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1月,《人民日报》在要闻四版开设深度调查性报道栏目“求证——探寻喧哗背后的真相”,针对那些刻意挑起官民冲突、激化社会矛盾、混淆公众认知、影响社会稳定的虚假报道和网络谣言,深入调查采访,澄清不实传闻,还原事实真相。
2011年1月27日,“求证”栏目首篇稿件《郑东新区是不是“空城”》刊出,至2013年11月15日,栏目共刊发报道180多期。近3年来,“求证”栏目针对各类争议新闻、疑点事件,不回避、不轻信,务必多信源采访,务必拿到第一手证据,力求通过严谨核实与深入调查,回应关切,澄清传闻,推动舆论回归理性。这种以证据为核心的报道模式,树立了鲜明的栏目特色。
找准定位,正本清源去伪存真
“求证”栏目的问世,与当前复杂的舆论生态有关。自媒体时代,人人可以发声,一些不负责任的网民为了吸引眼球,故意歪曲事实,散布谣言;还有一些人利用社会转型期的群体焦虑,刻意放大社会矛盾,制造政府与民众的对立情绪,引发不满或认识混乱。而网络传播具有受众广、范围大、放大效应明显等特点,容易导致非理性情绪迅速蔓延,使一些不实新闻和谣言的危害越来越大,影响社会稳定乃至国家安全。与此同时,部分传统媒体在网络的裹挟下方向迷失,为赢得眼球提高市场占有率、增加盈利,一味求新、求奇、求快、求独家,对一些网络传言或社会上的信息,不加鉴别和调查就盲目刊发或评论,扩大了谣言的危害。
利益多元、观点多元、传播媒介多元的舆论环境,迫切需要主流媒体在众声喧哗中发出真实、准确、客观、权威的声音,击破谣言,引导舆论。“求真务实是党报的品格。帮助公众辨真伪、明是非,是媒体的职责。我们今起开设‘求证’栏目,对各类争议新闻、疑点事件进行探寻,力求通过严谨核实与深入调查,澄清事实,还原真相,回应关切,阻击谣传,促进和谐,提升公信力。”“求证”开栏的这段话,点出了栏目的定位——对重大热点问题和事件的正本清源、去伪存真,同时也隐含了栏目定位的三个层次:
一、选题定位。“求证”栏目是对各类谣传、不实信息进行阻击与驳斥的专栏,这是选题策划的立足点。
二、报道定位。要求编辑记者带着放大镜寻找证据,深入调查,严谨核实。
三、功能定位。要求透过现象看问题,传递理性声音,提升公信力,力争做“社会舆论的稳定器”。
“求证”栏目以“证伪”为主要功能,对媒体(特别是网络)热炒的新闻背后的疑点进行调查,探寻真相。但并不是每个疑点、热点事件都值得求证。如何判断选题价值?“求证”栏目的标准是:传言刻意强化官民对立、贫富对立、撕裂社会、激化矛盾;传言制造恐慌,影响稳定;传言具有普遍意义,涉及人群广;事件存在大量疑点,浅层采访没法说清事实,需要深入调查才能接近真相。有时一件个案或者小事件,其背后却隐藏着激烈的社会情绪和社会矛盾,也会成为求证的选题。概括起来,求证的选题标准就是“疑点信息+割裂社会+制造恐慌”。选题类型主要有以下4种:
1.弥合社会裂痕,维护政府形象。对刻意撕裂社会、激化矛盾的传言和虚假报道进行证伪、还原。比如,2011年8月9日刊登的《“甬温线动车事故29人失踪”说法不准确》,在传言出现之后就快速调查,对网传失踪名单中的29人逐一多次核实,用铁的事实证明网传信息是谣言,报道实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并获得第22届中国新闻奖。
2.应对突发事件,稳定社会情绪。对突发事件导致的群体恐慌,及时释疑解惑,化解不安定因素。比如,2013年4月雅安地震发生后,网上出现一些复杂的舆情,其中既有道听途说的传闻,也有流于表象的臆断,更有故意抹黑的谣言。“求证”栏目与人民日报抗震救灾报道组通力合作,科学分工,完成了《重建房遇震开裂怎么看?》《地震能够准确预测吗?》《晒晒谣言的真面目》《阻击谣言 速度加快》等求证稿件,较好地消除了群众的不安定情绪。
3.及时有力回击境外谣言,维护国家利益。2012年11月,中日关系因钓鱼岛事件处于敏感期,日本媒体说中国公务员考试海监船员岗位无人报名,原因是中国人怕危险,都不敢报名。文章在网上迅速传播,形成不利于我国的舆论。栏目第一时间约记者采访国家海洋局、中国海监、国家公务员局、交通部,但没有一个部门愿意出面回应。夜班时,栏目紧急采访考试咨询专家、日本分社记者、航运中心负责人、高校学子等,获得了确切的数字和多角度阐释,赶写出稿件,并用图表展示相关证据,《海监五职位“零合格”缘于门槛高》以数据和事实及时有力地驳斥了日媒的谎言,消除了谣言的负面影响。见报当天,海监部门对日方的不实报道做了回应。
4.提倡科学态度,纠正常识错误。有些传言不仅造成人们的认识错误,还可能影响产业发展。“求证”栏目对一些传播时间长、范围广的错误说法,以科学的态度,用事实予以纠正。这类选题包括《我国有哪些转基因作物?》《老年人都要吃钙片吗?》《不实传言缠身,牙膏很是受伤》《微波炉加热食品会致癌吗?》《西瓜“打针增甜”是谣言》《淡化海水可以放心饮用》等。
多信源互证,力求准确客观严谨
“求证”栏目在调查过程中努力秉持独立、公正、客观的立场。其中,核心就是证据。对栏目来说,证据是策划的起点和调查的最终目的;对编辑记者来说,证据意识需要贯穿在编辑策划、采访调查、统筹稿件全过程。这体现在:
一、从编采顶层设计上看,要求编辑深度参与热点追踪和采访结构设计。众说纷纭中,记者在采访一线尽可能全面了解信息的详情和动态;热点事件中,编辑从大局着眼寻找疑点和调查方向——这样的编采统筹和互动,对编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做好选题,编辑需要做大量的案头工作:选题确定前多次讨论、策划案制定中不断完善、与采访记者密切沟通并随时根据最新情况调整思路、上版后稿件细节再三推敲,形成了筛选有用信息、避免报道差错、保证新闻真实的有效做法。
首先,采取集思广益的方式,在对选题仔细甄别、进行常识性逻辑性判断之后,全体编辑参与讨论。对于“求证”栏目来说,制作采访提纲的过程,就是发现疑点、寻找证据的过程。栏目编辑要收集查阅资料,整理逻辑关系,把握问题本质,迅速成为该问题的“半个专家”。 其次,树立问题意识,将网络谣言事件中最核心、最尖锐的问题提炼出来设成焦点,围绕这些焦点再进行反复讨论,设想各种可能。选题确定后,编辑进一步发掘新闻事件背后的疑点,跟踪最新舆情动态,分析事件所处的传播阶段、舆论倾向,明确求证方向,制定详细的采访提纲。同时,随时跟进,与记者保持密切联络。
求证通常要有结论,不能模棱两可,不能留有疑点,这就要求对报道涉及的所有事实、数据、当事人表述等,都要小心求证,用怀疑的眼光加以分辨、核实,通过多个信源互相印证、判断真伪。
最后,在稿件编辑中体现对核心疑问和关键数据的提炼浓缩。“求证”栏目的报道基本形成了“疑问”+“调查”、“疑问”+“回应”的结构。该结构对谣言的回应干脆有力,同时也要求编辑打乱不同记者在调查报道时形成的原有故事情节与叙述结构,围绕核心问题重新组织素材。
可以说,在稿件从无到有再到刊登的整个过程中,既离不开记者的辛苦调查,也凝聚了编辑的艰苦付出,是编辑记者集体智慧的结晶。如果将每一次求证都看作是一场战斗,那么编辑更像是一个总指挥,调度各种资源与人力配置参与对谣言的阻击。特别是在求证陷入僵局之时,能及时改变策略,通过变换作战记者、调配各种资源手段推进调查取证顺利进行。当然,也因为对证据的精益求精,导致记者采写困难的加大与部分稿件时效性的削弱。有记者曾这样对栏目组抱怨:“给你们写求证太费劲了,就像写论文一样。写一篇求证可以写上好几篇其他类型的大稿了。”
二、从证据呈现标准上看,要求客观公正调查,以事实说话,确保证据链完整。不懈追求现场、证据、原创,调查中秉持均衡、公正、客观的立场,以事实和数据说话,是“求证”栏目一贯坚守的原则。与此同时,“求证”栏目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准确、全面、严谨。
(一)准确,以事实说话,以数据说话,多个信息源相互印证。
1.深入现场,获取核心证据。求证大多是辟谣的,这就要求稿件经得起反证、不留疑点,要有核心确凿证据和严密逻辑,事实绝对准确。为做到这一点,栏目要求记者必须到新闻现场调查,掌握第一手证据和信息,不能照抄材料,不听信一家之言。2012年12月,有微博说青海玉树政府通过烧帐篷逼群众搬迁,编辑约稿后,记者在西宁分别给主管部门、当地记者、周边群众打电话了解了相关情况,但“求证”栏目组仍不放心,请记者必须到玉树现场调查。12月的玉树风大雪大,又正值援建人员冬季撤离高峰,记者不容易出来,在高原严寒地区一待就是一个星期。
2.证据链完整,在证“伪”、证“无”时尤其重要。为此,栏目在策划和编写提纲时,会提出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大大小小的疑问,请记者调查取证。以《郑东新区是不是“空城”》为例,针对美国媒体有关“郑州郑东新区是鬼城空城”的说法,“求证”栏目约请人民日报社河南分社记者,从郑东新区的居民入住情况和企业入驻情况两方面着手调查:居民入住方面,了解郑东新区民用水、电、气的用量变化,宽带、有线电视的安装数量,超市、健身俱乐部会员卡的数量变化等;企业方面,了解入驻企业数量和纳税额等反映经济活跃程度的关键数据等。同时,记者在工作日和周末分别观察当地街道人流量、车流量、饭店就餐情况、多个小区晚上房屋亮灯情况,稿件既有大量翔实数据,又有记者观察和居民感受,充分证明了“鬼城”之说并不属实。
3.多个信源互证,确保事实准确无误。采访要持中立、客观的态度,不预设结论,不迷信权威,接触当事各方,让不同立场的核心当事人都表达意见,通过多个信息源的相互印证,最大限度地接近真相。以《小龙虾被妖魔化了》一文为例。记者兵分两路,深入安徽、湖北两个养殖大省,暗访养殖现场、餐厅后厨、水产市场等,并采访有关专家学者,力求做到事实准确,证据链完整。
(二)全面,发挥综合性大报优势,组织跨地域、跨行业和部门的采访,全方位展示事实真相。对于一些选题,栏目组织多地、多部门记者进行采访,通过类比或对比方式延伸阅读,力求更加全面地反映事实。以《哪些国家提供免费医疗》为例。当时,一位专家在某电视节目中声称:“世界上只有中国等20多个国家未实行免费医疗制度。”这个说法在网上引起人们对我国医保制度的强烈不满。事实到底是怎样的?“求证”栏目约请记者不仅采访国内专家,还采访中立国际机构——世界卫生组织和世界银行的专家;同时,由人民日报20多位驻外记者调查了解70多个国家的医疗制度和医疗保险情况,证明这位专家的说法没有根据。
(三)严谨,证据真实无误,报道不留瑕疵,不符合标准的稿件坚决不用。对于未能获得第一手材料、没有拿到核心证据或证据不全的报道,就算在前期的策划和采写中已经耗费了编辑和记者大量精力,栏目也会忍痛割爱。如2011年12月,网曝江西假种子导致农民颗粒无收,栏目请记者调查,基本可以确定减产是由于极端天气和农民对种子保存不当而造成的。但由于农民和种子销售站都没有留存原来的种子样本,无法完全确定种子来源并进行比对,证据链存在瑕疵,栏目最终放弃了这个选题。
采用多种元素,提高传播效果
为了在有限的版面空间增加信息量,“求证”栏目的不少稿件使用图表等元素,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图表可以方便阅读,但制作起来有时很费功夫。以《我国茶叶是安全的》为例。2012年春天,绿色和平组织发布报告称中国品牌茶叶农药残留超标,引发人们恐慌,舆论对中国茶叶质量、中国茶叶标准也充满不信任。中国茶叶还能喝吗?
“求证”栏目决定把茶叶农药残留的中国标准、欧盟标准以及日本标准与相关报告进行比较,通过多方努力,从政府部门、行业协会、院士专家、绿色和平组织等方面获得了有关数据和说法。但不同的利益诉求、不同的获取信息的方式和渠道,决定了每一方的观点和数据都可能存在片面和误差,几方面提供的数据有多处不同。为保证数据准确,栏目下载了中国官方公布的7个涉及茶叶农残标准的文件,又从世界粮农组织网站上找到了欧盟涉及茶叶农残的上千个标准,还请日本分社记者拿到日本茶叶农残标准。栏目把报告中提到的29项农残数据与9个标准文件进行一一比对核实,最终制作出了详细的图表。 突破困难,“求证”继续前行
“求证”栏目自创办以来,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鼓励以及兄弟媒体和读者的关注。刘云山同志7次批示肯定“求证”栏目,刘奇葆同志两次肯定“求证”报道。李长春同志不仅两次批示肯定,而且先后布置近20个选题让栏目调查求证。栏目的一些报道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比如2013年刊发的“探寻PX之惑”4篇“求证”文章,从科学研究、产业发展、国际竞争等角度对PX发展现状和前景进行调查,回应公众疑问,引起社会关注,一些地方政府将4篇报道结集成册,还向栏目组索取报道资料开展学习。
但同时,作为一个主要针对谣言进行求证的调查性栏目,“求证”还要克服一些特殊困难:
一是证“伪”、证“无”难。很多时候,证明“有”比较简单,而要证明“无”就不太容易。在证“无”的过程中,必须有强大的证据链条支撑,哪怕某一个小的环节有疏漏,存在一个反例,整个论点就会不成立。为此,栏目编辑可谓煞费苦心。
二是谣言改头换面反复出现。网络谣言的产生和传播往往具有非理性、情绪化的特点,社会转型期存在种种矛盾,一些人内心的不安全感和焦虑与网络谣言交织在一起,呈现出复杂的状态。即使真相被揭示出来,很多人依然在情感上选择不接受或不相信。这种社会心态让不少谣言反复出现。
三是一些政府部门不回应。在很多争议性新闻事件中,即使“求证”记者多方沟通,一些机构、部门依然出于各种考虑,拒绝甚至阻挠记者进一步深入调查采访。政府部门之所以不回应,主要存在这几种心态:1.自恃权威,对网上声音不屑回应;2.在一些事件上存在监管失职,自觉心虚,不敢回应;3.怕引火烧身,承担责任,不愿回应。与常规新闻报道相比,调查性报道往往阻力重重、不易成稿。事实上,在近3年的实践中,“求证”栏目虽然刊登了近200期稿件,但还有很多稿件因各种原因最终“夭折”,成为栏目的遗憾。
四是社会整体公信力的降低削弱了媒体的社会认可度。在很多时候,“求证”栏目不仅是在与谣言斗争,更是在与谣言背后的情绪斗争。辟谣其实是在改变人们的立场,故而异常艰难。这些新情况要求我们,不能仅仅呈现调查结果,还应注意背后复杂的舆论生态,要针对社会情绪做好解读工作。面对新情况,我们主要做了以下探索:
1.针对网络特点构建传播平台,改进报道方法,增加网友对主流媒体报道的接受度。我们开设了“求证”栏目微信公众平台,每期报道通过微信及时推送,利用新手段扩大影响。接下来,我们还将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展开更多尝试,比如介绍“求证”报道的采编过程、对反复谣言进行及时回应等。
2.采编阶段观照读者接受度,通过有建设性、引导性的言论解读社会情绪。有时,虽然新闻事件是谣言,但背后反映的问题却值得有关方面重视。栏目在辟谣的同时提出建设性意见,推动问题解决,促进社会和谐,是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的重要途径。
3.刊登稿件后加强报网互动、后续联动,进一步释疑解惑。“求证”栏目与人民网联动,对一些采访过程进行全程摄像制作视频,通过二维码链接网页的形式进行报网互动;同时,还与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合作,推出多期“答疑”,针对热点事件中的网友疑问,及时回应,释疑解惑。
4.进一步提高时效性。通过多种努力,栏目在部分报道上体现了快速反应与独家报道,但总体而言,还需要提高时效性。
中央领导同志曾经指出,在重大灾难和社会事件面前,阻击谣言是重要的战斗。面对复杂多变的舆情,主流媒体失语会给谣言的传播留下空间。回击谣言、释疑解惑,是主流媒体必须坚持的责任担当。探寻真相,击破谬误,求证没有终点。
(作者单位:人民日报社)
编校:董方晓
2011年1月27日,“求证”栏目首篇稿件《郑东新区是不是“空城”》刊出,至2013年11月15日,栏目共刊发报道180多期。近3年来,“求证”栏目针对各类争议新闻、疑点事件,不回避、不轻信,务必多信源采访,务必拿到第一手证据,力求通过严谨核实与深入调查,回应关切,澄清传闻,推动舆论回归理性。这种以证据为核心的报道模式,树立了鲜明的栏目特色。
找准定位,正本清源去伪存真
“求证”栏目的问世,与当前复杂的舆论生态有关。自媒体时代,人人可以发声,一些不负责任的网民为了吸引眼球,故意歪曲事实,散布谣言;还有一些人利用社会转型期的群体焦虑,刻意放大社会矛盾,制造政府与民众的对立情绪,引发不满或认识混乱。而网络传播具有受众广、范围大、放大效应明显等特点,容易导致非理性情绪迅速蔓延,使一些不实新闻和谣言的危害越来越大,影响社会稳定乃至国家安全。与此同时,部分传统媒体在网络的裹挟下方向迷失,为赢得眼球提高市场占有率、增加盈利,一味求新、求奇、求快、求独家,对一些网络传言或社会上的信息,不加鉴别和调查就盲目刊发或评论,扩大了谣言的危害。
利益多元、观点多元、传播媒介多元的舆论环境,迫切需要主流媒体在众声喧哗中发出真实、准确、客观、权威的声音,击破谣言,引导舆论。“求真务实是党报的品格。帮助公众辨真伪、明是非,是媒体的职责。我们今起开设‘求证’栏目,对各类争议新闻、疑点事件进行探寻,力求通过严谨核实与深入调查,澄清事实,还原真相,回应关切,阻击谣传,促进和谐,提升公信力。”“求证”开栏的这段话,点出了栏目的定位——对重大热点问题和事件的正本清源、去伪存真,同时也隐含了栏目定位的三个层次:
一、选题定位。“求证”栏目是对各类谣传、不实信息进行阻击与驳斥的专栏,这是选题策划的立足点。
二、报道定位。要求编辑记者带着放大镜寻找证据,深入调查,严谨核实。
三、功能定位。要求透过现象看问题,传递理性声音,提升公信力,力争做“社会舆论的稳定器”。
“求证”栏目以“证伪”为主要功能,对媒体(特别是网络)热炒的新闻背后的疑点进行调查,探寻真相。但并不是每个疑点、热点事件都值得求证。如何判断选题价值?“求证”栏目的标准是:传言刻意强化官民对立、贫富对立、撕裂社会、激化矛盾;传言制造恐慌,影响稳定;传言具有普遍意义,涉及人群广;事件存在大量疑点,浅层采访没法说清事实,需要深入调查才能接近真相。有时一件个案或者小事件,其背后却隐藏着激烈的社会情绪和社会矛盾,也会成为求证的选题。概括起来,求证的选题标准就是“疑点信息+割裂社会+制造恐慌”。选题类型主要有以下4种:
1.弥合社会裂痕,维护政府形象。对刻意撕裂社会、激化矛盾的传言和虚假报道进行证伪、还原。比如,2011年8月9日刊登的《“甬温线动车事故29人失踪”说法不准确》,在传言出现之后就快速调查,对网传失踪名单中的29人逐一多次核实,用铁的事实证明网传信息是谣言,报道实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并获得第22届中国新闻奖。
2.应对突发事件,稳定社会情绪。对突发事件导致的群体恐慌,及时释疑解惑,化解不安定因素。比如,2013年4月雅安地震发生后,网上出现一些复杂的舆情,其中既有道听途说的传闻,也有流于表象的臆断,更有故意抹黑的谣言。“求证”栏目与人民日报抗震救灾报道组通力合作,科学分工,完成了《重建房遇震开裂怎么看?》《地震能够准确预测吗?》《晒晒谣言的真面目》《阻击谣言 速度加快》等求证稿件,较好地消除了群众的不安定情绪。
3.及时有力回击境外谣言,维护国家利益。2012年11月,中日关系因钓鱼岛事件处于敏感期,日本媒体说中国公务员考试海监船员岗位无人报名,原因是中国人怕危险,都不敢报名。文章在网上迅速传播,形成不利于我国的舆论。栏目第一时间约记者采访国家海洋局、中国海监、国家公务员局、交通部,但没有一个部门愿意出面回应。夜班时,栏目紧急采访考试咨询专家、日本分社记者、航运中心负责人、高校学子等,获得了确切的数字和多角度阐释,赶写出稿件,并用图表展示相关证据,《海监五职位“零合格”缘于门槛高》以数据和事实及时有力地驳斥了日媒的谎言,消除了谣言的负面影响。见报当天,海监部门对日方的不实报道做了回应。
4.提倡科学态度,纠正常识错误。有些传言不仅造成人们的认识错误,还可能影响产业发展。“求证”栏目对一些传播时间长、范围广的错误说法,以科学的态度,用事实予以纠正。这类选题包括《我国有哪些转基因作物?》《老年人都要吃钙片吗?》《不实传言缠身,牙膏很是受伤》《微波炉加热食品会致癌吗?》《西瓜“打针增甜”是谣言》《淡化海水可以放心饮用》等。
多信源互证,力求准确客观严谨
“求证”栏目在调查过程中努力秉持独立、公正、客观的立场。其中,核心就是证据。对栏目来说,证据是策划的起点和调查的最终目的;对编辑记者来说,证据意识需要贯穿在编辑策划、采访调查、统筹稿件全过程。这体现在:
一、从编采顶层设计上看,要求编辑深度参与热点追踪和采访结构设计。众说纷纭中,记者在采访一线尽可能全面了解信息的详情和动态;热点事件中,编辑从大局着眼寻找疑点和调查方向——这样的编采统筹和互动,对编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做好选题,编辑需要做大量的案头工作:选题确定前多次讨论、策划案制定中不断完善、与采访记者密切沟通并随时根据最新情况调整思路、上版后稿件细节再三推敲,形成了筛选有用信息、避免报道差错、保证新闻真实的有效做法。
首先,采取集思广益的方式,在对选题仔细甄别、进行常识性逻辑性判断之后,全体编辑参与讨论。对于“求证”栏目来说,制作采访提纲的过程,就是发现疑点、寻找证据的过程。栏目编辑要收集查阅资料,整理逻辑关系,把握问题本质,迅速成为该问题的“半个专家”。 其次,树立问题意识,将网络谣言事件中最核心、最尖锐的问题提炼出来设成焦点,围绕这些焦点再进行反复讨论,设想各种可能。选题确定后,编辑进一步发掘新闻事件背后的疑点,跟踪最新舆情动态,分析事件所处的传播阶段、舆论倾向,明确求证方向,制定详细的采访提纲。同时,随时跟进,与记者保持密切联络。
求证通常要有结论,不能模棱两可,不能留有疑点,这就要求对报道涉及的所有事实、数据、当事人表述等,都要小心求证,用怀疑的眼光加以分辨、核实,通过多个信源互相印证、判断真伪。
最后,在稿件编辑中体现对核心疑问和关键数据的提炼浓缩。“求证”栏目的报道基本形成了“疑问”+“调查”、“疑问”+“回应”的结构。该结构对谣言的回应干脆有力,同时也要求编辑打乱不同记者在调查报道时形成的原有故事情节与叙述结构,围绕核心问题重新组织素材。
可以说,在稿件从无到有再到刊登的整个过程中,既离不开记者的辛苦调查,也凝聚了编辑的艰苦付出,是编辑记者集体智慧的结晶。如果将每一次求证都看作是一场战斗,那么编辑更像是一个总指挥,调度各种资源与人力配置参与对谣言的阻击。特别是在求证陷入僵局之时,能及时改变策略,通过变换作战记者、调配各种资源手段推进调查取证顺利进行。当然,也因为对证据的精益求精,导致记者采写困难的加大与部分稿件时效性的削弱。有记者曾这样对栏目组抱怨:“给你们写求证太费劲了,就像写论文一样。写一篇求证可以写上好几篇其他类型的大稿了。”
二、从证据呈现标准上看,要求客观公正调查,以事实说话,确保证据链完整。不懈追求现场、证据、原创,调查中秉持均衡、公正、客观的立场,以事实和数据说话,是“求证”栏目一贯坚守的原则。与此同时,“求证”栏目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准确、全面、严谨。
(一)准确,以事实说话,以数据说话,多个信息源相互印证。
1.深入现场,获取核心证据。求证大多是辟谣的,这就要求稿件经得起反证、不留疑点,要有核心确凿证据和严密逻辑,事实绝对准确。为做到这一点,栏目要求记者必须到新闻现场调查,掌握第一手证据和信息,不能照抄材料,不听信一家之言。2012年12月,有微博说青海玉树政府通过烧帐篷逼群众搬迁,编辑约稿后,记者在西宁分别给主管部门、当地记者、周边群众打电话了解了相关情况,但“求证”栏目组仍不放心,请记者必须到玉树现场调查。12月的玉树风大雪大,又正值援建人员冬季撤离高峰,记者不容易出来,在高原严寒地区一待就是一个星期。
2.证据链完整,在证“伪”、证“无”时尤其重要。为此,栏目在策划和编写提纲时,会提出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大大小小的疑问,请记者调查取证。以《郑东新区是不是“空城”》为例,针对美国媒体有关“郑州郑东新区是鬼城空城”的说法,“求证”栏目约请人民日报社河南分社记者,从郑东新区的居民入住情况和企业入驻情况两方面着手调查:居民入住方面,了解郑东新区民用水、电、气的用量变化,宽带、有线电视的安装数量,超市、健身俱乐部会员卡的数量变化等;企业方面,了解入驻企业数量和纳税额等反映经济活跃程度的关键数据等。同时,记者在工作日和周末分别观察当地街道人流量、车流量、饭店就餐情况、多个小区晚上房屋亮灯情况,稿件既有大量翔实数据,又有记者观察和居民感受,充分证明了“鬼城”之说并不属实。
3.多个信源互证,确保事实准确无误。采访要持中立、客观的态度,不预设结论,不迷信权威,接触当事各方,让不同立场的核心当事人都表达意见,通过多个信息源的相互印证,最大限度地接近真相。以《小龙虾被妖魔化了》一文为例。记者兵分两路,深入安徽、湖北两个养殖大省,暗访养殖现场、餐厅后厨、水产市场等,并采访有关专家学者,力求做到事实准确,证据链完整。
(二)全面,发挥综合性大报优势,组织跨地域、跨行业和部门的采访,全方位展示事实真相。对于一些选题,栏目组织多地、多部门记者进行采访,通过类比或对比方式延伸阅读,力求更加全面地反映事实。以《哪些国家提供免费医疗》为例。当时,一位专家在某电视节目中声称:“世界上只有中国等20多个国家未实行免费医疗制度。”这个说法在网上引起人们对我国医保制度的强烈不满。事实到底是怎样的?“求证”栏目约请记者不仅采访国内专家,还采访中立国际机构——世界卫生组织和世界银行的专家;同时,由人民日报20多位驻外记者调查了解70多个国家的医疗制度和医疗保险情况,证明这位专家的说法没有根据。
(三)严谨,证据真实无误,报道不留瑕疵,不符合标准的稿件坚决不用。对于未能获得第一手材料、没有拿到核心证据或证据不全的报道,就算在前期的策划和采写中已经耗费了编辑和记者大量精力,栏目也会忍痛割爱。如2011年12月,网曝江西假种子导致农民颗粒无收,栏目请记者调查,基本可以确定减产是由于极端天气和农民对种子保存不当而造成的。但由于农民和种子销售站都没有留存原来的种子样本,无法完全确定种子来源并进行比对,证据链存在瑕疵,栏目最终放弃了这个选题。
采用多种元素,提高传播效果
为了在有限的版面空间增加信息量,“求证”栏目的不少稿件使用图表等元素,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图表可以方便阅读,但制作起来有时很费功夫。以《我国茶叶是安全的》为例。2012年春天,绿色和平组织发布报告称中国品牌茶叶农药残留超标,引发人们恐慌,舆论对中国茶叶质量、中国茶叶标准也充满不信任。中国茶叶还能喝吗?
“求证”栏目决定把茶叶农药残留的中国标准、欧盟标准以及日本标准与相关报告进行比较,通过多方努力,从政府部门、行业协会、院士专家、绿色和平组织等方面获得了有关数据和说法。但不同的利益诉求、不同的获取信息的方式和渠道,决定了每一方的观点和数据都可能存在片面和误差,几方面提供的数据有多处不同。为保证数据准确,栏目下载了中国官方公布的7个涉及茶叶农残标准的文件,又从世界粮农组织网站上找到了欧盟涉及茶叶农残的上千个标准,还请日本分社记者拿到日本茶叶农残标准。栏目把报告中提到的29项农残数据与9个标准文件进行一一比对核实,最终制作出了详细的图表。 突破困难,“求证”继续前行
“求证”栏目自创办以来,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鼓励以及兄弟媒体和读者的关注。刘云山同志7次批示肯定“求证”栏目,刘奇葆同志两次肯定“求证”报道。李长春同志不仅两次批示肯定,而且先后布置近20个选题让栏目调查求证。栏目的一些报道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比如2013年刊发的“探寻PX之惑”4篇“求证”文章,从科学研究、产业发展、国际竞争等角度对PX发展现状和前景进行调查,回应公众疑问,引起社会关注,一些地方政府将4篇报道结集成册,还向栏目组索取报道资料开展学习。
但同时,作为一个主要针对谣言进行求证的调查性栏目,“求证”还要克服一些特殊困难:
一是证“伪”、证“无”难。很多时候,证明“有”比较简单,而要证明“无”就不太容易。在证“无”的过程中,必须有强大的证据链条支撑,哪怕某一个小的环节有疏漏,存在一个反例,整个论点就会不成立。为此,栏目编辑可谓煞费苦心。
二是谣言改头换面反复出现。网络谣言的产生和传播往往具有非理性、情绪化的特点,社会转型期存在种种矛盾,一些人内心的不安全感和焦虑与网络谣言交织在一起,呈现出复杂的状态。即使真相被揭示出来,很多人依然在情感上选择不接受或不相信。这种社会心态让不少谣言反复出现。
三是一些政府部门不回应。在很多争议性新闻事件中,即使“求证”记者多方沟通,一些机构、部门依然出于各种考虑,拒绝甚至阻挠记者进一步深入调查采访。政府部门之所以不回应,主要存在这几种心态:1.自恃权威,对网上声音不屑回应;2.在一些事件上存在监管失职,自觉心虚,不敢回应;3.怕引火烧身,承担责任,不愿回应。与常规新闻报道相比,调查性报道往往阻力重重、不易成稿。事实上,在近3年的实践中,“求证”栏目虽然刊登了近200期稿件,但还有很多稿件因各种原因最终“夭折”,成为栏目的遗憾。
四是社会整体公信力的降低削弱了媒体的社会认可度。在很多时候,“求证”栏目不仅是在与谣言斗争,更是在与谣言背后的情绪斗争。辟谣其实是在改变人们的立场,故而异常艰难。这些新情况要求我们,不能仅仅呈现调查结果,还应注意背后复杂的舆论生态,要针对社会情绪做好解读工作。面对新情况,我们主要做了以下探索:
1.针对网络特点构建传播平台,改进报道方法,增加网友对主流媒体报道的接受度。我们开设了“求证”栏目微信公众平台,每期报道通过微信及时推送,利用新手段扩大影响。接下来,我们还将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展开更多尝试,比如介绍“求证”报道的采编过程、对反复谣言进行及时回应等。
2.采编阶段观照读者接受度,通过有建设性、引导性的言论解读社会情绪。有时,虽然新闻事件是谣言,但背后反映的问题却值得有关方面重视。栏目在辟谣的同时提出建设性意见,推动问题解决,促进社会和谐,是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的重要途径。
3.刊登稿件后加强报网互动、后续联动,进一步释疑解惑。“求证”栏目与人民网联动,对一些采访过程进行全程摄像制作视频,通过二维码链接网页的形式进行报网互动;同时,还与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合作,推出多期“答疑”,针对热点事件中的网友疑问,及时回应,释疑解惑。
4.进一步提高时效性。通过多种努力,栏目在部分报道上体现了快速反应与独家报道,但总体而言,还需要提高时效性。
中央领导同志曾经指出,在重大灾难和社会事件面前,阻击谣言是重要的战斗。面对复杂多变的舆情,主流媒体失语会给谣言的传播留下空间。回击谣言、释疑解惑,是主流媒体必须坚持的责任担当。探寻真相,击破谬误,求证没有终点。
(作者单位:人民日报社)
编校:董方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