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1世纪是信息时代,教育与信息技术逐步整合。现代教育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语文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给学生能力。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体现。在教师设定好的主题下,学生分组完成教学任务。在资料搜集的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教学模式不固定,师生在教与学的摸索中共同成长。
关键词: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职;信息技术
传统教学中,语文学习以听说读写为基本套路,其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固定的知识,以便在考试中取得较好的成绩。然而,这样的做法使得学生渐渐对语文产生厌恶感,从而失去学习兴趣。传统一板一眼的书面化教育已经无法达到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要求。
2001年6月,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因此,以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将课堂的主动权交还予学生,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掌握技能。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为语文教学带来了活力,更是提高了语文的教学效能。
笔者以“面对新媒体”为例,阐述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及反思。
一、教师“导演”,布置任务
以江苏职业学校语文教材为例,课本每一单元结束后都有一个活动版块。整堂课的内容,需要教师思考琢磨,以较活跃的教学思路制订最适合中职学生的教学方案。教师更多起“导演”作用。选择合适的主题,设计教学流程,制订教学方案,把握课堂的发展形势是教师需要做到的。同时,教师要提前预设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学生帮助。
在“面对新媒体”中,笔者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以班级为单位,以媒体发展为主线,拟定课堂展示的总纲要。这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之上的教学法,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围绕同一任务,在问题的驱动下,通过自主探索和互相协作收集各种资源,进而解决各种问题,形成有效学习。在此过程中,教师不做干扰,学生之间互相交流,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生“主演”,完成任务
在正式呈现“面对新媒体”之前,笔者给予学生一周的时间准备相关材料,包括信息的搜集、资料的整理、文字稿的汇总和PPT的制作等。各小组在准备过程中,每一位学生都被分配到了任务,语文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
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快,现代教学将其与语文教学相结合,使得教学效能大幅度提高。教师利用网络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学生通过网络资源可以更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借助丰富的网络资源能很快地搜集到所需要的资料。在不断搜索的过程中,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掌握知识比被动的灌输式、填鸭式教育更高效。
学生通过小组间的激烈讨论,不断修改、完善,最终完成任务,将成果发送给教师,以完成资料最后的汇总。在分组学习中,学生进从属地位演变为自主地位,教师成为讨论的巡视者、咨询者和指导者。教师看似不在小组中,却又处处存在。
三、师生“同台”,呈现结果
“面对新媒体”是以演说报告会的形式呈现在师生面前的。教师担任主持的角色,将六个小组的成果通过“媒体的发展”这一时间线串联起来,通过每组的展示,师生能欣赏到一场完整的媒体进化史。
在展示过程中,师生可以充分领略信息技术带来的视听冲击。广播组在介绍广播媒体时,利用录音设备录下一则消息,让众多师生充分感受到广播的魅力;报纸组和杂志组的同学带来了报纸杂志;网络组和手机组的同学在教室众人面前利用手机和电脑介绍此类媒体的发展和特点。各类媒体的优缺点在学生的展示中一目了然,比书本上的文字内容更加清晰、真实,给人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整堂课异常精彩,这份精彩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的。
四、学生学后反思,教师教后总结
45分钟很快过去了,每位同学的付出和收获绝不止于此。课后,每位同学做出课后反思。反思不限制字数,无须运用修辞手法,只写出每位同学心中真实的想法。从中,教师可以得到最真实、及时的反馈。思索中,教师整理出整堂课的优缺点,做好总结和改进工作。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正如高山流水与知音的相遇,妙不可言。缺少信息技术呈现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将失去课堂活力,也不会有精彩的呈现。综上所述,信息技术是提升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效能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柳海民.现代教育原理[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2.
[2]孙亮.任务驱动法在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的应用[J].职业教育研究,2013(7).
[3]黄甫全,王本陆.现代教学论学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4]从辉.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整合的一些认识[J].考试周刊,2014(57).
关键词: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职;信息技术
传统教学中,语文学习以听说读写为基本套路,其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固定的知识,以便在考试中取得较好的成绩。然而,这样的做法使得学生渐渐对语文产生厌恶感,从而失去学习兴趣。传统一板一眼的书面化教育已经无法达到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要求。
2001年6月,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因此,以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将课堂的主动权交还予学生,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掌握技能。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为语文教学带来了活力,更是提高了语文的教学效能。
笔者以“面对新媒体”为例,阐述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及反思。
一、教师“导演”,布置任务
以江苏职业学校语文教材为例,课本每一单元结束后都有一个活动版块。整堂课的内容,需要教师思考琢磨,以较活跃的教学思路制订最适合中职学生的教学方案。教师更多起“导演”作用。选择合适的主题,设计教学流程,制订教学方案,把握课堂的发展形势是教师需要做到的。同时,教师要提前预设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学生帮助。
在“面对新媒体”中,笔者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以班级为单位,以媒体发展为主线,拟定课堂展示的总纲要。这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之上的教学法,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围绕同一任务,在问题的驱动下,通过自主探索和互相协作收集各种资源,进而解决各种问题,形成有效学习。在此过程中,教师不做干扰,学生之间互相交流,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生“主演”,完成任务
在正式呈现“面对新媒体”之前,笔者给予学生一周的时间准备相关材料,包括信息的搜集、资料的整理、文字稿的汇总和PPT的制作等。各小组在准备过程中,每一位学生都被分配到了任务,语文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
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快,现代教学将其与语文教学相结合,使得教学效能大幅度提高。教师利用网络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学生通过网络资源可以更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借助丰富的网络资源能很快地搜集到所需要的资料。在不断搜索的过程中,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掌握知识比被动的灌输式、填鸭式教育更高效。
学生通过小组间的激烈讨论,不断修改、完善,最终完成任务,将成果发送给教师,以完成资料最后的汇总。在分组学习中,学生进从属地位演变为自主地位,教师成为讨论的巡视者、咨询者和指导者。教师看似不在小组中,却又处处存在。
三、师生“同台”,呈现结果
“面对新媒体”是以演说报告会的形式呈现在师生面前的。教师担任主持的角色,将六个小组的成果通过“媒体的发展”这一时间线串联起来,通过每组的展示,师生能欣赏到一场完整的媒体进化史。
在展示过程中,师生可以充分领略信息技术带来的视听冲击。广播组在介绍广播媒体时,利用录音设备录下一则消息,让众多师生充分感受到广播的魅力;报纸组和杂志组的同学带来了报纸杂志;网络组和手机组的同学在教室众人面前利用手机和电脑介绍此类媒体的发展和特点。各类媒体的优缺点在学生的展示中一目了然,比书本上的文字内容更加清晰、真实,给人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整堂课异常精彩,这份精彩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的。
四、学生学后反思,教师教后总结
45分钟很快过去了,每位同学的付出和收获绝不止于此。课后,每位同学做出课后反思。反思不限制字数,无须运用修辞手法,只写出每位同学心中真实的想法。从中,教师可以得到最真实、及时的反馈。思索中,教师整理出整堂课的优缺点,做好总结和改进工作。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正如高山流水与知音的相遇,妙不可言。缺少信息技术呈现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将失去课堂活力,也不会有精彩的呈现。综上所述,信息技术是提升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效能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柳海民.现代教育原理[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2.
[2]孙亮.任务驱动法在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的应用[J].职业教育研究,2013(7).
[3]黄甫全,王本陆.现代教学论学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4]从辉.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教学整合的一些认识[J].考试周刊,201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