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深入到校园的每个角落。网络环境在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也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关于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提出坚持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这是对当前教育资源的整合,也是对长期教育格局和体系的重构。在网络环境下,如何落实“三全育人”成了当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网络环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三全育人”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27.068
1 网络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新模式,其复杂性、自由性等特点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内容和生活方式。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社会的价值取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利用网络这一新媒介,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努力实现和落实“三全育人”理念,引导教育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者。
1.1 积极影响
第一,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互联网以其自由性和开放性极大地吸引了大学生,他们可以随时通过互联网了解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当代大学生大部分都是95后,具有许多新特点,他们视野更广阔,想法更新奇,所以在新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不应该仅局限于书本内容,而应该根据当代大学生的生活习惯和课程需求,将书本内容和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相结合,引导大学生将专业课的学习和马列原著的学习、时政学习和社会实践学习相结合起来,这极大地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第二,创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共享开放是互联网的一大特点,高校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整合利用政府和社会资源,合理构建开放共享的网络信息交流平台以达到协同教育,这不仅拓宽了学生知识获取渠道,也创新了思想政治教育课的讲授方式,完善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机制。新媒体的应用,将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优势与网络信息技术优势相结合,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入了活力,增大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第三,拉近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距离。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者是主体,受教育者是客体。高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灌输方式及不变的教育内容强化了受教育者的受支配地位。但随着网络技术的逐渐成熟,许多高校采用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高校教育工作者的主体地位,在教育过程中拉近了主体与客体之间的距离,加强了师生互动,使主客体双方进行平等有效的沟通和对话,有利于教育工作者更好地了解学生,更有针对性地引导和教育学生,在校园内形成亦师亦友的教育关系。
1.2 消极影响
第一,挑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地位。在互联网出现以前,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传统的教育模式,即片面地强调书本知识的传授,是一种地地道道的应试教育。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获得教育的机会基本都是在课堂上,而互联网的出现和普及打破了这一局面,互联网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自行获取信息,这在一定影响程度上冲击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地位。
第二,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本是课堂教学模式。网络环境下,学生的视野更加广阔,这就要求高校改革教育形式,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方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专业化和规范化水平。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新媒介进行宣传和引导,这区别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教育,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的难度。
第三,冲击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和内容。网络覆盖了社会各个领域的信息资源,其中的信息良莠不齐,有的甚至影响到高校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比方说,一些网络上的外来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道而驰。这些外来文化对当代大学生意识形态的侵蚀,必然会影响当代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弱化大学生已经形成了的文化理念和道德修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武装人们的头脑,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这样的网络大环境下,学生接触到的信息不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控制范围内,并且有可能与高校教育工作中原始内容有所冲突,这对高校传统的教育内容和方式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2 “三全育人”的内涵及意义
2.1 内涵
“三全育人”理念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提出的要求,指的是通过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具体而言,全员教育是指包括学校、家庭、社会、学生的四位一体的教育机制;全程教育是指学生在校期间,学校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周密安排到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全过程;全方位教育是指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载体,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
2.2 意义
第一,落实“三全育人”理念,有利于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三全育人”理念围绕怎样培养人这一核心问题,把人才质量作为育人的重中之重,强调调动校内一切育人要素,抓好高校网络思政课堂和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建设综合教育体系,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一个全方位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可以在学校大环境中耳濡目染,自觉将外在知识内化为自身文化修养,从而更好地成长,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
第二,落实“三全育人”理念,有利于改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观念和模式,建设高水平大学。党的十九大报告要求进行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教学方针,落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能力素质提高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三全育人”理念以素质培养为根本目标,这改变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观念,改变了传统高校重专业课轻思政课的教育模式。“三全育人”理念强调高校全员参与,充分调动师生进行互动,通过运用公众号、教育网站等一切教育要素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将育人目标贯穿于教育全过程。落实“三全育人”理念,将高校育人大环境中一切因素作用发挥到极致,最大限度提高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质量,为建设高水平大学提供坚实基础。 3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落实“三全育人”的对策
网络教育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表现形式。在网络环境普遍影响高校大学生的背景下,高校应充分发挥网络教育功能,做好校园网络建设与管理,协调校园内外各种教育因素,建立一体化网络教育平台,切实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
3.1 把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方向
教育對一个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一个民族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基础性、先导性、决定性作用,由于网络信息资源鱼龙混杂,当代大学生在开阔视野的同时也容易被不良行为文化侵蚀头脑,因此高校在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时应坚持社会主义研究方向,让马克思主义成为高校的主流价值和主导观念,引导大学生自觉将远大抱负落实到实际行动中。然而要贯彻“三全育人”理念,只对学生进行教育是不够的。在教育学生的同时,教师也要进行自我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3.2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首先,要完善高校教师聘用机制,扩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严格把控高校教师聘用标准,重点考察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同时,校内其他专业课教师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的学习,挖掘专业课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因素,实现教学与育人的完美结合。
其次,要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专业水平和自身文化修养,推动“三全育人”教育理念转变。做好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既是教师完成教书育人使命的必然要求,更是新形势下保证教师成长发展的迫切需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自身政治素养、文化素养和育人能力,具有世界眼光和全球视野。
再次,高校要形成自上而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形成强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网络。提高课堂教学、管理、服务等部门在教育过程中的参与度,挖掘教育过程中的育人元素,做到校内协同教育,切实有效落实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3.3 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内容与形式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把握时代特征,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不断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在内容上,高校可以开展线上课程和活动,在向学生传授传统马克思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等课程知识的同时,打造融合时代特征的特色课程。在形式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学习新媒体技术,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与新媒体信息技术相结合,也可以开展线上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并让学生参与策划过程,充分调动校内一切育人因素,打造全方位、立体化的育人环境,扩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受众覆盖面和育人影响力。
3.4 推进“三全育人”大格局建设
“三全育人”的重点在于“全”。“全员育人”,要求高校全体教师都要成为“育人者”;“全程育人”,要求将立德树人理念贯穿高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学生成长成才全过程,实现育人无时不有;“全方位育人”,要求将立德树人教育理念覆盖到课上课下、网上网下、校内校外,实现育人无处不在。首先,推动马克思主义研究和各个学科相结合,推动文化管理体系和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有机结合,将思想政治教育和各科相互渗透,让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和各类课程同向同行。其次,促进线上教育和线下教育的结合,增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和线上特色课程。再次,推动社会、学校、教师三协同。在网络环境下,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用,需要整合学校、教师、社会三方力量,形成协同育人合力,号召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构建所有课程和所有教学都参与到育人工作的大思政格局,切实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面对网络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带来的各种影响和挑战,高校要着力构建“三全育人”教育教学管理体系,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质量,切实肩负起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任务和神圣使命。
参考文献
[1]张汉静.高校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N].光明日报,2016-12-22(11).
[2]周典典,孙迎光.解构与重塑:信息碎片化视域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赜[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11):100-105.
[3]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73.
[4]靳诺.坚持立德树人,培养优秀人才[N].光明日报,2017-04-10(01).
[5]蓝晓霞.思政工作不能重生轻师[N].光明日报,2016-12-22(11).
[6]熊晓梅.坚持立德树人,实现“三全育人”[N].光明日报,2019-02-14(06).
关键词:网络环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三全育人”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27.068
1 网络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新模式,其复杂性、自由性等特点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内容和生活方式。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社会的价值取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利用网络这一新媒介,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努力实现和落实“三全育人”理念,引导教育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者。
1.1 积极影响
第一,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互联网以其自由性和开放性极大地吸引了大学生,他们可以随时通过互联网了解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当代大学生大部分都是95后,具有许多新特点,他们视野更广阔,想法更新奇,所以在新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不应该仅局限于书本内容,而应该根据当代大学生的生活习惯和课程需求,将书本内容和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相结合,引导大学生将专业课的学习和马列原著的学习、时政学习和社会实践学习相结合起来,这极大地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第二,创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共享开放是互联网的一大特点,高校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整合利用政府和社会资源,合理构建开放共享的网络信息交流平台以达到协同教育,这不仅拓宽了学生知识获取渠道,也创新了思想政治教育课的讲授方式,完善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机制。新媒体的应用,将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优势与网络信息技术优势相结合,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入了活力,增大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第三,拉近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距离。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者是主体,受教育者是客体。高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灌输方式及不变的教育内容强化了受教育者的受支配地位。但随着网络技术的逐渐成熟,许多高校采用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高校教育工作者的主体地位,在教育过程中拉近了主体与客体之间的距离,加强了师生互动,使主客体双方进行平等有效的沟通和对话,有利于教育工作者更好地了解学生,更有针对性地引导和教育学生,在校园内形成亦师亦友的教育关系。
1.2 消极影响
第一,挑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地位。在互联网出现以前,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传统的教育模式,即片面地强调书本知识的传授,是一种地地道道的应试教育。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获得教育的机会基本都是在课堂上,而互联网的出现和普及打破了这一局面,互联网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自行获取信息,这在一定影响程度上冲击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地位。
第二,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本是课堂教学模式。网络环境下,学生的视野更加广阔,这就要求高校改革教育形式,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方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专业化和规范化水平。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新媒介进行宣传和引导,这区别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教育,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的难度。
第三,冲击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和内容。网络覆盖了社会各个领域的信息资源,其中的信息良莠不齐,有的甚至影响到高校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比方说,一些网络上的外来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道而驰。这些外来文化对当代大学生意识形态的侵蚀,必然会影响当代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弱化大学生已经形成了的文化理念和道德修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武装人们的头脑,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这样的网络大环境下,学生接触到的信息不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控制范围内,并且有可能与高校教育工作中原始内容有所冲突,这对高校传统的教育内容和方式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2 “三全育人”的内涵及意义
2.1 内涵
“三全育人”理念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提出的要求,指的是通过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具体而言,全员教育是指包括学校、家庭、社会、学生的四位一体的教育机制;全程教育是指学生在校期间,学校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周密安排到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全过程;全方位教育是指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载体,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
2.2 意义
第一,落实“三全育人”理念,有利于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三全育人”理念围绕怎样培养人这一核心问题,把人才质量作为育人的重中之重,强调调动校内一切育人要素,抓好高校网络思政课堂和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建设综合教育体系,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一个全方位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可以在学校大环境中耳濡目染,自觉将外在知识内化为自身文化修养,从而更好地成长,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
第二,落实“三全育人”理念,有利于改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观念和模式,建设高水平大学。党的十九大报告要求进行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教学方针,落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能力素质提高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三全育人”理念以素质培养为根本目标,这改变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观念,改变了传统高校重专业课轻思政课的教育模式。“三全育人”理念强调高校全员参与,充分调动师生进行互动,通过运用公众号、教育网站等一切教育要素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将育人目标贯穿于教育全过程。落实“三全育人”理念,将高校育人大环境中一切因素作用发挥到极致,最大限度提高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质量,为建设高水平大学提供坚实基础。 3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落实“三全育人”的对策
网络教育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表现形式。在网络环境普遍影响高校大学生的背景下,高校应充分发挥网络教育功能,做好校园网络建设与管理,协调校园内外各种教育因素,建立一体化网络教育平台,切实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
3.1 把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方向
教育對一个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一个民族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基础性、先导性、决定性作用,由于网络信息资源鱼龙混杂,当代大学生在开阔视野的同时也容易被不良行为文化侵蚀头脑,因此高校在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时应坚持社会主义研究方向,让马克思主义成为高校的主流价值和主导观念,引导大学生自觉将远大抱负落实到实际行动中。然而要贯彻“三全育人”理念,只对学生进行教育是不够的。在教育学生的同时,教师也要进行自我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3.2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首先,要完善高校教师聘用机制,扩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严格把控高校教师聘用标准,重点考察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同时,校内其他专业课教师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的学习,挖掘专业课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因素,实现教学与育人的完美结合。
其次,要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专业水平和自身文化修养,推动“三全育人”教育理念转变。做好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既是教师完成教书育人使命的必然要求,更是新形势下保证教师成长发展的迫切需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自身政治素养、文化素养和育人能力,具有世界眼光和全球视野。
再次,高校要形成自上而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形成强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网络。提高课堂教学、管理、服务等部门在教育过程中的参与度,挖掘教育过程中的育人元素,做到校内协同教育,切实有效落实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3.3 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内容与形式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把握时代特征,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不断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在内容上,高校可以开展线上课程和活动,在向学生传授传统马克思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等课程知识的同时,打造融合时代特征的特色课程。在形式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学习新媒体技术,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与新媒体信息技术相结合,也可以开展线上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并让学生参与策划过程,充分调动校内一切育人因素,打造全方位、立体化的育人环境,扩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受众覆盖面和育人影响力。
3.4 推进“三全育人”大格局建设
“三全育人”的重点在于“全”。“全员育人”,要求高校全体教师都要成为“育人者”;“全程育人”,要求将立德树人理念贯穿高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学生成长成才全过程,实现育人无时不有;“全方位育人”,要求将立德树人教育理念覆盖到课上课下、网上网下、校内校外,实现育人无处不在。首先,推动马克思主义研究和各个学科相结合,推动文化管理体系和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有机结合,将思想政治教育和各科相互渗透,让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和各类课程同向同行。其次,促进线上教育和线下教育的结合,增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和线上特色课程。再次,推动社会、学校、教师三协同。在网络环境下,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用,需要整合学校、教师、社会三方力量,形成协同育人合力,号召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构建所有课程和所有教学都参与到育人工作的大思政格局,切实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面对网络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带来的各种影响和挑战,高校要着力构建“三全育人”教育教学管理体系,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质量,切实肩负起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任务和神圣使命。
参考文献
[1]张汉静.高校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N].光明日报,2016-12-22(11).
[2]周典典,孙迎光.解构与重塑:信息碎片化视域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赜[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11):100-105.
[3]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73.
[4]靳诺.坚持立德树人,培养优秀人才[N].光明日报,2017-04-10(01).
[5]蓝晓霞.思政工作不能重生轻师[N].光明日报,2016-12-22(11).
[6]熊晓梅.坚持立德树人,实现“三全育人”[N].光明日报,2019-02-1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