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信息化建设需要不断完善推进策略,不断探索更适切的投入机制、管理方式和建设模式,在发展理念上寻求变革。以温州为例,从经费筹措、使用与管理三个方面,就如何破解基础教育信息化经费难题做初步探讨。
1 前言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已成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要求。近十年来,我国从中央到地方都出台了相关政策和措施,不断加大基础教育信息化投入。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监测数据统计,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在教育信息化方面的投入约2000多亿元,我国教育信息化在基础设施建设、现代远程教育、数字化资源体系、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教育信息化重大应用等方面,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对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但我们必须看到,这一投入总量是基于国家教育经费投入相对较低(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长期低于国内生产总值4%,世界平均水平为7%左右,其中发达国家达到9%左右,经济欠发达国家为4.1%)的大背景,而其中高等教育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即便如此,按照教育部发布的《2012年教育统计数据·各级各类学历教育学生情况》计算,2000多亿的经费投入相对于4亿多的在校生人数,生均教育信息化累计投入500元上下,实际投入并不算高。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确定了“教育信息化整体上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对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支撑与引领作用充分显现”的建设目标,却删除了征求意见稿中提出的“各级政府在教育经费中按不低于8%的比例列支教育信息化经费,保障教育信息化拥有持续、稳定的政府财政投入”的要求,一方面表明这一投入比例目前并未达到,另一方面说明这一目标在一定时期内全国整体上还难以达到,且面临着区域发展不均衡、农村和偏远地区学校存在接入困难,以及资源建设与硬件建设投入比例失调与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效率不高等问题。
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实践表明,建立一个稳定、持续、多渠道的投入保障机制是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根本保证和关键因素。温州作为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典型代表,坚持“建设硬件、强化培训、开发资源、服务教育”的工作方针,围绕“建网、建库、建队、建模”的工作目标,在经费投入保障和资金使用管理上下功夫,积极作为,迎难而上,坚持科学统筹,优化资金使用,形成了区域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温州版本”。
当然,仅就各地教育信息化建设模式(版本)来讲,并没有优劣之分,只是实施策略和具体措施上的不同。不可否认的是,教育信息化是一项“花钱”的工作,但信息化“花钱”也有好多学问,必须在不断拓宽资金投入渠道的基础上,合理安排投向,科学使用管理,做到开源与节流并举,投入与产出结合,探索区域教育信息化持续发展之路。以下以温州教育信息化工作为例,结合具体统计数据做简要分析,供交流探讨。
2 建设投入基本情况
经费投入逐年增加 温州是浙江省的教育大市。全市现有各级各类学校2687所,在校生145.4多万人,教职工11.9万人,教育人口占全省近五分之一。温州用占全省10%的财政性教育经费支撑着占全省20%人口的教育。温州教育信息化工作具有摊子大、起点低、底子薄的特点,特别是2007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温州经济不景气,政府财力尤为紧张,教育信息化工作面临严峻考验。如表1所示,根据《2013年度浙江省普通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统计分析》,截至2013年底,温州生均累计教育技术装备资产为2483.68元,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704.16元),居全省11个设区市的第7位,经费投入与教育信息化实际发展需求存在较大差距。
多年来,温州坚持财政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的投入机制,科学统筹,有效使用,确保了教育信息化基本经费投入,并显示出逐年增长的良好态势。2013年生均经费投入达到431.29元,相比2007年增加109.36元,高于全省平均投入(410.70元)。
温州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不断扩大,整体建设和综合服务水平基本保持在全省前列,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走向深入,为促进教育教学变革提供了有力的技术和服务支撑保障,为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推进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县域经费投入不均衡 虽然在全市加大教育信息化投入的大背景下,各县(市、区)经费投入普遍加大,各项教育技术装备指标持续提升。但由于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制约,温州市——11个县(市、区)中有六个省级欠发达县——区域、城乡、学校之间信息化发展不平衡问题较为突出,教育信息化累计投入和生均投入都有较大差距(详见表2)。以2013年为例,各县(市、区)生均教育信息化投入最高(瓯海区达到626.10元)和最低(鹿城区230.50元)相差近3倍,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不均衡。
经费投向不尽科学 温州教育信息化工作,除面临着基础建设提升、应用培训推广等新一轮投入需求增加外,由于投入总量不足影响在投向上仍然不尽科学合理。据统计,2013年全市普通中学校教育信息化投入用于硬件投资占78.56%,硬件维修占6.98%,软件购置占5.03%,入网费占4.24%,技术培训费用占2.92%,软件升级维护占2.27%。
而全市普通中小学在普及班级多媒体之后,2007年以前购置的多媒体设备占总量的25.38%,待报废计算机占10.62%,而且还将按年度大幅增加,老旧设备的维护更新压力巨大,严重制约了经费的投向和结构优化,影响了教育信息化建设进程和整体效益发挥。
未来发展面临巨大压力 近年来,以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超级计算、虚拟现实、网络制造与网络增值服务等产业突飞猛进。在新时期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大背景下,温州提出建设智慧教育城的目标任务。根据温州智慧教育城建设的总体思路,分近期(2016年)和远期(2020年)目标阶段,以数据汇聚共享和应用系统整合为核心,实现教育环境智能化、教育教学智慧化、教育科研和管理现代化。重点实施网络基础环境提升、智慧教育城云服务平台建设、智慧教育城应用推进等三大工程,涉及智慧校园和智慧教室等,面临新一轮建设投入巨大需求挑战。 3 破解经费保障难题基本做法
“筹好”经费,创新教育信息化投入机制
1)以政府投入为主,努力增强投入保障力。坚持以重大项目(工程)为统领,科学设置建设项目,积极争取政府财政投入。市本级财政按照年度计划足额安排资金投入,并把本级运行维护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通过部门预算中的专项安排、教育发展专项经费切块、教育附加费单列、基本建设中的智能化建设经费保障等方式予以保障。例如,2005—2007年实施完成的“139富民攻坚计划”教育资源共享工程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2008—2011年实施完成的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达标工程,还有2011年启动实施的数字化校园创建工程和民办中小学网络建设工程等,带动专项资金投入超过2亿元。同时做到提前、细化年度预算编制,比如借助国家网络与信息安全等项目申报设立网络硬件升级和信息安全运营维护经费,借助国家级课题《区域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实践与研究》申报设立课题研究专项经费等,确保每年有新项目,促使经费投入小步增加。
2)创新经费投入方式,加强财政经费配套。充分利用财政资金统筹安排、协调投入、规范管理的机制,将信息化部门安排的项目计划结合上级安排的项目打捆下达,使得从部门建设目标上升为市级建设目标,加大项目建设支持和保障力度。同时,采取以奖代补的方法,变财政全额投入为引导性投入,充分发挥财政投入的引导、示范、放大作用。比如,2012年市财政投入专项资金240万元,县(市、区)经费配套,拉动全市投入专项资金达2139.2万元,圆满完成了全市公办普通中小学多媒体班1:1配套建设工作。2013年将教育城域网覆盖全市所有中小学(含民办)和创建数字化校园50所纳入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教育重点建设项目,每年安排500万财政资金用于信息化建设,实现了全市中小学校教育城域网入网率达到100%,千兆入网率达到75.4%,超过省定70%的建设要求,数字化校园建设在原来年度计划创建目标40所的基础上实现了50所的突破,整体加快了创建进程。2014年,我们又将创建50所数字化校园和100个智慧教室等纳入“为民办实事”工程,分别争取市级财政预算投入增加500万和700万元,县(市、区)财政按比例配套,确保今年重点建设项目顺利完成。自2014年开始的未来6年,智慧教育城预计投入资金总额将达7个多亿,其中包括带动全市各县(市、区)增加的经费投入。
3)积极争取企业合作,实现经费多元投入。在推进以信息化为核心的教育手段现代化的过程中,离不开企业的大力支持。通过明确政府财政和学校教育信息化支出项目的资金投入机制和办法,大胆采取政企合作、校企合作、购买服务等模式,破解经费不足难题。在具体项目中通过“企业垫资建设,用户使用付费”的方式开展校园基础网络建设,建成温州市网络资源平台、市教育影院和中小学辅导网等。2011年,市教育局分别与中国移动温州分公司、中国电信温州分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市教育发展形势,就实施中小学校园数字化工程、温州教育网建设等开展深入合作。在学校信息化建设中,立足学校、师生和家长的需求,寻找优质企业,采取公益捐赠、购买服务、项目试点、免费试用等方式共赢合作,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密切家校沟通、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以及在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用好”经费,实现教育信息化工作跨越发展 经过多方努力,温州教育信息化经费投入总量不断增加,但面对全省设区市教育人口最多的现状,生均经费凸显不足,必须以“小投入”做“大文章”才能下好全市教育信息化跨越发展的“满盘棋”。
1)统一规划,集中财力推进建设。立足教育和技术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温州牢牢把握教育信息化发展动态趋势,坚持站在发展前沿看问题,制定总体规划,明确重点,明晰分步实施计划。例如,根据阶段重点,相继出台《温州市教育信息化发展行动计划(2004—2007)》《温州市教育信息化行动计划(2008—2010)》《温州市数字化校园建设工程实施方案》和《关于推进温州智慧教育城建设的实施意见》等,分别对全市未来5~10年的发展进行整体规划。督促指导各县(市、区)制订区域实施方案,整合项目资金,集中财力办大事,系统推进全市教育信息化建设。
2)项目推进,确保经费用到实处。以促进教育改革与课堂变革为目标,以促进信息化与教育教学融合应用为主线,以教育部和省教育厅工作要点或目标为重点,以创新技术新项目为突破,科学设置项目,所有投入都必须有项目配备细目,以项目推进实现整体建设阶段提升。十年来,温州先后实施城域网建设工程、校校通工程、省市两项“农远工程”、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达标工程、数字化校园创建工程等,使教育信息化工作在整体提升推进、特色创新发展。目前,全市创建完成市级数字化校园130余所,其中市级示范60所,省级创建校7所,国家级1所,充分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3)上下联动,区域推进信息化建设。区分市、县、校各自责任和投入内容,分级落实,科学推进,避免重复建设,盲目攀比,配而不用,高配低用等浪费现象的发生。比如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达标创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数字化校园创建等,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正在组织实施的温州智慧教育城项目建设,经过多次研讨论证,分县(市、区)制定《建设任务分解表》和《项目进度与经费安排表》,以明确目标,落实责任,强化预算,加压提速,确保各项建设任务顺利完成。
在具体工作中,我们坚持基础性和重大建设项目全市一体,统一实施;特色性和区域重大项目统筹协调、共同推进。例如,温州市制订了全市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专项方案,明确在教师培训专项经费或一般公用经费中的10%中支付,保证经费来源。在教育城域网建设、班级多媒体配备、民办中小学机房和网站建设中,我们采取区域架构、分级建设、整体推进的做法,建成覆盖全市、高速安全的教育城域网,实现资源整合与共享,减轻农村学校建网投资和技术压力,并为全市建设提升和应用系统整合运行奠定基础,节约后续改造升级成本。同时建设形成以“一网一院 专题网站”为核心的资源建设平台体系、以“精品课程 特色资源”为主体的资源开发体系和以“市、县、校”协同为机制的资源共享应用体系。 4)以考促建,建立健全考核机制。所有项目列入考核,建立项目投资效益评估机制,把经费投入情况、项目完成率情况等纳入评优评先和达标考核。将重点建设项目纳入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和“年度教育十大重点项目工程”,列入政府教育督导内容和教育科学和谐发展业绩考核指标。根据创建情况给以补助奖励,以奖代补,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管好”经费,促进项目资金使用管理规范化
1)以充分调研论证保障项目实施有效性。为确保“每一分钱用在刀刃”上,实行精细化管理,实行绩效评价。通过实地调研和充分论证,严格审核把关各个项目的设置,立项时做好可行性研究。预算下达到单位,科学合理组织项目实施,管好经费使用,在能用、好用、适用上下功夫。例如,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达标工程对提升全市教育信息化整体设水平具有重大意义,温州克服一切困难,全力推进,成为全省唯一全面完成达标创建的地市。数字化校园建设重在应用提升,我们采取了“全面推进,示范引领”的做法,确定到2015年创建100所的可行性目标,避免依靠硬性指标而盲目硬件投入,避免设备闲置而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2)以专业队伍支撑确保经费科学使用。温州分层次逐步建成了“市—县—校”三级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为核心的组织领导机制,以市、县(市、区)电教机构和学校技术骨干为核心的建设管理机构,以电教委员会、教育影像学会和网管协会为主体的应用研究队伍,并建立各级信息技术专家库、技术指导组等,形成了全方位、立体化的教育信息化建设管理和推进机制,统一思路,强化管理,提高了投入效益。在编制市级部门年度预算时,所有学校上报的信息化项目全部送市教育信息中心审核后与计财部门商定。审核包括内容和金额,保证投向合理,防止盲目浪费。为此,2013年市电教馆专门成立财务管理科,完善经费使用管理、财务监督等制度,强化重大项目经费全过程审计。2013年,完成30多个独立项目,2013年和2014年教育附加费信息化项目、2014年部门预算信息化项目等内容的审核,涉及金额超过1亿元。强化财务监督核算工作,不定期开展信息化项目检查,提高项目管理水平。
3)以精细化管理确保资金使用效益最大化。为克服投入不足的困难,坚持具体项目建设和设备采购一方购置,全市共享。从2010年,先后制定教育系统智能化项目审核流程、《温州市直学校信息化设备配置标准》,纳入市财政配置标准目录。2013年,全市性工程实施中,信息化设备统一集中采购,例如民办中小学多媒体班套比1:1项目、市局直属学校电脑打印机批量统一采购项目等,节余大量资金,同时提高设备使用管理维护等方面的便捷性。对市级财政投入的教育信息化项目实行“项目方案前期的审查论证、实施过程的调查跟踪、完工使用的验收反馈”,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并对50万以上的信息化项目实行绩效评价。以绩效评价为抓手,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最大化,得到财政部门的好评。
4 结语
温州教育信息化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经费投入和实际建设水平与先进地区相比,与国家和省有关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温州将认真总结,不断探索,借鉴成熟做法和先进经验,完善推进举措,大力推进温州教育信息化工作,为温州教育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是推动经济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教育信息化作为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随着教育改革深入推进,教育变革的趋势指向教育的全面信息化,教育信息化工作进入建设和发展的关键期。要通过建立健全投入和管理机制,确保基础教育信息化经费保障和高效科学使用,推进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1 前言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已成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要求。近十年来,我国从中央到地方都出台了相关政策和措施,不断加大基础教育信息化投入。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监测数据统计,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在教育信息化方面的投入约2000多亿元,我国教育信息化在基础设施建设、现代远程教育、数字化资源体系、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教育信息化重大应用等方面,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对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但我们必须看到,这一投入总量是基于国家教育经费投入相对较低(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长期低于国内生产总值4%,世界平均水平为7%左右,其中发达国家达到9%左右,经济欠发达国家为4.1%)的大背景,而其中高等教育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即便如此,按照教育部发布的《2012年教育统计数据·各级各类学历教育学生情况》计算,2000多亿的经费投入相对于4亿多的在校生人数,生均教育信息化累计投入500元上下,实际投入并不算高。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确定了“教育信息化整体上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对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支撑与引领作用充分显现”的建设目标,却删除了征求意见稿中提出的“各级政府在教育经费中按不低于8%的比例列支教育信息化经费,保障教育信息化拥有持续、稳定的政府财政投入”的要求,一方面表明这一投入比例目前并未达到,另一方面说明这一目标在一定时期内全国整体上还难以达到,且面临着区域发展不均衡、农村和偏远地区学校存在接入困难,以及资源建设与硬件建设投入比例失调与信息技术教育应用效率不高等问题。
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实践表明,建立一个稳定、持续、多渠道的投入保障机制是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根本保证和关键因素。温州作为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典型代表,坚持“建设硬件、强化培训、开发资源、服务教育”的工作方针,围绕“建网、建库、建队、建模”的工作目标,在经费投入保障和资金使用管理上下功夫,积极作为,迎难而上,坚持科学统筹,优化资金使用,形成了区域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温州版本”。
当然,仅就各地教育信息化建设模式(版本)来讲,并没有优劣之分,只是实施策略和具体措施上的不同。不可否认的是,教育信息化是一项“花钱”的工作,但信息化“花钱”也有好多学问,必须在不断拓宽资金投入渠道的基础上,合理安排投向,科学使用管理,做到开源与节流并举,投入与产出结合,探索区域教育信息化持续发展之路。以下以温州教育信息化工作为例,结合具体统计数据做简要分析,供交流探讨。
2 建设投入基本情况
经费投入逐年增加 温州是浙江省的教育大市。全市现有各级各类学校2687所,在校生145.4多万人,教职工11.9万人,教育人口占全省近五分之一。温州用占全省10%的财政性教育经费支撑着占全省20%人口的教育。温州教育信息化工作具有摊子大、起点低、底子薄的特点,特别是2007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温州经济不景气,政府财力尤为紧张,教育信息化工作面临严峻考验。如表1所示,根据《2013年度浙江省普通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统计分析》,截至2013年底,温州生均累计教育技术装备资产为2483.68元,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704.16元),居全省11个设区市的第7位,经费投入与教育信息化实际发展需求存在较大差距。
多年来,温州坚持财政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的投入机制,科学统筹,有效使用,确保了教育信息化基本经费投入,并显示出逐年增长的良好态势。2013年生均经费投入达到431.29元,相比2007年增加109.36元,高于全省平均投入(410.70元)。
温州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不断扩大,整体建设和综合服务水平基本保持在全省前列,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走向深入,为促进教育教学变革提供了有力的技术和服务支撑保障,为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推进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县域经费投入不均衡 虽然在全市加大教育信息化投入的大背景下,各县(市、区)经费投入普遍加大,各项教育技术装备指标持续提升。但由于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制约,温州市——11个县(市、区)中有六个省级欠发达县——区域、城乡、学校之间信息化发展不平衡问题较为突出,教育信息化累计投入和生均投入都有较大差距(详见表2)。以2013年为例,各县(市、区)生均教育信息化投入最高(瓯海区达到626.10元)和最低(鹿城区230.50元)相差近3倍,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不均衡。
经费投向不尽科学 温州教育信息化工作,除面临着基础建设提升、应用培训推广等新一轮投入需求增加外,由于投入总量不足影响在投向上仍然不尽科学合理。据统计,2013年全市普通中学校教育信息化投入用于硬件投资占78.56%,硬件维修占6.98%,软件购置占5.03%,入网费占4.24%,技术培训费用占2.92%,软件升级维护占2.27%。
而全市普通中小学在普及班级多媒体之后,2007年以前购置的多媒体设备占总量的25.38%,待报废计算机占10.62%,而且还将按年度大幅增加,老旧设备的维护更新压力巨大,严重制约了经费的投向和结构优化,影响了教育信息化建设进程和整体效益发挥。
未来发展面临巨大压力 近年来,以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超级计算、虚拟现实、网络制造与网络增值服务等产业突飞猛进。在新时期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大背景下,温州提出建设智慧教育城的目标任务。根据温州智慧教育城建设的总体思路,分近期(2016年)和远期(2020年)目标阶段,以数据汇聚共享和应用系统整合为核心,实现教育环境智能化、教育教学智慧化、教育科研和管理现代化。重点实施网络基础环境提升、智慧教育城云服务平台建设、智慧教育城应用推进等三大工程,涉及智慧校园和智慧教室等,面临新一轮建设投入巨大需求挑战。 3 破解经费保障难题基本做法
“筹好”经费,创新教育信息化投入机制
1)以政府投入为主,努力增强投入保障力。坚持以重大项目(工程)为统领,科学设置建设项目,积极争取政府财政投入。市本级财政按照年度计划足额安排资金投入,并把本级运行维护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通过部门预算中的专项安排、教育发展专项经费切块、教育附加费单列、基本建设中的智能化建设经费保障等方式予以保障。例如,2005—2007年实施完成的“139富民攻坚计划”教育资源共享工程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2008—2011年实施完成的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达标工程,还有2011年启动实施的数字化校园创建工程和民办中小学网络建设工程等,带动专项资金投入超过2亿元。同时做到提前、细化年度预算编制,比如借助国家网络与信息安全等项目申报设立网络硬件升级和信息安全运营维护经费,借助国家级课题《区域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实践与研究》申报设立课题研究专项经费等,确保每年有新项目,促使经费投入小步增加。
2)创新经费投入方式,加强财政经费配套。充分利用财政资金统筹安排、协调投入、规范管理的机制,将信息化部门安排的项目计划结合上级安排的项目打捆下达,使得从部门建设目标上升为市级建设目标,加大项目建设支持和保障力度。同时,采取以奖代补的方法,变财政全额投入为引导性投入,充分发挥财政投入的引导、示范、放大作用。比如,2012年市财政投入专项资金240万元,县(市、区)经费配套,拉动全市投入专项资金达2139.2万元,圆满完成了全市公办普通中小学多媒体班1:1配套建设工作。2013年将教育城域网覆盖全市所有中小学(含民办)和创建数字化校园50所纳入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教育重点建设项目,每年安排500万财政资金用于信息化建设,实现了全市中小学校教育城域网入网率达到100%,千兆入网率达到75.4%,超过省定70%的建设要求,数字化校园建设在原来年度计划创建目标40所的基础上实现了50所的突破,整体加快了创建进程。2014年,我们又将创建50所数字化校园和100个智慧教室等纳入“为民办实事”工程,分别争取市级财政预算投入增加500万和700万元,县(市、区)财政按比例配套,确保今年重点建设项目顺利完成。自2014年开始的未来6年,智慧教育城预计投入资金总额将达7个多亿,其中包括带动全市各县(市、区)增加的经费投入。
3)积极争取企业合作,实现经费多元投入。在推进以信息化为核心的教育手段现代化的过程中,离不开企业的大力支持。通过明确政府财政和学校教育信息化支出项目的资金投入机制和办法,大胆采取政企合作、校企合作、购买服务等模式,破解经费不足难题。在具体项目中通过“企业垫资建设,用户使用付费”的方式开展校园基础网络建设,建成温州市网络资源平台、市教育影院和中小学辅导网等。2011年,市教育局分别与中国移动温州分公司、中国电信温州分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市教育发展形势,就实施中小学校园数字化工程、温州教育网建设等开展深入合作。在学校信息化建设中,立足学校、师生和家长的需求,寻找优质企业,采取公益捐赠、购买服务、项目试点、免费试用等方式共赢合作,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密切家校沟通、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以及在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用好”经费,实现教育信息化工作跨越发展 经过多方努力,温州教育信息化经费投入总量不断增加,但面对全省设区市教育人口最多的现状,生均经费凸显不足,必须以“小投入”做“大文章”才能下好全市教育信息化跨越发展的“满盘棋”。
1)统一规划,集中财力推进建设。立足教育和技术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温州牢牢把握教育信息化发展动态趋势,坚持站在发展前沿看问题,制定总体规划,明确重点,明晰分步实施计划。例如,根据阶段重点,相继出台《温州市教育信息化发展行动计划(2004—2007)》《温州市教育信息化行动计划(2008—2010)》《温州市数字化校园建设工程实施方案》和《关于推进温州智慧教育城建设的实施意见》等,分别对全市未来5~10年的发展进行整体规划。督促指导各县(市、区)制订区域实施方案,整合项目资金,集中财力办大事,系统推进全市教育信息化建设。
2)项目推进,确保经费用到实处。以促进教育改革与课堂变革为目标,以促进信息化与教育教学融合应用为主线,以教育部和省教育厅工作要点或目标为重点,以创新技术新项目为突破,科学设置项目,所有投入都必须有项目配备细目,以项目推进实现整体建设阶段提升。十年来,温州先后实施城域网建设工程、校校通工程、省市两项“农远工程”、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达标工程、数字化校园创建工程等,使教育信息化工作在整体提升推进、特色创新发展。目前,全市创建完成市级数字化校园130余所,其中市级示范60所,省级创建校7所,国家级1所,充分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3)上下联动,区域推进信息化建设。区分市、县、校各自责任和投入内容,分级落实,科学推进,避免重复建设,盲目攀比,配而不用,高配低用等浪费现象的发生。比如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达标创建、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数字化校园创建等,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正在组织实施的温州智慧教育城项目建设,经过多次研讨论证,分县(市、区)制定《建设任务分解表》和《项目进度与经费安排表》,以明确目标,落实责任,强化预算,加压提速,确保各项建设任务顺利完成。
在具体工作中,我们坚持基础性和重大建设项目全市一体,统一实施;特色性和区域重大项目统筹协调、共同推进。例如,温州市制订了全市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专项方案,明确在教师培训专项经费或一般公用经费中的10%中支付,保证经费来源。在教育城域网建设、班级多媒体配备、民办中小学机房和网站建设中,我们采取区域架构、分级建设、整体推进的做法,建成覆盖全市、高速安全的教育城域网,实现资源整合与共享,减轻农村学校建网投资和技术压力,并为全市建设提升和应用系统整合运行奠定基础,节约后续改造升级成本。同时建设形成以“一网一院 专题网站”为核心的资源建设平台体系、以“精品课程 特色资源”为主体的资源开发体系和以“市、县、校”协同为机制的资源共享应用体系。 4)以考促建,建立健全考核机制。所有项目列入考核,建立项目投资效益评估机制,把经费投入情况、项目完成率情况等纳入评优评先和达标考核。将重点建设项目纳入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和“年度教育十大重点项目工程”,列入政府教育督导内容和教育科学和谐发展业绩考核指标。根据创建情况给以补助奖励,以奖代补,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管好”经费,促进项目资金使用管理规范化
1)以充分调研论证保障项目实施有效性。为确保“每一分钱用在刀刃”上,实行精细化管理,实行绩效评价。通过实地调研和充分论证,严格审核把关各个项目的设置,立项时做好可行性研究。预算下达到单位,科学合理组织项目实施,管好经费使用,在能用、好用、适用上下功夫。例如,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达标工程对提升全市教育信息化整体设水平具有重大意义,温州克服一切困难,全力推进,成为全省唯一全面完成达标创建的地市。数字化校园建设重在应用提升,我们采取了“全面推进,示范引领”的做法,确定到2015年创建100所的可行性目标,避免依靠硬性指标而盲目硬件投入,避免设备闲置而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2)以专业队伍支撑确保经费科学使用。温州分层次逐步建成了“市—县—校”三级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为核心的组织领导机制,以市、县(市、区)电教机构和学校技术骨干为核心的建设管理机构,以电教委员会、教育影像学会和网管协会为主体的应用研究队伍,并建立各级信息技术专家库、技术指导组等,形成了全方位、立体化的教育信息化建设管理和推进机制,统一思路,强化管理,提高了投入效益。在编制市级部门年度预算时,所有学校上报的信息化项目全部送市教育信息中心审核后与计财部门商定。审核包括内容和金额,保证投向合理,防止盲目浪费。为此,2013年市电教馆专门成立财务管理科,完善经费使用管理、财务监督等制度,强化重大项目经费全过程审计。2013年,完成30多个独立项目,2013年和2014年教育附加费信息化项目、2014年部门预算信息化项目等内容的审核,涉及金额超过1亿元。强化财务监督核算工作,不定期开展信息化项目检查,提高项目管理水平。
3)以精细化管理确保资金使用效益最大化。为克服投入不足的困难,坚持具体项目建设和设备采购一方购置,全市共享。从2010年,先后制定教育系统智能化项目审核流程、《温州市直学校信息化设备配置标准》,纳入市财政配置标准目录。2013年,全市性工程实施中,信息化设备统一集中采购,例如民办中小学多媒体班套比1:1项目、市局直属学校电脑打印机批量统一采购项目等,节余大量资金,同时提高设备使用管理维护等方面的便捷性。对市级财政投入的教育信息化项目实行“项目方案前期的审查论证、实施过程的调查跟踪、完工使用的验收反馈”,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并对50万以上的信息化项目实行绩效评价。以绩效评价为抓手,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最大化,得到财政部门的好评。
4 结语
温州教育信息化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经费投入和实际建设水平与先进地区相比,与国家和省有关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温州将认真总结,不断探索,借鉴成熟做法和先进经验,完善推进举措,大力推进温州教育信息化工作,为温州教育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是推动经济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教育信息化作为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随着教育改革深入推进,教育变革的趋势指向教育的全面信息化,教育信息化工作进入建设和发展的关键期。要通过建立健全投入和管理机制,确保基础教育信息化经费保障和高效科学使用,推进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