,这对大部分教师来讲也是重大的挑战,也于无形中增加了新课程推进的难度。
怎样才能飞得高——教材之“惑”
每一次课程改革无不是以教材改革为标志和起点展开的,教材的变化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个缩影,新编教材作为知识的载体与新课程的依托,无论在内容编写、呈现方式,还是在体系编排、素材选择等方面都做了很大的改革,教材的变化使我们的教学遇到新的挑战,失去了原有教学左右逢源的从容,尤其在我们的原有经验和现有教学的中间地带产生了困惑。
对教师而言,教材是教师实施教学的主要资源,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载体,在利用新课标教材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思考教材文本变化的内在含义,充分认识各部分教材的地位、作用、意图、整体布局等,对教材所蕴涵的新课程理念要精心辨别、深入领会、准确把握,并将这些理念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
以人教A版为例,教材每章节都安排“思考与探究”的意图何在?这传达出编写者强调问题情境,关注数学思想联系的意识,关注数学的过程与方法,提倡探究的意识:也显示出编写人员以数学概念的发展过程、逻辑关系组织教科书的思路,然而,采用怎样的方式探究?如何保证探究的时间与空间?课堂教学中如何具体落实?这些都是教师接触教材之后难以摆脱的困惑。
在新课程实施的困惑阶段,一线教师可能难以迅速把握教材编者的意图,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用教材教”不能走向极端——教师既不能一味地仰视教材,也不能随意地处理教材,在“用教材教”的理念指导下,要思考新教材“新”在哪里?“改”在何处?“难”在哪里?我们需要从操作层而把握新课程中教材内容设置和处理方式的变化,对新增内容的合理性和操作性作相应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