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游记是以游者的见闻为主展开的小说。记游者是个观察者,空间随他的足迹移动变化,故事也因他的耳闻目睹而成立。游记体小说虽然在艺术性方面评价不太高,但是在摆脱旧程式的方面来说,清末民初时期流行的游记体小说对现代小说的发展有较大的影响。
关键词:清末民初游记体小说;游记体小说;游记体;清末民初小说;游记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2-73-1
一、传统游记的叙事特征
清末民初游记体小说有如下特征。
第一, 有旅游者。游记是“描写旅行见闻的一种散文形式”。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的第一段点明了该文是他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时的观感。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没有明确提出谁是旅游的主体,但是描写的都是自己看到的景物或自己的感情,所以可以推测出这是范仲淹本人的见闻。
第二, 场景随游人的足迹与视线而变化。柳宗元在《小石潭记》描述的行路是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听到水声,再通过竹子林和一条道路,找到小石潭,然后赶感想小石潭的壮观。该叙事循序也一样。所以读者篇文章时,读者可以随着柳宗元的“足迹移动变化”想象小石潭的全景。而且这样的叙事法提高真实感和生动感。
第三,时空的限制性。游记是描写耳闻目睹的文章,所以其时间和空间自然限制于游人可以经验到的时间和空间。议论色彩比较强的:范仲淹《岳阳楼记》、王安石《游褒禅山记》;科学色彩比较强的:郦道元《三峡》;还有抒情色彩比较强的: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袁宏道的《满井游记》等,无论哪种特色的作品,都是在旅人游览的时间和地方体验到的。
二、 游记体小说的文体
游记体小说的文体中最要关注的是“独白体”。在《上海游骖录》中用辜望延的獨白把他的心理自然地表现出来。这样的独白法虽然早已产生,但是在清末民初小说中的独白法更特殊、更意识而且更慎重。作品中任务的独白带来没有作者对人物的描写或评价也会使作者理解该人物的内面心态的效果。
第二个关注点是“人物之间的对话体”。游记体小说的内容限制于游者的眼目,所以常采用对话叙述方式来进行。古代小说也常用了对话方式,但是该用途一般是描述人物动作或者陈述事件过程的。但是游记体小说中的对话包括人物的性格及思想等。
三、时间观念的变化
清末民初游记体小说的时间不是为故事的开展被创造的固定性时间,而是随人物移动而变的流动性时间。再说,清末民初游记体小说的时间是未完成的时间。
这样的时间观念变化的理由基于当时独特的社会文化背景。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是“社会进化论(social evolutionism)”。斯宾塞(H.Spencer)的社会进化论是“自然选择和遗传等生物学概念用于社会学研究,进而解释社会变迁的一种社会学理论”。该理论引起当代知识分子的时间观念的变化。他们越来越认为“今”不是与“古”对比的概念,而是发展中的“今”。游记式小说就是随着人物的脚步与眼睛移动展开的,所以比较自然地实现该样的时间观念。
四、叙事者的人物化
清末民初小说家为将更有真实感的当时社会状况描写出来,借用游记形式。游记式小说大致采用纪录作品的话者以游人的身份旅游四处各地时看而听到的见闻的方式。采用这样的方法,即使该内容是想象中的旅行,可以获得小说的真实感。
五、限制的叙事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象》的话者“我”叙述游览全国各地时,亲眼目睹及听到的社会的矛盾。作者吴趼人用第一人称叙事,如自己已经经历过的事情一样叙述,提高真实感。清末民初时期流动人口比较多:为避免战争而移居,为学习而留学,为赚钱而移动等等。这样的社会情况下,引游记的形式入小说更频繁。梁启超的《新中国未来记》第四回,黄克强和李去病在从留学地回来的路上,在属于俄罗斯的旅顺口和大连湾试图了解俄罗斯的内部情况。作者借他们的游历暴露洋人的横行、官僚社会的腐败和百姓的苦恼等。 还有在《大改革》的话者用话本小说里说书人的话法叙述关于一个朋友──沾染赌博、鸦片、女色等坏习气的故事。作品是以话者于他见面三次的内容为主构成的。通过与他的交流,话者亲眼目睹而亲自经验到该朋友开始染上恶习的原因和他说的改革的真相。这一点就是《大改革》的话者和话本小说的说书人的差异点。《特别菩萨》是在上海看到的太过分的崇拜佛像的目击之谈。从初到末,话者把亲眼目睹的真象用自己的声音一个一个说出来。《黑籍冤魂》以双层内容构成,其中外面的内容是话者我的见闻。禁烟报告会晚了以后,回路的路上,他见到一个鸦片中毒者。话者通过该人的死亡和他留下的自传经验到鸦片的有害多么深刻。《观活搬不到儿》也是话者我的见闻。他偶然目击一位没有四肢的中国人,沦落所谓活搬不倒儿,叫外国人圈弄的场面。 《平步青云》《彼何人斯》《暗中摸索》《南丰都阅兵记》《大跑马》《新论字》《警察之结果》等,其他游记式小说也都采用限制叙事。
参考文献:
[1]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
[2]吴趼人.中国近代小说大系[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1988.
[3]陈平原.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作者简介:
朴乘慧,女,韩国人,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现山东师范大学外聘教师,研究方向:元明清文学。
关键词:清末民初游记体小说;游记体小说;游记体;清末民初小说;游记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2-73-1
一、传统游记的叙事特征
清末民初游记体小说有如下特征。
第一, 有旅游者。游记是“描写旅行见闻的一种散文形式”。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的第一段点明了该文是他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时的观感。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没有明确提出谁是旅游的主体,但是描写的都是自己看到的景物或自己的感情,所以可以推测出这是范仲淹本人的见闻。
第二, 场景随游人的足迹与视线而变化。柳宗元在《小石潭记》描述的行路是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听到水声,再通过竹子林和一条道路,找到小石潭,然后赶感想小石潭的壮观。该叙事循序也一样。所以读者篇文章时,读者可以随着柳宗元的“足迹移动变化”想象小石潭的全景。而且这样的叙事法提高真实感和生动感。
第三,时空的限制性。游记是描写耳闻目睹的文章,所以其时间和空间自然限制于游人可以经验到的时间和空间。议论色彩比较强的:范仲淹《岳阳楼记》、王安石《游褒禅山记》;科学色彩比较强的:郦道元《三峡》;还有抒情色彩比较强的: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袁宏道的《满井游记》等,无论哪种特色的作品,都是在旅人游览的时间和地方体验到的。
二、 游记体小说的文体
游记体小说的文体中最要关注的是“独白体”。在《上海游骖录》中用辜望延的獨白把他的心理自然地表现出来。这样的独白法虽然早已产生,但是在清末民初小说中的独白法更特殊、更意识而且更慎重。作品中任务的独白带来没有作者对人物的描写或评价也会使作者理解该人物的内面心态的效果。
第二个关注点是“人物之间的对话体”。游记体小说的内容限制于游者的眼目,所以常采用对话叙述方式来进行。古代小说也常用了对话方式,但是该用途一般是描述人物动作或者陈述事件过程的。但是游记体小说中的对话包括人物的性格及思想等。
三、时间观念的变化
清末民初游记体小说的时间不是为故事的开展被创造的固定性时间,而是随人物移动而变的流动性时间。再说,清末民初游记体小说的时间是未完成的时间。
这样的时间观念变化的理由基于当时独特的社会文化背景。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是“社会进化论(social evolutionism)”。斯宾塞(H.Spencer)的社会进化论是“自然选择和遗传等生物学概念用于社会学研究,进而解释社会变迁的一种社会学理论”。该理论引起当代知识分子的时间观念的变化。他们越来越认为“今”不是与“古”对比的概念,而是发展中的“今”。游记式小说就是随着人物的脚步与眼睛移动展开的,所以比较自然地实现该样的时间观念。
四、叙事者的人物化
清末民初小说家为将更有真实感的当时社会状况描写出来,借用游记形式。游记式小说大致采用纪录作品的话者以游人的身份旅游四处各地时看而听到的见闻的方式。采用这样的方法,即使该内容是想象中的旅行,可以获得小说的真实感。
五、限制的叙事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象》的话者“我”叙述游览全国各地时,亲眼目睹及听到的社会的矛盾。作者吴趼人用第一人称叙事,如自己已经经历过的事情一样叙述,提高真实感。清末民初时期流动人口比较多:为避免战争而移居,为学习而留学,为赚钱而移动等等。这样的社会情况下,引游记的形式入小说更频繁。梁启超的《新中国未来记》第四回,黄克强和李去病在从留学地回来的路上,在属于俄罗斯的旅顺口和大连湾试图了解俄罗斯的内部情况。作者借他们的游历暴露洋人的横行、官僚社会的腐败和百姓的苦恼等。 还有在《大改革》的话者用话本小说里说书人的话法叙述关于一个朋友──沾染赌博、鸦片、女色等坏习气的故事。作品是以话者于他见面三次的内容为主构成的。通过与他的交流,话者亲眼目睹而亲自经验到该朋友开始染上恶习的原因和他说的改革的真相。这一点就是《大改革》的话者和话本小说的说书人的差异点。《特别菩萨》是在上海看到的太过分的崇拜佛像的目击之谈。从初到末,话者把亲眼目睹的真象用自己的声音一个一个说出来。《黑籍冤魂》以双层内容构成,其中外面的内容是话者我的见闻。禁烟报告会晚了以后,回路的路上,他见到一个鸦片中毒者。话者通过该人的死亡和他留下的自传经验到鸦片的有害多么深刻。《观活搬不到儿》也是话者我的见闻。他偶然目击一位没有四肢的中国人,沦落所谓活搬不倒儿,叫外国人圈弄的场面。 《平步青云》《彼何人斯》《暗中摸索》《南丰都阅兵记》《大跑马》《新论字》《警察之结果》等,其他游记式小说也都采用限制叙事。
参考文献:
[1]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
[2]吴趼人.中国近代小说大系[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1988.
[3]陈平原.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作者简介:
朴乘慧,女,韩国人,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现山东师范大学外聘教师,研究方向:元明清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