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32-5281(2015)3
【摘要】目的:分析中风后遗症患者恢复期的护理措施及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中风后遗症患者84例,随机分组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42例,观察组行针对性护理干预,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恢复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护理后SAS评分、SDS评分较护理前显著降低,观察组护理后SAS评分、SDS评分较对照组低,生活自理能力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中风后遗症患者于恢复期采取针对性护理干预,可促进患者较快恢复,效果显著。
【关键词】中风后遗症;恢复期;护理措施
中风是老年人常见疾病,存在较高发病率,通常中风患者得以及时治疗,病情缓解后,多数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后遗症,语言、肢体功能障碍等[1]。对中风后遗症患者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对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恢复语言、肢体功能起到显著意义。再加上中风后遗症患者因各功能限制,易给自身带来沉重心理负担,因此及时有效护理,对缓解患者负性情绪,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意义显著。现笔者以4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针对性护理干预,其护理效果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84例中风后遗症患者均是在2012年5月-2014年8月期间到我院就诊,经诊断,均有中风史;脑梗死51例,脑出血33例;语言不利44例,肢体功能障碍40例;男性58例,女性26例;年龄38-75岁,平均年龄(56.7±5.4)岁;随机分组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42例,两组患者基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可进行对比(P>0.05)。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待患者病情稳定后,口头指导患者康复锻炼,予以相应生活护理指导。
观察组患者行针对性护理干预。(1)心理护理及健康宣教。护士需密切注意患者情绪变化,及时予以心理疏导,与患者沟通交流,鼓励家属与患者沟通交流,消除孤独感、自卑感、抑郁及焦虑。同时加强患者及家属健康宣教,向患者讲解中风后遗症的发生,讲解康复锻炼重要性。(2)语言功能锻炼。语言不利患者,早期诱导、鼓励和刺激患者说话。定时播放患者感兴趣的音乐、电视,刺激患者想说话的欲望,然后先行从最简单的单音节开始,比如a、e等,反复练习,然后过度到词、句等。(3)肢体功能锻炼。完全瘫痪者可联合按摩和被动运动,于末梢向心按摩,促进静脉、淋巴回流,以揉、搓、压、按等方法,每次按摩5-10min,动作轻柔、适宜,以免损伤。按摩后可行被动运动,护士一手握住关节近端,另一手握住肢体远端,缓慢被动活动关节至关节最大活动度,每天3-4次。若患者瘫痪肢体肌力一定恢复后可行主动运动。主动运动可由健侧肢体带动患肢,指导患者屈指(趾)、伸手、握拳、抬脚、转踝等简单动作,待恢复到一定程度可由护士、家属协助下练习坐起、站立、行走等。
1.3 评价指标
以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评估患者焦虑、抑郁情绪,若分数超过52分则存在焦虑、抑郁状态[2]。
生活自理能力:采取Barthel指数评估患者自理能力,以百分制计算,良好:≥61分;依赖:41-60分;严重依赖:≤40分;分数越好生活自理能力越好[3]。
1.4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检验时使用t,计数资料使用x2,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情绪变化对比
2.2 两组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对比
观察组护理前Barthel指数(31.6±5.7)分,护理后(65.9±8.6)分;对照组护理前Barthel指数(32.4±5.0)分,护理后(46.7±7.3)分;两组护理后对比,P<0.05。
3 讨论
中风后遗症患者针对性护理干预时,因身体功能受限,病情折磨、经济条件等,易出现不良情绪,产生抵触、暴躁、易怒等情绪,对康复锻炼产生干扰。因此护理人员需关心、理解患者,与患者积极沟通交流,鼓励、安慰、支持患者,以此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与勇气,促进护理工作顺利实施。中风后遗症患者不仅需要必要的康复锻炼,也要加强饮食护理,合理的饮食搭配,在中风后遗症患者康复中起到显著意义。所制定的饮食方案需以清淡、易消化、富含营养食物为主,饮食制定需要根据患者实际情况,按照患者个体差异,合并糖尿病患者不可多食用含糖量过高的食物,以蔬菜或水果补充机体所需维生素,促进营养摄入。尽量食用植物油,可促进胆固醇排泄,并及时转化为胆汁液,减缓动脉硬化[4]。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护理后SAS评分、SDS评分较对照组低,生活自理能力较对照组高,P<0.05。由结果可以看出,经针对性护理干预,可明显缓解患者焦虑、抑郁不良情绪,促进患者功能康复,效果显著。中风后遗症患者护理期间,需长期卧床,易出现褥疮、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因此护理期间需密切注意并发症的发生,应重点预防。保持床面干燥、平整,帮助患者翻身、拍背,避免肢体长期受压,以免发生褥疮。对患肢经常按摩,适当抬高患肢,以免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
参考文献:
[1]步晖,朱素华.中风后遗症患者恢复期的护理体会[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8(28):3499-3500.
[2]杨晓玉.中风后遗症功能恢复期康复护理心得[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0,22(8):733.
[3]张建美,王晓玲,李鹏.中风后遗症的康复护理体会[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3,35(1):217-218.
[4]卢国连.中风后遗症恢复期的护理[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1):304.
【摘要】目的:分析中风后遗症患者恢复期的护理措施及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中风后遗症患者84例,随机分组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42例,观察组行针对性护理干预,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恢复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护理后SAS评分、SDS评分较护理前显著降低,观察组护理后SAS评分、SDS评分较对照组低,生活自理能力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中风后遗症患者于恢复期采取针对性护理干预,可促进患者较快恢复,效果显著。
【关键词】中风后遗症;恢复期;护理措施
中风是老年人常见疾病,存在较高发病率,通常中风患者得以及时治疗,病情缓解后,多数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后遗症,语言、肢体功能障碍等[1]。对中风后遗症患者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对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恢复语言、肢体功能起到显著意义。再加上中风后遗症患者因各功能限制,易给自身带来沉重心理负担,因此及时有效护理,对缓解患者负性情绪,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意义显著。现笔者以4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针对性护理干预,其护理效果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84例中风后遗症患者均是在2012年5月-2014年8月期间到我院就诊,经诊断,均有中风史;脑梗死51例,脑出血33例;语言不利44例,肢体功能障碍40例;男性58例,女性26例;年龄38-75岁,平均年龄(56.7±5.4)岁;随机分组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42例,两组患者基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可进行对比(P>0.05)。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待患者病情稳定后,口头指导患者康复锻炼,予以相应生活护理指导。
观察组患者行针对性护理干预。(1)心理护理及健康宣教。护士需密切注意患者情绪变化,及时予以心理疏导,与患者沟通交流,鼓励家属与患者沟通交流,消除孤独感、自卑感、抑郁及焦虑。同时加强患者及家属健康宣教,向患者讲解中风后遗症的发生,讲解康复锻炼重要性。(2)语言功能锻炼。语言不利患者,早期诱导、鼓励和刺激患者说话。定时播放患者感兴趣的音乐、电视,刺激患者想说话的欲望,然后先行从最简单的单音节开始,比如a、e等,反复练习,然后过度到词、句等。(3)肢体功能锻炼。完全瘫痪者可联合按摩和被动运动,于末梢向心按摩,促进静脉、淋巴回流,以揉、搓、压、按等方法,每次按摩5-10min,动作轻柔、适宜,以免损伤。按摩后可行被动运动,护士一手握住关节近端,另一手握住肢体远端,缓慢被动活动关节至关节最大活动度,每天3-4次。若患者瘫痪肢体肌力一定恢复后可行主动运动。主动运动可由健侧肢体带动患肢,指导患者屈指(趾)、伸手、握拳、抬脚、转踝等简单动作,待恢复到一定程度可由护士、家属协助下练习坐起、站立、行走等。
1.3 评价指标
以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评估患者焦虑、抑郁情绪,若分数超过52分则存在焦虑、抑郁状态[2]。
生活自理能力:采取Barthel指数评估患者自理能力,以百分制计算,良好:≥61分;依赖:41-60分;严重依赖:≤40分;分数越好生活自理能力越好[3]。
1.4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检验时使用t,计数资料使用x2,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情绪变化对比
2.2 两组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对比
观察组护理前Barthel指数(31.6±5.7)分,护理后(65.9±8.6)分;对照组护理前Barthel指数(32.4±5.0)分,护理后(46.7±7.3)分;两组护理后对比,P<0.05。
3 讨论
中风后遗症患者针对性护理干预时,因身体功能受限,病情折磨、经济条件等,易出现不良情绪,产生抵触、暴躁、易怒等情绪,对康复锻炼产生干扰。因此护理人员需关心、理解患者,与患者积极沟通交流,鼓励、安慰、支持患者,以此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与勇气,促进护理工作顺利实施。中风后遗症患者不仅需要必要的康复锻炼,也要加强饮食护理,合理的饮食搭配,在中风后遗症患者康复中起到显著意义。所制定的饮食方案需以清淡、易消化、富含营养食物为主,饮食制定需要根据患者实际情况,按照患者个体差异,合并糖尿病患者不可多食用含糖量过高的食物,以蔬菜或水果补充机体所需维生素,促进营养摄入。尽量食用植物油,可促进胆固醇排泄,并及时转化为胆汁液,减缓动脉硬化[4]。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护理后SAS评分、SDS评分较对照组低,生活自理能力较对照组高,P<0.05。由结果可以看出,经针对性护理干预,可明显缓解患者焦虑、抑郁不良情绪,促进患者功能康复,效果显著。中风后遗症患者护理期间,需长期卧床,易出现褥疮、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因此护理期间需密切注意并发症的发生,应重点预防。保持床面干燥、平整,帮助患者翻身、拍背,避免肢体长期受压,以免发生褥疮。对患肢经常按摩,适当抬高患肢,以免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
参考文献:
[1]步晖,朱素华.中风后遗症患者恢复期的护理体会[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8(28):3499-3500.
[2]杨晓玉.中风后遗症功能恢复期康复护理心得[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0,22(8):733.
[3]张建美,王晓玲,李鹏.中风后遗症的康复护理体会[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3,35(1):217-218.
[4]卢国连.中风后遗症恢复期的护理[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