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别人家的孩子”虽不是以个例存在的,但在很多家庭中,对很多孩子来说,都是一座高不可攀的山峰。不管他們如何努力,家长们都能为他们寻找到另一座高峰——“别人家的孩子”。渐渐地,“别人家的孩子”成了家长和孩子之间沟通的沟堑。其实,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与“别人家的孩子”片面地进行比较,并不能引领孩子向上,反而会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别人家的孩子”的无处不在,也造成了家长和孩子之间冲突不断。那么,作为班主任,应该如何引导和帮助家长共同关注、关心学生的全面成长呢?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多的老师和家长都以讲道理的方式单方面强制学生遵循他们的想法,而学生又不愿意与老师和家长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从而导致学生与老师、家长之间的隔阂越来越大。因此,在我的班级里,我会通过师生交流本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帮助学生走出迷茫,更好地成长。
有一次,我在小堃的师生交流本上读道:“我妈妈总喜欢把我和别人进行比较。我上次获得了奖状,她却认为奖状不是我努力得到的,而是老师照顾我才给我的,这使我心里很不舒服。老师,为什么我在妈妈眼中就是这么不好呢?”小堃在交流本中的话让我意识到,小堃妈妈为小堃设置了明显高于小堃真实水平的要求,不管小堃如何努力,都无法得到妈妈的认可,妈妈甚至还会拿一些她目前无法企及的对象与她比较,让她倍感压力。
这时候的小堃急需疏导。于是,我在交流本中回复:奖状是你通过努力获得的。你妈妈这样说是因为她对你的要求很高,以至于没有看到你现在的努力。你需要得到老师怎样的帮助?
小堃并没有回复,我想她可能不知道是否需要我的参与。如果我强行参与,可能会让事情复杂化。于是,我继续静静“听”着小堃的心理需求。在接下来一段时间的师生交流本中,我陆续收到了小堃的倾诉,比如,妈妈不听自己的意见,不让她报国画班,而报了她不喜欢的奥数班;妈妈没有遵守承诺带自己外出游玩;妈妈总是拿她和小龙比成绩。这些事情不大,本可以通过沟通解决,然而却因前期的隔阂让小堃和妈妈的矛盾越来越大,使得她们之间的沟通也越来越少。
我意识到,必须要让小堃妈妈认识到自己的教育方式让小堃产生了极大的反感,才能疏通小堃和妈妈之间的隔阂。我邀请小堃妈妈来到学校,并试探性地询问:“你有没有发现小堃最近有什么变化?”
小堃妈妈点点头说:“小堃最近变化很大,不愿意和我说话。每每多说几句,我们就会吵架,我也不知道和她怎么沟通。”
我意识到小堃妈妈也发现了问题的所在。于是,我把小堃在“师生交流本”中对我倾诉的内容拿给小堃妈妈看。小堃妈妈看了后,有些不好意思,又有些恼火地说:“我这都是为了她好,没想到小堃心里是这样想的,平时还都不和我说。”这时候的小堃妈妈仍然认为自己的做法没错,把问题归结为孩子的不配合。
看到小堃妈妈的反应,我笑着说:“父母对于孩子的爱是无私的,但父母总会以为孩子设计好人生为理由给孩子讲许多大道理。我相信家长的出发点都是为孩子好,而他们总是无法领情,我想最大的原因是父母没有了解孩子真正需要什么,以及他们能做到什么,而孩子最讨厌的正是父母拿自己和别人比较,这样做甚至会让他们反感。”
小堃妈妈赞同地点点头,不过仍然说出了自己的看法:“我们也是这样被比较着过来的,所以也是希望给她寻找一个目标,让她有进步的动力。”听了小堃妈妈的话,我让她先站在小堃的位置上去理清比较的害处,并结合自己的体会与小堃妈妈分析道:“是啊,我们也经常被拿来做比较,那么,你喜欢被比较吗?”这时候小堃妈妈默不作声,似乎也有感触。我继续说:“我们采用比较的方法是因为想让孩子做得更好。我之前带班,看着别的班级做得那么好,而我们班却没做好,也喜欢拿别的班级做比较,让孩子们去发现自己的不足,促使他们做得更好。但是,我慢慢发现,总是用孩子们的不足去和别人的优势做比较,一旦他们觉得比不上时,就会采取‘破罐子破摔’的态度。这样的方式很难让孩子们真正意识到自己的不足,甚至会引发孩子们的厌恶情绪。后来,我就和孩子们一起分析问题,指导他们改进自身的不足。慢慢地,他们做得越来越好了。”
小堃妈妈也意识到自己的方式不对,理解了这段时间以来小堃的心情,也认可了我的观点。接着,我帮助小堃妈妈了解小堃:“小堃在我们班里属于个性要强的孩子,她很有自己的主见,也会坚持自己认为对的事情,这样的个性,用别人家的孩子来刺激,只能引发孩子更大的逆反心理。”小堃妈妈点点头说:“回去我会和小堃好好沟通,多听听孩子的想法。”我也给出了自己的建议:首先,和孩子的过去比。比如拿小堃这一次表现和上一次做比较,即使退步了,也要和孩子分析原因,不要斥责。其次,要多表扬。小堃表现好时,多鼓励可以让孩子有继续上进的动力。在鼓励时,既要具体肯定,又不要过于夸张。最后,还要善于发现小堃独特的能力和特点,给予其适宜的表扬和肯定。小堃在写作方面有比别人更好的潜能,顺应孩子的潜力发展,小堃的学习欲望会更高,比起之前的强迫,小堃会更容易去接受这样的方法。
交谈后,我仍然会关注小堃的交流本,看着小堃记录关于妈妈的变化。小堃的妈妈只要和孩子有矛盾,也都会和我进行沟通。渐渐地,两人的关系不再那么剑拔弩张,她们更多的是去沟通,了解对方心里的想法,多一分理解,也就多一分和谐。我也会和小堃妈妈及时进行沟通,和她分享小堃在学校里的变化,让她看到,原来小堃是那么优秀。现在小堃比以往开朗许多,这是家庭环境给予小堃的变化。看到家长的改变让小堃慢慢有了新的变化,我很欣慰。小堃妈妈在后来曾给我发过短信:“原来,并不是只有拿孩子和别人比才能让孩子学会上进,只要寻找到适合孩子的方法,就能去改变孩子。谢谢李老师!”
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我们经常用比较的方式期望改变孩子的成长轨迹。而家长用“别人家的孩子”来要求自己家的孩子,导致家长过分关注自己的孩子某个方面的不足而引发急切、焦虑心理。然而,这时候,不管是老师还是家长,往往忽视了孩子个体的优势。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有向上的心理,他们需要我们更多的鼓励和帮助,让他们有足够的勇气去战胜不足。因此,面对学生的不足,家长不要操之过急,要站在孩子的立场,爱护、体谅孩子,和他们平等地沟通,这样才能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多的老师和家长都以讲道理的方式单方面强制学生遵循他们的想法,而学生又不愿意与老师和家长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从而导致学生与老师、家长之间的隔阂越来越大。因此,在我的班级里,我会通过师生交流本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帮助学生走出迷茫,更好地成长。
有一次,我在小堃的师生交流本上读道:“我妈妈总喜欢把我和别人进行比较。我上次获得了奖状,她却认为奖状不是我努力得到的,而是老师照顾我才给我的,这使我心里很不舒服。老师,为什么我在妈妈眼中就是这么不好呢?”小堃在交流本中的话让我意识到,小堃妈妈为小堃设置了明显高于小堃真实水平的要求,不管小堃如何努力,都无法得到妈妈的认可,妈妈甚至还会拿一些她目前无法企及的对象与她比较,让她倍感压力。
这时候的小堃急需疏导。于是,我在交流本中回复:奖状是你通过努力获得的。你妈妈这样说是因为她对你的要求很高,以至于没有看到你现在的努力。你需要得到老师怎样的帮助?
小堃并没有回复,我想她可能不知道是否需要我的参与。如果我强行参与,可能会让事情复杂化。于是,我继续静静“听”着小堃的心理需求。在接下来一段时间的师生交流本中,我陆续收到了小堃的倾诉,比如,妈妈不听自己的意见,不让她报国画班,而报了她不喜欢的奥数班;妈妈没有遵守承诺带自己外出游玩;妈妈总是拿她和小龙比成绩。这些事情不大,本可以通过沟通解决,然而却因前期的隔阂让小堃和妈妈的矛盾越来越大,使得她们之间的沟通也越来越少。
我意识到,必须要让小堃妈妈认识到自己的教育方式让小堃产生了极大的反感,才能疏通小堃和妈妈之间的隔阂。我邀请小堃妈妈来到学校,并试探性地询问:“你有没有发现小堃最近有什么变化?”
小堃妈妈点点头说:“小堃最近变化很大,不愿意和我说话。每每多说几句,我们就会吵架,我也不知道和她怎么沟通。”
我意识到小堃妈妈也发现了问题的所在。于是,我把小堃在“师生交流本”中对我倾诉的内容拿给小堃妈妈看。小堃妈妈看了后,有些不好意思,又有些恼火地说:“我这都是为了她好,没想到小堃心里是这样想的,平时还都不和我说。”这时候的小堃妈妈仍然认为自己的做法没错,把问题归结为孩子的不配合。
看到小堃妈妈的反应,我笑着说:“父母对于孩子的爱是无私的,但父母总会以为孩子设计好人生为理由给孩子讲许多大道理。我相信家长的出发点都是为孩子好,而他们总是无法领情,我想最大的原因是父母没有了解孩子真正需要什么,以及他们能做到什么,而孩子最讨厌的正是父母拿自己和别人比较,这样做甚至会让他们反感。”
小堃妈妈赞同地点点头,不过仍然说出了自己的看法:“我们也是这样被比较着过来的,所以也是希望给她寻找一个目标,让她有进步的动力。”听了小堃妈妈的话,我让她先站在小堃的位置上去理清比较的害处,并结合自己的体会与小堃妈妈分析道:“是啊,我们也经常被拿来做比较,那么,你喜欢被比较吗?”这时候小堃妈妈默不作声,似乎也有感触。我继续说:“我们采用比较的方法是因为想让孩子做得更好。我之前带班,看着别的班级做得那么好,而我们班却没做好,也喜欢拿别的班级做比较,让孩子们去发现自己的不足,促使他们做得更好。但是,我慢慢发现,总是用孩子们的不足去和别人的优势做比较,一旦他们觉得比不上时,就会采取‘破罐子破摔’的态度。这样的方式很难让孩子们真正意识到自己的不足,甚至会引发孩子们的厌恶情绪。后来,我就和孩子们一起分析问题,指导他们改进自身的不足。慢慢地,他们做得越来越好了。”
小堃妈妈也意识到自己的方式不对,理解了这段时间以来小堃的心情,也认可了我的观点。接着,我帮助小堃妈妈了解小堃:“小堃在我们班里属于个性要强的孩子,她很有自己的主见,也会坚持自己认为对的事情,这样的个性,用别人家的孩子来刺激,只能引发孩子更大的逆反心理。”小堃妈妈点点头说:“回去我会和小堃好好沟通,多听听孩子的想法。”我也给出了自己的建议:首先,和孩子的过去比。比如拿小堃这一次表现和上一次做比较,即使退步了,也要和孩子分析原因,不要斥责。其次,要多表扬。小堃表现好时,多鼓励可以让孩子有继续上进的动力。在鼓励时,既要具体肯定,又不要过于夸张。最后,还要善于发现小堃独特的能力和特点,给予其适宜的表扬和肯定。小堃在写作方面有比别人更好的潜能,顺应孩子的潜力发展,小堃的学习欲望会更高,比起之前的强迫,小堃会更容易去接受这样的方法。
交谈后,我仍然会关注小堃的交流本,看着小堃记录关于妈妈的变化。小堃的妈妈只要和孩子有矛盾,也都会和我进行沟通。渐渐地,两人的关系不再那么剑拔弩张,她们更多的是去沟通,了解对方心里的想法,多一分理解,也就多一分和谐。我也会和小堃妈妈及时进行沟通,和她分享小堃在学校里的变化,让她看到,原来小堃是那么优秀。现在小堃比以往开朗许多,这是家庭环境给予小堃的变化。看到家长的改变让小堃慢慢有了新的变化,我很欣慰。小堃妈妈在后来曾给我发过短信:“原来,并不是只有拿孩子和别人比才能让孩子学会上进,只要寻找到适合孩子的方法,就能去改变孩子。谢谢李老师!”
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我们经常用比较的方式期望改变孩子的成长轨迹。而家长用“别人家的孩子”来要求自己家的孩子,导致家长过分关注自己的孩子某个方面的不足而引发急切、焦虑心理。然而,这时候,不管是老师还是家长,往往忽视了孩子个体的优势。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有向上的心理,他们需要我们更多的鼓励和帮助,让他们有足够的勇气去战胜不足。因此,面对学生的不足,家长不要操之过急,要站在孩子的立场,爱护、体谅孩子,和他们平等地沟通,这样才能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