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你是一个原始人,从来就不知道什么是“雷”,什么是“电”,什么是“雨”,当你看到风雨雷电这些大自然的景象时,你会怎么想呢?我们聪明而又极富想象力的祖先面对种种难以解释的自然现象,创造出了许多情节离奇,内容生动的神话故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
(雨 田)
【文体概说】
神话产生于人类的童年时代。它是远古时代的人们通过超自然的形象和幻想的形式,表达他们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及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的故事和传说。由于古代生产力水平很低,人们不能科学地解释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及社会生活的矛盾、变化,于是借助幻想,把自然力拟人化。神话往往表现了古代人民对自然力的斗争和对理想的追求,大都形式朴素,充满浪漫主义色彩,是人类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瑰宝。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文明史的民族,我们的祖先创作出了许多丰富多彩的神话,开启了古代文明的先河。中国神话大多以开天辟地、为民造福、除暴安良、追求光明等为内容,体现了中华民族博大的气概和坚韧的精神。中国神话大多记载在《山海经》《楚辞》《淮南子》等著作中,其中的一些神话如盘古开天、精卫填海、嫦娥奔月等,在中国流传极广,对后世的文学、艺术和语言等都有深远影响。
【推荐文本】
山海经
长久以来,被认为保存中国古代神话最丰富也最具有淳朴面貌的著作是《山海经》,相传它是大禹和他的助手伯益合力之作,记载了大禹为了治水周游列国所遇到的种种光怪陆离、不可思议的见闻。但据学者考证,《山海经》绝不可能是一人之作,甚至不可能是同一时代之作。不管如何,《山海经》仍然是中国上古神话的宝典,也可以说是中国文学中“童话”这一文体的开山鼻祖。
《山海经》记录了一些异国人的奇异相貌、习性和风俗,如贯胸国、羽民国、长臂国、不死国、大人国、小人国等等。全书共分山经五卷、海外经四卷、海内经五卷、大荒经四卷,内容极其驳杂,除神话传说、宗教祭仪外,还包括我国古代地理、历史、民族、生物、矿产、医药等方面的资料。中华民族发源于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广阔地域。而在三千多年前,黄河流域除了不断出现洪水和旱灾以外,还分布着很多密林、灌木丛和沼泽地,其中繁衍着各种毒蛇猛兽,从《山海经》中那些能带来灾害甚至能食人的半人半兽或半禽半兽的描述中,我们能看到先民对生存环境的警惧之心。为了顺利地生存和发展,我们的先民们在满怀希望中必须切实地体验现实的艰难,并做不懈的努力。比如在女娲、后羿和大禹的神话中,无不以相当的分量描绘了人类的恶劣处境,神性主人公们都能正视现实的灾难,并通过锲而不舍的辛勤劳作和斗争,战胜自然灾难。神话特别强调诸神不辞辛劳的现实精神,反映了先民对现实的苦难有着深刻的体验。
【经典撷英】
大荒东经·东海夔牛
东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兽,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黄帝得之,以其皮为鼓,橛①以雷兽②之骨,声闻③五百里,以威天下。
注释:①橛,敲,击打。②雷兽:就是上文所说的雷神。③闻:传。
译文:东海里有一座流波山,位居在入海七千里的地方。山上有一种兽,形状像牛,青苍色的身子,头上不长角,长有一只脚,进出海水定会伴随着大风大雨,它身上发出的光辉像太阳和月亮,它叫喊的声音像打雷,它的名字叫夔。黄帝得到了它,便拿它的皮来蒙鼓,再拿雷兽就是雷神的骨头做鼓槌来敲打这鼓,发出的响声,使五百里以内的人都能听见,黄帝便用它来威慑天下。
海外北经·钟山之神烛阴
钟山之神,名曰烛阴,视为昼,瞑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息为风。身长千里。在无之东。其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钟山下。
译文:钟山的山神名叫烛阴。他神通广大,睁开眼睛便是白天,闭上眼睛就成黑夜,一吹气便是寒冬,一呼气就是盛夏。不喝,不吃,不呼吸,一呼吸就成为风,他的身子有一千里长。他居住在无国的东边。他的形状是,人的脸,蛇的身子,全身呈红色,居住在钟山脚下。
海外北经·夸父逐日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译文:夸父同太阳赛跑,走进了太阳炎热的光圈里。他口中干渴,想要喝水,便去喝黄河和渭水的水,于是两条河中的水都被他一口气喝干了,还不能解口渴。他又想去北方喝大泽的水,还没有走到,就在半路渴死了。临死的时候,他扔掉手杖,变成了桃林。
北山经·精卫填海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①。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是炎帝②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③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注释:①柘木:柘树,是桑树的一种,叶子可以喂养蚕,果实可以吃,树根树皮可作用药用。②炎帝:号称神农氏,传说中的上古帝王。③堙:堵塞。
译文:再向北二百里的地方,叫做发鸠山,山上生长着茂密的柘木林。山中有一种鸟,它的形体同乌鸦很相像,头部有花纹,嘴是白色的,足是红色的,这种鸟名叫精卫,它自己呼叫自己的名字。精卫鸟是炎帝最小的女儿女娃,到东海游泳,被淹死在海中,没有返回,所以化成了精卫鸟。它常常衔着西山的碎木、碎石,去填东海。漳水发源于此山,向东流走,注入黄河。
【相关链接】
读书人语“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东晋陶渊明《读山海经》),精卫已升华为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象征。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都曾用自己的笔来演绎这个流传千古的神话。
不屈的英灵精卫
章行
女娃是炎帝最宠爱的小女儿,模样长得纤秀,性格却很倔强。姐妹们都喜欢打扮,唯独她酷爱体育,尤其水上运动,游泳划船,跳水冲浪,无一样不爱,无一样不精。某日清晨,风和日丽,正是出游的好时光。女娃驾一叶扁舟,在碧波荡漾的大海上遨游。海风微微地吹拂,海浪柔柔地起伏,带着小舟往大洋深处漂去。
年轻单纯的女孩,哪知道世道险恶,仍陶醉在蓝色的温柔里。霎时间,平静的大海变脸了,微笑的太阳不见了,轻轻海风变得比刀刃还锐利,软软海浪变得比铁锤还刚硬。女娃凭着高超技艺,劈波斩浪,左避右挡,与大海周旋。时间一分钟、一分钟地过去,一小时、一小时地过去,大海的浪涛越来越高,女娃的力气越来越弱。夜幕降临了,天地间一片黑暗,大概星星们闭上了眼睛,不忍目睹惨剧的发生:小舟被巨浪碾成了碎片,女娃被旋涡吸入了深渊,喧嚣的涛声盖住了女孩求救的呼叫,她永远也不能回去见她慈祥的父亲了。
几天过后,一只小鸟在女娃沉溺的水域破浪而出,花头颅、白嘴壳、红脚爪,样子有点儿像乌鸦,它的名字叫精卫,是女娃不屈的冤魂所化就。
精卫栖身于布满柘木的发鸠山上,它天天从发鸠山衔了小石子,或者小树枝,展翅高飞,直至东海,把石子或树枝投下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管是赤日炎炎还是雨雪霏霏,不死鸟精卫飞翔在波涛汹涌、浩瀚无垠的大海上空,投下颗颗碎石、根根断枝。它不间断地叫着“精卫、精卫”,以激励自已的斗志,它要以锲而不舍的精神,将东海填平。
东海恼怒了,咆哮了,浪涛喧哗,白沫四溅:“你为什么要把我填平?你为什么恨我这么深?”
天空中传来精卫鸟仇恨的啼鸣:“因为你夺走了我年轻的生命,因为你还将夺走千千万万的年轻的生命。”
“算了吧,小鸟儿!你就是填一千年,一万年,也填不平我呀!”东海用轰隆隆的大笑声来掩饰自己的窘态。
“我要填的!我要填的!我要一千万年、一万万年地填下去,哪怕填到世界末日,宇宙终结。”不死鸟精卫悲啸着,飞翔着,从发鸠山至东海,循环往复,衔木投石,永无休止。
(摘自《山海经-现代版》上海古籍出版社)
(雨 田)
【文体概说】
神话产生于人类的童年时代。它是远古时代的人们通过超自然的形象和幻想的形式,表达他们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及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的故事和传说。由于古代生产力水平很低,人们不能科学地解释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及社会生活的矛盾、变化,于是借助幻想,把自然力拟人化。神话往往表现了古代人民对自然力的斗争和对理想的追求,大都形式朴素,充满浪漫主义色彩,是人类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瑰宝。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文明史的民族,我们的祖先创作出了许多丰富多彩的神话,开启了古代文明的先河。中国神话大多以开天辟地、为民造福、除暴安良、追求光明等为内容,体现了中华民族博大的气概和坚韧的精神。中国神话大多记载在《山海经》《楚辞》《淮南子》等著作中,其中的一些神话如盘古开天、精卫填海、嫦娥奔月等,在中国流传极广,对后世的文学、艺术和语言等都有深远影响。
【推荐文本】
山海经
长久以来,被认为保存中国古代神话最丰富也最具有淳朴面貌的著作是《山海经》,相传它是大禹和他的助手伯益合力之作,记载了大禹为了治水周游列国所遇到的种种光怪陆离、不可思议的见闻。但据学者考证,《山海经》绝不可能是一人之作,甚至不可能是同一时代之作。不管如何,《山海经》仍然是中国上古神话的宝典,也可以说是中国文学中“童话”这一文体的开山鼻祖。
《山海经》记录了一些异国人的奇异相貌、习性和风俗,如贯胸国、羽民国、长臂国、不死国、大人国、小人国等等。全书共分山经五卷、海外经四卷、海内经五卷、大荒经四卷,内容极其驳杂,除神话传说、宗教祭仪外,还包括我国古代地理、历史、民族、生物、矿产、医药等方面的资料。中华民族发源于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广阔地域。而在三千多年前,黄河流域除了不断出现洪水和旱灾以外,还分布着很多密林、灌木丛和沼泽地,其中繁衍着各种毒蛇猛兽,从《山海经》中那些能带来灾害甚至能食人的半人半兽或半禽半兽的描述中,我们能看到先民对生存环境的警惧之心。为了顺利地生存和发展,我们的先民们在满怀希望中必须切实地体验现实的艰难,并做不懈的努力。比如在女娲、后羿和大禹的神话中,无不以相当的分量描绘了人类的恶劣处境,神性主人公们都能正视现实的灾难,并通过锲而不舍的辛勤劳作和斗争,战胜自然灾难。神话特别强调诸神不辞辛劳的现实精神,反映了先民对现实的苦难有着深刻的体验。
【经典撷英】
大荒东经·东海夔牛
东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兽,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黄帝得之,以其皮为鼓,橛①以雷兽②之骨,声闻③五百里,以威天下。
注释:①橛,敲,击打。②雷兽:就是上文所说的雷神。③闻:传。
译文:东海里有一座流波山,位居在入海七千里的地方。山上有一种兽,形状像牛,青苍色的身子,头上不长角,长有一只脚,进出海水定会伴随着大风大雨,它身上发出的光辉像太阳和月亮,它叫喊的声音像打雷,它的名字叫夔。黄帝得到了它,便拿它的皮来蒙鼓,再拿雷兽就是雷神的骨头做鼓槌来敲打这鼓,发出的响声,使五百里以内的人都能听见,黄帝便用它来威慑天下。
海外北经·钟山之神烛阴
钟山之神,名曰烛阴,视为昼,瞑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息为风。身长千里。在无之东。其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钟山下。
译文:钟山的山神名叫烛阴。他神通广大,睁开眼睛便是白天,闭上眼睛就成黑夜,一吹气便是寒冬,一呼气就是盛夏。不喝,不吃,不呼吸,一呼吸就成为风,他的身子有一千里长。他居住在无国的东边。他的形状是,人的脸,蛇的身子,全身呈红色,居住在钟山脚下。
海外北经·夸父逐日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译文:夸父同太阳赛跑,走进了太阳炎热的光圈里。他口中干渴,想要喝水,便去喝黄河和渭水的水,于是两条河中的水都被他一口气喝干了,还不能解口渴。他又想去北方喝大泽的水,还没有走到,就在半路渴死了。临死的时候,他扔掉手杖,变成了桃林。
北山经·精卫填海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①。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是炎帝②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③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注释:①柘木:柘树,是桑树的一种,叶子可以喂养蚕,果实可以吃,树根树皮可作用药用。②炎帝:号称神农氏,传说中的上古帝王。③堙:堵塞。
译文:再向北二百里的地方,叫做发鸠山,山上生长着茂密的柘木林。山中有一种鸟,它的形体同乌鸦很相像,头部有花纹,嘴是白色的,足是红色的,这种鸟名叫精卫,它自己呼叫自己的名字。精卫鸟是炎帝最小的女儿女娃,到东海游泳,被淹死在海中,没有返回,所以化成了精卫鸟。它常常衔着西山的碎木、碎石,去填东海。漳水发源于此山,向东流走,注入黄河。
【相关链接】
读书人语“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东晋陶渊明《读山海经》),精卫已升华为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象征。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都曾用自己的笔来演绎这个流传千古的神话。
不屈的英灵精卫
章行
女娃是炎帝最宠爱的小女儿,模样长得纤秀,性格却很倔强。姐妹们都喜欢打扮,唯独她酷爱体育,尤其水上运动,游泳划船,跳水冲浪,无一样不爱,无一样不精。某日清晨,风和日丽,正是出游的好时光。女娃驾一叶扁舟,在碧波荡漾的大海上遨游。海风微微地吹拂,海浪柔柔地起伏,带着小舟往大洋深处漂去。
年轻单纯的女孩,哪知道世道险恶,仍陶醉在蓝色的温柔里。霎时间,平静的大海变脸了,微笑的太阳不见了,轻轻海风变得比刀刃还锐利,软软海浪变得比铁锤还刚硬。女娃凭着高超技艺,劈波斩浪,左避右挡,与大海周旋。时间一分钟、一分钟地过去,一小时、一小时地过去,大海的浪涛越来越高,女娃的力气越来越弱。夜幕降临了,天地间一片黑暗,大概星星们闭上了眼睛,不忍目睹惨剧的发生:小舟被巨浪碾成了碎片,女娃被旋涡吸入了深渊,喧嚣的涛声盖住了女孩求救的呼叫,她永远也不能回去见她慈祥的父亲了。
几天过后,一只小鸟在女娃沉溺的水域破浪而出,花头颅、白嘴壳、红脚爪,样子有点儿像乌鸦,它的名字叫精卫,是女娃不屈的冤魂所化就。
精卫栖身于布满柘木的发鸠山上,它天天从发鸠山衔了小石子,或者小树枝,展翅高飞,直至东海,把石子或树枝投下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管是赤日炎炎还是雨雪霏霏,不死鸟精卫飞翔在波涛汹涌、浩瀚无垠的大海上空,投下颗颗碎石、根根断枝。它不间断地叫着“精卫、精卫”,以激励自已的斗志,它要以锲而不舍的精神,将东海填平。
东海恼怒了,咆哮了,浪涛喧哗,白沫四溅:“你为什么要把我填平?你为什么恨我这么深?”
天空中传来精卫鸟仇恨的啼鸣:“因为你夺走了我年轻的生命,因为你还将夺走千千万万的年轻的生命。”
“算了吧,小鸟儿!你就是填一千年,一万年,也填不平我呀!”东海用轰隆隆的大笑声来掩饰自己的窘态。
“我要填的!我要填的!我要一千万年、一万万年地填下去,哪怕填到世界末日,宇宙终结。”不死鸟精卫悲啸着,飞翔着,从发鸠山至东海,循环往复,衔木投石,永无休止。
(摘自《山海经-现代版》上海古籍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