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物力学角度看腰椎手术发展

来源 :医用生物力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ssy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外科手术作为腰椎退行性疾病(lumbar degenerative diseases, LDDs)的重要治疗手段,其进展依赖于人们对脊柱生物力学理念的理解与革新。充分认识腰椎衰老退变过程中生物力学改变是理解LDDs发病过程、改革LDDs手术策略,进而采用针对性更强、更微创治疗方法的重要基础。本文阐述LDDs与椎体、椎间盘及椎旁肌退变生物力学之间关系,并按照腰椎手术特点,将腰椎手术发展史大致划分为无内植物时代(1980年前)、内植物时代(1980~1990年)、脊柱融合时代(1990~2010年)及精准微创减压时代(2010年往后),分别凝练各时代重要生物力学研究对腰椎手术发展的意义。从生物力学角度而言,脊柱手术发展史就是随着人们对脊柱生物力学认识不断深入而变革手术策略的发展史。紧跟生物力学研究不断深入,一步一脚印开发更适应脊柱生理生物力学特征的治疗策略,从而指导未来脊柱手术发展方向。
其他文献
本文回顾恐动症的相关概念和发生机制,介绍了恐动症评分表、恐惧回避信念问卷等评估工具,综述了多学科康复疗法、运动干预、分级暴露、正念干预、认知行为疗法等国内外的相关干预措施,旨在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恐动症的临床护理干预提供参考依据。
椎间盘退变是导致腰痛的重要原因之一,椎间盘的解剖结构与免疫反应相关,其退变过程伴随着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产生,是疼痛发生的关键诱因。推拿治疗椎间盘退变相关性腰痛的机制可能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神经体液调节相关,推拿通过调节生物效应物质,调整患者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亢进状态,减轻患者自身免疫炎症,缓解疼痛;此外,推拿对局部血液循环的改善可增加椎间盘内部的营养,并加速椎间盘内部炎症物质的代谢,减少致
目的探讨针刺结合腰部核心肌力训练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生活质量、康复效果及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沈阳普德中医医院2019年3月—2020年9月9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采用按摩、牵引等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针刺结合腰部核心肌力训练治疗,2组治疗周期均为6周。对比2组临床疗效、康复效果、生活质量以及血清白介素-1(IL-1)、血清白介素
目的:探讨颈椎病与临床常见发病因素之间的相关性,为颈椎病的防治提供借鉴。方法:搜集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临床诊断为颈椎病的1658例患者信息,记录发病因素,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女性患病率较高且主要的患病年龄集中在50~65岁,职业以职员及退休人员为主。发病节气主要集中在清明、芒种、小暑及寒露期间。颈椎病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眩晕具有强关联性。结论:颈椎病的发病因素与年
目的分析展筋活血方应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恢复的效果及对血清炎症因子、血清疼痛介质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3月—2020年11月在郑州仁济医院行手术治疗的6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术后,对照组给予甲钴胺片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展筋活血方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的疼痛评分、ODI评分、JOA评分、治疗效果、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和血清疼痛介质水平。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不同时间点的
背景一段时间以来,全国多地城中村暴发聚集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引发关注。城中村内道路错综,人口密集且人员结构复杂、跨区域流动频繁,给疫情防控工作带来挑战。目的 城中村因其空间环境、人口结构特征、跨区域流动的特点且居民就医行为特点更容易发生传染病的区域性暴发,了解我国城中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发生特点及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在此类区域开展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困难,为应对常态化防控
智能漏电监测微型断路器是智能电网中重要的低压安全保护电器,具有蓝牙无线组网和通信功能,主要用于对用户剩余电流进行监视与控制,支持短路瞬时保护、过载长延时保护功能,同时具备断路器状态判断、故障指示及故障录波功能,支持板级温度检测和万年历计时等功能,根据控制中心的要求,实时读取本节点主回路的电流、剩余电流和断路器的通断状态等参数,为控制中心提供供电决策依据,以确保供电和用电安全。
小学英语"三微"校本课程能有效解决英语课程交际情境缺真、课程资源匮乏、评价方式单一等问题。该课程由"微活动""微阅读""微评价"三个模块组成,采用"三三三"课程育人模型,建构了"三位一体"的课程运行机制。
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是成年后由于椎体、椎间盘、关节突关节等退变而出现的脊柱冠状面Cobb角>10°的脊柱畸形,其发生率随着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目前该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相关的研究也较少。本文从非骨性因素、骨性因素、骨性与非骨性联合因素3个方面,对该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以期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