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早期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重要一环,而在这部著作中的最后一部分《笔记本III》中马克思专门撰写了一节“对黑格尔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一方面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的弊端;另一方面同时也批判的继承了黑格尔哲学(本文提到的黑格尔哲学尤指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构建的异化扬弃的逻辑体系)的内在逻辑,完善了其异化思想,为走共产主义道路奠定了理论基础。因此,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是如何批判黑格尔哲学中存在的弊端?马克思又是如何批判地继承黑格尔哲学的内在逻辑?本文将试着略作浅析。
关键词:《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黑格尔
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简要发展脉络
众所周知,早期马克思曾是青年黑格尔派的主要成员之一,在《博士论文》时期的马克思也曾高扬自我意识,但在《莱茵报》时期,马克思就开始对现实进行反思,他深刻认识到青年黑格尔派高扬自我意识的哲学思想并不能改变现实环境,继而他撰写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提出并非国家决定市民社会、而是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重要命题,并在《犹太人问题》中探讨了究竟什么是是市民社會的基础以及市民社会为什么会分裂,马克思在该著作中深化鲍威尔所说的“犹太人问题是宗教问题”的观点,提出“宗教解放首先须政治解放”,进而将目光聚焦于市民社会的根基,即私有制。可究竟如何解决,又究竟要走何种道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后文称作《手稿》)中给出了答案,即走向人的复归——共产主义道路。综上简要所述为早期马克思主义发展脉络,这其中也包含了马克思从青年黑格尔派到对黑格尔的扬弃。因此,本文聚焦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文本中马克思对黑格尔批判,重点论述马克思如何对黑格尔进行批判地继承。
二、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黑格尔的批判
马克思在《手稿》的《笔记本III》中最后一部分撰写了“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而马克思对黑格尔批判的核心基点就是“人的本质”,或者说就是本质的问题。原文表述到“对于我们如何对待黑格尔的辩证法这一表面上看来是形式的问题,而实际上是本质的问题”,马克思对鲍威尔等人的批判也在于此,马克思认为人们根本就没有意识到黑格尔的问题究竟出在何处,而他本人恰恰也同意黑格尔的逻辑。马克思的异化概念在《笔记本I》与《笔记本III》中前后口吻相差甚远,在《笔记本I》中马克思对异化这一范畴与费尔巴哈同出一辙,皆是消极、负面的;但到了《笔记本III》中,这一态度就发生了明显的转变,他写道:“自我异化的扬弃同自我异化走的是一条道路。”在这一态度的转变中,他绝不是放弃了对黑格尔的批判,而是始终坚持了黑格尔哲学的内在逻辑。张一兵老师曾在《回到马克思》中写到“与费尔巴哈相比,黑格尔倒是真正的批判(当然是错误地唯心主义地)资产阶级社会经济现实的。”
马克思在《手稿》中从两方面对黑格尔进行了批判:“黑格尔有双重错误”(尽管在笔者看来这两方面在实质上批判的都是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一方面,马克思要批判的是黑格尔的本质问题,即黑格尔本人的逻辑并不是以人的本质为逻辑基点,用马克思的话说就是黑格尔的哲学逻辑是“纯粹的即抽象的哲学思维的异化”,这种纯粹的抽象的哲学逻辑并非是从此岸世界出发,而是从彼岸世界出发,甚至最后也终将会回到彼岸世界中去,即“整个运动是以绝对知识结束的”,这一点马克思曾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就曾描述道“它的现实仍然是彼岸世界”、“抽象的不切实际的思维”。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最后引用了一首席勒所写的诗句“从这个精神王国的圣餐杯里,他的无限性给他翻涌起泡沫。”此诗的前一句为“这是最高的本质,不曾找到任何东西和他品级相若。”黑格尔改原诗其中的“灵魂王国”为“精神王国”,意图十分明显,在黑格尔那里,绝对精神就是他最高的本质,黑格尔的哲学虽然并非是完全高悬于理念世界的哲学,但也仅仅在此岸世界短暂的停留过而已,他将本人的观念作为这个异化了的精神世界的尺度,将现实世界仅仅当作“同人的本质的相异化的本质”,结果必然是,他只肯定了他所构建的精神世界。笔者认为,这也恰恰是马克思最初反思现实,而后批判青年黑格尔的原因,即张一兵老师说的“这是不可宽恕的唯心主义”,高扬自我意识并不能解决现实问题,这也是为什么后来的马克思会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留下那句著名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另一方面,马克思在《手稿》中还未与费尔巴哈划清界限那部分,即人本学亦或人本主义。或者说,此时的马克思依旧是站在费尔巴哈人本学角度上对黑格尔进行批判,即马克思批判黑格尔的那句“要求把对象世界归还给人”,他在此时还没有意识到费尔巴哈的“人”只停留在了抽象的人中,仍然是囿于旧唯物主义框架之中的人,而并非是活生生的、感性的、有着实践活动的人。马克思在这部分举了一个带有很多“人的”的例子:“感性意识不是抽象的感性意识,而是人的感性意识;宗教、财富等等不过是通真正人的现实的道路。”笔者认为,其实这恰恰是马克思此时认同的,即从人本学角度出发对黑格尔的解读,马克思解读黑格尔为“只有精神才是人真正的本质”,在黑格尔那里,“自然界的人性以及历史所创造的自然界”——即整个现实世界,都是“精神环节即思想本质”。综上所述,尽管上文中提到这两方面的批判是从两种不同的角度出发,但对黑格尔批判的核心仍是其唯心主义思想。
三、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黑格尔批判地继承
与此同时,马克思还对黑格尔进行了批判的继承,尽管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是马克思要抛弃的,但黑格尔扬弃的内在逻辑却是马克思要继承发展的,马克思在《笔记本III》中直言道:“《现象学》是一种隐蔽的、自身还不清楚的、神秘化的批判”。这意味着马克思窥视到黑格尔自身并未挖掘到的黑格尔辩证法最具有价值的所在,那就是尽管《精神现象学》中坚持的人的异化只是以精神的形式出现,但它仍旧“潜在地包含着批判的一切要素”。这一规律在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中就能找到踪迹,前文曾提到过,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在《笔记本I》中更偏向于直接继承了费尔巴哈,即对异化理论持消极、否定的态度,但在《笔记本III》中则发生了转变,即承认其中存在积极的成分。而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最后一个章节就曾明确自我意识的“外在化不仅有否定的意义,而且有肯定的意义,不仅对于我们或者自在地有肯定意义,而且对于自我意识本身也有肯定意义。”从这一层面上来看,就不难看出,马克思在对待异化理论的态度上发生了明显的转变。 另一方面,正如马克思在《笔记本III》对黑格尔赞扬的那样“黑格尔的《现象学》及其最后成果——作为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的否定性的辩证法——的伟大之处首先在于,黑格尔把人的自我产生看作一个过程,把对象化看作失去对象,看作外化和这种外化的扬弃;因而,抓住了劳动的本质”。 因为“人确实显示出自己的全部类力量……并且把这些力量当作对象来对待,而这首先又只有通过异化的形式才可能。”换言之,马克思将黑格尔的自我意识换成了另一个东西——劳动。核心词汇又回到了文章一开始提到的马克思批判黑格尔的核心,即人的本质问题,到这儿已经不难理解,马克思和黑格尔都在追求一种人的本质的实现,二者也都用了异化这一逻辑,但在黑格尔那里的绝对精神,在马克思这里变成了人的劳动(黑格尔承认的劳动仅是抽象的精神的劳动)。事实上,马克思对待异化理论在态度上的转变也并非是全盘肯定,他直言黑格尔“只看到劳动的积极的方面,没有看到它的消极的方面”。这一就意味着,我们在审视异化这一之于《手稿》中的核心词汇时,绝不能把马克思从《笔记本I》到《笔记本III》中口吻的转变理解为马克思在异化问题上从费尔巴哈到黑格尔的转化,而是马克思批判的继承了二者的成果。这里不得不赘言一句,马克思在《笔记本I》中对异化理论持消极态度时的确不可避免的受到了费尔巴哈的影响,但这并不意味着马克思在《笔记本I》时期就与费尔巴哈所在的立场是完全一致的,这一观点从起点到终点實际上都是不成立的。
结语
总而言之,马克思在《手稿》中对黑格尔进行了批判地继承,即对黑格尔哲学的扬弃。他完成的实际上是对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辩证法的人本主义改造,他将黑格尔辩证法逻辑,亦或可以直接说是异化扬弃的逻辑,即否定之否定的起点从彼岸世界拉回了此岸世界中,这一理论也恰恰被马克思运用在对共产主义的论证中。可以说,马克思探究到了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内在逻辑的伟大之处,又将其与费尔巴哈的自然主义亦或称作人道主义紧密结合,因此也显然不是科学的历史唯物主义,即便如此,它仍旧为构建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开辟了重要道路。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张一兵.回到马克思(第四版)[M].江苏:人民出版社,2020.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卷)[M].贺麟,王玖兴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黑龙江大学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关键词:《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黑格尔
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简要发展脉络
众所周知,早期马克思曾是青年黑格尔派的主要成员之一,在《博士论文》时期的马克思也曾高扬自我意识,但在《莱茵报》时期,马克思就开始对现实进行反思,他深刻认识到青年黑格尔派高扬自我意识的哲学思想并不能改变现实环境,继而他撰写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提出并非国家决定市民社会、而是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重要命题,并在《犹太人问题》中探讨了究竟什么是是市民社會的基础以及市民社会为什么会分裂,马克思在该著作中深化鲍威尔所说的“犹太人问题是宗教问题”的观点,提出“宗教解放首先须政治解放”,进而将目光聚焦于市民社会的根基,即私有制。可究竟如何解决,又究竟要走何种道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后文称作《手稿》)中给出了答案,即走向人的复归——共产主义道路。综上简要所述为早期马克思主义发展脉络,这其中也包含了马克思从青年黑格尔派到对黑格尔的扬弃。因此,本文聚焦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文本中马克思对黑格尔批判,重点论述马克思如何对黑格尔进行批判地继承。
二、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黑格尔的批判
马克思在《手稿》的《笔记本III》中最后一部分撰写了“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而马克思对黑格尔批判的核心基点就是“人的本质”,或者说就是本质的问题。原文表述到“对于我们如何对待黑格尔的辩证法这一表面上看来是形式的问题,而实际上是本质的问题”,马克思对鲍威尔等人的批判也在于此,马克思认为人们根本就没有意识到黑格尔的问题究竟出在何处,而他本人恰恰也同意黑格尔的逻辑。马克思的异化概念在《笔记本I》与《笔记本III》中前后口吻相差甚远,在《笔记本I》中马克思对异化这一范畴与费尔巴哈同出一辙,皆是消极、负面的;但到了《笔记本III》中,这一态度就发生了明显的转变,他写道:“自我异化的扬弃同自我异化走的是一条道路。”在这一态度的转变中,他绝不是放弃了对黑格尔的批判,而是始终坚持了黑格尔哲学的内在逻辑。张一兵老师曾在《回到马克思》中写到“与费尔巴哈相比,黑格尔倒是真正的批判(当然是错误地唯心主义地)资产阶级社会经济现实的。”
马克思在《手稿》中从两方面对黑格尔进行了批判:“黑格尔有双重错误”(尽管在笔者看来这两方面在实质上批判的都是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一方面,马克思要批判的是黑格尔的本质问题,即黑格尔本人的逻辑并不是以人的本质为逻辑基点,用马克思的话说就是黑格尔的哲学逻辑是“纯粹的即抽象的哲学思维的异化”,这种纯粹的抽象的哲学逻辑并非是从此岸世界出发,而是从彼岸世界出发,甚至最后也终将会回到彼岸世界中去,即“整个运动是以绝对知识结束的”,这一点马克思曾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就曾描述道“它的现实仍然是彼岸世界”、“抽象的不切实际的思维”。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最后引用了一首席勒所写的诗句“从这个精神王国的圣餐杯里,他的无限性给他翻涌起泡沫。”此诗的前一句为“这是最高的本质,不曾找到任何东西和他品级相若。”黑格尔改原诗其中的“灵魂王国”为“精神王国”,意图十分明显,在黑格尔那里,绝对精神就是他最高的本质,黑格尔的哲学虽然并非是完全高悬于理念世界的哲学,但也仅仅在此岸世界短暂的停留过而已,他将本人的观念作为这个异化了的精神世界的尺度,将现实世界仅仅当作“同人的本质的相异化的本质”,结果必然是,他只肯定了他所构建的精神世界。笔者认为,这也恰恰是马克思最初反思现实,而后批判青年黑格尔的原因,即张一兵老师说的“这是不可宽恕的唯心主义”,高扬自我意识并不能解决现实问题,这也是为什么后来的马克思会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留下那句著名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另一方面,马克思在《手稿》中还未与费尔巴哈划清界限那部分,即人本学亦或人本主义。或者说,此时的马克思依旧是站在费尔巴哈人本学角度上对黑格尔进行批判,即马克思批判黑格尔的那句“要求把对象世界归还给人”,他在此时还没有意识到费尔巴哈的“人”只停留在了抽象的人中,仍然是囿于旧唯物主义框架之中的人,而并非是活生生的、感性的、有着实践活动的人。马克思在这部分举了一个带有很多“人的”的例子:“感性意识不是抽象的感性意识,而是人的感性意识;宗教、财富等等不过是通真正人的现实的道路。”笔者认为,其实这恰恰是马克思此时认同的,即从人本学角度出发对黑格尔的解读,马克思解读黑格尔为“只有精神才是人真正的本质”,在黑格尔那里,“自然界的人性以及历史所创造的自然界”——即整个现实世界,都是“精神环节即思想本质”。综上所述,尽管上文中提到这两方面的批判是从两种不同的角度出发,但对黑格尔批判的核心仍是其唯心主义思想。
三、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黑格尔批判地继承
与此同时,马克思还对黑格尔进行了批判的继承,尽管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是马克思要抛弃的,但黑格尔扬弃的内在逻辑却是马克思要继承发展的,马克思在《笔记本III》中直言道:“《现象学》是一种隐蔽的、自身还不清楚的、神秘化的批判”。这意味着马克思窥视到黑格尔自身并未挖掘到的黑格尔辩证法最具有价值的所在,那就是尽管《精神现象学》中坚持的人的异化只是以精神的形式出现,但它仍旧“潜在地包含着批判的一切要素”。这一规律在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中就能找到踪迹,前文曾提到过,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在《笔记本I》中更偏向于直接继承了费尔巴哈,即对异化理论持消极、否定的态度,但在《笔记本III》中则发生了转变,即承认其中存在积极的成分。而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最后一个章节就曾明确自我意识的“外在化不仅有否定的意义,而且有肯定的意义,不仅对于我们或者自在地有肯定意义,而且对于自我意识本身也有肯定意义。”从这一层面上来看,就不难看出,马克思在对待异化理论的态度上发生了明显的转变。 另一方面,正如马克思在《笔记本III》对黑格尔赞扬的那样“黑格尔的《现象学》及其最后成果——作为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的否定性的辩证法——的伟大之处首先在于,黑格尔把人的自我产生看作一个过程,把对象化看作失去对象,看作外化和这种外化的扬弃;因而,抓住了劳动的本质”。 因为“人确实显示出自己的全部类力量……并且把这些力量当作对象来对待,而这首先又只有通过异化的形式才可能。”换言之,马克思将黑格尔的自我意识换成了另一个东西——劳动。核心词汇又回到了文章一开始提到的马克思批判黑格尔的核心,即人的本质问题,到这儿已经不难理解,马克思和黑格尔都在追求一种人的本质的实现,二者也都用了异化这一逻辑,但在黑格尔那里的绝对精神,在马克思这里变成了人的劳动(黑格尔承认的劳动仅是抽象的精神的劳动)。事实上,马克思对待异化理论在态度上的转变也并非是全盘肯定,他直言黑格尔“只看到劳动的积极的方面,没有看到它的消极的方面”。这一就意味着,我们在审视异化这一之于《手稿》中的核心词汇时,绝不能把马克思从《笔记本I》到《笔记本III》中口吻的转变理解为马克思在异化问题上从费尔巴哈到黑格尔的转化,而是马克思批判的继承了二者的成果。这里不得不赘言一句,马克思在《笔记本I》中对异化理论持消极态度时的确不可避免的受到了费尔巴哈的影响,但这并不意味着马克思在《笔记本I》时期就与费尔巴哈所在的立场是完全一致的,这一观点从起点到终点實际上都是不成立的。
结语
总而言之,马克思在《手稿》中对黑格尔进行了批判地继承,即对黑格尔哲学的扬弃。他完成的实际上是对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辩证法的人本主义改造,他将黑格尔辩证法逻辑,亦或可以直接说是异化扬弃的逻辑,即否定之否定的起点从彼岸世界拉回了此岸世界中,这一理论也恰恰被马克思运用在对共产主义的论证中。可以说,马克思探究到了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内在逻辑的伟大之处,又将其与费尔巴哈的自然主义亦或称作人道主义紧密结合,因此也显然不是科学的历史唯物主义,即便如此,它仍旧为构建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开辟了重要道路。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张一兵.回到马克思(第四版)[M].江苏:人民出版社,2020.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卷)[M].贺麟,王玖兴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黑龙江大学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