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中语文新课标解读中就指出语文教学重心要有所转移:由强调接受信息转为强调搜集、筛选、整合、处理和生发信息。对此,我们对初中语文教材整合进行了分析。本文就对此做一简要分析。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材整合;指导作用;学科特点
在语文教学中,教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不可替代的,因为它为不系统的语文学习提供了一个相对系统的教学依据,对教师的教和学起着强有力的指导作用。教材提供的仅仅是一个范本,一个思路和一种参与。因此,教材仅仅是教学的起点和跳板。现在大部分教师都停留在单篇课文的梳理和评点上,很少有专著和具体的教案对语文教材进行整合和梳理。这就给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站在语文教学大纲的高度,统领教材,明确语文教学的目的,要求内容等。从宏观上对语文教材进行整合。在对教材整合时,教学目标要明确,教学任务要具体,要便于理解和操作,使教有所依,学有其法。
一、教材整合的定义与价值
所谓的教材整合是指以选定的教材为基础,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充分利用相关的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进行教材整合的出发点可分为三点:
1.缘于语文学科的特点
“语文教学的理论最精深也最纷繁,语文教学方法最灵活也最多变,语文知识范围最广博也最混乱,语文教材最厚重也最零散。”
2.缘于语文教学的现状
时间紧、任务重。以初中语文人教版为例,在每学期短短十几二十周的时间内,要完成大约三十篇课文的教学,大约六次的写作训练,大约三次的综合性学习,大约三百多个生词的教学,除此还要完成两到三部名著导读的引导,要完成听、说、读、写等各种能力的训练和提升,完成新课的教学和期末的复习。
3.缘于各校各班教学实际情况的不同
同一本教材,对城区的教学班,可能难度太低,容量太少,老师需要不停地补充和拓展;在乡镇中学,优生少,大多学生基础薄弱,这也决定了教师不可能采用相同的教法。
以上几个特点,都越来越迫切地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要有整合语文教材的意识和对语文教材的整合做出努力。
二、同类教材,对比教学
语文教材的编排是有规律的,列在同一单元的文章,或题材相同,或文体相融,或内容相关,或主题相近,在教学中用比较的策略宏观上审视同一单元的课文,分析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通过对比来彰显作品内涵,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十五课由五首词组成,分别是:温庭筠《望江南》、范仲淹《渔家傲·秋思》、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李清照《武陵春》、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如果按照教材上所安排的诗人所处年代的顺序教学,显然比较散乱。笔者对这五首词进行了研究之后,确定以“愁”为主题进行对比整合教学,先让学生比较两位婉约词人笔下的愁和三位豪放词人笔下的“愁”的不同;探讨他们各自在为何而愁,哪个更愁;最后比较他们写“愁”的表现方法有何不同。通过这样的对比整合,避免了教学的零敲碎打,促成了资源的整合,学生对作品的内涵认识更为深刻,避免了教学的浅薄平庸。《三峡》、《与朱元思书》、《早发白帝城》同是描写三峡风光的美文,但作者的个人情感却不同,《三峡》描写了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表现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与朱元思书》则写出了一幅天朗山清,秋高气爽的清秋风物图,更传达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反映了作者高雅的志趣,高洁的情怀;《早发白帝城》中诗句则处处印证着《三峡》、《与朱元思书》中内容。通过这样的比较教学,学生对三篇文章的主题、内容异同的把握就更为清晰。
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笔者把《范进中举》和《孔乙己》两篇小说整合在一起讲。《范进中举》通过范进中举喜极而疯的形象和他扭曲的人格,揭露、鞭挞了科举制度对人性的摧残;《孔乙己》则连半个秀才也没有捞到,但仍舍不得脱下象征读书人的长衫。这可笑而又可怜的个性特征,是知识分子不幸命运的写照,孔乙己成为这个社会的多余人。通过对比整合,学生认识到这两个人物形象既有其个性,又有其共性,进一步认识到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摧残是全方位的。通过这样的对比整合,学生对环境影响人物性格的认识更为深刻,对作品主题的认识更为全面。这种整合本身就是一种比较,一种类聚,一种求同思维,一个抽象概括的过程。
三、单元之间,联系教学
对单元之间的整合相对简单,但是要想把握教材编排的意图和规律,使教材真正成为教会学生学习的材料,还需教师具备一定的单元整合能力。以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为例,第一、第二单元的所有课文都与“热爱生命”有关,根据课文特点,在教学中可将其归为“生命意识”“生命理想”“生命智慧”三个主题,这样学生就能通过教师有目的的主题整合,加强了对生命教育的认识。又如,九年级下册的第五、第六单元都是反映古代文化底蕴、古人文化思想的古诗文题材,反映了不同时代对字和词的运用演化。教师可通过对教材的共性整合,使学生对古代各个时期的文化底蕴、文化思想及不同时代对文言字词的运用有明晰的比较,加深了解和认识,达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教学目的。如在第五单元先秦时期的《公输》中,助词“焉”与“为”通常合用为疑问助词(如“夫子何命焉为?”),而到了第六单元战国时期的《曹刿论战》中,就演变为只用“焉”表示疑问助词(如“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通过这样的比较,学生更容易了解文言字词在不同时代的使用演变情况,从而加深對文言字词的精确理解。
四、结语
整合即是组合,把教材各元素按照特定的方式组合,既能改变教学方法和手段,又能控制教学的难易度,让文本呈开放式,发挥最大的效益,让学生学得轻松有趣。
参考文献
[1]张立志.活用教材,完善语文课堂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2(10).
[2]祝小波.人教版如何体现初中语文教材的教学价值[J].现代语文,2007(04).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材整合;指导作用;学科特点
在语文教学中,教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不可替代的,因为它为不系统的语文学习提供了一个相对系统的教学依据,对教师的教和学起着强有力的指导作用。教材提供的仅仅是一个范本,一个思路和一种参与。因此,教材仅仅是教学的起点和跳板。现在大部分教师都停留在单篇课文的梳理和评点上,很少有专著和具体的教案对语文教材进行整合和梳理。这就给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站在语文教学大纲的高度,统领教材,明确语文教学的目的,要求内容等。从宏观上对语文教材进行整合。在对教材整合时,教学目标要明确,教学任务要具体,要便于理解和操作,使教有所依,学有其法。
一、教材整合的定义与价值
所谓的教材整合是指以选定的教材为基础,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充分利用相关的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进行教材整合的出发点可分为三点:
1.缘于语文学科的特点
“语文教学的理论最精深也最纷繁,语文教学方法最灵活也最多变,语文知识范围最广博也最混乱,语文教材最厚重也最零散。”
2.缘于语文教学的现状
时间紧、任务重。以初中语文人教版为例,在每学期短短十几二十周的时间内,要完成大约三十篇课文的教学,大约六次的写作训练,大约三次的综合性学习,大约三百多个生词的教学,除此还要完成两到三部名著导读的引导,要完成听、说、读、写等各种能力的训练和提升,完成新课的教学和期末的复习。
3.缘于各校各班教学实际情况的不同
同一本教材,对城区的教学班,可能难度太低,容量太少,老师需要不停地补充和拓展;在乡镇中学,优生少,大多学生基础薄弱,这也决定了教师不可能采用相同的教法。
以上几个特点,都越来越迫切地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要有整合语文教材的意识和对语文教材的整合做出努力。
二、同类教材,对比教学
语文教材的编排是有规律的,列在同一单元的文章,或题材相同,或文体相融,或内容相关,或主题相近,在教学中用比较的策略宏观上审视同一单元的课文,分析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通过对比来彰显作品内涵,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十五课由五首词组成,分别是:温庭筠《望江南》、范仲淹《渔家傲·秋思》、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李清照《武陵春》、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如果按照教材上所安排的诗人所处年代的顺序教学,显然比较散乱。笔者对这五首词进行了研究之后,确定以“愁”为主题进行对比整合教学,先让学生比较两位婉约词人笔下的愁和三位豪放词人笔下的“愁”的不同;探讨他们各自在为何而愁,哪个更愁;最后比较他们写“愁”的表现方法有何不同。通过这样的对比整合,避免了教学的零敲碎打,促成了资源的整合,学生对作品的内涵认识更为深刻,避免了教学的浅薄平庸。《三峡》、《与朱元思书》、《早发白帝城》同是描写三峡风光的美文,但作者的个人情感却不同,《三峡》描写了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表现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与朱元思书》则写出了一幅天朗山清,秋高气爽的清秋风物图,更传达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反映了作者高雅的志趣,高洁的情怀;《早发白帝城》中诗句则处处印证着《三峡》、《与朱元思书》中内容。通过这样的比较教学,学生对三篇文章的主题、内容异同的把握就更为清晰。
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笔者把《范进中举》和《孔乙己》两篇小说整合在一起讲。《范进中举》通过范进中举喜极而疯的形象和他扭曲的人格,揭露、鞭挞了科举制度对人性的摧残;《孔乙己》则连半个秀才也没有捞到,但仍舍不得脱下象征读书人的长衫。这可笑而又可怜的个性特征,是知识分子不幸命运的写照,孔乙己成为这个社会的多余人。通过对比整合,学生认识到这两个人物形象既有其个性,又有其共性,进一步认识到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摧残是全方位的。通过这样的对比整合,学生对环境影响人物性格的认识更为深刻,对作品主题的认识更为全面。这种整合本身就是一种比较,一种类聚,一种求同思维,一个抽象概括的过程。
三、单元之间,联系教学
对单元之间的整合相对简单,但是要想把握教材编排的意图和规律,使教材真正成为教会学生学习的材料,还需教师具备一定的单元整合能力。以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为例,第一、第二单元的所有课文都与“热爱生命”有关,根据课文特点,在教学中可将其归为“生命意识”“生命理想”“生命智慧”三个主题,这样学生就能通过教师有目的的主题整合,加强了对生命教育的认识。又如,九年级下册的第五、第六单元都是反映古代文化底蕴、古人文化思想的古诗文题材,反映了不同时代对字和词的运用演化。教师可通过对教材的共性整合,使学生对古代各个时期的文化底蕴、文化思想及不同时代对文言字词的运用有明晰的比较,加深了解和认识,达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教学目的。如在第五单元先秦时期的《公输》中,助词“焉”与“为”通常合用为疑问助词(如“夫子何命焉为?”),而到了第六单元战国时期的《曹刿论战》中,就演变为只用“焉”表示疑问助词(如“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通过这样的比较,学生更容易了解文言字词在不同时代的使用演变情况,从而加深對文言字词的精确理解。
四、结语
整合即是组合,把教材各元素按照特定的方式组合,既能改变教学方法和手段,又能控制教学的难易度,让文本呈开放式,发挥最大的效益,让学生学得轻松有趣。
参考文献
[1]张立志.活用教材,完善语文课堂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2(10).
[2]祝小波.人教版如何体现初中语文教材的教学价值[J].现代语文,20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