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公共财政建设的现状与发展方向

来源 :北方经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hao13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实力大大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国家财政收入大幅增加。但在公共服务上一度却走了一些弯路,迷信市场经济,认为市场手段配置资源可以扩展到各个领域包括公共服务领域。这样以来,在公共服务领域采取了过分市场化的改革路径,而财政支出过多地往经济建设集中,结果造成广大百姓看病难、看病贵,上学难、学费高等诸多问题,特别是广大农村义务教育得不到落实,养老保障体制不完善,各种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社会发展滞后。另一方面,上一届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发展和民生问题,国家财政支出更多地向公共服务倾斜,2003-2007年间我国社会事业有较快发展,民生有较大改善,我国公共财政制度的基本框架也基本形成。
  
  一、过去5年我国公共财政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2003-2007年,我国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0%左右,国家财力迅速增强,财政投入越来越多地向涉及百姓切身利益的公共服务领域转移,公共财政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在教育方面,全国财政用于教育支出5年累计2.43万亿元,比前5年增长1.26倍。农村义务教育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的范围,对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全部免费提供教科书,对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提供生活补助,使1.5亿的学生和780万名家庭经济困难的寄宿生受益。西部地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攻坚计划如期完成。2007年全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地区人口覆盖率达到99%,比2003年提高了7.2个百分点,其中西部地区提高了21个百分点。我国在实现教育公平上迈出了重大的步伐。
  在卫生方面,全国财政用于医疗卫生的支出5年累计6294亿元,比前5年增长1.27倍。重点加强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和医疗保障体系建设,覆盖城乡、功能比较齐全的疾病预防控制和应急医疗救治体系基本建成。国家安排资金改造和新建1.88万所乡镇卫生院、786所县医院、285所县中医医院和534所县妇幼保健医院,为1.17万个乡镇卫生院配置了医疗设备,农村医疗卫生条件明显改善。全国建立了2.4万多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新型的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2007年医院病床的使用率为78.4%,比2003年提高13.1个百分点。
  在社会保障方面,全国财政用于社会保障的支出5年累计1.95万亿元,比前5年增长了1.41倍。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不断完善,2007年参保人数突破了2亿人,比2002年增加了5400多万人;做实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试点扩大到11个省份;从2005年开始连续3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标准。中央财政5年累计补助养老保险专项资金3295亿元。2007年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8亿人,比2002年增加近1倍;88个城市启动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试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不断完善,已经扩大到全国86%的县,参合农民达到了7.3亿人。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累计4140亿元,比2002年增加了2898亿元。
  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全国财政用于环境污染治理的投资总额持续增加,2007年达到2994亿元,比2003年增加84%。2007年底,城市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达7000万立方米,比5年前增长近70%,城市污水处理率也从2003年的42%提高到2007年的60%。全国火电厂脱硫装机容量占火电装机总量的比重从2003年的5.4%提高到2007年的48%。截至2007年底,自然保护区达到2531个,比2003年增加592个,增幅30%。自然保护区面积15188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15%。
  在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中央财政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力度不断加大,效果日益显现。2006年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达到9571亿元,比1994年增加9021亿元,增长16.4倍,年均增长26.9%。转移支付资金主要面向财力薄弱的中西部地区。从总量看,1994年至2006年,中西部地区累计享受转移支付占总额的84.6%;从比重看,中西部地区分享的转移支付比重从1994年的69.6%上升到2006年的86.1%。通过转移支付力度的加大,部分地区基层财政困难明显缓解。同时,转移支付资金的分配方式日益改进,客观、公正、规范的转移支付体系已初步建立,均等化效果明显。
  
  二、我国公共财政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我国公共财政建设在过去5年取得了较快发展,但由于历史欠账太多,政府职能转变相对滞后,公共财政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突出表现在公共财政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还较低,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公共服务水平差距还比较大,一些困难群体不能充分享受基本的社会公共服务,影响了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空间还有扩大的必要。
  基础设施投入增长放慢。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信基础设施有典型的公共产品特征,交通和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是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我国相关领域的固定资产投资从“七五”到“八五”中期增幅较大,但“八五”后期一直到“十五”,相关基础设施投资增长率都在下降,由1995年的将近50%下降到2005年的13.6%,尤其是农村地区的投资增速下降较快。
  科教文卫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较低。科教文卫支出在财政总支出中必须占到一定比重,这个比重越高,说明政府公共服务水平越强。这一比重的年均水平,在“七五”时期为18.83%,在“八五”时期上升为21.26%,到“九五”时期有所降低,为19.51%,到“十五”时期则进一步降低,为18.03%,比前面3个五年计划内的平均水平都低。而且,科教文卫支出年增长率变动较大,“十五”期间的年均增长速度低于财政总支出的增速。尽管国家用于教育支出的总量逐年增长,但教育财政支出要占GDP比重仍没有达到4%的目标。
  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严重滞后。尽管目前越来越多的私人机构进入卫生医疗领域,但是流行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等领域仍然是各国政府公共卫生的重点。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防疫站)等卫生公共体系是政府提供的主要公共服务之一。“七五”期末,我国每百万人拥有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防疫站)约为3.16个,在以后的三个五年计划时期这一指标趋向下降,“十五”期末仅为2.74个,我国政府提供的卫生防疫站数目越来越少,对公共卫生的供给规模不断缩小。2003年的SAILS风波已经给我国政府的公共卫生防御体系敲了警钟,近年来,各级政府对公共卫生方面的投入已有较大幅度增加,但是相对于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仍有较大距离,尤其是农村地区、落后地区的公共卫生体系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仍然较大。
  主要污染物排放水平居高不下。“十五”期间,我国在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领域的目标总体完成得相对较差。全国废水排放量、生活污水排放量、工业废水排放量均在2003年出现反弹,2005年废水排放量比2000 年增长了26.3%。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不仅未按计划比2000年排放总量减少10%,2005年还比2000年增加了27.8%。工业固体废物的排放量不仅没有比2000年下降10%,更是增长了64.2%。重点流域城市污水处理厂按计划建成率仅为40%,远远未达到计划要求。而且其中半数以上城市污水处理厂非正常运行,出水水质超标的超过1/5。荒漠化、水土流失控制未能达到计划目标。经过各方面的努力,2006年主要污染物排放增速出现下降,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出现双下降,比上年分别下降3.14%和4.66%,但离“十一五”规划5年下降10%的目标环有较大差距。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不平衡,农村公共服务严重短缺。义务教育方面,财政支出过于向城市集中,城乡学生人均经费比接近1.8:1;医疗卫生方面,占全国总人口近60%的农村居民仅享用了20%左右的医疗卫生资源,城乡之间的卫生机构床位数和卫生技术人员数的对比都已经超过了2:1;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农村的自来水普及率只有60%左右,全国农村还有近100个乡镇、近4万个建制村不通公路;城乡居民人均享受的社会保障费用支出差距达数十倍。
  在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快速发展,义务教育普及率大幅提高的情况下,农村地区、公共卫生体系、环境保护体系已经成为我国公共服务的最薄弱地区和最薄弱环节。
  
  三、我国公共财政今后的发展方向
  
  (一)明确各级政府在建设公共财政方面的责任和权利
  责任不清是我国公共财政建设滞后的重要原因之一,增强政府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必须明确各级政府的责任和权利。一是进一步规范各级政府的事权和财权。在宪法和1994年税制改革的基础上,将政府间事权,特别特别是涉及公共服务的职责进一步细化,将各项服务的支出责任、管理责任和监督责任明确给特定的政府层级和部门,并在此基础上调整政府间财力分配比例。二是加快完善我国地方税务体系,提升财产税在我国税制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适时制定出台我国不动产产税,为基层财政提供稳定良好的收入来源。三是进一步规范转移支付制度。完善中央转移支付资金分配办法,优化转移支付结构,加强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监管;完善省以下转移支付模式,探索地方政府之间的横向支付和补充制度。四是建立政府公共服务的评价体系。全面、公正、及时地反映政府公共服务供给的情况,以发挥其监督导向的作用。
  
  (二)坚持城乡统筹,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财政投入机制
  这是今后我国公共财政制度完善的关键所在。彻底改变重城市轻农村的政策导向,逐步将公共财政支持的重点向农村倾斜,最终达到向城乡均衡提供公共服务的目的。当前的重点:一是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的力度。如对道路、大型水利工程、农田防护林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投入等。二是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投入。在基本实现义务教育的基础上,重点支持提高农村学校的教学条件,增加对农村职业教育的财政支持。三是加大对农业科技及其成果扶持和推广的力度。四是加大对建立适应农村经济发展信息网络系统的支持力度。五是加大建立农村全覆盖的基本医疗、养老、救助等社会保障制度的力度。
  
  (三)大力增加对公共卫生、环境保护的投入
  公共卫生体系、环境保护体系建设滞后已经成为我国公共服务的最薄弱环节。同时,工业化、全球化对公共卫生和环境保护的压力增大。面对巨大的需求,公共卫生和环境保护的供给就显得更加不足。因此,公共卫生、环境保护将成为我国公共财政建设的重中之重。一是加大教育事业投入,尽快将教育投入占GDP的比重提高到4%左右。二是在全国城乡普遍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加强教师队伍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完善和落实教师工资、津补贴制度。支持落后地区、农村地区的职业教育。三是推进城乡医疗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健全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大全科医护人员和乡村医生培养的力度,抓好重大疾病防治,扩大国家传染病免疫的范围。
  
  (四)进一步完善预算制度,强化外部监督
  从1999年起,我国政府开始进行公共预算制度的改革,建立以部门为基础进行编制的部门预算。2007年,又推出了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和细化预算编制的改革。今后,将在加强对预算的行政内部控制的基础上,按照科学化、法制化、民主化和公开化的方向,强化外部力量对预算的监督。一是促进预算的规范化。明确各预算部门的职责,建立口径一致、统一科学的预算科目体系,以及合理的部门预算分配定额和标准。二是建立起人大、财政部门、审计部门、主管部门和各单位内部多层次的监督制度。实现由传统的行政型监督变为法律监督为主的现代化、多环节的财政预算监督机制,加强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对各级政府预算的编制、执行、调整以及决算编制工作的监管和质询。三是扩大公众对预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建立与预算管理相适应的、透明的政府财务信息呈报体系,及时向公众提供预算执行情况的相关信息。
  
  (五)完善公共服务供给方式,提高供给效率
  政府供给不等于政府生产。国内外研究和实践表明,在一定条件下,由市场提供公共服务可以更有效率。今后,我国将改变由政府包揽的方式,除国防、义务教育等纯公共性服务之外,在其它公共服务领域灵活采取多种供给方式,更加重视社会组织的公共服务供给中的作用,建立起政府、市场和社会充分参与,协同治理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一是灵活采取授权、特许、外包、购买服务、公私协作(PPP)等多种模式提供公共服务。二是根据不同供给模式的选择,明确政府在其中发挥的不同作用,增强政府采购的导向性,加强政府对公共服务市场的监督。三是大力培育社会合作组织,支持社团、慈善基金会、志愿者协会等社会组织发育,提高特定人群自我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
其他文献
为进一步提升德宏州机关事业人员的文明形象和文明单位创建工作,2017年12月25日,德宏州政协与农工党山东省委会共同在德宏州职业学院举办了“助推教育扶贫活动”--现代礼仪文
一、当前我国国际收支形势    2006年对外贸易总额达到17600亿美元,同比增长24%,居世界第三,实际利用外资695亿美元,年末外汇储备达到10663亿美元,跃居世界第一。主要表现在:一是外贸顺差明显扩大,2006年外贸顺差达到1775亿美元,比上年增加756美元,同比增长74%。我国已经连续两年外贸顺差超过了1000亿美元。二是个人外汇净流入较大。全年个人外汇净结汇710亿美元,同比增长3
受商务部商贸服务司委托,2009年11月5-6日中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协会在北京组织召开了商务部第二批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试点城市评审会。此前,中再生协会分别于2009年9月24-25
日前,央行行长周小川在新年致辞中表示,面对新形势、新挑战,央行要进一步发挥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重要作用,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更好地调节社会总需求和改善国际收支平衡状况,推
<正>噪声污染干扰人体睡眠、损伤听力,直接影响人体心理健康,导致神经衰弱、引发或触发精神障碍、心脏病等疾病。噪声污染已成为继空气污染之后,影响人类公共健康的第二个杀
摘要: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煤炭市场状况良好,煤炭企业的发展也提高了要求,人力资源面临新的挑战。现有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要求,因而,人力资源管理必须创新。本文主要讨论了民营煤炭企业中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及现存的问题,并结合实际提出见解。  关键词:煤炭 人力资源 民营企业    一、民营煤炭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性    人乃发展之本,如何抓好本,是企业能够
从全球看,物流业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贡献,已被许多国家所实证。现代物流业作为一个嵌入国民经济其他行业的产业部门。对中心城市资源要素聚散效益产生了重大影响。通过空间结构的优化促进城市群经济良性运行。    一、现代物流业发展成因分析    (一)全球经济一体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全球范围内进行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各种资源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重新组合与配置,使得现代物流作为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
摘要:支撑地方经济的产业集群其形成和发展是把双刃剑,它在大力提升区域经济竞争优势的同时,也会由集群风险的形成和突变诱发该区域乃至多个相关区域的灾难。本文通过解析居于最优可控价值阶段的集群群体性风险的形成诱因,依据风险的耦合与非耦合传导效应探究了产业集群风险形成机理。  关键词:产业集群 风险 耦合 形成机理    20世纪70年代以来,迅速发展的产业集群在国际竞争中表现出越来越明显的竞争优势,引起
2018年7月8日,由农工党北京市委会、天津市委会、河北省委会联合主办的京津冀现代生物医药产业专题研讨会在天津举行。农工党中央常务副主席何维出席并讲话。其间,中共天津市
环境公平是环境伦理学中的前沿问题,它的凸现标志着世界环境保护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也标志着环境伦理学的转向。环境公平的实现对我国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生态文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