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论述职业人文素养课程建设的意义、课程定位、课程建设目标;“三点三性”创新课程设计理念,“六主线七模块”建构教学内容,“五导向”编制教学方案;探索培育“三新两化”职业人文素养课程特色。
关键词 高职院校;职业人文素养;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11)33-0038-03
Vocational Colleges Humanities and Practice Course//Li Shuang, Liu Xianghong
Abstract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onstruction of professional significance humanities courses, course location, course development goals; “3.3” of innovative curriculum design, “six main line seven modules” constructivist teaching content, “five-oriented”, the preparation of teaching programs; explores to cultivate the “three new two” humanities courses professional features.
Key words vocational colleges; vocational humanities; course construction
Author’s address Jining Vocational Technology College, Jining, Shandong, China 272037
高职高专院校实行课程建设,有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改进学校教书育人环境,有利于激发师生工作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课程建设实施是实现学校教学计划、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是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因此,高职院校课程建设工作直接关系到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关系人才培养质量的战略部署和系统工程,对高职院校的现在和未来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
1 职业人文素养课程建设意义
1)职业人文素养课程是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教育部“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生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合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文件精神,面向高职院校学生设计的重要的公共基础课程。
2)职业人文素养课程是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的主要载体,是高职院校实施人文素质教育和职业通用能力教育的主要途径。本课程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职业素养出发,把基础的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人文情怀,帮助学生正确辨别真善美与假丑恶,培养艺术欣赏水平和生活的文化艺术品位,提高沟通交际能力和综合表达能力,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全面的素质。
3)通过人文素养的养成,通过职业能力的培养,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一个健全人、一个合格的职业人,真正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该课程能够为学好其他专业课程、培养专业素养提供有力支撑,奠定坚实的人文素养基础,使学生拥有良好的职业态度和持久的职业热情,具备良好的职业人文修养和职业通用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最终成为社会需要的合格的高职人才。
2 人文及人文教育的内涵
在中国文化中“人文”概念最早出现在《周易》里,《易·贲》曰:“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后汉书·公孙贽传论》也有“舍诸天运,征乎人文”。这里的“人文”是与“天文”“天运”相对应的概念,是指人的生活、行为现象、规律,含有“道”的意思。“天文”“天运”意为“天道”,即宇宙自然之道;“人文”意指“人道”,即人本之道或人性之道。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而人文学科是集中表现人文精神的知识教育体系,它关注的是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
人文教育的内涵包括3个模块:课堂上教学、生活中体验、环境中熏陶。人文教育强调的是通识教育,有两层涵义:一是既通又识,通即通晓、明白、高尚,识即见识深邃,目光远大;二是通识教育观念,即通过通识教育使一个人有国家、文化、历史、社会问题的知识,有哲学、文学、艺术的修养,有科学的基本知识及对其发展、方法、精神的了解,对事物有客观分析的习惯和审辨能力。
人文教育通过课内理论课程、课外实践活动课程和隐性课程3个课程模块培养学生的品德和综合素质。形象地说,就是使学生通过“课堂上教学、生活中体验、环境中熏陶”来提高自己的做人水平。
3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原则及范式
如图1所示,以生涯发展为目标定位专业,以工作过程为线索设置课程,以典型产品或服务为载体设计学习项目,以职业能力形成为依据选择课程内容。
4 职业人文素养课程体系建构
4.1 职业人文素养课程设计理念
在广泛深入行业企业调研的基础上,根据行业企业职业岗位对从业人员人文素养的基本要求,分析出相关的人文素养要素(知识点、能力点、素质点),按照认知逻辑和工作逻辑相结合的原则,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理念,划分学习模块,归类学习单元,序化学习过程,构建课程体系,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的特点,为学好其他专业课程、加强专业素养提供有力支撑,奠定坚实基础。1)根据行业企业社会从业人员人文素养的基本要求建构教学内容;2)根据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理念重构课程体系;3)针对高职教育特点和人文教育特点安排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模式,确定教学方法。
4.2 建构教学内容
按照认知规律重新组织教学内容,使内容整合的形式多样化,选择由易到难、逐渐升华、综合推进等形式。内容的编排合理化,选择人物主线、行为主线、项目主线、过程主线、案例主线、知识主线等方案,体现和适应能力培养要求,提高教学实效。职业人文素养课程有两大模块:职业人文素养(四小模块:经典的感悟、文学的滋养、健康的身心、生活的艺术)、职业通用能力(三小模块:职业生涯、普通话与口才、文书写作)。
职业人文素养课程第一课由校长亲自讲授,使学生树立“进入学校门,志做职业人,学习为创业,岗位当先锋”的崇高理想;新生入校的第一天和“职业第一人”见面,邀请企业中成绩卓著的劳模标兵为学生现身说法;新生人校的第一周考察了解行业企业的奋斗发展史;新生入学的第一件事是按照学校培养目标,把握适用的理论、精湛的技能、创新的思维、良好的人格、健康的体魄,做出职业生涯规划。
4.3 制定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包括课程定位、设计思路、课程目标(总目标、分目标)、内容标准(选择方案、教学内容、学习要求)、考核标准(考核大纲、考核细则)、实施建议(教与学、教学资源)。
4.4 探索教学模式和方法
探索实践一整套开放性教学模式,如任务驱动法、项目导向法、情景模拟法、角色扮演法、讨论式、案例分析法、课堂观摩法、参观与社会调查等,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职业素养和职业通用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开放教学的教育理念。
4.5 设计教学方案
按照职业要求和岗位特点建构教学的知识点、素质点、能力点,根据这些点落实教学方案,选取任务导向、项目导向、行为导向、过程导向、问题导向等方案,力求教学方案具体、典型、有效。
4.6 编制立体化教材
4.7 教学团队建设
培育一支道德高尚、人文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双师结构师资队伍。通过职业人文素养课程建设与改革,培养高职院校学生人文修养和职业通用能力;使学生掌握文史哲艺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鉴赏能力,提高学生普通话水平和综合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具备职场的基本素养,具备职业持续发展的基本能力,为学好其他专业课程、为将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5 培育职业人文素养课程特色
5.1 课程定位准、标准新
课程标准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体现人文情怀。职业人文素养课程在深入省内外行业企业进行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确立“立足职业需求、突出人文特色”的课程定位。
5.2 课程设计理念新
课程设计淡化学科体系,注重素养养成。传统的人文素质教育侧重人文学科教育,注重人文知识传授,理论教学偏多,素质养成不足。本课程以做人→做健全人→做职业人教育为切入点,选取和组织人文知识,一方面实现内化——将人文知识内化为学生的人文素养;另一方面力求外化——通过职业通用能力培养,将人文知识以及素养加以巩固和体现,最终使高职学生具备健全的人格、良好的职业态度,成为符合职场需求的“职业人”。
5.3 课程教学方案新
课程教学方案强调知行合一,实现可持续发展。遵循认知规律,将人文教育和人文实践有机融合,重视学生职业通用能力的培养,切实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实践中改革创新,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新能力,进而从一般的模仿型教育向创造性教育转变,使学生面对职场竞争时,具备广泛的适应能力,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5.4 融入儒家文化和企业文化
课程融入儒家文化的精髓,即“仁、义、礼、智、信”。有效融入企业文化,既体现企业文化的基本内涵,又符合高职教育的基本要求,将企业文化的基本内容纳入职业人文素养课程体系:1)企业价值观;2)企业精神与企业家精神;3)企业的社会责任;4)企业文化的运作模式及其创新;5)企业行为规范与学生必备的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1]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技术学范式[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2]杨叔子.传统文化·人文底蕴·大学教育[M]//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
[3]林苏.“学做合一”高职课程体系的构建[J].中国高等教育,2006(2):50-51.
[4]张楚廷.素质:中国教育的沉思[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
[5]刘向红.企业文化融入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策略[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11):145-147.
关键词 高职院校;职业人文素养;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11)33-0038-03
Vocational Colleges Humanities and Practice Course//Li Shuang, Liu Xianghong
Abstract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onstruction of professional significance humanities courses, course location, course development goals; “3.3” of innovative curriculum design, “six main line seven modules” constructivist teaching content, “five-oriented”, the preparation of teaching programs; explores to cultivate the “three new two” humanities courses professional features.
Key words vocational colleges; vocational humanities; course construction
Author’s address Jining Vocational Technology College, Jining, Shandong, China 272037
高职高专院校实行课程建设,有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改进学校教书育人环境,有利于激发师生工作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课程建设实施是实现学校教学计划、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是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因此,高职院校课程建设工作直接关系到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关系人才培养质量的战略部署和系统工程,对高职院校的现在和未来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
1 职业人文素养课程建设意义
1)职业人文素养课程是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教育部“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生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合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文件精神,面向高职院校学生设计的重要的公共基础课程。
2)职业人文素养课程是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的主要载体,是高职院校实施人文素质教育和职业通用能力教育的主要途径。本课程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职业素养出发,把基础的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人文情怀,帮助学生正确辨别真善美与假丑恶,培养艺术欣赏水平和生活的文化艺术品位,提高沟通交际能力和综合表达能力,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全面的素质。
3)通过人文素养的养成,通过职业能力的培养,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一个健全人、一个合格的职业人,真正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该课程能够为学好其他专业课程、培养专业素养提供有力支撑,奠定坚实的人文素养基础,使学生拥有良好的职业态度和持久的职业热情,具备良好的职业人文修养和职业通用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最终成为社会需要的合格的高职人才。
2 人文及人文教育的内涵
在中国文化中“人文”概念最早出现在《周易》里,《易·贲》曰:“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后汉书·公孙贽传论》也有“舍诸天运,征乎人文”。这里的“人文”是与“天文”“天运”相对应的概念,是指人的生活、行为现象、规律,含有“道”的意思。“天文”“天运”意为“天道”,即宇宙自然之道;“人文”意指“人道”,即人本之道或人性之道。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而人文学科是集中表现人文精神的知识教育体系,它关注的是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
人文教育的内涵包括3个模块:课堂上教学、生活中体验、环境中熏陶。人文教育强调的是通识教育,有两层涵义:一是既通又识,通即通晓、明白、高尚,识即见识深邃,目光远大;二是通识教育观念,即通过通识教育使一个人有国家、文化、历史、社会问题的知识,有哲学、文学、艺术的修养,有科学的基本知识及对其发展、方法、精神的了解,对事物有客观分析的习惯和审辨能力。
人文教育通过课内理论课程、课外实践活动课程和隐性课程3个课程模块培养学生的品德和综合素质。形象地说,就是使学生通过“课堂上教学、生活中体验、环境中熏陶”来提高自己的做人水平。
3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原则及范式
如图1所示,以生涯发展为目标定位专业,以工作过程为线索设置课程,以典型产品或服务为载体设计学习项目,以职业能力形成为依据选择课程内容。
4 职业人文素养课程体系建构
4.1 职业人文素养课程设计理念
在广泛深入行业企业调研的基础上,根据行业企业职业岗位对从业人员人文素养的基本要求,分析出相关的人文素养要素(知识点、能力点、素质点),按照认知逻辑和工作逻辑相结合的原则,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理念,划分学习模块,归类学习单元,序化学习过程,构建课程体系,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的特点,为学好其他专业课程、加强专业素养提供有力支撑,奠定坚实基础。1)根据行业企业社会从业人员人文素养的基本要求建构教学内容;2)根据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理念重构课程体系;3)针对高职教育特点和人文教育特点安排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模式,确定教学方法。
4.2 建构教学内容
按照认知规律重新组织教学内容,使内容整合的形式多样化,选择由易到难、逐渐升华、综合推进等形式。内容的编排合理化,选择人物主线、行为主线、项目主线、过程主线、案例主线、知识主线等方案,体现和适应能力培养要求,提高教学实效。职业人文素养课程有两大模块:职业人文素养(四小模块:经典的感悟、文学的滋养、健康的身心、生活的艺术)、职业通用能力(三小模块:职业生涯、普通话与口才、文书写作)。
职业人文素养课程第一课由校长亲自讲授,使学生树立“进入学校门,志做职业人,学习为创业,岗位当先锋”的崇高理想;新生入校的第一天和“职业第一人”见面,邀请企业中成绩卓著的劳模标兵为学生现身说法;新生人校的第一周考察了解行业企业的奋斗发展史;新生入学的第一件事是按照学校培养目标,把握适用的理论、精湛的技能、创新的思维、良好的人格、健康的体魄,做出职业生涯规划。
4.3 制定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包括课程定位、设计思路、课程目标(总目标、分目标)、内容标准(选择方案、教学内容、学习要求)、考核标准(考核大纲、考核细则)、实施建议(教与学、教学资源)。
4.4 探索教学模式和方法
探索实践一整套开放性教学模式,如任务驱动法、项目导向法、情景模拟法、角色扮演法、讨论式、案例分析法、课堂观摩法、参观与社会调查等,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职业素养和职业通用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开放教学的教育理念。
4.5 设计教学方案
按照职业要求和岗位特点建构教学的知识点、素质点、能力点,根据这些点落实教学方案,选取任务导向、项目导向、行为导向、过程导向、问题导向等方案,力求教学方案具体、典型、有效。
4.6 编制立体化教材
4.7 教学团队建设
培育一支道德高尚、人文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双师结构师资队伍。通过职业人文素养课程建设与改革,培养高职院校学生人文修养和职业通用能力;使学生掌握文史哲艺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鉴赏能力,提高学生普通话水平和综合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具备职场的基本素养,具备职业持续发展的基本能力,为学好其他专业课程、为将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5 培育职业人文素养课程特色
5.1 课程定位准、标准新
课程标准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体现人文情怀。职业人文素养课程在深入省内外行业企业进行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确立“立足职业需求、突出人文特色”的课程定位。
5.2 课程设计理念新
课程设计淡化学科体系,注重素养养成。传统的人文素质教育侧重人文学科教育,注重人文知识传授,理论教学偏多,素质养成不足。本课程以做人→做健全人→做职业人教育为切入点,选取和组织人文知识,一方面实现内化——将人文知识内化为学生的人文素养;另一方面力求外化——通过职业通用能力培养,将人文知识以及素养加以巩固和体现,最终使高职学生具备健全的人格、良好的职业态度,成为符合职场需求的“职业人”。
5.3 课程教学方案新
课程教学方案强调知行合一,实现可持续发展。遵循认知规律,将人文教育和人文实践有机融合,重视学生职业通用能力的培养,切实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实践中改革创新,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新能力,进而从一般的模仿型教育向创造性教育转变,使学生面对职场竞争时,具备广泛的适应能力,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5.4 融入儒家文化和企业文化
课程融入儒家文化的精髓,即“仁、义、礼、智、信”。有效融入企业文化,既体现企业文化的基本内涵,又符合高职教育的基本要求,将企业文化的基本内容纳入职业人文素养课程体系:1)企业价值观;2)企业精神与企业家精神;3)企业的社会责任;4)企业文化的运作模式及其创新;5)企业行为规范与学生必备的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1]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技术学范式[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2]杨叔子.传统文化·人文底蕴·大学教育[M]//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
[3]林苏.“学做合一”高职课程体系的构建[J].中国高等教育,2006(2):50-51.
[4]张楚廷.素质:中国教育的沉思[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
[5]刘向红.企业文化融入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策略[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11):145-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