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明万历年间,澧州人高尚志撰、其子高坚续撰《澧纪》三十余万字,但久佚。2008年5月,时任澧县一中校长赵緒清得知《澧纪》孤本在上海市图书馆,立即募集资金复印全书,交付给该县杜修岳、高守泉等五、六位热爱地方历史文化的退休老人研究整理点校,于2010年出版。几年前,我向澧县诗词学会会长杜修岳老先生求书。杜会长随即赠我一套两册《〈澧纪〉校注》。近些年来于暇时翻阅,感叹高先生以一人之力完成此近60万字著作,其中校注内容约占一半,实乃不易。然亦发现些许瑕疵,在网上已见有人正讹。今拣一为旧志所讹,复为后校者疏忽之事,供史志从业者一观,并就教于高先生及史志方家。
《〈澧纪〉校注》(《古澧文丛》名家出版社2010)》卷一大事内纪载“(东汉)建武己丑(29),武陵太守王堂遣使者贡,故有析置。”其下注曰:“王堂,字敬伯,广汉人也。初举光禄茂才,迁谷城令。永初中,西羌寇巴郡,为民患,诏书遣中郎将尹就攻讨,连年不克。三府举堂治剧,拜巴郡太守。堂驰兵赴贼,斩虏千余级,巴、庸清静,吏民生为立祠。复拜鲁相,政存简一,至数年无词讼。迁汝南太守,郡内称治。后庐江贼迸入弋阳界,堂勒兵追讨,即便奔散,而梁商、袁汤犹因恨之而诬奏堂,免,归家,年八十六卒。遗令薄敛,瓦棺以葬。”武陵太守王堂遣使向光武帝贡献表示臣服,事在建武己丑即建武五年。上引《澧纪》王堂传中“永初”为东汉安帝刘祜年号,时在公元107—113年,永初中距建武五年即公元29年约80多年,假如王堂遣使贡献时30来岁,则至安帝永初中已百岁有余,何能驰兵赴贼?且亦与其八十六岁寿终不合。查阅《后汉书·王堂传》,知此王堂在顺帝永建二年(127)犹征为将作大匠,其若为武陵太守王堂,此时当已百二十岁。何况《后汉书·王堂传》通篇不言其为武陵太守事,故此广汉王堂非《澧纪》所载之武陵太守王堂可明。
武陵太守王堂遣使贡献事,《澧纪·登绩纪·守政》有载:“武陵太守王堂:莽篡汉时不肯臣莽。值所在兵起,闭境自守。建武五年(29),岑彭与交趾牧邓让厚善,帝令与让书,称国家威德。又遣偏将军屈充移檄江南,颁行诏令。于是堂与让暨江夏、桂阳、零陵、苍梧、交趾太守、长沙相等,相率遣使贡献,悉封列侯。”岑彭,东汉中兴“云台二十八将”之一,《后汉书》有传。“岑彭与交趾牧邓让厚善,……悉封列侯”这一段文字即来自于岑彭传,但未言明具体时间,但在《后汉书·光武帝纪》中有明确记载:五年十二月,“交趾牧邓让率七郡太守遣使奉贡。”《澧纪》为何将安帝时王堂移作光武时王堂?成书于明嘉靖戊戌(1538)的《常德府志》卷十二官守志之郡守载:“王堂,字敬伯,广汉人,王莽时为武陵太守,据境土。光武初,将军岑彭谕诸郡,降者奏封其君长。又遣偏将军屈充移檄江南,颁行诏命。堂遣使贡献,因封为列侯。”嘉靖《常德府志》即已将武陵太守王堂认作四川广汉郪县人王堂。《澧纪》成书于明万历庚戌(1610),该书此段记述当即抄录于此。后2001年涂春堂、应国斌主编《清嘉庆常德府志校注》、2011年陈国华等主编《明嘉靖常德府志校注》均未对此作出校正,一讹再讹,以致于今。
《后汉书》王堂传载“广汉郪人也”。史为乐《历史地名大词典》:“郪县:西汉置,属广汉郡。治所在今四川省三台县南九十里郪江镇,因郪江水为名。”民国十八年《三台县志》卷六“乡贤”后汉有王堂传,除全文转录《后汉书·王堂传》外,并据《华阳国志》补记王堂若干行迹。现全录《后汉书·王堂传》如下:
王堂字敬伯,郪人也。初举光禄茂才,迁谷城令,治有名迹。永初中,西羌寇巴郡,为民患。诏书遣中郎将尹就攻讨,连年不尅。三府举堂治剧,拜巴郡太守。堂驰兵赴贼,斩虏千余级,巴庸清静,吏民生为立祠。刺史张乔表其治能,迁右扶风。安帝西巡,阿母王圣、中常侍江京等并请属于堂,堂不为用。掾吏固谏之,堂曰:“吾蒙国恩,岂可以权宠阿意?以死守之!”即日遣家属归,闭阁上病。果有诬奏堂者,会帝崩,京等悉诛。堂以守正见称。永建二年,征入为将作大匠。四年,坐公事左转议郎。复拜鲁相。政存简一,至数年无词讼。迁汝南太守,搜才礼士,不苟自专。乃教掾史曰:“古人劳于求贤,逸于任使,故能化清于上,事缉于下,其宪章朝右,简覈才职,委功曹陈璠。匡政理物,拾遗补缺,任主簿应嗣。庶循名责实,察言观效焉。”自是委诚求当,不复妄有词教,郡内称治。时大将军梁商及尚书令袁汤以求属不行,并恨之。后庐江贼迸入弋阳界,堂勒兵追讨,即便奔散。而商、汤尤因此风州奏堂在任无警,免,归家。年八十六卒。遗令薄敛,瓦棺以葬。子稺,清行不仕。曾孙商,益州牧刘焉以为蜀郡太守,有治声。
由上可知,此王堂乃东汉安帝、顺帝时人,约在107—144年间。先后任谷城令、巴郡太守、将作大匠、议郎、鲁相、汝南太守等职,不曾任武陵太守。而嘉靖《常德府志》、万历《澧纪》所载王堂事在光武帝建武五年(29),相差近百年。故此王堂非彼王堂。
武陵太守王堂究为何人?《汉书》无记录,《后汉书》仅岑彭传中有如上记录。我根据《二十四史纪传人名索引》(张忱石、吴树平编,中华书局1980),遍查《汉书》《后汉书》王姓者传记,未得蛛丝马迹。
作者简介:刘雷中,(出生年月1949.1生),民族:汉族,学历:本科,籍贯:湖南安乡县,工作单位:湖南省安乡县卫生局,研究方向:古典诗词.
《〈澧纪〉校注》(《古澧文丛》名家出版社2010)》卷一大事内纪载“(东汉)建武己丑(29),武陵太守王堂遣使者贡,故有析置。”其下注曰:“王堂,字敬伯,广汉人也。初举光禄茂才,迁谷城令。永初中,西羌寇巴郡,为民患,诏书遣中郎将尹就攻讨,连年不克。三府举堂治剧,拜巴郡太守。堂驰兵赴贼,斩虏千余级,巴、庸清静,吏民生为立祠。复拜鲁相,政存简一,至数年无词讼。迁汝南太守,郡内称治。后庐江贼迸入弋阳界,堂勒兵追讨,即便奔散,而梁商、袁汤犹因恨之而诬奏堂,免,归家,年八十六卒。遗令薄敛,瓦棺以葬。”武陵太守王堂遣使向光武帝贡献表示臣服,事在建武己丑即建武五年。上引《澧纪》王堂传中“永初”为东汉安帝刘祜年号,时在公元107—113年,永初中距建武五年即公元29年约80多年,假如王堂遣使贡献时30来岁,则至安帝永初中已百岁有余,何能驰兵赴贼?且亦与其八十六岁寿终不合。查阅《后汉书·王堂传》,知此王堂在顺帝永建二年(127)犹征为将作大匠,其若为武陵太守王堂,此时当已百二十岁。何况《后汉书·王堂传》通篇不言其为武陵太守事,故此广汉王堂非《澧纪》所载之武陵太守王堂可明。
武陵太守王堂遣使贡献事,《澧纪·登绩纪·守政》有载:“武陵太守王堂:莽篡汉时不肯臣莽。值所在兵起,闭境自守。建武五年(29),岑彭与交趾牧邓让厚善,帝令与让书,称国家威德。又遣偏将军屈充移檄江南,颁行诏令。于是堂与让暨江夏、桂阳、零陵、苍梧、交趾太守、长沙相等,相率遣使贡献,悉封列侯。”岑彭,东汉中兴“云台二十八将”之一,《后汉书》有传。“岑彭与交趾牧邓让厚善,……悉封列侯”这一段文字即来自于岑彭传,但未言明具体时间,但在《后汉书·光武帝纪》中有明确记载:五年十二月,“交趾牧邓让率七郡太守遣使奉贡。”《澧纪》为何将安帝时王堂移作光武时王堂?成书于明嘉靖戊戌(1538)的《常德府志》卷十二官守志之郡守载:“王堂,字敬伯,广汉人,王莽时为武陵太守,据境土。光武初,将军岑彭谕诸郡,降者奏封其君长。又遣偏将军屈充移檄江南,颁行诏命。堂遣使贡献,因封为列侯。”嘉靖《常德府志》即已将武陵太守王堂认作四川广汉郪县人王堂。《澧纪》成书于明万历庚戌(1610),该书此段记述当即抄录于此。后2001年涂春堂、应国斌主编《清嘉庆常德府志校注》、2011年陈国华等主编《明嘉靖常德府志校注》均未对此作出校正,一讹再讹,以致于今。
《后汉书》王堂传载“广汉郪人也”。史为乐《历史地名大词典》:“郪县:西汉置,属广汉郡。治所在今四川省三台县南九十里郪江镇,因郪江水为名。”民国十八年《三台县志》卷六“乡贤”后汉有王堂传,除全文转录《后汉书·王堂传》外,并据《华阳国志》补记王堂若干行迹。现全录《后汉书·王堂传》如下:
王堂字敬伯,郪人也。初举光禄茂才,迁谷城令,治有名迹。永初中,西羌寇巴郡,为民患。诏书遣中郎将尹就攻讨,连年不尅。三府举堂治剧,拜巴郡太守。堂驰兵赴贼,斩虏千余级,巴庸清静,吏民生为立祠。刺史张乔表其治能,迁右扶风。安帝西巡,阿母王圣、中常侍江京等并请属于堂,堂不为用。掾吏固谏之,堂曰:“吾蒙国恩,岂可以权宠阿意?以死守之!”即日遣家属归,闭阁上病。果有诬奏堂者,会帝崩,京等悉诛。堂以守正见称。永建二年,征入为将作大匠。四年,坐公事左转议郎。复拜鲁相。政存简一,至数年无词讼。迁汝南太守,搜才礼士,不苟自专。乃教掾史曰:“古人劳于求贤,逸于任使,故能化清于上,事缉于下,其宪章朝右,简覈才职,委功曹陈璠。匡政理物,拾遗补缺,任主簿应嗣。庶循名责实,察言观效焉。”自是委诚求当,不复妄有词教,郡内称治。时大将军梁商及尚书令袁汤以求属不行,并恨之。后庐江贼迸入弋阳界,堂勒兵追讨,即便奔散。而商、汤尤因此风州奏堂在任无警,免,归家。年八十六卒。遗令薄敛,瓦棺以葬。子稺,清行不仕。曾孙商,益州牧刘焉以为蜀郡太守,有治声。
由上可知,此王堂乃东汉安帝、顺帝时人,约在107—144年间。先后任谷城令、巴郡太守、将作大匠、议郎、鲁相、汝南太守等职,不曾任武陵太守。而嘉靖《常德府志》、万历《澧纪》所载王堂事在光武帝建武五年(29),相差近百年。故此王堂非彼王堂。
武陵太守王堂究为何人?《汉书》无记录,《后汉书》仅岑彭传中有如上记录。我根据《二十四史纪传人名索引》(张忱石、吴树平编,中华书局1980),遍查《汉书》《后汉书》王姓者传记,未得蛛丝马迹。
作者简介:刘雷中,(出生年月1949.1生),民族:汉族,学历:本科,籍贯:湖南安乡县,工作单位:湖南省安乡县卫生局,研究方向:古典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