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中学生写作兴趣

来源 :现代教育教学探索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djlove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学生接触面不广,感知能力不深,写出的文章质量不高。如写感恩话题的文章,大都是父母雨中送伞,雪中送自己看病等题材。但农村学生的作文文风质朴率真,就是作文基本功底欠缺,害怕写作文。在学生中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作文难,作文难,想起作文心就烦”。这种现象将直接影响着语文学科成绩的提高,影响着学生的升学就业。在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怎么能让学生写好作文,是语文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喜爱比责任感是更好的老师”。喜爱对于学生作文来说尤为重要。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心爱而神往之。”喜爱是作文的原动力,是先决条件,没有这个条件,一切都将落空。那么如何培养学生作文爱好?如何引导并发展学生作文的积极情感呢?我认为应从学生的思想和实践生活中,认真读书中得以体现。
  1. 提高思想认识,明确学习目的
  学生一旦真正理解了写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就能出现“求知欲”,形成主观努力,那么写作的厌恶心理、惰性心理、应付心理自然就不存在了。
  我的主要做法是让学生明确学习的意义和目的、让学生理解写作能力是进一步学习、深造和未来工作、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我请学习好的学生谈“写作能力的提高能促进其它学科的发展”的心得体会,请已考上重点高中和考上大学的学生和我所教的学生进行“作文与中招”、“作文与学业”的经验交流。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的思想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2. 结合现实生活,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提高观察生活、反映生活的能力
  感物才能动情,我们教作文,尽可能地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引导学生去反映自己的生活。作文之前,我抽出一定的时间领学生到学校附近走走,引导他们观察,这并不是想到生活中去猎奇,而是要看那些人们熟视无睹的东西,留神各种事情,寻找作文的源头。
  阳春三月,走向田间,油菜花盛开,金黄一片。怎样描写油菜花景色呢?我先教给学生方法:(1)要仔细观察,把握好景物的特征。每一处景物都有其与众不同的姿态、色彩,只有掌握了这些特征,笔下的景物才有可能显出特色,才可能逼真。(2)要绘声绘色,展示具体景物。任何景物都是有形的,都是由一定的色彩和形状构成的,写景时要把这些内容描摹出来,才能给人以具体生动的感觉。(3)要融情于景,表达主观感受。同一景物由于观察和写作时的心情及情绪不同,表现在笔下的景色也会迥然相异。(4)表达要准确。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语言要富有表现力,让人身临其境。然后带学生去具体观察,形成作文。有一个学生写了这样一段:油菜花四片花瓣,整齐地围绕着花蕊,个性朴实。花瓣十分精致,有细细的纹路,那是技艺多么高超的雕刻家也无法雕琢出来的。中间的花蕊弯曲着凑在一块,仿佛在说着悄悄话。它有粗壮的根茎,茂密的叶,有着像栽种它们的农民们一样的淳朴与粗犷。油菜花的外貌极是平凡。它们虽然平凡,但它们拥有自己的精彩。它们这样努力开放,为的就是结出黝黑的菜籽,让农民们的腰包鼓起来。想到这,我对油菜花们的敬意又多了一分,喜爱又多了一分。家乡的油菜花啊,你们尽情地开吧,让所有人看见你们平凡生命中不一样的精彩!
  走在大路上,见一青年赶着一辆满载田粪的牛车上坡,跟在车后的一位老农大声喊:“稍歇一下,上坡吆喝着点,车到半坡可停不得。”我向学生讲,你们看,这牛车上坡的事中就包含着一条哲理,那老农的话,很值得深思,车上坡时要一鼓作气,不可在半坡停顿。我们的工作、学习何尝不是这样呢?生活中处处有作文素材。《车到半坡停不得》,一个多有意思的题目呀!
  生活中有许多美好的事物,就家乡四时景色而言,大自然及时装点江山。比如春暖花开,黄土坡上的星星小花,点缀着古韩大地的厚重;夏日炎炎,“柳树园”杨柳依依,坚定地守卫着身边的“运粮河”;秋色浓翠,柿子树上的盏盏红灯,牵引着人们的梦想;冬寒雪飘,大地银装素裹,这里面充满着生活的情趣,蕴含着生活的哲理,激发着人们对生活的热爱。
  去年冬天下了场少见的大雪,我先领学生去欣赏雪景,继而向学生介绍前人诗文中有关雪景的描述,并引导学生不应只着眼于它的景色,应当想到它对生活的意义,学生兴致很高,根据自己的观察和体验来写雪景,大部分同学都能写得生动具体。有一学生写出了这样的片段:彤云密布了天空,树梢一动不动,寒气不像以前那样彻骨,冥冥中有几丝暖气上升。不一会,洁白的雪花从天而降了。它似仙女,步履轻盈,姿态舒展,带点神秘,带点欢悦,慢悠悠的飞下来。不知何时起了风,越来越大。雪花失去原本优雅的美姿,随风狂舞起来,像条条挥动的鞭梢,甩在脸上,有点疼。雪花们忽东忽西、忽上忽下、没头没脑地回旋翻飞,搅得天地白茫茫一片。原本错落有致的柳枝,全歪斜着身姿,幻影般隐隐现现,发出“呜呜”的尖啸;远处绵延的山峰,仿佛被夸娥子突然背走,踪迹全无。这情势,让我想起了“眩昏柳眼、勒定梅腮”,想起了“雪拥蓝关马不前”,想起了“飞雪落满梁王苑”……读此文段,使人有身处其境的感受。
  同时我还组织学生参观家乡的名胜古迹,让学生亲身感受、指导他们写作,像参观完韩城西关清真寺后,有个同学就对寺院环境作了这样的描写:走进寺院,一股洁净清新的气息扑面而来,方方正正的一个小院子,收拾得井然有序,干净利落。正是阳春三月,院中的花草树木绽放吐蕊,生机盎然。尤其是院子里正中的那株紫瑾花,更是开得如火如荼,奇丽无比,浓艳的花朵密密匝匝挤满了枝头,细巧的花瓣紧紧地抱成一团,连成一串。淡淡的花香引来了小蜜蜂不停地飞舞、赞叹。花枝顶端刚刚萌出的三两片嫩叶,在春光的照射下,呈现出了胭脂般的色泽。读着这样的文字,让人身临其境,神清气爽。正是这样让学生写自己的学习、生活和参加社会实践中的所见所闻,使学生从生活中找到了材料,对生活的观察也深了。
  3. 引导学生从书中获取作文养分,读写结合,模仿起步,循序渐进
  文以情生,情因物感,感物之情,既直接来自生活,也间接来自书本。学生求知欲强,精力充沛,对优秀文章有一中渴望,教师要理解他们的“渴”,千方百计给他们“解渴”。竭力推荐,指导学生阅读。优秀文章的作者撰写文章时,总是先明确写作意图,然后根据写作意图的需要选用最恰当的语言,最合适的表达方法,把文章主旨准确、鲜明、生动地加以表现,做到情文并茂,以收到深深打动读者心灵的效果。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后,自然就会模仿其笔法进行作文。《孔乙己》中有两段描写孔乙己外貌的文字: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清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见了我,又说道:“温一碗酒”。
  读了这两段文字,向学生讲明:描写人物的外貌要抓住特征。人物的外貌特征又可分为:生理特征,境遇造成的特征,在特定条件下所表现的特征。后两点是主要的。写人物外貌的目的是反映其内心。根据这个意思拟出题目,做外貌描写练习,一个住校生生在《父爱无言》中写了这样一个片段:
  那天非常冷,阴冷的风在低吼。我坐在公共汽车上准备下车后独自回家。可是,当公共汽车缓缓驶向村边路口时,我看见了一个人,凛冽的风中,那人紧裹着大衣,双手抱在胸前,不住地颤抖,可狂风还是掀翻了他的衣角。啊,是父亲!透过车窗,我清楚地看见了父亲的白发,是一片片刺眼的白发,被风吹得乱七八糟,好像一堆干枯的杂草。
  车停在了路口,我快步走下来,显然,父亲看见了我,他不在用手使劲紧裹大衣,而是快步向我跑来。他的旧大衣彻底被风俘虏了,像一件大斗篷,他丝毫没有在意,只是微笑着向我奔来。
  本片段通过外貌和细节描写,刻化了一位朴实的父亲,细腻的表现了父亲对孩子的爱。
  又如学过《核舟记》,可写《我的布娃娃》、《我的工艺品》,讲过《中国石拱桥》,命题《家乡的桥》,学习按顺序记事状物的方法。从一定意义上说,模仿可以说是学生作文的第一步,是学习的最初形式。当然模仿不是目的,要不断引导学生从模仿中跳出来,把学到的东西化为自己的,在作文中去灵活运用。
  4. 教师以自身的感召力影响学生,以良好的师生情感沟通温暖学生,提高学生写作爱好
  首先,语文教师必须是写作的爱好者,因为有写作实践的老师,容易体会到学生写作的甘苦,容易认识到学生写作的症结所在。有了丰富的感性认识也才能在指定过程中靠船下篙,贴近务实。另外,语文教师自己写,容易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动机兴趣,容易给学生自信心,如果能发表几篇作品其影响力更佳。因为中学生普遍有一个心理,他们都崇拜发表过作品的人。如果学生崇拜自己的语文老师,他们的写作热情会空前高涨。其次,教师指导或讲评作文,要力求语言生动,具有启发性,富有浓厚的感情,能引起学生相应的情绪反应。指导要有的放矢,培养学生的作文思维和再现能力。
  素质教育下,学生对语文的喜爱,要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去完成,作文教学在这方面所负的任务是很大的。如果不能培养学生对作文的喜爱,我们的教学任务就很难完成。有了爱好,就有了原动力,就会越学越活,越写越爱写。
其他文献
【摘 要】《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老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而学生则处于教学的主体地位。因此,教师在课堂中恰到好处的运用点拨教学,优化教学效果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优化;效率    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艺术化点拨,能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去发现、去创造,从而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下面谈谈一些在教学工作中的具体的做法与认识:  1. 对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一些普遍行为进行反思,以便对新课
期刊
【摘 要】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质是公民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 因此,我们在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的同时渗透科学人文精神,以此促进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提高学生素质。本文就如何挖掘数学学科中的人文因素,有意识把人文教育渗透到数学教学中去,谈谈自己的实践和体会。  【关键词】人文关怀;人文环境;文化因素;学习方式;人文评价    1. 构建人文的数学教学环境
期刊
收稿日期:2013-06-04                小学阶段如何进行合理识字教学  顼晋晶  (西宁市城北区小桥大街小学 青海 西宁 810000)  【摘 要】将识字与阅读、生活巧妙地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帮助学生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关键词】课标;识字;兴趣;方法    新课程倡导的识字教学新理念是“多认少写,及早阅读”,即把“认写同步、全面要求”调整为“认写分开、多
期刊
【摘 要】文章中首先引入'r——rˊ'图的概念,利用埃氏筛法把'r——rˊ'图化成'p——rˊ'图;然后利用'p——rˊ'图的性质证明哥德巴赫猜想命题。  【关键词】 'p——rˊ'图;'p——rˊ'图图列;哥德巴赫猜想命题    1. 'p——rˊ'图概念的引入  大于或者等于6的偶数都可以表成两个奇数之和的,如12=1+11=3+9=5+7;14=1+13=3+11=5+9=7+7。象这样把大
期刊
作为一名长期执教初中的数学一线教师,我深深的体会到作为数学教师的辛苦,每一天上完正课再加上数学辅导课,就已经疲惫不堪,回到办公室再面对堆积如山的作业,更是让每一位数学教师感受到压力山大。我想在新课改理念的感召之下,每一名教师都感受到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亟待改变,应该从之前的高投入,低产出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向传统中很多有诟病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是:老师上课教,课下批改作业;学
期刊
快乐教学是一种通过创设快乐的育人情境,提高教学效果的教学思路,它实质上是一种在快乐的教学气氛中更有效地贯彻启发式的教学原则。孩子的天性都是好玩、爱动的,快乐的感受是更好地学习的情感基础。在课堂上,我们发现,当学生喜欢某种活动时,他们便会全情投入,还会获得最高的学习效率和最好的学习效果。在思想品德课中,实施“快乐教学”,让学生带着浓郁的兴趣走进课堂,时时保持一种对学习的积极心态和愉悦体验,让思想品德
期刊
诗歌鉴赏是高考的重点和难点,根据历年高考情况看,学生得分不高,为此教者在讲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书时,巧妙地联系“两考”,落实“两线”,重视“两基”,针对“两头”,四“两”拨千斤,教学取得了显着的效果。  1. 联系“两考”,引起重视   “两考”,是指“考试说明”和“考试试卷”。语文教学既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也要服务于高考。从学生的角度来讲,高考就是他们的学习目标。所以要想教好《中国古
期刊
十九年前,作为农民的儿子,从师范毕业走上教师岗位,我很知足。满怀憧憬登上讲台,我激情涌荡地走过了十九年的快乐时光。  第一年,想起读书时班主任是多么的威风,为了能过把班主任的瘾,我自告奋勇地向学校申请任教六年级语文并承担班主任工作。当时,我的举动在同事看来简直是不可思议,纷纷劝我别去自讨苦吃。我终究没有听从同事们善意的劝告,当上了班主任。干了不到半年,我才知班级管理并不如我想象那般充满情趣,理想和
期刊
应用题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也是个难点。对于各种各类应用题,过去的教材内容比较分散,教学时间长,教师只能一类一类问题地教,一个一个例题地讲,学生反反复复地练。这种教学方法,偏重技能的训练,没有突出能力的培养,结果学生负担重,教学效果不佳。  能力是什么?能力是与活动联系在一起的,从事任何活动都必须具备相应的能力。每一种活动都对人的心理过程、分析的能力、反应的速度、个性的特征提出某些要求。能力就是人
期刊
语言是人们进行交流和社会活动的重要工具。语言的发展要从幼儿开始,幼儿语言的发展与其情感、经验、思维等方面有着密切的关联,注重各个领域的教育是发展幼儿语言的重要途径。   生活是语言的源泉,要发展幼儿语言,必须丰富幼儿的生活。作为一名幼儿教育工作者,我们更要精心给幼儿创设丰富多彩的生活环境,让孩子们在生活中快乐地学习语言。  (1)直接感知,在认识周围事物中发展幼儿语言能力幼儿通过听、看、触、摸、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