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通报》看20世纪上半叶法国西域史地研究

来源 :国际汉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ruce_8_8_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刊于1890年、由法国和荷兰汉学家联袂主编的《通报》自创刊至20世纪上半叶始终保持了10%左右的版面用以发表西域史地研究的论文、书评和考察报告。通过梳理《通报》专题类栏目的文章,可以发现20世纪前半期法国西域史地研究在沙畹、伯希和的带领下进入以历史语言文字研究、历史研究为主的繁荣时期。
其他文献
陕西西安,是赫赫有名的十三朝帝都,这里有梦回大唐的不夜城、屹立千年的大雁塔、气势恢宏的兵马俑……无一不在向世人展示着这座城市的深厚底蕴。此次调研再一次来到了西安。去年看西安,更像在观察一座新晋网红城市,每个映入眼帘的商圈、地标、街道都充满活力,蕴藏着“无限流量”。然而,今年再看西安,却发现风云变化下的黄金珠宝市场充斥着“变”和“野”。
目的探究额窦口和鼻丘气房(agger nasi cell,ANC)的形态学与慢性单侧孤立性额窦炎发生、发展的相关性。方法选取42例诊断为慢性单侧孤立性额窦炎的患者,进行额窦和ANC的CT三维重建,并测量相关参数分析患侧与健侧额窦口相关参数与ANC大小之间有无差异。结果①ANC的体积、表面积均与FI(额嘴最突出的部分与额窦后壁之间的最短距离)呈正相关(P<0.05);②患侧的FB(额嘴的厚度)、ANC的上下径较大,FI值,FI截面积和水平截面积显著小于健侧(P<0.05);③FI截面积是影响患侧
17世纪下半叶,西班牙来华多明我会士闵明我出版了七卷本巨著《中华帝国历史、政治、伦理与宗教论集》,从天主教托钵修会的立场构建了彼时中国文化的百科全书。本文立足闵氏的西班牙文原典并利用其他来华传教士的一手文献,翔实剖辨考证了《论集》的中外文献出处,以期正本溯源。
本文围绕美国汉学家狄百瑞的新儒学研究,采用比较文学与海外汉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结合时代背景,阐释了狄百瑞研究对象新儒学的思想来源、核心特质与对后世的影响三个方面,目的在于通过全景式描画狄百瑞之新儒学,展现其之于世界文明发展的价值意义。
基于2015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探讨民众社会心态对政府满意度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社会公平感、私人道德感、社会信任感均对政府满意度有正向显著作用,但是,受民众期望不一致的影响,社会公德感对政府满意度有负向显著作用;社会公平感在私人道德感与社会信任感之间起中介效应;社会信任感在社会公平感与政府满意度之间起中介效应;社会公平感、社会信任感均在私人道德感与政府满意度之间起中介效应。社会心态对政府满意度的影响在“个人—社会—政府”的塑造路径下表现为:私人道德感→社会公平感→政府满意度、私人道德
耿昇先生毕生致力于中外关系史研究,在中外关系史所涵盖的法国汉学史、中西文化交流史、西域史等领域皆有建树。耿昇先生勤于笔耕,不仅翻译了大量的学术名著,而且围绕着法国汉学发展脉络、明清之际来华传教士、中学西渐等主题发表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在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促进了中法学术交流,为中国中外关系史研究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本文基于作者对汉学的动态认识,专门对美国汉学史研究做出反思,将它视为“生命之学”,着力论证美国汉学的演变过程,分析其主要特点、学科变化。同时,结合笔者的学术研究经历,从跨文化角度入手,对中美两国学者的研究范式及转换做出比较研究,提出注重个案研究、认识论研究,为美国汉学研究的未来发展注入活力。
《地球的结构--中国中世纪早期的超地理学》(Structures of the Earth:Metageographies of Early Medieval China)于2021年初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传统中国自视为“中央帝国”,即认为自己处于世界的文化与政治中心,此观念甚至对于今日西方人理解中国,乃至于中国人的自我形象,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据该书研究,“中央帝国”的世界观,大致建构于秦汉时期(前221—220)这个中华帝国大一统时代的早期。但随后帝国分崩离析,进入到“分裂时代”(220—589),颠
针对《古柏图》,依鉴藏印考其自明成化至晚清的有序流传,依构图脉络查其缺失,依笔墨特征及画纸诸因素断其年代为南宋时期,依构图及技法断出此图出自中原及以北地域的宫廷画家之手,并析出此《古柏图》正是嵩阳书院的相传被汉武帝所封的“大将军柏”南宋时期的写照。
董仲舒与何休对《公羊传》恕道的阐发,是先秦儒家“恕”观念的进一步发展。《公羊传》及董仲舒与何休的诠释,力图彰显“恕”道是如何在具体的伦理与政治情境中显现出来,以及在具体情境下如何考虑“恕”与其他原则之间的张力。“恕”道对于《公羊传》及董、何的解读而言,从来就不是一个抽象的道德原则,而是具体体现为对别人恶行与过失的宽宥,但这既不是对善恶之间含糊其词,也不是否定公认的善恶评判标准。反之,“恕”是在承认评判标准的基础上,“躬自厚”与“薄责于人”的结合,是“缘人情,赦小过”,即出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