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小学生数学预习效果不佳,这与教师对学生预习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学生的预习的方法以及检验预习效果等方面有着很大的关系。本文针对预习的重要性、当前预习存在的问题以及预习方法等,提出了几点看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前预习 方法
课前预习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生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独立自主性格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是大部分教师都知道的教学方法,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预习效果并不佳。
一、小学数学课前预习的重要性
第一,课前预习能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课前预习可以使学生处于准备接受新知识的心理状态,学生按照教师列出的提纲进行预习,可以了解自己还没有弄懂哪些方面。这样,带着问题走入课堂和漫无目的地学习相比,效果自然大不相同。
第二,课前预习能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预习是学生一种独立的探索活动,通过自学,学生能努力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三,课前预习能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能力。通过预习,学生能掌握一定的知识,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使学生意识到“并不是事事都要靠别人,自己也能独立解决”。
二、小学数学课前预习的现状
第一,部分教师没有意识到课前预习的重要性。有的教师认为:“数学预习方式和语文一样,是以纯阅读的方式开展的。”这种错误的想法不利于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
第二,教师没有教给学生有效的预习方式。虽然有些教师知道预习的重要性,但是苦于不知道用什么方式指导学生预习,以至于影响了学生的预习效果。
第三,学生预习效果的检验反馈不及时。有些教师布置了预习任务,但是不检验学生的预习效果。长此下去,学生就不会认真预习了。
三、小学数学课前预习的方法
缺乏有效的预习方法,是当前小学数学预习工作的主要问题。在布置数学作业时,许多教师都会说:“你们预习明天将学习的内容。”虽然这句话几乎成了许多教师的“口头禅”,但是学生知道怎么预习吗?小学生由于年龄小,能力有限,往往不知道怎样预习,甚至有些学生把预习简单地理解成看数学书。下面,笔者谈几种预习方法。
1.预习的设计和结构要因人制宜、因课制宜
万能的预习结构、预习方法是不存在的。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把小学数学预习结构分为四个层次:①初读课本1~2遍;②理解重要的数量关系和公式等;③提出一些自己不理解的问题;④做一些基本类型的练习题。
2.预习程度要因人而定
有的教师认为,对于初入学的学生,重在启蒙,打好基础,预习是中高年级学生的事情。其实,预习与“启蒙”“打基础”是不矛盾的。只不过,教师应根据年级的不同,提出不同的预习要求。一般来说,年级越高,对于预习深度和广度的要求就越高,用于预习的时间也越多。如对于低年级学生,教师可以安排课内预习;对于中高年级学生,教师可以安排课外预习。
3.预习内容要精心设计
布置预习任务,并不是让学生简单地看看书,教师应精心设计题目。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1)明知故问
对于学生容易理解的知识,教师可以采用“明知故问”法。如在教授“比例”时,教师可以布置这样的预习任务:①阅读课本第33~35页;②理解什么叫解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有哪些?③根据自学情况,想想2.8∶4与7∶10、3∶0.5与21∶3.5能否组成比例。
(2)宜少宜粗
预习是为顺利开展教学奠定的基础,所以对于学生难以理解的部分,教师要提出合理的预习要求。如在教学教材中比较复杂的分数应用题时,教师可以在课前设计这样的预习题:①阅读课本第55~56页;②完成练习“某县约有30万人,其中六分之五的人口参加了人身保险,请问有多少万人没有参加人身保险?”学生可以画线段图,或者仿照书中的解法,写出这一题的分析过程,或者列式解答。
课前预习是学好数学必不可少的环节,要想做好课前预习,学生不仅要明确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还要找到不懂的问题,以便能有针对性地学习。这样,有益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数学学习重在发现、探索、创新和应用,要学好数学,学生首先要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桃花小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前预习 方法
课前预习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生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独立自主性格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是大部分教师都知道的教学方法,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预习效果并不佳。
一、小学数学课前预习的重要性
第一,课前预习能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课前预习可以使学生处于准备接受新知识的心理状态,学生按照教师列出的提纲进行预习,可以了解自己还没有弄懂哪些方面。这样,带着问题走入课堂和漫无目的地学习相比,效果自然大不相同。
第二,课前预习能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预习是学生一种独立的探索活动,通过自学,学生能努力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三,课前预习能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能力。通过预习,学生能掌握一定的知识,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使学生意识到“并不是事事都要靠别人,自己也能独立解决”。
二、小学数学课前预习的现状
第一,部分教师没有意识到课前预习的重要性。有的教师认为:“数学预习方式和语文一样,是以纯阅读的方式开展的。”这种错误的想法不利于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
第二,教师没有教给学生有效的预习方式。虽然有些教师知道预习的重要性,但是苦于不知道用什么方式指导学生预习,以至于影响了学生的预习效果。
第三,学生预习效果的检验反馈不及时。有些教师布置了预习任务,但是不检验学生的预习效果。长此下去,学生就不会认真预习了。
三、小学数学课前预习的方法
缺乏有效的预习方法,是当前小学数学预习工作的主要问题。在布置数学作业时,许多教师都会说:“你们预习明天将学习的内容。”虽然这句话几乎成了许多教师的“口头禅”,但是学生知道怎么预习吗?小学生由于年龄小,能力有限,往往不知道怎样预习,甚至有些学生把预习简单地理解成看数学书。下面,笔者谈几种预习方法。
1.预习的设计和结构要因人制宜、因课制宜
万能的预习结构、预习方法是不存在的。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把小学数学预习结构分为四个层次:①初读课本1~2遍;②理解重要的数量关系和公式等;③提出一些自己不理解的问题;④做一些基本类型的练习题。
2.预习程度要因人而定
有的教师认为,对于初入学的学生,重在启蒙,打好基础,预习是中高年级学生的事情。其实,预习与“启蒙”“打基础”是不矛盾的。只不过,教师应根据年级的不同,提出不同的预习要求。一般来说,年级越高,对于预习深度和广度的要求就越高,用于预习的时间也越多。如对于低年级学生,教师可以安排课内预习;对于中高年级学生,教师可以安排课外预习。
3.预习内容要精心设计
布置预习任务,并不是让学生简单地看看书,教师应精心设计题目。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1)明知故问
对于学生容易理解的知识,教师可以采用“明知故问”法。如在教授“比例”时,教师可以布置这样的预习任务:①阅读课本第33~35页;②理解什么叫解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有哪些?③根据自学情况,想想2.8∶4与7∶10、3∶0.5与21∶3.5能否组成比例。
(2)宜少宜粗
预习是为顺利开展教学奠定的基础,所以对于学生难以理解的部分,教师要提出合理的预习要求。如在教学教材中比较复杂的分数应用题时,教师可以在课前设计这样的预习题:①阅读课本第55~56页;②完成练习“某县约有30万人,其中六分之五的人口参加了人身保险,请问有多少万人没有参加人身保险?”学生可以画线段图,或者仿照书中的解法,写出这一题的分析过程,或者列式解答。
课前预习是学好数学必不可少的环节,要想做好课前预习,学生不仅要明确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还要找到不懂的问题,以便能有针对性地学习。这样,有益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数学学习重在发现、探索、创新和应用,要学好数学,学生首先要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桃花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