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审视与思考

来源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das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高校的扩招,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变得日趋严峻,出现了就业难的问题。文章对形成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主客观原因进行了分析,并从政府、学校、大学毕业生三个方面提出了解决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难审视
  [作者简介]冯进(1964- ),男,四川邻水人,四川文理学院学生工作处处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四川达州635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08年全国高校学生工作研究课题“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与当地人才需求和谐发展研究”和四川文理学院2008年校级课题“当前大学生就业择业思想状况在线滚动调查研究”(项目批准号:川文理[2008]4号)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30-0076-02
  
  一、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现状分析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高校的扩招,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变得日趋严峻,就业难的问题开始浮出水面。一方面,高校的大规模扩招导致大学生就业队伍不断扩大,大学生就业难的状况日益凸显。据有关调查显示:目前全国各类高校2003所,在校学生2000万,其中普通高校1396所,本科院校629所,高职专科院校767所,成人高校607所。从1999年开始,高校扩招,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毕业生人数每年以60~70万的数量增加。①与此同时,全国大学生待业的人数:2001年34万大学生待业,2002年37万,2003年52万,2004年69万,2005年达到79万,今年还是一个不容乐观的未知数。②另一方面,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的出现,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涌入,加大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再加上大学毕业生中存在的就业观念偏差和企事业单位的用人误区等原因,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更加明显。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毕业生就业政策和就业择业机制发生了根本变化,“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体制逐步取代过去“统一计划,统一分配”的用人制度。随着就业工作的市场化,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突出。此外,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和就业产生不利影响,造成人才需求下降。可以预计,今后一个时期,大学生就业竞争将会更加激烈,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将更加突出。
  
  二、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归因分析
  
  (一)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客观原因
  1.供求矛盾是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在“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下,只有就业市场供求一致,才能实现平衡,否则就会导致就业难。一方面,高校毕业生的人数猛增与人才需求相对有限的矛盾,严重破坏了供求平衡,加大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度。据有关调查显示:全国高校在校生总规模从1998年的643万增加到2008年的2500万,大学毕业生人数也由2001年的115万增加到2009年的610万,预计今后三年内还将以每年50万的速度增长③。这样,大学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长和用人单位人才需求相对有限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从而给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带来了更大的难度和压力。另一方面,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的出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加大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作为一种社会经济现象开始突显,并引起社会各方面广泛关注。据相关资料统计,1998年至2000年,全国共有下岗职工2137万人。2001年初,国有企业(含国有联营企业、国有独资公司)下岗职工为657.3万人,当年新增234.3万人,减少376.2万人,增减相抵,2001年末实有下岗职工515.4万人。近年来,尽管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有所缓解,但仍不能令人乐观。与此同时,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大量流动,更使得本已紧张的工作岗位显得更加稀缺。据有关调查统计显示:目前农村外出就业人员接近6000万,其中80%以上进入大中城市、小城镇就业。就全国而言,外出就业农民约占农村劳动力的13%。这样,在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的同时,又出现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问题,再加上大学毕业生的年年递增,使得城镇的就业岗位更加短缺,大学毕业生人数增加和就业岗位需求不足之间的矛盾显得特别尖锐。
  2.供求双方认识误区之间的矛盾是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深层原因。在用人机制根本转变的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预期和企事业单位认识误区之间的矛盾,加大了大学生就业难度。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过渡和人事制度的改革,大学生的就业制度也随之进行改革,大学生就业政策以及就业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大学毕业生就业由“统包统分”政策过渡到“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体制。可是,在“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就业体制下,由于存在大学生就业预期和企事业单位认识误区之间的矛盾,加上人事编制和用人自主权的限制,使得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显得更加突出。
  3.市场缺陷是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制度原因。当前,大学生就业市场发育不充分、不完善,市场化程度低;围绕高校、地区、行业存在不少就业市场,但是未形成较统一的大市场,导致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搜寻成本较高;市场规则不统一,部分市场甚至秩序混乱等,导致就业市场的不完全竞争、不完全信息和较高成本,影响就业。当前,买方市场中的不完全竞争会导致两种现象:一是部分用人单位的人才高消费,二是一些毕业生被迫退出市场,形成周期性失业;市场信息不完全会导致摩擦性失业或结构性失业;市场进入和运行成本较高则可能会导致一定程度的周期性失业。用人单位招不到满意的毕业生,毕业生找不到满意的单位,就是市场不完善、信息渠道不畅通的直接体现。此外,就业难还有一些其他方面的原因。例如,人事户籍制度改革的滞后,制约了人力资源的充分流动。虽然这种现象随着人事代理等中介服务措施的出现得到了一定缓解,但是距离由毕业生就业障碍转变为就业动力还有不小差距。
  
  (二)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主观原因
  1.就业观念的偏差是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认知原因。在就业过程中,许多大学毕业生讲条件,重待遇,功利主义色彩浓厚。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有57%的毕业生在选择职业时考虑的主要因素是就业地区、经济收入和今后个人发展。大部分学生都想到大中城市和发达地区就业,而考虑“有可能到基层就业”“暂时不考虑”“不会考虑到基层就业”的比例达到了89%;在经济待遇方面,毕业生在最初就业时所期望的最低月薪在1500元以上的比例占到参加调查人数的68%;在就业时考虑今后个人发展方面,绝大多数毕业生认为:到基层就业不利于今后个人的发展。可见,大学毕业生中“重东部,轻西部,重大城市,轻中小城市和农村,重经济发达地区,轻经济落后地区”的观念依然存在,而且很普遍和严重。
  2.依赖心理严重、竞争意识不强是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心理原因。通过调查得知,许多大学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不是主动了解就业信息、融入职场,而是通过学校、家长或亲朋好友和老师了解就业信息,获取就业途径。在了解就业信息上,主动进入市场和到单位实地考察了解者仅占10%;在获取就业的途径上,大部分人是靠家人、朋友和老师的介绍,认为成功就业的主要因素是“家庭背景”和良好“社会关系”者占被调查者的41%;同时,62%的毕业生对学校的职业指导或就业服务工作表示“不满意”“很不满意”“说不清楚”。可见,部分毕业生在就业问题上,对学校、就业主管部门、对家庭和亲朋好友存在严重的依赖性,不愿主动出击,缺乏竞争意识。同时,这种心理状态使得很多大学毕业生不关心时事,忽视对就业环境和政策的了解,缺乏明确的职业生涯设计和规划,就业目的不明确,“走一步,算一步”和“车到山前必有路”的意识表现较为突出。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学毕业生对目前的就业环境和就业政策“不太了解”和“一点不了解”的比例达到了64%;对自己想要从事的职业“不太了解”和“一点不了解”的比例为42%。在职业规划问题上,“有较模糊的规划”和“走一步,算一步”“没有规划”者分别占55%、22%和8%④。这样,由于不注重时事信息的获取和收集,又没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设计和规划,对自己所要从事的职业和工作感到茫然,从而陷入就业难的困境。
  3.自身素质的欠缺是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能力原因。绝大多数毕业生认为:知识素质和能力素质是成功就业的决定性因素。然而,在调查中我们看到,大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实际动手和操作的能力是十分欠缺的。他们普遍认为,“自己目前欠缺的素质”依次为“相关工作或实习经验”“社会活动交际能力”“专业知识和技能”“沟通协调能力”“承受压力、克服困难的能力”“组织领导能力”“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⑤。这说明,许多学生只注重知识的学习和积累,缺乏将所学知识内化为实际工作技能的能力,削弱了他们在就业过程中的竞争优势。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根本途径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解决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不仅涉及国家政策的制定,社会经济的发展,高校教育体制的改革,而且涉及大学毕业生就业环境的改善,大学毕业生自身素质的提高,以及高校对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的加强等,因此,要解决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需要政府、高校、大学毕业生的相互配合,共同努力。
  
  (一)政府应加强宏观引导与政策支持
  要按照党中央提出的“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⑥的要求,一是加强对大学生就业择业观念的引导,使大学生牢固树立到基层、到西部为祖国、为人民建功立业的观念;二是不断完善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人事用工政策,扩大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加速推行职业准入制度;三是进一步完善“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机制,充分发挥社会中介组织在毕业生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四是加大农村改革发展力度,按照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在2020年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和“引导城市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的要求,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鼓励农民就近转移就业,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⑦,以此扩大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容量。
  
  (二)学校应坚持推进素质教育,强化学生实践能力,优化人才培养结构
  高等学校要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就业市场为导向,适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种人才。
  为此,高等学校应做到五个结合:一是做到专业及课程设置与社会对各种专业人才需要相结合,适时调整和淘汰过时专业,开设社会对人才急需的对口专业,用以满足企业、部门对各种人才的需求。二是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使学生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在实验、实习和见习过程中转化为实践动手、操作能力。三是加强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让学生在各种课外和各项社会实践活动中,将所学到的书本知识不断内化为工作中的知识运用、组织领导、分析解决问题、社会交往、沟通协调以及承受压力、克服困难等各方面的综合能力。四是实行弹性学制、完全学分制、创新学分制、主辅修制、双学位制等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相结合,加大学科间融合及文理渗透,拓宽专业口径的力度,用以增加学生的择业面和择业机会。五是做到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和规划与大学生就业择业指导工作相结合,帮助大学生明确自己的职业定位,制定科学的职业规划。从而把学生培养成为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基础知识扎实、综合素质较高、社会适应能力较强的复合型建设人才。
  
  (三)大学毕业生要积极转变就业观念,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主动适应社会需要
  大学生要按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要求,从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塑造自己,自觉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对各级各类人才的需求。一是转变观念,客观理解和看待就业难的问题,正确认识社会需要和个人价值的关系;努力克服怕苦怕累思想,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到祖国和人民急需人才的地方去建功立业。二是保持良好的择业心态,科学设计职业生涯规划,准确做好职业定位;要正确估价自己,根据自己的知识、能力、兴趣以及学历层次等方面的条件来选择自己的职业和工作。三是要抛弃“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和倾向,主动适应市场需要,多形式、多渠道推销自己,努力寻求发挥自己才能的理想职业和工作。四是认真学习,刻苦钻研,既要学好专业基础知识,又要博览群书,努力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既要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课外活动,更要主动参加各项社会实践活动,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培养组织领导、实践操作、科学思维、综合协调等方面的能力,从而增强社会市场的适应性。
  
  [注释]
  ①易之,任松筠.南京率先迈入高教普及化毛入学率达55.3%[EB/OL]. http://
  news.qq.com/a/20080323/000461.htm,2008-03-23.
  ②蓝俊斌.当代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原因和对策[J].法制与社会,2008(21):181.
  ③饶风.农村劳动力转移新形势分析及其对策思考[J].农村经济,2003(1):15.
  ④⑤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7,37.
  ⑥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 http://www.
  china.com.cn/policy/txt/2008-10/20/content_16635093.htm,2008-10-20.
  ⑦郭劲松.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分析[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90.
其他文献
在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大学产生的时间较晚。直到封建社会结束前夕,最早的一批大学才开始建立。这些大学一经产生,就很快在民族复兴和人才培育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可以说,尽管近代中国经历了一百多年的风风雨雨,但这一时期的中国大学却取得了丰硕成果。众所周知,“五四”以来中国社会曾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民族精英,他们广泛分布于政治、经济、文化、科学、军事等领域,即使到现在,我们依然可以感受到他们的人格魅力。而这些杰
目前,全球CDMA尤其是cdma2000 1X EV-DO的发展十分迅猛。在国内,运营商重组尘埃落定,中国电信百亿级CDMA设备招标随即展开。面对如此市场良机,阿尔卡特朗讯通过上海贝尔阿尔
当今,如视频会议、媒体服务器、视频回铃音、视频邮件等视频服务的商业价值已经被市场所接受。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出现,无论在办公室还是在户外,公司员工都可以和客户在统一通
在一个人的一生中,要受到各种各样人物的影响。一个学术大师的成长更是要受到各方面的影响,其中师友的影响无疑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在泰斗一级的学术大师的身上也是适用的。季羡林先生在《站在胡适之先生墓前》的长篇回忆文章中说:“在我所知道的世界语言中,只有汉文把‘恩’与‘师’紧密地嵌在一起,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名词。这只能解释为中国人最懂得报师恩,为其他民族所望尘莫及的。我在学术研
饲料企业营销竞争力主要分成3大块,总裁营销力、团队营销力和个人营销力,总裁营销力是企业的头,是道,靠道做强做大,主要的任务是建营销系统,组建团队,打造团队,建立团队文化,
现代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技术开发能力上的竞争。不管是大型企业,还是中小企业,一旦在技术开发能力上落后于同行业其他企业,则很快会丧失活力。如果在这种情况下,企
推行市场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体制,已是全国人民经济活动的中心任务。这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经济运行模式的更换,企业产权关系的明晰,会使社会经济活动与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
据4月7日新华网报道,在山东大学最近公布的新一届学术委员会委员名单中,校长徐显明的名字悄然消失。委员会主任由该校知名教授担任,其他22名委员也由各学科带头人担任。对于此举,有媒体形容为高校去行政化的“破冰之举”。  笔者认为,对于高校体制改革而言,徐校长的做法值得赞扬,但距离教授治校的改革目标尚有较大距离,而且此举本身并没有多少新意。  之所以说没有“新意”,在于吉林大学等少数几所高校的校长先前已
一、理想企业制度应具备的条件 理想的企业制度,至少应具备两个条件:1、企业经营管理的自主权和企业投资者的财产权同时得到保障;2、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权利和责任紧密结合。具
近仅五旬的唐纳德·特郞普在美国,特别是在纽约,可以就是一位大名鼎鼎的传奇人物。纽约报界评论称他是“促使纽约形成独特城市的伟大物之一”他自1973年打进曼哈顿到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