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农村基层党组织是我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也是农村执政基础之深之牢的根本原因所在。中共中央曾明确指出:必须始终高度重视基层党组织建设,进一步探索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新思路,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关键词】党建工作;农村基层;党组织;新思路
前言
重视党的基层建设,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巨大的组织优势。众所周知,中国的农村人口占大多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充分发挥村级组织作用,是新形势下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加强和改进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加快农村改革发展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因此本文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召开之后更能凸显出一定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1.发展地方经济,满足农民生活的新期待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经济是政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发展是硬道理。只有中国经济的快速、高质量发展,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农村的落后面貌,使全国八亿多农民真正地走上全面实现小康生活水平的康庄大道。因此,农村基层党组织要想抓好党建工作、提升自身在农村的威望和信服力,就必须把发展作经济为中心任务。落实中央近几年出台的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和措施,促进农民增产增收,持续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建设,解决农业的深层次问题。农村基层党组织完全可以利用好目前的大好时机,利用好组织优势,积极引导农民大力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依托,农业产业化为主线,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不断培育新的农业经济增长点,不断增加农民经济收入、壮大农村经济实力,来满足农民生活的新期待。[1]
2.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髓来引领基层党建工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精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和谐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体现,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和内容。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尤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历史性飞跃,树立了中国共产党的光辉旗帜,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理论水平,在与我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显示出了强大的旺盛生命力。众所周知,我国疆域辽阔、民族众多、政治经济发展失衡,导致不同区域的农村基层千差万别。因此在开展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时要践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精髓,本着一切從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精神。同时还要大胆借鉴和吸收外部先进经验。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确保农村基层的党建工作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
3.创新领导方法和工作范式,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内在活力
农村基层党组织必须坚持大胆创新领导方法和工作范式,用改革的精神探索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才能不断增强活力,在改进中加强,在转变中适应,在发展中提高。创新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方式和工作范式。一是要在工作推动上,要由以运用行政手段为主向提供服务为主转变。党员干部要特别注意观察市场,善于从市场变化中抢抓机遇,更多地运用市场供求信息,价格信息来引导生产,善于用政策的支持、提供优惠条件等来鼓励农业生产,用组建社会化服务组织来促进农业生产,用兴办农产品加工生产来衔接农业生产,用开拓市场来保障农业生产。二是在做群众思想政治工作中,要更加注意采用说服教育,示范引导,典型引路的方法,特别是在推进农村结构调整中,必须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生产经营自主权。三是在处理村务工作范式方面,要由封闭向公开转变,全面推进以财务公开为重点的村务公开。四是在处理矛盾和纠纷时,要更加注意扩大基层民主和运用法律的手段,通过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农村“说事”制度,在构建和谐基层上下功夫,在解决问题上求实效,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2]
4.落实公平正义的基层执政理念
公平正义是人类社会的崇高境界,是衡量社会进步性的直接标志。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曾指出:“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涉及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关键在于协调和妥善处理农村基层的各种利益关系,在农村形成合理的利益格局,充分体现和保障农民特别是困难群体的基本权益,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和根本保障。这就要求基层党组织要充分考虑全体农民的利益诉求,形成规范化和制度化的利益均衡机制,正确处理基层农民内部矛盾,使农民享有平等权利和义务,并且实现这些权利和义务的机会平等,最终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所有这一切恰好凸显了公平正义的基本原理与党的根本宗旨和奋斗目标的一致性,也是农村基层党党组织坚持立党为公和执政为民的重要体现。[3]
5.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民生服务的主流意识
农村基层党组织应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民生服务的主流意识,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新时期要加强民生的服务意识,做到“三个应”:一应以“关怀农民、服务农民”为核心理念,并将其贯穿于农村基层党组织所有的功能性活动之中;二应充分利用党组织的各种资源,切实构建“上级党组织为下级党组织服务,党组织为党员服务,党组织和党员为群众服务”的服务格局;三应用农民群众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接受不接受来检验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各项工作。具体来说,在新时期,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服务范围包括支持村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给农民及时提供各方面信息,支持村民依法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发展多种经营增加收入、改善生活水平的经济活动,支持村民开展积极健康的精神文化活动,帮助农村老弱病残者解决生活困难,帮助农村群众抗击各种自然灾害,解决“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问题,公平公正地处理民间矛盾和农民家庭矛盾,帮助群众建立和谐的邻里关系,让辖区的农民生活的有幸福感。[4]
参考文献
[1]刘振华.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388-388.
[2]张诺夫.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新问题与对策研究[J].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6,1(1):
58-62.
[3]邵明玉.和谐社会建设视野中的民生问题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硕文,2009,5.
[4]吴梅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功能定位[J].中州学刊,2009,11(6):
28-31.
作者简介:滕云(1975—),河南光山人,硕士,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讲师。
【关键词】党建工作;农村基层;党组织;新思路
前言
重视党的基层建设,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巨大的组织优势。众所周知,中国的农村人口占大多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充分发挥村级组织作用,是新形势下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加强和改进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加快农村改革发展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因此本文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召开之后更能凸显出一定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1.发展地方经济,满足农民生活的新期待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经济是政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发展是硬道理。只有中国经济的快速、高质量发展,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农村的落后面貌,使全国八亿多农民真正地走上全面实现小康生活水平的康庄大道。因此,农村基层党组织要想抓好党建工作、提升自身在农村的威望和信服力,就必须把发展作经济为中心任务。落实中央近几年出台的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和措施,促进农民增产增收,持续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建设,解决农业的深层次问题。农村基层党组织完全可以利用好目前的大好时机,利用好组织优势,积极引导农民大力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依托,农业产业化为主线,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不断培育新的农业经济增长点,不断增加农民经济收入、壮大农村经济实力,来满足农民生活的新期待。[1]
2.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髓来引领基层党建工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精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和谐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体现,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和内容。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尤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历史性飞跃,树立了中国共产党的光辉旗帜,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理论水平,在与我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显示出了强大的旺盛生命力。众所周知,我国疆域辽阔、民族众多、政治经济发展失衡,导致不同区域的农村基层千差万别。因此在开展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时要践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精髓,本着一切從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精神。同时还要大胆借鉴和吸收外部先进经验。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确保农村基层的党建工作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
3.创新领导方法和工作范式,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内在活力
农村基层党组织必须坚持大胆创新领导方法和工作范式,用改革的精神探索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才能不断增强活力,在改进中加强,在转变中适应,在发展中提高。创新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方式和工作范式。一是要在工作推动上,要由以运用行政手段为主向提供服务为主转变。党员干部要特别注意观察市场,善于从市场变化中抢抓机遇,更多地运用市场供求信息,价格信息来引导生产,善于用政策的支持、提供优惠条件等来鼓励农业生产,用组建社会化服务组织来促进农业生产,用兴办农产品加工生产来衔接农业生产,用开拓市场来保障农业生产。二是在做群众思想政治工作中,要更加注意采用说服教育,示范引导,典型引路的方法,特别是在推进农村结构调整中,必须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生产经营自主权。三是在处理村务工作范式方面,要由封闭向公开转变,全面推进以财务公开为重点的村务公开。四是在处理矛盾和纠纷时,要更加注意扩大基层民主和运用法律的手段,通过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农村“说事”制度,在构建和谐基层上下功夫,在解决问题上求实效,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2]
4.落实公平正义的基层执政理念
公平正义是人类社会的崇高境界,是衡量社会进步性的直接标志。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曾指出:“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涉及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关键在于协调和妥善处理农村基层的各种利益关系,在农村形成合理的利益格局,充分体现和保障农民特别是困难群体的基本权益,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和根本保障。这就要求基层党组织要充分考虑全体农民的利益诉求,形成规范化和制度化的利益均衡机制,正确处理基层农民内部矛盾,使农民享有平等权利和义务,并且实现这些权利和义务的机会平等,最终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所有这一切恰好凸显了公平正义的基本原理与党的根本宗旨和奋斗目标的一致性,也是农村基层党党组织坚持立党为公和执政为民的重要体现。[3]
5.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民生服务的主流意识
农村基层党组织应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民生服务的主流意识,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新时期要加强民生的服务意识,做到“三个应”:一应以“关怀农民、服务农民”为核心理念,并将其贯穿于农村基层党组织所有的功能性活动之中;二应充分利用党组织的各种资源,切实构建“上级党组织为下级党组织服务,党组织为党员服务,党组织和党员为群众服务”的服务格局;三应用农民群众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接受不接受来检验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各项工作。具体来说,在新时期,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服务范围包括支持村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给农民及时提供各方面信息,支持村民依法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发展多种经营增加收入、改善生活水平的经济活动,支持村民开展积极健康的精神文化活动,帮助农村老弱病残者解决生活困难,帮助农村群众抗击各种自然灾害,解决“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问题,公平公正地处理民间矛盾和农民家庭矛盾,帮助群众建立和谐的邻里关系,让辖区的农民生活的有幸福感。[4]
参考文献
[1]刘振华.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388-388.
[2]张诺夫.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新问题与对策研究[J].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6,1(1):
58-62.
[3]邵明玉.和谐社会建设视野中的民生问题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硕文,2009,5.
[4]吴梅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功能定位[J].中州学刊,2009,11(6):
28-31.
作者简介:滕云(1975—),河南光山人,硕士,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