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提倡要注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但是,有些文本与初中学生生活之间确实存在差距,造成理解上的困难。笔者认为,背景知识的导入在阅读教学中不能完全删去。本文结合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实践,就背景知识导入的策略作一探究。
关键词:语文学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背景知识;导入策略
一、语文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目标、教学建议、评价建议等部分中,反复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独特感受与体验,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性。这是对传统语文教学方式的一大重要改革。在传统的语文教学当中,教师往往被认为是教学环节的主角,教师手中的教学参考被认为是唯一标准答案,学生在教师的满堂灌下,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讲授,没有自己个人的思考空间。这种教学环境,导致学生对语文学习失去了兴趣,我们的语文教学也进入了死胡同,语文教学的质量不断下降。如今,随着对语文学科特性和语文课程特点的深入研究,学生的主体性被提倡。于是,语文阅读教学从过去的满堂灌,转变到现在注重学生的体验,注重学生的感受上来了。的确,“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从阅读的角度来说,体验理论认为,一个作品是作家的一种体验,阅读一个作品,就是体验作家的一种体验、体验作家体验过的世界,是一种体验的体验。”[1]只有让学生有自己的体验,学生才能真正走入文本,真正对作品有自己独特深刻的体会。这样的语文课才能生动,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语文教学质量才能有所提高。因此我们现在的语文阅读教学已不是过往的形式:把背景知识告诉学生,把教学参考上的中心思想强加给学生。更多的是教师开始在教学环节中注重学生自己的体会,让学生在品读作品过程中谈自己的感受。这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
二、语文阅读教学中不能完全删去背景知识的导入
初中语文教材中有些课文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很大的差距。由于初中学生年龄还小,经历较少,经验尚浅,对社会的了解不多,一些文本的深刻含义不是靠学生自己反复体验就能感受得到的。所以笔者认为“知人论世”不可废除。“知人论世”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不是过去的对学生的理论知识的直接灌输,而是对文本的尊重,对作者的尊重。我们学习一篇作品的时候,为了能更好地了解文本,就需要对背景进行了解。这里的背景知识包括作者的经历,作者作品的风格,作者写作时的情感,该作品产生的时代特点等等。鲁迅说过“世间有所谓‘就事论事’的办法,现在就诗论诗或者也可以说是无碍的罢。不过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要不然,是很容易近于说梦的。”[2]比如我们在学习鲁迅的《故乡》时,很多学生由于自己生活舒适,对自己的家乡有着深厚的感情,在他们的眼中家乡总是完美的,所以很难理解为什么鲁迅在文中描写的故乡却全然不是美好的。这时就需要教师对文本产生的时代背景进行介绍。《马说》是一篇学生普遍很喜欢的古文,可是怎么把它同唐朝统治者戕害读书人的背景结合起来理解呢?这恐怕不是学生自己读几遍课文,甚至把课文背出来就能体会到的,这必须要教师的介绍和引导。所以,在语文阅读教学越来越注重学生独特体验的今天,笔者认为,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文本,背景知识的导入,不能完全删去。
三、语文阅读教学中背景知识导入的策略
传统满堂灌的方式我们不能采取,背景导入也不能完全废除,所以,我们要考虑的是新课程背景下以什么方式导入背景,才能既不影响学生的独特体验,又能更好的帮助学生去体验。这就要讲究背景知识导入的策略了。笔者认为,以下几点不妨一试。
1.多一些链接,在链接中获得全面理解。
如果问问现在的学生,他们认为鲁迅是怎样一个人,绝大部分学生会说他是一个战士,语言犀利。在学生的心目中,仿佛他的形象就应该是一个铁骨铮铮的汉子,仿佛他是没有温柔的一面的。这就是我们长期把鲁迅“神话”所造成的思维定势。学生在学习鲁迅文章的时候,不需要知道具体内容,只要把这些固定的结论记下来就行了。所以在学习《雪》时,学生对于朔方的雪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朔方的雪的形象和学生心目中鲁迅的形象是一致的。可是对于暖国的雪,学生理解起来却无从下手,它太美了,和鲁迅的一贯形象太不符合了。这时,怎么办呢?我们不能把教参上的内容直接搬给学生,这样是不负责任的,学生只能“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不妨就链接后面的课文《灵魂的柔软和坚硬》。在这篇评论文中,作者很好地阐释了鲁迅人格中的两重性,他有我们平常看到的坚强的一面,但也更有温柔的一面,这两个方面不是割裂的,是融为一体的。鲁迅的坚硬是为了保护他内心的温柔,保护那个他深爱的故乡。当然这样的链接对于初三的学生而言还是浅了一些,而且也还有些理论占上的感觉。所以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自己链接,让学生自己回忆一下,在初中三年的语文课文中,他们看到了哪些温柔的鲁迅。于是,链接一下子丰富了:《社戏》中小伙伴的善良纯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乐趣无穷的百草园;《故乡》中的少年闰土;还有念“三哼经”的阿长等等都被学生回忆出来了。链接中,学生脑海里出现了一个活生生的,有坚硬一面,也有温柔一面的鲁迅。这样,学生对于鲁迅的理解可谓是更深入、更全面了。相信,暖国的雪的滋润美艳也就不难理解了。这种链接的方式,让学生在资料面前自己探寻文本的背景,这样获得的结果更全面、更丰富。这种背景导入的方式也更能让学生接受,这对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也是很有好处的。
2.多一些品读,在品读中激发认知冲突。
笔者认为,教学的最高境界不是“我要学生学习”,而是“学生自己要学习”。当学生自己想要学习,想要探究时,证明他们的兴趣已经被完全吸引住了,这时的学习效率才是最高的。教学中,我们也可以从这方面着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自己主动想去探寻文本背后的内容。这就需要对文本细心品读。
比如教学《蔚蓝的王国》时,我们先不要向学生介绍这位伟大的作家。这篇课文本身是一首非常优美的散文诗,可以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中听范读,或者让他们自己朗读,读出文本本身的魅力。这首散文诗中的一些修辞手法使用得也非常奇妙,比如“天鹅胸膛般的风帆”这句话把风帆的形象生动地比喻出来了,同时,这个比喻还写出了风帆的纯洁和高贵。当学生沉醉在优美的语言中时,教师可以看似很随便的说上一句,作者写作此篇时的年龄和处境。自然就会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为什么作者会在景况不佳的情况下,对周围的事物如此热爱呢?学生有了探究的愿望,我们再介绍作者的生平,以及写作本文的心情,学生很快就能体会到屠格涅夫这位伟大作家的伟大灵魂:在自己不如意的时候,依然能对生活抱有向往,对人生充满希望,并用此来使读者快乐。这样的背景知识导入自然,便于学生深刻的理解文本。这对培养学生学会做人的情感态度价值也是很有启迪的。
3.多一些实践,在实践中丰富背景知识。
初中的学生好动,动手能力也比我们想象的要强很多。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在教学中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查找有关课文的背景知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比如在教学《皇帝的新装》时,因为学生对作者本身就有一定的兴趣,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查找资料,进行补充,然后让他们在课堂上自己谈谈对作者的了解。同样的,在说明文单元中,可以让学生自己就文章所介绍的建筑或某个科学理论自主进行网上搜索,这样,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可以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在网上所找到的内容可以互相交流,可以更加丰富语文课的内容。实践证明,这种背景导入方式,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也喜欢这种自己动手动脑的实践活动,这对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发展也是很有指导意义的。
综上所述,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今天,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倡导要有学生自己独特的体验,同时,背景知识也不能完全废除,我们要探究背景知识的导入方式,让背景知识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获得自己的体验。
【参考文献】
[1] 曹明海.语文新课程教学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238.
[2] 鲁迅.鲁迅全集(第六卷).且介亭杂文集·题未定草[Z].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430.
【作者简介】顾晓俊,苏州大学文学院2009级语文学科教育硕士。
关键词:语文学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背景知识;导入策略
一、语文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目标、教学建议、评价建议等部分中,反复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独特感受与体验,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性。这是对传统语文教学方式的一大重要改革。在传统的语文教学当中,教师往往被认为是教学环节的主角,教师手中的教学参考被认为是唯一标准答案,学生在教师的满堂灌下,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讲授,没有自己个人的思考空间。这种教学环境,导致学生对语文学习失去了兴趣,我们的语文教学也进入了死胡同,语文教学的质量不断下降。如今,随着对语文学科特性和语文课程特点的深入研究,学生的主体性被提倡。于是,语文阅读教学从过去的满堂灌,转变到现在注重学生的体验,注重学生的感受上来了。的确,“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从阅读的角度来说,体验理论认为,一个作品是作家的一种体验,阅读一个作品,就是体验作家的一种体验、体验作家体验过的世界,是一种体验的体验。”[1]只有让学生有自己的体验,学生才能真正走入文本,真正对作品有自己独特深刻的体会。这样的语文课才能生动,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语文教学质量才能有所提高。因此我们现在的语文阅读教学已不是过往的形式:把背景知识告诉学生,把教学参考上的中心思想强加给学生。更多的是教师开始在教学环节中注重学生自己的体会,让学生在品读作品过程中谈自己的感受。这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
二、语文阅读教学中不能完全删去背景知识的导入
初中语文教材中有些课文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很大的差距。由于初中学生年龄还小,经历较少,经验尚浅,对社会的了解不多,一些文本的深刻含义不是靠学生自己反复体验就能感受得到的。所以笔者认为“知人论世”不可废除。“知人论世”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不是过去的对学生的理论知识的直接灌输,而是对文本的尊重,对作者的尊重。我们学习一篇作品的时候,为了能更好地了解文本,就需要对背景进行了解。这里的背景知识包括作者的经历,作者作品的风格,作者写作时的情感,该作品产生的时代特点等等。鲁迅说过“世间有所谓‘就事论事’的办法,现在就诗论诗或者也可以说是无碍的罢。不过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要不然,是很容易近于说梦的。”[2]比如我们在学习鲁迅的《故乡》时,很多学生由于自己生活舒适,对自己的家乡有着深厚的感情,在他们的眼中家乡总是完美的,所以很难理解为什么鲁迅在文中描写的故乡却全然不是美好的。这时就需要教师对文本产生的时代背景进行介绍。《马说》是一篇学生普遍很喜欢的古文,可是怎么把它同唐朝统治者戕害读书人的背景结合起来理解呢?这恐怕不是学生自己读几遍课文,甚至把课文背出来就能体会到的,这必须要教师的介绍和引导。所以,在语文阅读教学越来越注重学生独特体验的今天,笔者认为,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文本,背景知识的导入,不能完全删去。
三、语文阅读教学中背景知识导入的策略
传统满堂灌的方式我们不能采取,背景导入也不能完全废除,所以,我们要考虑的是新课程背景下以什么方式导入背景,才能既不影响学生的独特体验,又能更好的帮助学生去体验。这就要讲究背景知识导入的策略了。笔者认为,以下几点不妨一试。
1.多一些链接,在链接中获得全面理解。
如果问问现在的学生,他们认为鲁迅是怎样一个人,绝大部分学生会说他是一个战士,语言犀利。在学生的心目中,仿佛他的形象就应该是一个铁骨铮铮的汉子,仿佛他是没有温柔的一面的。这就是我们长期把鲁迅“神话”所造成的思维定势。学生在学习鲁迅文章的时候,不需要知道具体内容,只要把这些固定的结论记下来就行了。所以在学习《雪》时,学生对于朔方的雪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朔方的雪的形象和学生心目中鲁迅的形象是一致的。可是对于暖国的雪,学生理解起来却无从下手,它太美了,和鲁迅的一贯形象太不符合了。这时,怎么办呢?我们不能把教参上的内容直接搬给学生,这样是不负责任的,学生只能“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不妨就链接后面的课文《灵魂的柔软和坚硬》。在这篇评论文中,作者很好地阐释了鲁迅人格中的两重性,他有我们平常看到的坚强的一面,但也更有温柔的一面,这两个方面不是割裂的,是融为一体的。鲁迅的坚硬是为了保护他内心的温柔,保护那个他深爱的故乡。当然这样的链接对于初三的学生而言还是浅了一些,而且也还有些理论占上的感觉。所以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自己链接,让学生自己回忆一下,在初中三年的语文课文中,他们看到了哪些温柔的鲁迅。于是,链接一下子丰富了:《社戏》中小伙伴的善良纯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乐趣无穷的百草园;《故乡》中的少年闰土;还有念“三哼经”的阿长等等都被学生回忆出来了。链接中,学生脑海里出现了一个活生生的,有坚硬一面,也有温柔一面的鲁迅。这样,学生对于鲁迅的理解可谓是更深入、更全面了。相信,暖国的雪的滋润美艳也就不难理解了。这种链接的方式,让学生在资料面前自己探寻文本的背景,这样获得的结果更全面、更丰富。这种背景导入的方式也更能让学生接受,这对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也是很有好处的。
2.多一些品读,在品读中激发认知冲突。
笔者认为,教学的最高境界不是“我要学生学习”,而是“学生自己要学习”。当学生自己想要学习,想要探究时,证明他们的兴趣已经被完全吸引住了,这时的学习效率才是最高的。教学中,我们也可以从这方面着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自己主动想去探寻文本背后的内容。这就需要对文本细心品读。
比如教学《蔚蓝的王国》时,我们先不要向学生介绍这位伟大的作家。这篇课文本身是一首非常优美的散文诗,可以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中听范读,或者让他们自己朗读,读出文本本身的魅力。这首散文诗中的一些修辞手法使用得也非常奇妙,比如“天鹅胸膛般的风帆”这句话把风帆的形象生动地比喻出来了,同时,这个比喻还写出了风帆的纯洁和高贵。当学生沉醉在优美的语言中时,教师可以看似很随便的说上一句,作者写作此篇时的年龄和处境。自然就会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为什么作者会在景况不佳的情况下,对周围的事物如此热爱呢?学生有了探究的愿望,我们再介绍作者的生平,以及写作本文的心情,学生很快就能体会到屠格涅夫这位伟大作家的伟大灵魂:在自己不如意的时候,依然能对生活抱有向往,对人生充满希望,并用此来使读者快乐。这样的背景知识导入自然,便于学生深刻的理解文本。这对培养学生学会做人的情感态度价值也是很有启迪的。
3.多一些实践,在实践中丰富背景知识。
初中的学生好动,动手能力也比我们想象的要强很多。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在教学中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查找有关课文的背景知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比如在教学《皇帝的新装》时,因为学生对作者本身就有一定的兴趣,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查找资料,进行补充,然后让他们在课堂上自己谈谈对作者的了解。同样的,在说明文单元中,可以让学生自己就文章所介绍的建筑或某个科学理论自主进行网上搜索,这样,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可以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在网上所找到的内容可以互相交流,可以更加丰富语文课的内容。实践证明,这种背景导入方式,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也喜欢这种自己动手动脑的实践活动,这对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发展也是很有指导意义的。
综上所述,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今天,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倡导要有学生自己独特的体验,同时,背景知识也不能完全废除,我们要探究背景知识的导入方式,让背景知识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获得自己的体验。
【参考文献】
[1] 曹明海.语文新课程教学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238.
[2] 鲁迅.鲁迅全集(第六卷).且介亭杂文集·题未定草[Z].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430.
【作者简介】顾晓俊,苏州大学文学院2009级语文学科教育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