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教而教”是教育哲学的著名命题,是教育工作者追求的最高境界。作为普通中小学教育工作者能达到大师们所期盼的教育境界吗?我们的回答是肯定的!我们学校隶属于“中国近代第一城”——南通,人文荟萃,依港临江,有着得天独厚的文化与区位优势:大江东去,小河欢歌,呈现出一派迷人的水乡风光;充满现代气息的校园内,百年老银杏遮天蔽日、气宇轩昂,彰显出古朴、厚重的文化特质。这是历史与自然赋予我校的一大资源优势,我们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在这片沃土着力培育绚丽的“德育之花”,打造“不教而教”的德育品牌。
一、开发利用江域文化资源的观赏性,寓教于乐,实现“不教而教”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不能让孩子失掉欢快的精神生活。孩子只有生活在游戏、童话、音乐、幻想、创作世界中时,他的精神生活才有充分价值。没有了这些,他就是一朵枯萎的花朵。”江域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千姿百态,利用其观赏性和人文内涵,组织学生游览、嬉戏、观赏,可让学生受到精神熏陶。教师组织学生,看长江的风姿,听长江的涛声,讲长江的故事,望江南的倩影,陶醉于秀美山川之中,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之情,孕育了他们的报国之心。
教师带领学生高举红旗,讴歌奋进,徒步走过跨江大桥来到开沙岛,浏览整个度假区、国家乒乓球基地,学生们个个眉飞色舞,心旷神怡,纷纷赞叹开沙变化巨大,赞叹祖国日新月异,爱国爱家乡的浓浓之情溢于言表。阳春三月,扬子江畔,油菜花盛开,出现在眼前的是金色的世界;再看那一片麦地,铺上了碧绿地毯。学生们欢天喜地,完全陶醉于这奇妙的景色之中,他们深深地爱上了这片热土,立志好好学习,长大了把她装扮得更加秀美。我们还带领学生到野外寻找春天。学生们奔走在乡村小路上,穿行于田地之间,放眼望下,侧耳倾听,把家乡之美尽收眼底,悉记心头,那情绪、那炽热是一般课堂里见不到的。
二、开发利用江域文化资源的愉悦性,寓教于活动,实现“不教而教”
教师充分挖掘水乡文化的人文因素,使德育之路越走越宽广。生活本身就是一本书,德育的教材无处不有,我校教师处处留心观察,抓住具有典型意义的生活材料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德育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来得及时,来得自然,“大音稀声,大象无形”,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产生奇迹般的功效。学期开学,孩子们围坐在老银杏的膝下,听老师讲革命先辈在这里的战斗故事,接受革命传统教育以及革命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启蒙教育,弘扬民族精神。江海相通,潮来潮往,潮起潮落,更是别有一番风味,我们组织学生观潮,感受大自然的巨大力量。我们组织学生“赶江”——潮退之后,到沙滩上捉鱼捉虾、捡贝壳等,让学生实实在在感觉到“母亲河”长江的心胸宽阔、无私奉献,使之内心充满了感激与热爱之情。
学校所在地李港镇板鹞多,板鹞大,板鹞响,被国家有关部门命名为“风筝之乡”。板鹞是一种高雅的民族文化、民间艺术,它的文化、艺术的底蕴相当深厚,是极佳的地方教育资源,是不可多得的校本课程。带领学生学习制作板鹞是我们全校进行的一项综合实践活动。我们组织学生走进放鹞子的人群,参与放飞,观察地上的、空中的板鹞,发现其造型美、腾飞美、音律美,看到其娱乐作用、休闲作用、体育作用、教育作用等,从而激起遐思,产生兴趣,迫切要求参与板鹞的制作,投身放飞综合实践活动。
三、开发利用江域文化资源的感召性,寓教于实践,实现“不教而教”
教材上的事件发生在彼时彼地彼人的身上,讲讲读读,学生一般都不会太往心里去,教育的效果也就不佳。联系教材,参与实践,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是我们近年来课程改革的一大成果。
李港人一向尊老敬老,帮助老人逐渐成为他们的自觉行动。李港的农贸市场是李港最热闹的地方,组织学生参观农贸市场,感受市场的繁荣,学习良好的民风民俗,可以让学生学会交际学会做人。在“保护母亲河”活动中,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调查李港境内河流的污染状况,向全镇居民发出了“保护母亲河”的倡议,并组成义务小分队到江边捡塑料垃圾,在江堤上种草种花,护花护树,既让他们感到生在长江边的幸福,又初步知晓热爱家乡、保护资源、爱护地球的责任。
依托“江域文化”资源的多样性、丰富性,凭借阡陌田畴、江风海潮的润泽,我校德育以美感化,寓教于乐,在感悟中实践,在实践中升华,初步探索出了一条“不教而教”的新路径,曾被评为“南通市德育工作先进学校”、“通州市少先队工作五星级学校”、“通州市少先队工作先进学校”。
(责编 庞丹丹)
一、开发利用江域文化资源的观赏性,寓教于乐,实现“不教而教”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不能让孩子失掉欢快的精神生活。孩子只有生活在游戏、童话、音乐、幻想、创作世界中时,他的精神生活才有充分价值。没有了这些,他就是一朵枯萎的花朵。”江域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千姿百态,利用其观赏性和人文内涵,组织学生游览、嬉戏、观赏,可让学生受到精神熏陶。教师组织学生,看长江的风姿,听长江的涛声,讲长江的故事,望江南的倩影,陶醉于秀美山川之中,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之情,孕育了他们的报国之心。
教师带领学生高举红旗,讴歌奋进,徒步走过跨江大桥来到开沙岛,浏览整个度假区、国家乒乓球基地,学生们个个眉飞色舞,心旷神怡,纷纷赞叹开沙变化巨大,赞叹祖国日新月异,爱国爱家乡的浓浓之情溢于言表。阳春三月,扬子江畔,油菜花盛开,出现在眼前的是金色的世界;再看那一片麦地,铺上了碧绿地毯。学生们欢天喜地,完全陶醉于这奇妙的景色之中,他们深深地爱上了这片热土,立志好好学习,长大了把她装扮得更加秀美。我们还带领学生到野外寻找春天。学生们奔走在乡村小路上,穿行于田地之间,放眼望下,侧耳倾听,把家乡之美尽收眼底,悉记心头,那情绪、那炽热是一般课堂里见不到的。
二、开发利用江域文化资源的愉悦性,寓教于活动,实现“不教而教”
教师充分挖掘水乡文化的人文因素,使德育之路越走越宽广。生活本身就是一本书,德育的教材无处不有,我校教师处处留心观察,抓住具有典型意义的生活材料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德育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来得及时,来得自然,“大音稀声,大象无形”,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产生奇迹般的功效。学期开学,孩子们围坐在老银杏的膝下,听老师讲革命先辈在这里的战斗故事,接受革命传统教育以及革命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启蒙教育,弘扬民族精神。江海相通,潮来潮往,潮起潮落,更是别有一番风味,我们组织学生观潮,感受大自然的巨大力量。我们组织学生“赶江”——潮退之后,到沙滩上捉鱼捉虾、捡贝壳等,让学生实实在在感觉到“母亲河”长江的心胸宽阔、无私奉献,使之内心充满了感激与热爱之情。
学校所在地李港镇板鹞多,板鹞大,板鹞响,被国家有关部门命名为“风筝之乡”。板鹞是一种高雅的民族文化、民间艺术,它的文化、艺术的底蕴相当深厚,是极佳的地方教育资源,是不可多得的校本课程。带领学生学习制作板鹞是我们全校进行的一项综合实践活动。我们组织学生走进放鹞子的人群,参与放飞,观察地上的、空中的板鹞,发现其造型美、腾飞美、音律美,看到其娱乐作用、休闲作用、体育作用、教育作用等,从而激起遐思,产生兴趣,迫切要求参与板鹞的制作,投身放飞综合实践活动。
三、开发利用江域文化资源的感召性,寓教于实践,实现“不教而教”
教材上的事件发生在彼时彼地彼人的身上,讲讲读读,学生一般都不会太往心里去,教育的效果也就不佳。联系教材,参与实践,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是我们近年来课程改革的一大成果。
李港人一向尊老敬老,帮助老人逐渐成为他们的自觉行动。李港的农贸市场是李港最热闹的地方,组织学生参观农贸市场,感受市场的繁荣,学习良好的民风民俗,可以让学生学会交际学会做人。在“保护母亲河”活动中,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调查李港境内河流的污染状况,向全镇居民发出了“保护母亲河”的倡议,并组成义务小分队到江边捡塑料垃圾,在江堤上种草种花,护花护树,既让他们感到生在长江边的幸福,又初步知晓热爱家乡、保护资源、爱护地球的责任。
依托“江域文化”资源的多样性、丰富性,凭借阡陌田畴、江风海潮的润泽,我校德育以美感化,寓教于乐,在感悟中实践,在实践中升华,初步探索出了一条“不教而教”的新路径,曾被评为“南通市德育工作先进学校”、“通州市少先队工作五星级学校”、“通州市少先队工作先进学校”。
(责编 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