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与继承

来源 :锦绣·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xiwe887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早期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重要一环,而在这部著作中的最后一部分《笔记本III》中马克思专门撰写了一节“对黑格尔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一方面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的弊端;另一方面同时也批判的继承了黑格尔哲学(本文提到的黑格尔哲学尤指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构建的异化扬弃的逻辑体系)的内在逻辑,完善了其异化思想,为走共产主义道路奠定了理论基础。因此,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是如何批判黑格尔哲学中存在的弊端?马克思又是如何批判地继承黑格尔哲学的内在逻辑?本文将试着略作浅析。
  关键词:《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黑格尔
  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简要发展脉络
  众所周知,早期马克思曾是青年黑格尔派的主要成员之一,在《博士论文》时期的马克思也曾高扬自我意识,但在《莱茵报》时期,马克思就开始对现实进行反思,他深刻认识到青年黑格尔派高扬自我意识的哲学思想并不能改变现实环境,继而他撰写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提出并非国家决定市民社会、而是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重要命题,并在《犹太人问题》中探讨了究竟什么是是市民社會的基础以及市民社会为什么会分裂,马克思在该著作中深化鲍威尔所说的“犹太人问题是宗教问题”的观点,提出“宗教解放首先须政治解放”,进而将目光聚焦于市民社会的根基,即私有制。可究竟如何解决,又究竟要走何种道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后文称作《手稿》)中给出了答案,即走向人的复归——共产主义道路。综上简要所述为早期马克思主义发展脉络,这其中也包含了马克思从青年黑格尔派到对黑格尔的扬弃。因此,本文聚焦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文本中马克思对黑格尔批判,重点论述马克思如何对黑格尔进行批判地继承。
  二、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黑格尔的批判
  马克思在《手稿》的《笔记本III》中最后一部分撰写了“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而马克思对黑格尔批判的核心基点就是“人的本质”,或者说就是本质的问题。原文表述到“对于我们如何对待黑格尔的辩证法这一表面上看来是形式的问题,而实际上是本质的问题”,马克思对鲍威尔等人的批判也在于此,马克思认为人们根本就没有意识到黑格尔的问题究竟出在何处,而他本人恰恰也同意黑格尔的逻辑。马克思的异化概念在《笔记本I》与《笔记本III》中前后口吻相差甚远,在《笔记本I》中马克思对异化这一范畴与费尔巴哈同出一辙,皆是消极、负面的;但到了《笔记本III》中,这一态度就发生了明显的转变,他写道:“自我异化的扬弃同自我异化走的是一条道路。”在这一态度的转变中,他绝不是放弃了对黑格尔的批判,而是始终坚持了黑格尔哲学的内在逻辑。张一兵老师曾在《回到马克思》中写到“与费尔巴哈相比,黑格尔倒是真正的批判(当然是错误地唯心主义地)资产阶级社会经济现实的。”
  马克思在《手稿》中从两方面对黑格尔进行了批判:“黑格尔有双重错误”(尽管在笔者看来这两方面在实质上批判的都是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一方面,马克思要批判的是黑格尔的本质问题,即黑格尔本人的逻辑并不是以人的本质为逻辑基点,用马克思的话说就是黑格尔的哲学逻辑是“纯粹的即抽象的哲学思维的异化”,这种纯粹的抽象的哲学逻辑并非是从此岸世界出发,而是从彼岸世界出发,甚至最后也终将会回到彼岸世界中去,即“整个运动是以绝对知识结束的”,这一点马克思曾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就曾描述道“它的现实仍然是彼岸世界”、“抽象的不切实际的思维”。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最后引用了一首席勒所写的诗句“从这个精神王国的圣餐杯里,他的无限性给他翻涌起泡沫。”此诗的前一句为“这是最高的本质,不曾找到任何东西和他品级相若。”黑格尔改原诗其中的“灵魂王国”为“精神王国”,意图十分明显,在黑格尔那里,绝对精神就是他最高的本质,黑格尔的哲学虽然并非是完全高悬于理念世界的哲学,但也仅仅在此岸世界短暂的停留过而已,他将本人的观念作为这个异化了的精神世界的尺度,将现实世界仅仅当作“同人的本质的相异化的本质”,结果必然是,他只肯定了他所构建的精神世界。笔者认为,这也恰恰是马克思最初反思现实,而后批判青年黑格尔的原因,即张一兵老师说的“这是不可宽恕的唯心主义”,高扬自我意识并不能解决现实问题,这也是为什么后来的马克思会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留下那句著名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另一方面,马克思在《手稿》中还未与费尔巴哈划清界限那部分,即人本学亦或人本主义。或者说,此时的马克思依旧是站在费尔巴哈人本学角度上对黑格尔进行批判,即马克思批判黑格尔的那句“要求把对象世界归还给人”,他在此时还没有意识到费尔巴哈的“人”只停留在了抽象的人中,仍然是囿于旧唯物主义框架之中的人,而并非是活生生的、感性的、有着实践活动的人。马克思在这部分举了一个带有很多“人的”的例子:“感性意识不是抽象的感性意识,而是人的感性意识;宗教、财富等等不过是通真正人的现实的道路。”笔者认为,其实这恰恰是马克思此时认同的,即从人本学角度出发对黑格尔的解读,马克思解读黑格尔为“只有精神才是人真正的本质”,在黑格尔那里,“自然界的人性以及历史所创造的自然界”——即整个现实世界,都是“精神环节即思想本质”。综上所述,尽管上文中提到这两方面的批判是从两种不同的角度出发,但对黑格尔批判的核心仍是其唯心主义思想。
  三、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黑格尔批判地继承
  与此同时,马克思还对黑格尔进行了批判的继承,尽管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是马克思要抛弃的,但黑格尔扬弃的内在逻辑却是马克思要继承发展的,马克思在《笔记本III》中直言道:“《现象学》是一种隐蔽的、自身还不清楚的、神秘化的批判”。这意味着马克思窥视到黑格尔自身并未挖掘到的黑格尔辩证法最具有价值的所在,那就是尽管《精神现象学》中坚持的人的异化只是以精神的形式出现,但它仍旧“潜在地包含着批判的一切要素”。这一规律在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中就能找到踪迹,前文曾提到过,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在《笔记本I》中更偏向于直接继承了费尔巴哈,即对异化理论持消极、否定的态度,但在《笔记本III》中则发生了转变,即承认其中存在积极的成分。而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最后一个章节就曾明确自我意识的“外在化不仅有否定的意义,而且有肯定的意义,不仅对于我们或者自在地有肯定意义,而且对于自我意识本身也有肯定意义。”从这一层面上来看,就不难看出,马克思在对待异化理论的态度上发生了明显的转变。   另一方面,正如马克思在《笔记本III》对黑格尔赞扬的那样“黑格尔的《现象学》及其最后成果——作为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的否定性的辩证法——的伟大之处首先在于,黑格尔把人的自我产生看作一个过程,把对象化看作失去对象,看作外化和这种外化的扬弃;因而,抓住了劳动的本质”。 因为“人确实显示出自己的全部类力量……并且把这些力量当作对象来对待,而这首先又只有通过异化的形式才可能。”换言之,马克思将黑格尔的自我意识换成了另一个东西——劳动。核心词汇又回到了文章一开始提到的马克思批判黑格尔的核心,即人的本质问题,到这儿已经不难理解,马克思和黑格尔都在追求一种人的本质的实现,二者也都用了异化这一逻辑,但在黑格尔那里的绝对精神,在马克思这里变成了人的劳动(黑格尔承认的劳动仅是抽象的精神的劳动)。事实上,马克思对待异化理论在态度上的转变也并非是全盘肯定,他直言黑格尔“只看到劳动的积极的方面,没有看到它的消极的方面”。这一就意味着,我们在审视异化这一之于《手稿》中的核心词汇时,绝不能把马克思从《笔记本I》到《笔记本III》中口吻的转变理解为马克思在异化问题上从费尔巴哈到黑格尔的转化,而是马克思批判的继承了二者的成果。这里不得不赘言一句,马克思在《笔记本I》中对异化理论持消极态度时的确不可避免的受到了费尔巴哈的影响,但这并不意味着马克思在《笔记本I》时期就与费尔巴哈所在的立场是完全一致的,这一观点从起点到终点實际上都是不成立的。
  结语
  总而言之,马克思在《手稿》中对黑格尔进行了批判地继承,即对黑格尔哲学的扬弃。他完成的实际上是对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辩证法的人本主义改造,他将黑格尔辩证法逻辑,亦或可以直接说是异化扬弃的逻辑,即否定之否定的起点从彼岸世界拉回了此岸世界中,这一理论也恰恰被马克思运用在对共产主义的论证中。可以说,马克思探究到了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内在逻辑的伟大之处,又将其与费尔巴哈的自然主义亦或称作人道主义紧密结合,因此也显然不是科学的历史唯物主义,即便如此,它仍旧为构建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开辟了重要道路。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张一兵.回到马克思(第四版)[M].江苏:人民出版社,2020.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卷)[M].贺麟,王玖兴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黑龙江大学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其他文献
摘要:钢琴,是西洋乐中的一种键盘乐器。由意大利佛罗伦萨的乐器制造者巴尔托洛梅·克里斯托弗里发明。在钢琴的发展史中,古钢琴的音量小,拨弦噪音,声音短促等问题渐渐浮出水面。由此,人们对钢琴结构进行了改良,让钢琴学习者可以使用适合自己的优质钢琴,将演奏技艺和歌曲的灵魂相融合,让钢琴声的穿透力发挥到极致。  关键词:钢琴;基础结构  一、鋼琴结构介绍  16-18世纪的拨弦古钢琴(羽管键琴)形制:未展开的
期刊
摘要:“潮”这个字眼蕴含着多少当代年轻群体追求的执念?都想购买到能展现自己独特风格的产品。这就是潮流所带给我们的影响力。在现代的文化创意产品(以下简称“文创产品”)设计中既需要有产品文化内涵,也需要有当下潮流元素来进行完美的统一。不仅如此,还要满足人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追求。本文通过解码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文化”)自身的设计美学,将“无形“的非遗文化与”有形“的文化创产品相结合。将壮族蚂拐
期刊
作者简介:钟霖,钢笔画《环境速写3》18.5x26cm,2019年9月;  華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18级在读本科,专业美术学(师范)。  作者简介:杨彬彬,钢笔画《侗寨老宅》16开,2020;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19级在读本科生。  作者简介:胡晨曦,插画《枝》,300dpi,2021;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19级在读本科生。  作者简介:曾秋雨,素描《虚实》,530×760mm,2020.11.
期刊
摘要:云南元谋傈僳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较好的保留了本民族的语言,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推进普通话和城镇化的过程中,青年一代出现了不会使用和只是略懂傈僳语的现状,这些现象引起了笔者较大的关注。结合该地实际,笔者提出了相应的保护措施,希望能够更好地保护云南元谋傈僳语。  关键词:云南元谋;傈僳语;语言保护措施  一、前言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文化异彩纷呈,是社会的宝贵财富。语言对于
期刊
摘要:近年来农村经济发展迅速,并且在经济发展之余逐渐认识到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乡风文明建设能够推进农村文化建设进程,促进农村文化呈现新局面。在建设过程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渗透,可以加快乡风文明建设进程,并提升乡风文明建设水平。本文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乡风文明建设中的作用进行分析与探讨,以供相关人员参考。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乡风文明建设  引言:  我国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在历史的
期刊
摘要:剪纸艺术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与深厚的人文底蕴。贵州苗族剪纸,因其大多作为苗族妇女刺绣的底样也被称作绣花剪纸。施洞型苗族剪纸是施洞苗族文化的象征,反映了施洞人民的素朴生活、理想追求和审美观点,负载了丰厚的民族文化内涵,从而揭示贵州苗族施洞型剪纸独特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贵州;苗族剪纸;施洞型  施洞有着肥沃的土壤、充沛的水源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等自然环境,这样优越的自然环
期刊
摘要:红外热像仪测温技术是迅速发展的先进新技术之一,广泛用于军事,和民用领域,其重要作用是其他产品难以替代的。本文主要介绍了红外热像仪测温技术的发展,影响测温精度的因素以及如何提高红外热像仪测温精度。  关键词:红外热像仪;测温技术;发展综述  确定物质状态的最重要参数之一是温度,温度的测量和控制在科学实验、军事、国防以及工农业生产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过去的20年中,电子技术和半导体材料的飞速
期刊
摘要:陇南西和是中国乞巧文化之乡,与中国其他地区乞巧节不同,陇南西和乞巧民俗是先秦遗风,流传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现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中。在乞巧节的盛大节日仪式中,女子们通过“坐巧、迎巧、拜巧、娱巧(唱巧)、卜巧、送巧和祭巧”等一系列乞巧活动向“巧娘娘“祈愿,仪式保留十分完整。在这一系列仪式活动当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乞巧节歌舞了。本篇将主要通过乞巧歌去探析乞巧文化中所蕴含的文化魅力
期刊
摘要:中国是在历史的长河之中熠熠璀璨的国家,经历了岁月的洗涤依旧留下的丰富文化财产传承与创新,这是我们一直都需要探索的问题。以舞蹈艺术为例,在无法用录像设备记录舞蹈作品的年代,艺术家们只能依靠文字及画图等简单方式记录舞蹈动作及作品。后人通过文字及图画复原之后结合年代特色还原出舞蹈作品,而这些舞蹈作品毕竟历史久远与当下的审美不同,传承与创新就成为困扰艺术家们的大问题。本文以基诺族大鼓舞为例,浅析民族
期刊
摘要:民间舞蹈,是文化艺术传承的主要形式。为此,本文首先从民间舞蹈文化价值进行了梳理,其次着重从编排方法调节、流行舞动作传承等方面,分析民族民间舞蹈的文化底蕴,以达到把握民间舞蹈内在底蕴把握的目的。  关键词:文化艺术;民间民族舞蹈;传承方式  前言:  舞蹈,是文化艺术形式中的重要分支,它具有审美性、多元性、以及民族性等特征。为了将中国传统民族舞蹈艺术不断的传承与发展下去,明确舞蹈表演的价值,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