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头发的徐铮和光头的黄渤都出现在宁浩导演的《无人区》中,但一点都不搞笑。这是一部近乎残酷的电影。4年前,《无人区》在拍完后忽然“消失”,期间多次有过上映或过审的传言,却都无果而终。在影片解冻前的4年时间里,《中国新闻周刊》多次询问与影片相关的数位业内人士,得到的答案大多是十分确定的“不可能上映”。
而今年10月初,导演宁浩正忙于新片《玩命邂逅》的开机,却忽然收到一纸通知:自己4年前拍完的《无人区》已经通过审查,可以制作完成片,择日上映。10月14日,“中影集团团委”官方微博发表了“《无人区》将于12月3日上映”的消息。
“这张通知书回头要找相框装裱起来,它太有纪念意义了。”宁浩这样说道。接到通知那天,他开了瓶红酒,跟当时一起拍《无人区》的几个老友碰了个杯。
从《疯狂的石头》创造票房奇迹至今,宁浩一向幸运。对于这个36岁的年轻导演而言,《无人区》的上映几乎可算作一次“起死回生”的奇迹。
“这才是真正的宁浩电影”
2008年奥运会后,宁浩启动了《无人区》的拍摄工作。
《无人区》的拍摄想法最初起源于7年前他的第二部电影《绿草地》。他在内蒙古草原上找来一些当地演员参演,发现这些人几乎有一种非社会化的表现,他们不善于表达、沟通,没有契约精神。常常戏拍到一半,就丢下剧组喝酒去了,因为“喝酒比较重要”。
《绿草地》拍得不大顺利,但宁浩却由此开始思考人性跟社会之间的关系。“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我们具备高度复杂的社会性。”他说。
他由此开始酝酿一个探讨人身上的动物属性和社会属性之间关系的故事。故事的发生地是新疆方圆六百里的无人区,看似空旷、开放,实则封闭,一切通讯方式形同虚设。宁浩想借西部的独特环境,营造出一个“去社会化”的环境,就像伊斯特伍德重拍的《不可饶恕》:借西部片的壳,讲社会层面的问题。
宁浩找到徐峥出演男主角。因为他觉得,这个上海培养出来的演员“形象很城市化”“不土”。为了让主人公更具社会性,更圆通、世故、追逐利益,他们把他定位为一个律师。“男主角在无人区的封闭式环境里,外衣被一层层地剥去,最后观众会看到他很动物性的、‘咬人’的一面。”徐峥对《中国新闻周刊》说。他对这个故事的第一印象是“非常具有戏剧性”,而开拍后,他把它理解成为一个寓言。
与之前的两部“疯狂”系列电影相比,宁浩这次的确想表达更多的东西。在提到影片拍摄缘起和创作动机时,他的阐述涉及到了诸多方面,譬如“两只猴子偷桃”的比喻和人性的社会属性、西方宗教的原罪和救赎、宇宙的存在和扩大、夸克的自转和自我繁殖,甚至雄性花粉和男人花心的联系……徐峥简而化之,“一个对于环境和人之间关系的讨论”。
在《疯狂的赛车》成功复制了《疯狂的石头》所有技术之后,宁浩急需一个影片做一次不一样的尝试。《无人区》并不像“疯狂”系列那样多线索叙事,也不走搞笑路线,而是加重了荒诞性。“有劲儿,纯爷们儿,酷炫。”宁浩这样评价。这是他第一次跟编剧王述平进行合作,后者此前的作品包括姜文的《太阳照常升起》和《让子弹飞》。
更重要的是,宁浩开始更多地有逻辑、有目的地通过电影探索一些自己对于世界的认识。拍摄时,他也对镜头选择等技术方面更为节制,不愿意像“疯狂”时期那样“没有道理,随便乱拍”。拍喜剧时他喜欢用小广角镜头,但《无人区》的现实感要求他使用标准镜头和长焦,更多地突出人物本身,周围的整个荒野仿佛是不存在的。
“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你所关注的对象发生了转变,你开始思考那些问题,当你研究的内容发生转变的时候,你的形式自然就变了。你都说不来为什么,”在宁浩去年出版的《混大成人》一书中,他对画家、评论家林旭东谈到《无人区》,“……拍电影刚开始很简单,到后面越来越复杂,越来越不单纯。”
《无人区》被用来探讨宁浩的转型,但在徐峥看来,虽然从类型上来讲,《无人区》挺不同的,但它并不是导演宁浩的转型之作。“其实这部电影属于宁浩。我觉得这才是真正的宁浩电影。”徐峥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大家所谓的转型,是大家没有看到那一面,或者说没有机会看到那一面。”
宁浩的幸运与危机
2009年,宁浩带着近两百人的庞大剧组前往新疆,拍摄《无人区》。
剧组每天到现场的路程都很长,需要一两个小时车程。如果要去山顶上拍摄,爬山就花去很大一大部分时间。所有人都十分疲劳,因为戈壁滩上的土非常软,踩一脚、陷半截,就像在床垫上行走。为了抢拍夜戏,他们在戈壁滩上打亮灯光,需要搬运所有的灯和发电车,有时候甚至需要打亮好几座山。
拍摄时,演员们半夜呆在戈壁滩上,还得控制住自己不要发抖。为了《无人区》,几位主角都十分辛苦:徐峥在一个月内狂减了25斤体重,黄渤则去屠宰场练杀气。“内在的挑战更大,表演时给了我很大的心理压力,(角色)全是很极致的失控行为,要不就是崩溃,要不就是往自己身上浇汽油……”徐铮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拍完戏回到上海,整个人还是木的,没反应过来,还沉浸在戈壁滩里。”
虽然艰苦,但比起宁浩之前遭遇的“磨难”,《无人区》的拍摄条件已算不错。2004年的《绿草地》在建组、拍摄筹备工作一切就绪后,原定的投资方出了问题。宁浩只好掏出家里的全部十万元存款勉强开拍,全剧组一共只有4辆车,很多人离开,每天故障不断。拍摄第三天,运送演员的面包车甚至在深沟里翻了车。
但是《绿草地》除了让宁浩萌生了拍摄《无人区》的想法,还在香港国际影展获奖并得到了刘德华的赏识,宁浩由此幸运地进入 “亚洲新星导”计划。刘德华除了担任《疯狂的石头》的出品人,还亲自作词和演唱了影片的主题曲《累斗累》。 《疯狂的石头》为宁浩迎来了事业转折。作为这个29岁的年轻导演首部进入院线的作品,它以300万投资罕见地赚回了2300万票房,一炮打响。从外界角度看,宁浩的幸运仍在继续——他接下来的作品《疯狂的赛车》得到了中国电影集团公司的支持,中影董事长韩三平成为《疯狂的赛车》的出品人之一。2009年,这部投资一千多万元的影片票房达到了1.3亿。
就在那一年年初,宁浩再次找到韩三平,向他讲述了《无人区》的故事。韩三平问他要多少钱,他回答:不需要特别多,上次《疯狂的赛车》是一千万,这次两千万。
但这部得到中影支持的影片拍完后,却在2010年初传来了未能通过审查的消息。4月,电影审查委员会成员赵葆华在网上发表文章,形容宁浩“因自恋而迷失在自己的新作《无人区》里”,影片里“人性猥琐”“警察无能”,“在宁浩营造的无人区里可以杀人越货,可以敲诈勒索,可以逍遥法外,可以为所欲为!活动在《无人区》里的人物,绝大多数是负面人物。”
“管理者或审查委员会就担心,是不是影片引导成那个方向了(暴力),”宁浩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所以他们说,‘你就调整调整’。我说,行,那我调整调整。”
而此后,《无人区》在一轮轮猜测和传言中杳无音讯。这是中影集团投资的电影首次未能通过审查,大抵也是宁浩所遭遇过的最大危机。
从荒诞到“治愈系”
在《无人区》消失的四年时间里,宁浩拍摄完成了电影《黄金大劫案》。但影片在影评人和观众群中反响并不如预期强烈。在豆瓣网上,《黄金大劫案》的评分只有6.7分,远远低于8.1分的《疯狂的石头》。
宁浩对自己的作品往往十分坦诚。他承认自己在《黄金大劫案》中出现的问题,还曾表示自己在《疯狂的石头》成名之后的几部影片,“没一个拍对的”,也渐渐感到自己出名后,在创作上“目的先行”“唯结果论”“应景式创作”,“走了6年弯路”。
虽然黄渤和徐铮在《无人区》里的表演得到很高的评价——黄渤在其中出演一个完全没有喜剧元素的悍匪,看过的人都说,那是他演过最好的角色——但是在《混大成人》一书中,宁浩坦言自己《无人区》的拍摄意图还没有完全实现。
其实,从作品性的角度讲,宁浩对自己评价最高的一部影片是2003年拍摄的《香火》。影片讲述了一个年轻和尚为修葺佛像而进行的荒诞筹钱的旅程,最后却以寺庙拆迁而结尾。跟快节奏的“疯狂”系列影片不同,《香火》拍得不紧不慢,一场戏几乎只用一个镜头。后来它获得了第4届东京银座影展最佳影片奖,影展的评委们表示,《香火》“用写实的手法批判现实”,寓意很深,“像40多岁的人拍出的东西”。而当时的宁浩还只是一名电影学院的学生,这部影片他自筹资金、自编、自导,同时还担任摄影。
宁浩认为,自己的长处“在于我这个人不装”,“喜欢说点跟观众有点关系的事”。他出生、成长于普通工人家庭,影片中涉及的人物几乎也都属于城市底层的小人物,普通观众由此获得了极大的亲近感,而他影片里的调侃、批判现实和荒诞性也是中国电影中极为少有的元素。
而2012年《无人区》还处在“雪藏期”时,宁浩曾对媒体表示自己希望有所改变,他的头4部影片都是批判,“我倒更愿意从《无人区》之后学着从建设性方向来想问题,我知道这将会非常困难。”
4年来,宁浩本人或者对《无人区》的审查及修改过程三缄其口,或者简单地表示自己的修改要“让片子讲述得更加明白”,语焉不详。对于影片死人太多的疑问,他更开玩笑地回答:“其实也不多,七八个人,哪个电影里不死人?拍战争片,死的更多,黄金甲一扫,一大片。我们也不是卖死人的,其实我们主要还是讲故事。”
“调整调整也是应该的,把它做得更直白一点,不让大家产生误会,不让大家觉得我这电影就是在推崇暴力,”宁浩对《中国新闻周刊》说,“我其实就是要讲一个黑色幽默的故事。”
目前,宁浩因《无人区》宣传而暂时停下的下一部喜剧作品《玩命邂逅》仍由黄渤、徐峥主演,而它与《无人区》这部“有劲儿、酷炫”的电影不同,那将是一部要走“治愈系”路线的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