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重阳节,浓浓敬老情

来源 :青春期健康·人口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n65432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重阳在民众生活中成为夏冬交接的时间界标。如果说上巳、寒食是人们渡过漫长冬季后出室畅游的春节,那么重阳大约是在秋寒新至、人民即将隐居时的具有仪式意义的秋游,所以民俗有上巳“踏青”,重阳“辞青”。重阳,也是一个老人的节日,敬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重阳节之际,祝天下所有老人健康长寿,平安幸福!
  重阳节的起源
  重阳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
  自汉代起,有了重阳节求寿之俗。这是受古代巫师(后为道士)追求长生,采集药物服用的影响。同时还有大型饮宴活动,是由先秦时庆丰收之宴饮发展而来的。《荆楚岁时记》云:“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由此,求长寿及宴饮,构成了重阳节的基础。
  重阳节起源的另一种说法,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仪式。作为古代季节星宿标志的“大火”,在秋季九月隐退,大火星的退隐,不仅使一向以大火星为季节生产与季节生活标识的古人失去了时间的坐标,同时使将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产生莫名的恐惧,火神的休眠意味着漫漫长冬的到来,因此,人们要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至今我们还可以从后世的重阳节仪式中寻找到一些这方面的古俗遗痕。如江南部分地区有重阳祭灶的习俗,灶便是家居的火神。
  登高饮酒插茱萸
  随着人们谋生技术的进步,人们对时间有了新的认识,“火历”让位于一般历法。九月祭火的仪式衰亡,但人们对九月因阳气的衰减而引起的自然气候变化仍然有着特殊的感受,因此登高避忌的古俗依旧传承。
  重阳在民众生活中成为夏冬交接的时间界标。
  如果说上巳、寒食是人们渡过漫长冬季后出室畅游的春节,那么重阳大约是在秋寒新至、人们即将隐居时的具有仪式意义的秋游,所以民俗有上巳“踏青”,重阳“辞青”。重阳节俗就围绕着人们的这一时节感受展开。
  重阳节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重阳节”名称见于记载是在三国时代曹丕的《九日与钟繇书》。魏晋时期有了赏菊、饮酒的习俗。唐朝时,重阳节才被定为正式节日。从此以后,宫廷、民间一起庆祝重阳节,并且在节日期间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到了明代,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庆祝,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到了清代,这种风俗依旧盛行。
  重阳节有很多民俗活动。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唐诗宋词中亦有不少贺重阳和咏菊的诗词佳作。
  重阳节首先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与登高相联系的有吃重阳糕的风俗。高和糕谐音,作为节日食品,最早是庆祝秋粮丰收、喜尝新粮的用意,之后民间才有了登高吃糕,取“步步登高”的吉祥之意。
  重阳历来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农历九月俗称菊月,节日举办菊花大会,倾城的人潮赴会赏菊。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在汉族古俗中,菊花则象征着长寿。
  佩茱萸。古代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茱萸入药,可制酒养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茱萸香味浓,有驱虫祛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民间认为九月九日也是逢凶之日,多灾多难,所以在重阳节人们喜欢佩带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还被人们称为“辟邪翁”。
  民俗传说
  重阳,世人要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此俗来源传说是这样的:相传在东汉时期,河南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侵害。一场瘟疫夺走了青年桓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点儿丧了命。病愈之后,他辞别了心爱的妻子和父老乡亲,决心出去访仙学艺,为民除掉瘟魔。
  桓景四处访师寻道,访遍各地的名山高士,终于打听到在东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山上有一个法力无边的仙长,桓景不畏艰险和路途的遥远,在仙鹤的指引下,终于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了那个有着神奇法力的仙长,仙长为他的精神所感动,收留了桓景,并且教给他降妖剑术,还赠他一把降妖宝剑。桓景废寝忘食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艺。
  这一天仙长把桓景叫到跟前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仙长送给他一包茱萸叶,一壶菊花酒,并且密授辟邪用法,让他骑着仙鹤赶回家去。
  桓景回到家乡,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备。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冲出汝河,但是瘟魔刚扑到山下,突然闻到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便戛然止步,脸色突变,这时桓景手持降妖宝剑追下山来,几个回合就把瘟魔刺死剑下,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后来人们就把重阳节登高的风俗看作是免灾避祸的活动。
  另外,在中原人的传统观念中,双九还是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意思。
  各地独特的过节形式
  重阳节在陕北正值收割的季节,有首歌唱道:“九月里九重阳,收呀么收秋忙。谷子呀,糜子呀,上呀么上了场。”陕北过重阳在晚上,白天是一整天的收割、打场。晚上月上树梢,人们喜爱享用荞面熬羊肉,待吃过晚饭后,人们三三两两地走出家门,爬上附近山头,点上火光,谈天说地,待鸡叫才回家。夜里登山,许多人都摘几把野菊花,回家插在女儿的头上,以之辟邪。
  在福建莆仙,人们沿袭旧俗,要蒸九层的重阳米果,我国古代就有重阳“食饵”之俗,“饵”即今之糕点、米果之类。宋代《玉烛宝典》云:“九日食饵,饮菊花酒者,其时黍、秫并收,以因粘米嘉味触类尝新,遂成积习。”   清初莆仙诗人宋祖谦《闽酒曲》曰:“惊闻佳节近重阳,纤手携篮拾野香。玉杵捣成绿粉湿,明珠颗颗唤郎尝。”近代以来,人们又把米果改制为一种很有特色的九重米果。将优质晚米用清水淘洗,浸泡2小时,捞出沥干,掺水磨成稀浆,加入明矾(用水溶解)搅拌,加红板糖(掺水熬成糖浓液),而后置蒸笼于锅上,铺上洁净炊布,然后分九次舀入米果浆,蒸若干时即熟出笼,米果面抹上花生油。此米果分九层重叠,可以揭开,切成菱角,四边层次分明,呈半透明体,食之甜软适口,又不粘牙,堪称重阳敬老的最佳礼馔。
  一些地方的群众也有利用重阳登山的机会,祭扫祖墓,纪念先人。莆仙人以重阳祭祖者比清明为多,故俗有以三月为小清明,重九为大清明之说。由于莆仙沿海,九月初九也是妈祖羽化升天的忌日,乡民多到湄洲妈祖庙或港里的天后祖祠、宫庙祭祀,求得保佑。
  中国开封菊花花会始办于1983年,开封是以菊花每年举行一次年会的唯一的城市。
  一年一度秋风劲,岁岁黄花分外香。开封菊会就像一棵大树,深深植根于开封大地,深深植根于开封人民心中。它所产生的影响,就其广度而言,已远远超过了开封的地界,名扬海内外;就其深度而言,已远远超出了“赏菊”的特定含义,而是作为一种成功的载体和平台,展示着开封深厚的文化底蕴,演绎着经贸、旅游的“大戏”,推动着开封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
  开封菊会之所以能够在古城热土上深深植下根来,有其深远的历史渊源,远在唐代就初具规模。从唐代诗人刘禹锡对开封菊花“家家菊尽黄,梁园独如霜”的描述就可见一斑。至北宋,开封菊花更闻名遐迩。每逢重阳佳节,不仅民间有花市赛菊之举,而且宫廷内也养菊、插菊花枝、挂菊花灯、饮菊花酒,甚至还开“菊花花会”。《东京梦华录》中就有赏菊游人“婆娑于市”、“游情寓意不一而足”之类的记载。明清时代开封养菊、赏菊之风依然盛行,清代乾隆皇帝南巡来到开封禹王台赏菊时,就留下了“枫叶梧青落,霜花菊白堆”的著名诗句,并被刻在当今禹王台公园保存的“乾隆御碑”之上。
  新中国成立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开封人民酷爱菊花的传统习俗更浓。每年金秋10月,广大市民和社会各界养菊、赏菊者甚众,花市售卖菊花和沿街叫卖菊花则自成独特的风景,市园林部门还多次举办规模不等的菊展。1983年开封市第七届人大常委会第17次会议决定把菊花命名为开封市“市花”,每年10月18日至11月18日为“菊花花会”的会期。
  河北香河县在九月九日,有姻亲关系的家庭会互相送礼,称为“追节”。山东昌邑北部人家于重阳节吃辣萝卜汤,有谚语道:“喝了萝卜汤,全家不遭殃”。鄄城民间称重阳节为财神生日,家家烙焦饼祭财神。山东邹平县则在重阳祭祀范仲淹,旧时,染坊及酒坊也在九月九日祭缸神。山东滕州出嫁不到三年的女儿,忌回娘家过节,有“回家过重阳,死她婆婆娘”的说法。
  福建、广东等台胞祖地,重阳节风俗也很趣味。福建长汀县农家采田中毛豆相馈赠,称为毛豆节。海澄县重阳节放风筝为戏,称为“风槎”。
  广东连川,重阳童男童女皆至城外相聚答歌,州人围观。南雄九月九日请茅山道士建王母会,想求取子嗣的青年妇女都会前来参加。临高县民重阳节早起,大家齐声高喊“赶山猫”,以此为安和富利之吉兆……
  历史悠久的敬老习俗
  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尊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早在两千多年前,孟子就说过:“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载于道路矣。”意思是学校要重视用孝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去教育学生。少者行路时遇见头发花白的老人,不论相识与否,应帮助老人携带背负头顶之物。又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意即不仅要尊敬自己家的老人,还应尊敬别人家的老人。
  为了使敬老、养老形成风气,历代封建王朝对尊敬老人、赡养老人,都作过一些具体的规定。
  据史书记载,周朝每年都大规模地举行一两次“乡饮酒礼”,其目的是“正齿位,序人伦,敬老重贤,息事端,敦睦乡里”。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民无宁日,但仍规定70岁以上老人免一子赋役,80岁以上老人免二子赋役,90岁老人全家免赋役。
  汉代尊敬老人更是蔚然成风。汉文帝明确规定,80岁以上老人每月供给大米1石、肉20斤、酒5斗。同时规定:“凡孝子亲者人帛5匹”。由于汉代统治者大力提倡敬老,因而敬老之俗,屡见于史书。《汉书·食货志》曰:“人者必持薪樵,轻重相分,斑白不提携。”《汉书·地理志》记载,山东新泰、泰安一带,濒临洙水和泗水河,过河时,年少者常搀扶老人过河,并代他们携带东西。久而久之,“长老不自安,与幼少相让”。
  唐代规定:“男人七十,女人七十五以上者,皆给一子侍。”
  明代对老人有三种优待,一是“尊高年”,二是“设里正”,三是“优致仕”。
  清朝的“千叟宴”更为后人津津乐道。1772年,康熙帝69岁生日时,曾邀请全国70岁以上老人赴京应宴,参加者有2417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更加重视尊老敬老,并对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从法律和政策上作了明确的规定和有力的保障。2012年12月28日,《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明确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日(重阳节)为老年节。
  (编辑 王琳琳)
其他文献
近年来,细胞自噬——这一生命科学领域的热门研究概念越来越受到科学界的关注.2016年10月,瑞典卡罗琳学院宣布将201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日本科学家大隅良典,以表彰他
期刊
目的:建立并完善本区域新生儿院前急救系统,提高院前急救能力,完善急救转运网络,提高新生儿成活率.方法:对本区域内220名确认需要院前急救的危重新生儿收集临床资料,并与放弃
前不久,四川省人民医院胃肠外科收治了一名特殊的胃癌患者,医生在为其做检查时,发现他的五脏六腑全都长反了,俗称“镜面人”.rn患者名字叫李德均,成都金堂县人,今年50岁.他说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在我构思这篇文章的时候,我突然想起几十年前在一座寺庙吃斋饭的经历,由于自己年少无知,在席间,我问那老僧:寺院里何以这般素淡?比如这饭菜不能配料充足些,油盐放重一些么?老僧笑了,指着眼前的一碟青菜说:世人都吃青菜的,但又有几个品得了青菜真正的味道?你要品出青菜的味道,其实素素净净地放在水里煮了,那便是青菜真正的味道,我们吸取的也才是青菜不失本色的营养。而世人席间所吃之青菜,看似味道鲜美,其实他们尝到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廖智,曾是绵竹汉旺镇的一名舞蹈老师.5·1 2地震中,她失去了婆婆和女儿,失去了双腿.但灾难并没有击垮她,她戴着假肢依旧舞蹈.雅安地震后,她奔赴抢险救灾一线,戴着假肢送粮、
1985年出生的胡女士,本是风华正茂的好时光,但从她现在的相貌看,跟她的年龄差距很大,脸部、颈部皮肤松弛,看上去像六七十岁的老人.是什么原因导致她的相貌产生如此大的变化?
期刊
四川成都四川省军区门诊部程一民来稿:参加地震医疗救护的做法和体会.文章说,“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是对军队医疗机构应急机动能力的一次检验.他们门诊部医疗队第一时间
近日,巴西东北部一家餐馆内的女服务员坎迪多·席尔瓦(Candido da Silva)因爆炸导致手臂、颈部和脸部严重烧伤.之后她采取新型医疗办法,将罗非鱼的鱼皮植入伤口处,有望快速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