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建构离不开我国媒体的工作。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同所有话语体系一样,也应是一种由外到内、由下至上的“圆锥体”。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构建,一定要从基本层面开始,一步步夯实“圆锥体”基础,集民众之思,最终汇成具有说服力的话语体系。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发挥我国媒体的功能,对建构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具有重大意义。媒体必须明确自身功能定位,发现自身能力不足的问题,不断寻找改进的着力点,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建构给予充分支持。
关键词: 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媒体;话语体系的建构模型;功能
随着中国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升,话语体系建设的相对滞后问题已凸现出来。如何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富有持久吸引力和说服力的话语体系,是当前的重大课题。在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构建中,我国媒体的作用不可忽视,如何充分发挥媒体的建构功能,也是我们必须深入探讨的课题。从中国特色话语体系构成出发,结合“建构模型”和“圆锥分层模型”,明确媒体在其中所应发挥的重要功能,点明当前媒体建构话语体系功能的短板,提出充分发挥媒体功能的建议,应是研究的基本思路。
一、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建构模型
任何话语体系都是分层的,从社会客观事物或议题到对相同事物、议题的不同陈述,这两个阶段是话语体系建构的基础。社会存在的事物是话语的根源,包括主观设定或客观存在的议题,包括当下存在的事物,也包括过去和未来的事物。而陈述则是对这种事物或议题的“揭示”,同一事物可有不同多种陈述,多样性是陈述最为基本的特性。根据福柯的理论,陈述比词汇描述更进一步,是对事物更富有逻辑性的表征,陈述不完全是语言的,也不完全是物质的,是话语的“原子”。陈述其实是一种功能,“这种功能把结构领域与可能单位的领域交叉起来,并以具体内容在时空中把它们揭示出来”[1]。从陈述的“质量”上讲,参差不齐确为事实,而最高质量的陈述是“独立之‘思’”或“纯粹之‘思’”,是民智的体现,其对话语体系的构建功能最为重要。
从陈述上升为简单话语,即已经历了一次质量的筛选,糟粕即除,事物或议题通过不同陈述的激辩凝结为话语,所以,“话语是指由同一事物引发的陈述系列整体”[2]。而从普通话语聚合为理论话语,则需要相关话语“群”相互间逻辑的搭建。一旦将不同的话语通过理性逻辑搭建成整体,组成经验理论,那么关于社会事物或议题的说法才算固化,这种理论话语会被当做此事物的“知识”在时空内传播。当然,理论形态的话语也并不是话语的最高层次,在理论的基础上,通过不断的检验和丰富,极少一部分理论话语会形成一套有关科学和价值的更高层次的话语,这部分科学、价值层面的话语是已高度抽象、多次证实的“相对真理”,往往直接形塑着一个社会的发展方向,也是话语体系建构的“指向标”。
对于我国而言,依照图1模型,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建构最终会呈现出“圆锥圈层”模式(图2)。在这种“话语体系圆锥圈层模型”(图2)中,核心层的话语即与话语体系建构模型(图1)中“科学、价值”层面的话语对应,表现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具体思想内容”;中间层的话语是理论形态层面的话语,表现为“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内容”;而外围层则是话语体系的基础,可对应凝练陈述为简单话语的层面,表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生产、生活语言”。
所以,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同所有话语体系一样,也应是一种由外到内、由下至上的“圆锥体”。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构建,一定要从基本层面开始,一步步夯实“圆锥体”基础,集民众之思,最终汇成具有说服力的话语体系。在这个过程中,作为“第四种权力”{1}的媒体,必须明确自身功能定位,发现自身能力不足的问题,不断寻找改进的着力点,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建构给予充分支持。
二、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建构中媒体的应有功能
从整体上讲,我国媒体在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建构中,既要发挥传统媒体“扩音器”功能,更要履行好“理论家”、“监管者”等责任,在话语体系建构的不同层面发挥更为关键的作用。
在最基础层面,“发现”与“聚焦”是我国媒体的重要功能。一方面,我国媒体应当积极报道社会焦点事件,重视新闻实效性和真实性,凝练客观事物,引导舆论聚焦,激发社会评论热情;另一方面,也应积极配合党和政府,将党和政府的大政方针、治国方略第一时间进行聚焦并加以宣传,主动设置并宣传相关议题,引发社会讨论。
在“陈述”层面,“监督”与“精选”是我国媒体的重要功能。面对主体、目的、方式、质量均呈现多元化的海量陈述,媒体必须有正确的价值观,监督陈述的形式与方式,从中择选体现中国特色、体现社会公共性、体现党和政府关注方向的高质量陈述“组”,并给予适当宣传放大,促成反映客观事物或议题的优质、特色话语。
在普通话语层面,“搭建”与“控制”是我国媒体的重要功能。媒体应积极搭建相关话语之间的逻辑关联,通过中国特色话语逻辑、语汇和规则,将反映不同事物或议题的话语以合理方式进行分析整合,为聚合为理论话语提供基本材料;同时,媒体仍需特别关注边缘话语在传播过程中的“变异”现象,应积极控制话语的传播,保证传播的直接详实、适“度”适“量”,控制“传播失真”。
在理论形态话语层面,“检验”与“助推”是我国媒体的重要功能。尤其是理论学术性的媒体,必须将“检验”理论作为核心功能,通过媒体理论家和专家的检验,使理论进一步“提纯”,推动理论深化和创新,围绕核心科学、价值层面话语,做好解释说明工作。同时,极少数高屋建瓴的理论话语,通过媒体助推可以上升到科学价值层面,完善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塔尖”。
在核心的科学、价值形态话语层面,“巩固”与“宣扬”是我国媒体的重要功能。对于表现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具体思想内容”的科学、价值形态的话语,媒体应致力于传播与宣扬,将科学的、价值正确的话语进行全方位适时适度地展开,使其不断巩固成为全社会自发、自觉赞同的核心话语体系。 三、当前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建构中媒体功能的短板
明确在建构中国特色话语体系过程中,各个层面我国媒体所应发挥的功能,通过对比现实可以明确指出问题所在。可以说,在不同层面,当前我国媒体对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建构功能仍有比较明显的短板。究其关键方面,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我国主流媒体对社会事物或议题的聚焦、评论能力尚显不足
马克思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3]作为最基本生产生活实践的社会事物,应当得到我国主流媒体的高度聚焦。事实上,我国主流媒体对议题的自觉发现与聚焦能力不足,在对待不同事物或议题方面存在一定偏见,即:充分关注党和政府宏观层面的“权威议题”设置,积极对此类议题引发的不同陈述进行选择与放大,并最终上升到理论;而对于社会公众所关注的身边事物或“街头议题”关注度不足,“自觉性”也较差。近年来,党和政府对“街头议题”、民众所关注的层面给予了高度关注,党的文件与政府工作也不断聚焦社会建设、聚焦民生,在这种力量拉动下,主流媒体对“街头议题”的关注度有所提升,不过依然明显缺乏“自觉性”,反应速度也需加强。比如2016年4月“魏则西事件”,该事件由非主流媒体曝光发酵多日,各方评论已经出现主观臆断、有失客观公正的问题,主流权威媒体对此事件却迟迟不见回应,直到魏则西去世近一个月后的5月6日,《人民日报》才对此做出权威、客观、公正的评论,可见我国主流媒体对这类事件判断、聚焦、审读与评论能力的缺失。另外,观察权威、主流媒体板块可发现,头版头条与党和政府议题设置大多相关,对于真正“隐于市”的百姓关心的“街头议题”,在与权威议题不直接相关的情况下,媒体自觉聚焦能力较差,无端忽视了很多社会关注的议题要点,更无法有效发挥“监督”的功能。而自媒体等“非主流”媒体的关注点也在一定程度受到影响而偏移,存在“集体漠视”或话语权不足的问题。要知道,客观存在的事物或议题可以被选择,但无法被屏蔽。对于议题事物的选择,主流媒体一定要紧紧围绕“权威议题”和引起社会高度关注的“街头议题”两方面,既有“高度”又有“宽度”。若主观屏蔽一些“小事”,无法聚焦关注点,如此建构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将基石不稳,“可感知度”不足。
2.我国媒体对理论形态话语的建构能力仍需加强
“理论自觉要防止理论缺席,尤其不能在主流话语领域缺席,要有占据理论制高点的勇气和信心”[4],媒体对于主流理论话语建构具有巨大影响。理论形态话语的建构需要一种“验证反馈-循环创新”的机制,不断检验理论话语的真理性,最终使之上升到“相对真理”——科学和价值层面。而我国目前话语体系的建构并没有重视这种机制的创新,在理论形态话语层面,媒体对应发挥的功能并不明确,对已整合的理论只宣传而缺乏反思。这既有媒体专注点分散的原因,也有媒体理论型人才缺乏的因素。首先,理论建构专业能力不足。我国媒体缺乏“专家型”媒体的存在,媒体综合性明显,专注度较为分散,建构理论体系的信息不足。其次,非主流媒体求新求快但理论评论能力不足。非主流媒体和自媒体对新闻事件的捕捉虽快但时有不准确,评论也往往失之公允,甚至与我国核心价值体系相违背,混淆了视听,影响理论形态话语的建构。比如近些年我国基层政府各部门严重被“污名化”,其中定然有政府自身问题,但不客观公正对待事实,黑白不分妄加评论,必然影响政府行为的改善,对理论建构也百害无一利。再次,理论“人才鸿沟”问题明显。当前我国媒体对理论形态话语的建构能力不足,“检验”与“助推”功能偏弱,具体体现在核心资源配置过度集中的问题上,尤其是“媒体理论者”过度集中于权威媒体,非主流媒体理论型人才匮乏,对相关话语“群”之间逻辑的搭建能力和策略不足,整合理论话语的能力较弱,导致理论话语过度趋同而创新不足、缺乏引力点。对理论层面话语建构效果和能力的不足,使得核心层面的话语与外围话语逐渐相割裂,既无法使外围话语得到凝练与精塑,为理论话语提供养分,也使核心话语逐渐失去社会实践的基石,成为“空中楼阁”。
3.我国媒体对科学、价值层面话语的巩固与宣传不到位
我国媒体对科学、价值层面话语的巩固与宣扬不到位问题,首先,表现为能力的不足。在建构话语体系中,媒体对不同层次话语的判断力是非常重要的,如何在诸多话语中抽出科学和价值层面的话语,是我国很多媒体需要下功夫的地方。对于科学、价值层面的话语,媒体“错判漏判”问题比较常见,对不属于科学、价值层面的话语错误宣扬,对不合乎、不适用于中国实际的西方话语过度宣扬,而对真正客观的、中国特色的、真理性的话语则视而不见。其次,表现为使命感的不强。主流媒体巩固和宣扬核心话语的使命意识亟需加强,“党媒姓党、坚定立场”是加强主流媒体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同时,非主流媒体、自媒体使命感的缺失问题更为严重,借西方话语无端怀疑、攻击我国核心话语体系,反对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建构,种种不当、错误言论严重削弱了我国话语体系的说服力。比如我国一些媒体常常曲解民主之义,常拿西方民主与我国民主相对比,甚至吹捧西式自由,扰乱了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建构。最后,表现为媒体对科学、价值层面的核心话语宣扬方式方法不当。宣扬方式方法的不当,直接导致实际功效的偏移。尤其在主流媒体宣扬核心话语体系过程中,往往就科学谈科学、就价值谈价值,不接地气,不善于联系实际,缺乏在“琐事”中宣扬大道理的能力意识,使“高大上”的话语不能紧贴群众、为人真正理解,导致“核心话语”与“时代话语”、“朴实话语”联系的割裂。
四、充分发挥媒体正功能,建构中国特色话语体系
在我国目前基本舆论环境与社会基础情况下,充分发挥媒体正功能以推进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建构,必须要有正确、科学的基本思路、方法手段,以及相关的环境配置。应当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推进政府、社会与媒体自身的发展相互配合,共同净化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建构环境,不断发展我国媒体力量,为媒体正功能的发挥创造条件。
1.建构与控制相结合是媒体建构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基本思路 在建构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我国媒体的正功能,必须从建构和控制入手,本着二者相结合的基本思路,从话语体系建构与媒体自身两方面出发进行思考。一方面,对于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建构而言,媒体应本着建构与控制相结合的思路,充分发挥自身建构功能优势。积极宣传积极正面的话语,建构有中国特色的、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为基础的、有中国本土理论研究作为支撑的话语体系,加强媒体相关能力建设,是充分发挥媒体正功能的重点思路。同时,对于话语体系之外的其他话语,媒体应本着客观公正、冷静与包容的态度,从借鉴和控制角度出发,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提供借鉴,控制不当或有威胁的话语出现,为话语体系“大厦”做好“防蚀”工作。另一方面,在建构中国特色话语体系进程中,对于媒体本身而言,也需要从建构与控制相结合的思路入手,既要充分发挥媒体的建构优势,也要在具体情况下敢于及时适度控制媒体力量,防止舆论建构功能变性为不负责任的舆论“盛宴”或舆论暴力,影响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建构大局。所谓“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就是要求媒体在建构中国特色话语体系中发挥正能量,控制过度的“离心力”,保持方向的正确。
2.调整和完善媒体结构是充分发挥其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建构正功能的重要前提
调整和完善我国媒体结构,是充分发挥其功能的前提。当前,我国媒体结构科学化的问题主要表现为:虽然非主流媒体、自媒体的发展已步入快车道,但事实上其在总体结构中所占份量仍旧偏低。面对非主流媒体,尤其是自媒体蓬勃发展之势,我党和政府绝不应有“如临大敌”之感,继续鼓励和规范非主流媒体、自媒体发展是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是当前建构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重要“源动力”。尤其是自媒体的发展,是启迪民智,汇集“独立之‘思’”、“纯粹之‘思’”最有效的途径,自媒体所应专注的,应是如何更加开放地汇集这种优秀的、纯粹的思想,整合和宣传高质量的陈述。鼓励发展的同时,规范非主流媒体、自媒体的行为,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强化舆论阵地,也是我国党和政府必须高度重视的责任。另外,受众不同的媒体,其关注的话语层面也不同。但唯有一点相同,即对于科学、价值层面话语建构的目标应是一致的。因此,从核心话语层面来讲,调整完善媒体结构应当一视同仁,重视非主流媒体和自媒体对中国特色核心话语体系的建构,也是必须给予高度重视的工作。此外,保持现有综合类媒体的角色功能,尽快培养和扶持一批领域专业化的媒体群,完善我国媒体结构组成,也是使媒体功能发挥更为精准有效的必然选择。
3.加强和锤炼媒体自身能力是充分发挥其话语体系建构正功能的主要抓手
加强和锤炼媒体自身能力,是直接提升其对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建构功能的有效抓手。加强和锤炼媒体自身能力,必须从建构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实际出发,从媒体能力不足中寻找突破口。我国亟需加强和锤炼的能力包括:对社会事物或议题的发现与归纳、聚焦与综合的能力,具体可表现为尊重群众实践创造和首创精神,汇集民声的能力;话语聚合与理论研究能力,具体表现为媒体舆论的客观性、公正性、反思性与本质性,要强调媒体应学会在纷繁喧嚷的环境下进行“沉思”的能力,能够具体传播民众的“独立之‘思’”、“纯粹之‘思’”,担当优秀话语“阐释者”的能力;对科学、价值层面话语的判断能力和宣扬能力,尤其是当前非主流媒体、自媒体对核心层面话语理解力、掌控力、宣扬力都显不足的情况下,更要从整体上提高我国媒体的相关能力;不同层面话语建构相互关联的能力,将“核心话语”、“理论话语”真正与“时代话语”、“朴实话语”联系起来。加强和锤炼媒体自身能力,我党和政府应给予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调动媒体积极性,提供相应适度宽松的发展环境。各媒体也应细致研究自身建设的具体措施,将学习与创新提上日程,根据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建构的需要,从实际出发、从民声出发,不断提升自身能力,发挥好应有的建构功能。
4.变革与创新我国媒体工作方式是充分发挥其话语体系建构正功能的具体要求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5]当前,我国主流媒体的工作方式已饱受社会公众诟病,权威媒体的“权威”地位在下降,刻板、固步自封的方式已对我国核心话语体系的构建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同时,新媒体疏于监管的、过于开放的工作方式不仅对传统话语权威构成威胁,也暴露出其“双刃剑”的特性,对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构建无形中制造了障碍。所以,变革与创新我国媒体工作方式,既要推进权威的、主流媒体的工作方式变革,又要下大力度规范新媒体的工作方式,这是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建构的具体要求。比如,我们已经看到,在信息爆炸的世界里,自媒体工作方式的高效及其影响力的与日俱增为媒体发挥话语体系建构功能开拓了新模式。变革与创新我国媒体工作方式就是要不断发现包括自媒体、网络新媒体等在内的全新的、适应经济社会现实需要的工作模式,借助其经验,检验我国不同媒体工作方式的不足,同时采取必要措施加以改进。同时,对自媒体工作方式的过于开放、难于监管也要给予高度重视,不断创新规范、矫正的办法,为其充分发挥话语建构功能提供基本规制保障。
5.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是监督和规制媒体话语建构正功能的根本保障
制度环境是媒体发挥话语建构功能最重要、最基础的外在环境。就制度而言,我们对于西方制度的研究常常聚焦在制度的“排他性”一面,认为任何制度为谋求其合法性则必然具有排他性。所以,对于媒体发挥话语建构功能,任何制度都会有明确的限制,对于质疑之声都会排除在主流话语之外。但事实上,任何制度完全将话语分作“善”“恶”两类并加以区别对待,都是不切实际的。真正理想的制度是排他性与包容性相结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排他性与包容性相结合的开放体系。当前对于媒体的监督与规制,理应尽力做到“收放自如”,既要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排他性、合法性,也要体现包容性。这是中国文化的体现,也是建构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要求。充分发挥我国媒体对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建构功能,就是要坚持“一元主导和多样化相统一的原则,即既要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动摇,又要包容多样化的话语方式和表达诉求”[6]。应在坚守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适度放开环境限制,进行合理制度松绑,真正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包容性。应当高度注意排他性制度对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建设的危害,极力去除排他性的“体制性话语”。对不同话语应以包容的态度理性扬弃,要有融合与建构的空间,对话语的定性应依据“自上而下”的核心话语体系和“自下而上”的社会公共诉求,提高党和政府对不同媒体话语的理解力、整合力,使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在合法性的基础上体现包容性。 五、结论
总之,建构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对我国媒体的作用必须有全新的认识。应当从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建构的基本目标出发,从不同层面话语建构对我国媒体提出的具体要求出发,对媒体应有功能有比较全面、科学的认识。同时,对于当前我国媒体在不同层面话语体系的建构中各种功能短板问题,应从整体出发,从不同角度、多方面寻找解决办法,找出提升媒体能力、充分发挥话语体系建构正功能的基本思路、重要前提、主要抓手、具体要求和根本保障,多措并举,加快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建构速度,提高建构质量。
注释:
{1} 媒体是第四种权力,即所谓的“监法”权力,其他三种权力分别是立法、司法和行政。
参考文献:
[1][法]米歇尔·福柯. 知识考古学[M]. 谢强,马月 译.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2]杨生平. 话语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构建[J].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5,(6).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 张传民. 文化自觉、理论自觉与中国话语体系的建构[J].山东社会科学,2012,(10).
[5] 江泽民文选: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6] 邹绍清. 论意识形态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建构[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7).
Abstract: The Chinese media is important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discourse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should be fully utilized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This paper clarify the functions that the Chinese media should carry, and proposes recommendations for strategies.
Keywords: the Discourse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Media; Construction Model; Functions
(责任编辑 陶柏康)
关键词: 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媒体;话语体系的建构模型;功能
随着中国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升,话语体系建设的相对滞后问题已凸现出来。如何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富有持久吸引力和说服力的话语体系,是当前的重大课题。在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构建中,我国媒体的作用不可忽视,如何充分发挥媒体的建构功能,也是我们必须深入探讨的课题。从中国特色话语体系构成出发,结合“建构模型”和“圆锥分层模型”,明确媒体在其中所应发挥的重要功能,点明当前媒体建构话语体系功能的短板,提出充分发挥媒体功能的建议,应是研究的基本思路。
一、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建构模型
任何话语体系都是分层的,从社会客观事物或议题到对相同事物、议题的不同陈述,这两个阶段是话语体系建构的基础。社会存在的事物是话语的根源,包括主观设定或客观存在的议题,包括当下存在的事物,也包括过去和未来的事物。而陈述则是对这种事物或议题的“揭示”,同一事物可有不同多种陈述,多样性是陈述最为基本的特性。根据福柯的理论,陈述比词汇描述更进一步,是对事物更富有逻辑性的表征,陈述不完全是语言的,也不完全是物质的,是话语的“原子”。陈述其实是一种功能,“这种功能把结构领域与可能单位的领域交叉起来,并以具体内容在时空中把它们揭示出来”[1]。从陈述的“质量”上讲,参差不齐确为事实,而最高质量的陈述是“独立之‘思’”或“纯粹之‘思’”,是民智的体现,其对话语体系的构建功能最为重要。
从陈述上升为简单话语,即已经历了一次质量的筛选,糟粕即除,事物或议题通过不同陈述的激辩凝结为话语,所以,“话语是指由同一事物引发的陈述系列整体”[2]。而从普通话语聚合为理论话语,则需要相关话语“群”相互间逻辑的搭建。一旦将不同的话语通过理性逻辑搭建成整体,组成经验理论,那么关于社会事物或议题的说法才算固化,这种理论话语会被当做此事物的“知识”在时空内传播。当然,理论形态的话语也并不是话语的最高层次,在理论的基础上,通过不断的检验和丰富,极少一部分理论话语会形成一套有关科学和价值的更高层次的话语,这部分科学、价值层面的话语是已高度抽象、多次证实的“相对真理”,往往直接形塑着一个社会的发展方向,也是话语体系建构的“指向标”。
对于我国而言,依照图1模型,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建构最终会呈现出“圆锥圈层”模式(图2)。在这种“话语体系圆锥圈层模型”(图2)中,核心层的话语即与话语体系建构模型(图1)中“科学、价值”层面的话语对应,表现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具体思想内容”;中间层的话语是理论形态层面的话语,表现为“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内容”;而外围层则是话语体系的基础,可对应凝练陈述为简单话语的层面,表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生产、生活语言”。
所以,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同所有话语体系一样,也应是一种由外到内、由下至上的“圆锥体”。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构建,一定要从基本层面开始,一步步夯实“圆锥体”基础,集民众之思,最终汇成具有说服力的话语体系。在这个过程中,作为“第四种权力”{1}的媒体,必须明确自身功能定位,发现自身能力不足的问题,不断寻找改进的着力点,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建构给予充分支持。
二、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建构中媒体的应有功能
从整体上讲,我国媒体在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建构中,既要发挥传统媒体“扩音器”功能,更要履行好“理论家”、“监管者”等责任,在话语体系建构的不同层面发挥更为关键的作用。
在最基础层面,“发现”与“聚焦”是我国媒体的重要功能。一方面,我国媒体应当积极报道社会焦点事件,重视新闻实效性和真实性,凝练客观事物,引导舆论聚焦,激发社会评论热情;另一方面,也应积极配合党和政府,将党和政府的大政方针、治国方略第一时间进行聚焦并加以宣传,主动设置并宣传相关议题,引发社会讨论。
在“陈述”层面,“监督”与“精选”是我国媒体的重要功能。面对主体、目的、方式、质量均呈现多元化的海量陈述,媒体必须有正确的价值观,监督陈述的形式与方式,从中择选体现中国特色、体现社会公共性、体现党和政府关注方向的高质量陈述“组”,并给予适当宣传放大,促成反映客观事物或议题的优质、特色话语。
在普通话语层面,“搭建”与“控制”是我国媒体的重要功能。媒体应积极搭建相关话语之间的逻辑关联,通过中国特色话语逻辑、语汇和规则,将反映不同事物或议题的话语以合理方式进行分析整合,为聚合为理论话语提供基本材料;同时,媒体仍需特别关注边缘话语在传播过程中的“变异”现象,应积极控制话语的传播,保证传播的直接详实、适“度”适“量”,控制“传播失真”。
在理论形态话语层面,“检验”与“助推”是我国媒体的重要功能。尤其是理论学术性的媒体,必须将“检验”理论作为核心功能,通过媒体理论家和专家的检验,使理论进一步“提纯”,推动理论深化和创新,围绕核心科学、价值层面话语,做好解释说明工作。同时,极少数高屋建瓴的理论话语,通过媒体助推可以上升到科学价值层面,完善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塔尖”。
在核心的科学、价值形态话语层面,“巩固”与“宣扬”是我国媒体的重要功能。对于表现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具体思想内容”的科学、价值形态的话语,媒体应致力于传播与宣扬,将科学的、价值正确的话语进行全方位适时适度地展开,使其不断巩固成为全社会自发、自觉赞同的核心话语体系。 三、当前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建构中媒体功能的短板
明确在建构中国特色话语体系过程中,各个层面我国媒体所应发挥的功能,通过对比现实可以明确指出问题所在。可以说,在不同层面,当前我国媒体对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建构功能仍有比较明显的短板。究其关键方面,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我国主流媒体对社会事物或议题的聚焦、评论能力尚显不足
马克思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3]作为最基本生产生活实践的社会事物,应当得到我国主流媒体的高度聚焦。事实上,我国主流媒体对议题的自觉发现与聚焦能力不足,在对待不同事物或议题方面存在一定偏见,即:充分关注党和政府宏观层面的“权威议题”设置,积极对此类议题引发的不同陈述进行选择与放大,并最终上升到理论;而对于社会公众所关注的身边事物或“街头议题”关注度不足,“自觉性”也较差。近年来,党和政府对“街头议题”、民众所关注的层面给予了高度关注,党的文件与政府工作也不断聚焦社会建设、聚焦民生,在这种力量拉动下,主流媒体对“街头议题”的关注度有所提升,不过依然明显缺乏“自觉性”,反应速度也需加强。比如2016年4月“魏则西事件”,该事件由非主流媒体曝光发酵多日,各方评论已经出现主观臆断、有失客观公正的问题,主流权威媒体对此事件却迟迟不见回应,直到魏则西去世近一个月后的5月6日,《人民日报》才对此做出权威、客观、公正的评论,可见我国主流媒体对这类事件判断、聚焦、审读与评论能力的缺失。另外,观察权威、主流媒体板块可发现,头版头条与党和政府议题设置大多相关,对于真正“隐于市”的百姓关心的“街头议题”,在与权威议题不直接相关的情况下,媒体自觉聚焦能力较差,无端忽视了很多社会关注的议题要点,更无法有效发挥“监督”的功能。而自媒体等“非主流”媒体的关注点也在一定程度受到影响而偏移,存在“集体漠视”或话语权不足的问题。要知道,客观存在的事物或议题可以被选择,但无法被屏蔽。对于议题事物的选择,主流媒体一定要紧紧围绕“权威议题”和引起社会高度关注的“街头议题”两方面,既有“高度”又有“宽度”。若主观屏蔽一些“小事”,无法聚焦关注点,如此建构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将基石不稳,“可感知度”不足。
2.我国媒体对理论形态话语的建构能力仍需加强
“理论自觉要防止理论缺席,尤其不能在主流话语领域缺席,要有占据理论制高点的勇气和信心”[4],媒体对于主流理论话语建构具有巨大影响。理论形态话语的建构需要一种“验证反馈-循环创新”的机制,不断检验理论话语的真理性,最终使之上升到“相对真理”——科学和价值层面。而我国目前话语体系的建构并没有重视这种机制的创新,在理论形态话语层面,媒体对应发挥的功能并不明确,对已整合的理论只宣传而缺乏反思。这既有媒体专注点分散的原因,也有媒体理论型人才缺乏的因素。首先,理论建构专业能力不足。我国媒体缺乏“专家型”媒体的存在,媒体综合性明显,专注度较为分散,建构理论体系的信息不足。其次,非主流媒体求新求快但理论评论能力不足。非主流媒体和自媒体对新闻事件的捕捉虽快但时有不准确,评论也往往失之公允,甚至与我国核心价值体系相违背,混淆了视听,影响理论形态话语的建构。比如近些年我国基层政府各部门严重被“污名化”,其中定然有政府自身问题,但不客观公正对待事实,黑白不分妄加评论,必然影响政府行为的改善,对理论建构也百害无一利。再次,理论“人才鸿沟”问题明显。当前我国媒体对理论形态话语的建构能力不足,“检验”与“助推”功能偏弱,具体体现在核心资源配置过度集中的问题上,尤其是“媒体理论者”过度集中于权威媒体,非主流媒体理论型人才匮乏,对相关话语“群”之间逻辑的搭建能力和策略不足,整合理论话语的能力较弱,导致理论话语过度趋同而创新不足、缺乏引力点。对理论层面话语建构效果和能力的不足,使得核心层面的话语与外围话语逐渐相割裂,既无法使外围话语得到凝练与精塑,为理论话语提供养分,也使核心话语逐渐失去社会实践的基石,成为“空中楼阁”。
3.我国媒体对科学、价值层面话语的巩固与宣传不到位
我国媒体对科学、价值层面话语的巩固与宣扬不到位问题,首先,表现为能力的不足。在建构话语体系中,媒体对不同层次话语的判断力是非常重要的,如何在诸多话语中抽出科学和价值层面的话语,是我国很多媒体需要下功夫的地方。对于科学、价值层面的话语,媒体“错判漏判”问题比较常见,对不属于科学、价值层面的话语错误宣扬,对不合乎、不适用于中国实际的西方话语过度宣扬,而对真正客观的、中国特色的、真理性的话语则视而不见。其次,表现为使命感的不强。主流媒体巩固和宣扬核心话语的使命意识亟需加强,“党媒姓党、坚定立场”是加强主流媒体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同时,非主流媒体、自媒体使命感的缺失问题更为严重,借西方话语无端怀疑、攻击我国核心话语体系,反对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建构,种种不当、错误言论严重削弱了我国话语体系的说服力。比如我国一些媒体常常曲解民主之义,常拿西方民主与我国民主相对比,甚至吹捧西式自由,扰乱了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建构。最后,表现为媒体对科学、价值层面的核心话语宣扬方式方法不当。宣扬方式方法的不当,直接导致实际功效的偏移。尤其在主流媒体宣扬核心话语体系过程中,往往就科学谈科学、就价值谈价值,不接地气,不善于联系实际,缺乏在“琐事”中宣扬大道理的能力意识,使“高大上”的话语不能紧贴群众、为人真正理解,导致“核心话语”与“时代话语”、“朴实话语”联系的割裂。
四、充分发挥媒体正功能,建构中国特色话语体系
在我国目前基本舆论环境与社会基础情况下,充分发挥媒体正功能以推进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建构,必须要有正确、科学的基本思路、方法手段,以及相关的环境配置。应当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推进政府、社会与媒体自身的发展相互配合,共同净化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建构环境,不断发展我国媒体力量,为媒体正功能的发挥创造条件。
1.建构与控制相结合是媒体建构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基本思路 在建构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我国媒体的正功能,必须从建构和控制入手,本着二者相结合的基本思路,从话语体系建构与媒体自身两方面出发进行思考。一方面,对于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建构而言,媒体应本着建构与控制相结合的思路,充分发挥自身建构功能优势。积极宣传积极正面的话语,建构有中国特色的、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为基础的、有中国本土理论研究作为支撑的话语体系,加强媒体相关能力建设,是充分发挥媒体正功能的重点思路。同时,对于话语体系之外的其他话语,媒体应本着客观公正、冷静与包容的态度,从借鉴和控制角度出发,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提供借鉴,控制不当或有威胁的话语出现,为话语体系“大厦”做好“防蚀”工作。另一方面,在建构中国特色话语体系进程中,对于媒体本身而言,也需要从建构与控制相结合的思路入手,既要充分发挥媒体的建构优势,也要在具体情况下敢于及时适度控制媒体力量,防止舆论建构功能变性为不负责任的舆论“盛宴”或舆论暴力,影响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建构大局。所谓“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就是要求媒体在建构中国特色话语体系中发挥正能量,控制过度的“离心力”,保持方向的正确。
2.调整和完善媒体结构是充分发挥其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建构正功能的重要前提
调整和完善我国媒体结构,是充分发挥其功能的前提。当前,我国媒体结构科学化的问题主要表现为:虽然非主流媒体、自媒体的发展已步入快车道,但事实上其在总体结构中所占份量仍旧偏低。面对非主流媒体,尤其是自媒体蓬勃发展之势,我党和政府绝不应有“如临大敌”之感,继续鼓励和规范非主流媒体、自媒体发展是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是当前建构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重要“源动力”。尤其是自媒体的发展,是启迪民智,汇集“独立之‘思’”、“纯粹之‘思’”最有效的途径,自媒体所应专注的,应是如何更加开放地汇集这种优秀的、纯粹的思想,整合和宣传高质量的陈述。鼓励发展的同时,规范非主流媒体、自媒体的行为,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强化舆论阵地,也是我国党和政府必须高度重视的责任。另外,受众不同的媒体,其关注的话语层面也不同。但唯有一点相同,即对于科学、价值层面话语建构的目标应是一致的。因此,从核心话语层面来讲,调整完善媒体结构应当一视同仁,重视非主流媒体和自媒体对中国特色核心话语体系的建构,也是必须给予高度重视的工作。此外,保持现有综合类媒体的角色功能,尽快培养和扶持一批领域专业化的媒体群,完善我国媒体结构组成,也是使媒体功能发挥更为精准有效的必然选择。
3.加强和锤炼媒体自身能力是充分发挥其话语体系建构正功能的主要抓手
加强和锤炼媒体自身能力,是直接提升其对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建构功能的有效抓手。加强和锤炼媒体自身能力,必须从建构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实际出发,从媒体能力不足中寻找突破口。我国亟需加强和锤炼的能力包括:对社会事物或议题的发现与归纳、聚焦与综合的能力,具体可表现为尊重群众实践创造和首创精神,汇集民声的能力;话语聚合与理论研究能力,具体表现为媒体舆论的客观性、公正性、反思性与本质性,要强调媒体应学会在纷繁喧嚷的环境下进行“沉思”的能力,能够具体传播民众的“独立之‘思’”、“纯粹之‘思’”,担当优秀话语“阐释者”的能力;对科学、价值层面话语的判断能力和宣扬能力,尤其是当前非主流媒体、自媒体对核心层面话语理解力、掌控力、宣扬力都显不足的情况下,更要从整体上提高我国媒体的相关能力;不同层面话语建构相互关联的能力,将“核心话语”、“理论话语”真正与“时代话语”、“朴实话语”联系起来。加强和锤炼媒体自身能力,我党和政府应给予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调动媒体积极性,提供相应适度宽松的发展环境。各媒体也应细致研究自身建设的具体措施,将学习与创新提上日程,根据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建构的需要,从实际出发、从民声出发,不断提升自身能力,发挥好应有的建构功能。
4.变革与创新我国媒体工作方式是充分发挥其话语体系建构正功能的具体要求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5]当前,我国主流媒体的工作方式已饱受社会公众诟病,权威媒体的“权威”地位在下降,刻板、固步自封的方式已对我国核心话语体系的构建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同时,新媒体疏于监管的、过于开放的工作方式不仅对传统话语权威构成威胁,也暴露出其“双刃剑”的特性,对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构建无形中制造了障碍。所以,变革与创新我国媒体工作方式,既要推进权威的、主流媒体的工作方式变革,又要下大力度规范新媒体的工作方式,这是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建构的具体要求。比如,我们已经看到,在信息爆炸的世界里,自媒体工作方式的高效及其影响力的与日俱增为媒体发挥话语体系建构功能开拓了新模式。变革与创新我国媒体工作方式就是要不断发现包括自媒体、网络新媒体等在内的全新的、适应经济社会现实需要的工作模式,借助其经验,检验我国不同媒体工作方式的不足,同时采取必要措施加以改进。同时,对自媒体工作方式的过于开放、难于监管也要给予高度重视,不断创新规范、矫正的办法,为其充分发挥话语建构功能提供基本规制保障。
5.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是监督和规制媒体话语建构正功能的根本保障
制度环境是媒体发挥话语建构功能最重要、最基础的外在环境。就制度而言,我们对于西方制度的研究常常聚焦在制度的“排他性”一面,认为任何制度为谋求其合法性则必然具有排他性。所以,对于媒体发挥话语建构功能,任何制度都会有明确的限制,对于质疑之声都会排除在主流话语之外。但事实上,任何制度完全将话语分作“善”“恶”两类并加以区别对待,都是不切实际的。真正理想的制度是排他性与包容性相结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排他性与包容性相结合的开放体系。当前对于媒体的监督与规制,理应尽力做到“收放自如”,既要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排他性、合法性,也要体现包容性。这是中国文化的体现,也是建构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要求。充分发挥我国媒体对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建构功能,就是要坚持“一元主导和多样化相统一的原则,即既要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动摇,又要包容多样化的话语方式和表达诉求”[6]。应在坚守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适度放开环境限制,进行合理制度松绑,真正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包容性。应当高度注意排他性制度对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建设的危害,极力去除排他性的“体制性话语”。对不同话语应以包容的态度理性扬弃,要有融合与建构的空间,对话语的定性应依据“自上而下”的核心话语体系和“自下而上”的社会公共诉求,提高党和政府对不同媒体话语的理解力、整合力,使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在合法性的基础上体现包容性。 五、结论
总之,建构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对我国媒体的作用必须有全新的认识。应当从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建构的基本目标出发,从不同层面话语建构对我国媒体提出的具体要求出发,对媒体应有功能有比较全面、科学的认识。同时,对于当前我国媒体在不同层面话语体系的建构中各种功能短板问题,应从整体出发,从不同角度、多方面寻找解决办法,找出提升媒体能力、充分发挥话语体系建构正功能的基本思路、重要前提、主要抓手、具体要求和根本保障,多措并举,加快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建构速度,提高建构质量。
注释:
{1} 媒体是第四种权力,即所谓的“监法”权力,其他三种权力分别是立法、司法和行政。
参考文献:
[1][法]米歇尔·福柯. 知识考古学[M]. 谢强,马月 译.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2]杨生平. 话语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构建[J].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5,(6).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 张传民. 文化自觉、理论自觉与中国话语体系的建构[J].山东社会科学,2012,(10).
[5] 江泽民文选: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6] 邹绍清. 论意识形态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建构[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7).
Abstract: The Chinese media is important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discourse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should be fully utilized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This paper clarify the functions that the Chinese media should carry, and proposes recommendations for strategies.
Keywords: the Discourse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Media; Construction Model; Functions
(责任编辑 陶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