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识别人才,教育人才,是千年不变的话题。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的潜能;实现学生的理想;锻造出社会急需的高素质人才。这些与家庭、学校、社会、老师、学生、父母等密切相关。诸方面因素形成同方向的合力,将会带来良好的效果。取得各方共赢的结局。
关键词 哈佛;剑桥;因材施教;不教而教
1引言
女儿二次放弃了进入剑桥大学学习的机会,终于成功地申请上了哈佛大学商学院的工商管理学硕士研究生,完成了她求学道路上的又一个台阶。同事朋友们在向我表示祝福的同时,亦有询问教子成长经验和体会。虽然说读书仅是人生过程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而不是成功与否的标志,但是将这一步走好对于一个普通家庭来说还是很重要的。学历不能代表能力,但是学历与能力有关,与毕业后的就业趋向有关这也是不争的共识。一个人的出生不能由人选择,但是走什么道理是可以选择的,这种选择虽然重在本人,但是,父母的教育与参谋作用还是能起作用的。在此抛砖引玉,谈几点看法供盼子成龙和望女成凤的家长们思考。
2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一个很古老的话题,但这个法则却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困难,我在学校从教几十年,有一门课程叫做《金属材料及热处理》,我常对学生们说:“不同成分的材料常具有不同的性能;不同性能的材料应该用在不同的地方去完成不同的功能,合理地利用材料既可以节省成本,又可以提高机械的效率和使用寿命,也是学习这门课程的目的所在”。
人材和工程材料的不同之处仅在于人才是用于社会,工程材料则是用于工程和机械上。共同之处则是合理使用就是成功。否则就会出现问题或事故,甚至于有时会产生灾难性的后果而令人疼不欲生。有这么一对夫妻,都在学校工作,目睹别人家的孩子去了这个大学那个大学,或许是面子或许是其他什么考虑,二口子对孩子的学习要求特别严,中小学阶段给孩子转了几次学,甚至一度将孩子转去北京的中学学习,可是孩子的学习成绩依然不见有多大起色。最终结局是孩子离家出走至今未归。现在二口子均已退休,终日在家以泪洗面,后悔不已。
我对自己孩子学习能力的认识和培养目标的选择上也不是一下子就确定下来的。在孩子很小的时候,有一次全家人去一家动物园游玩,因为有一件事情要去处理,我只好把孩子放在一颗大树底下,让她不要到处跑,爸爸办点事情马上就来。当我迅速办完事情回来的时候,发现女儿二只小眼睛盯着地上不停地转。走近后才发现是女儿竟然对地上的一小群蚂蚁的运动规律产生了兴趣。通过此事我发现女儿的注意力很集中,感觉孺子可教也。单位里有一个同事的儿子是上海交通大学少年班的学生,14岁进大学。我在羡慕别人孩子大器早成都时候,也曾经想将女儿培养成重点大学少年班的学生。但是我很快发现这条路走不通,因为学习时间一延长孩子就经常生病。这使我很快意识到加大孩子的学习任务会累坏孩子,拔苗助长极不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发育,保证孩子每天的休息和娱乐时间不少于其他孩子是非常必要的。
按照武汉市当时的教育政策,小孩子在幼儿园要上一年的小班,一年中班,一年大班。然后至少要上半年的学前班才进入小学一年级就读。而且读小学一年级时孩子必须年满6.5岁。可是我女儿是85年7月底出生,到91年秋天才刚满6岁另一个月。如果91年不入学的话,等到92年再入学那就7岁多了。考虑到中小学学制共有12年,大学毕业后还有研究生教育。我和妻子商量决定提前送孩子进小学学习。我们二口子当时都在铁路上的中等专业学校任教,恰好隔壁的好邻居阮老师正在我们辖区孩子们对口的小学任教。于是我们就托邻居帮忙开后
门提前将孩子送进小学一年级。因为是行业系统内部的小学,又因为有熟人介绍,所以那所铁路小学(当时叫做铁四小)也没有去认真从户籍本上审核孩子的年龄月份就顺利入学了。
但是随后一个小问题随之产生了,孩子班上的其他小朋友们都经过了半年以上的学前班教育,汉语拼音都学过了一遍。而我女儿则没学过汉语拼音,这岂不是会导致孩子跟不上别的孩子吗?女儿在学校学习了一天后也回来说语文课老师在教拼音,班上同学们都学过过拼音。老师提问时别的小朋友们手都举起老高,自己不敢举手,因为以前没学过不会拼。好在妻子读小学时学过拼音,于是她就在家里对孩子进行汉语拼音的速成训练。另我没想到的是一个月以后,女儿的汉语拼音不光跟上了其他小朋友,还参加了学校的汉语拼音直呼音节比赛并得了一张奖状。这件事情使我们二口子兴奋不已。我视乎感觉到孩子在语言学习上有相当的天赋。如果将来学文科将不会吃亏。这也许就是女儿由原来偏理科逐渐转入到文科上来的原因吧。其实女儿现在哈佛大学所读的MBA就是单纯的文科。应该说,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女儿的理科成绩还是可圈可点的,但是我始终没有在数理化方面消耗太多的时间。这是基于对她从小时候表现出来的对细小事物的关注和语言学习方面的天赋而作出的方向选择。
从目前看来,女儿的成长道路是对还是错,现在难于定论。但是,不照搬别人的经验,因材施教这应该是没有错的。
3全面发展
理论上说来,中小学属于通才教育。高等教育才属于专才教育。因而中小学教育也叫基础教育。但是,目前有不少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小学三年级就对孩子进行数学培优,参加奥数培训,比赛。孩子们累的昏头转向,家长们也忙的不亦乐乎。诚然;是有的孩子在这条路上走通了。我女儿的表弟冯郎就是如此,小学三年级开始数学培优,初中进了武汉市武珞路中学,高中时被著名的华师一附中录取为奥数班的特等生,主攻物理奥林匹克竞赛。高二时得了全国物理奥林匹克全国总决赛的第二名并因此进入国家物理奥林匹克集训队和被北京大学物理系免试录取,现在冯郎正在美国纽约大学攻读物理学博士学位。
可是,我也看到大多数孩子在这条路上是没有走通。有的孩子因为文化课的学习太畸形,高考总分太低连一个二本都没有考上;甚至有的孩子连理想的高中都进不去。这实在是事倍功半而得不偿失。幸运的是我没有让自己的孩子踏上这条路。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武汉市,让自己的孩子进入武汉市外国语学校读初中和高中是很多家长的共识。我也不例外,自己年轻时未能读上研究生和出国深造不也是因为小时没有学外语而输在了起跑线上吗?但是当时武汉外国语学校的招生要公开考语文和数学二门课程。数学试卷里有不少带有竞赛性质的试题。不少学生家长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能考上外校而拼命地让孩子参加各种数学奥赛班。受当时的环境影响,我的孩子也参加了若干次铁路上组织的培优班,但是我却没有让孩子在上面花费太多的时间。除了适量做一些高难度的数学题外,我还买来磁带教孩子从国际音标开始学习英语,另外也给孩子一些时间看语文方面的课外书籍,每星期六和星期日还留下一半的时间让孩子去玩或带孩子去娱乐。 在一万多小学生参加的公开考试后不久,武汉市外国语学校发布了新生录取名单,女儿以总分212分的成绩位列第12名。这个名次虽不很出众,但经过半年的初中生活学习后我发现。原来入学总分排前几名的学生基本上全退出了前几名的位置。倒是自己女儿进了前几名,这应该就是全面发展与过度培优导致的结果吧。
在整个初中学习期间,是让女儿通过奥赛获奖的方式进入国家重点大学还是走正常高考的路线这是摆在我们二口子面前的一道难题。我们经过深思熟虑后决定还是将立足点放在高考上。这样做的原因:1;风险较小,机会较大。2;利于孩子全面发展而不是畸形发展。3;有利于大学读完后的研究生教育和出国深造。4;全面掌握各方面的知识有利于将来工作和就业。
基于上述的几点考虑。在初中阶段我们对孩子的培优是有节制的。这就是数学方面适当做一些有相当难度的奥数题和高中阶段的数学基本内容以利于孩子有能力参加一些数学竞赛。大量时间则留给孩子学习外语、扩大外语的词汇量,平衡学习其它各科目。在三年初中期间,女儿在数学竞赛方面虽然有些小的成功,但总的说来成绩不是很突出。除了初二的希望杯得了一块银牌外,未见其它突出的竞赛成绩。但是英语能力方面则进步巨大。按那时大学英语六级的标准进行测试,她可以得分70%左右,通过国内的英语六级考试已经不在话下。这就为随后高中阶段获取新加坡奖学金去新加坡留学奠定了基础。
4谨慎放飞
有人说:机会往往是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看来这句话是有道理的。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当人有远虑时就可能会有所收获。事前研究别人是怎么做的这永远比事后羡慕别人的成功会更有益。
2000年夏天。因为新加坡与中国间的教育交流关系,新加坡南洋女子中学来湖北招收应届初中毕业生若干名。女儿很幸运获得了武汉外国语学校的推荐参加了集中考试。试题是由对方带来的,监考老师也是对方老师。考三门课;华文作文、英语和数学。参加考试的有来自湖北各地的诸如黄冈中学、黄石中学、天门中学、京山中学、武汉市外国语学校、华师一附中、省实验中学、水果湖中学等十余所重点中学的应届优秀初中毕业生。经过一整天的紧张考试。当晚公布录取名单。很荣幸;女儿不负众望,名列榜首。
新加坡方面的招生人员列出了政策和要求:此批学生到达新加坡后。学制分为二个阶段。首先在新加坡南洋女子中学读二年中学(中三和中四),这二年由新加坡中华总商会提供全额奖学金,后二年升入初级学院(相当于国内的高二和高三),如果成绩符合要求,则由新加坡教育部提供全额奖学金。除包吃包住外每年给2200新加坡元零花钱。这四年读书所耗费的奖学金不必以服务的方式回报。但上大学后如享受了新加坡方面的奖学金则需工作几年来回报。
是放孩子出国去读本科还是出国去读研究生?当时在国内是颇有争议的话题。较多的观点认为放孩子去接受国外的研究生教育比较合适。因为国外的本科教育已经普及为大众化的教育。国内的本科教育还有相当的精英教育特征,很多人认为国内的本科质量高于国外。但受于实验条件限制,国外的研究生教育水平则高于国内。高中刚毕业就出国,孩子心智发育尚不完全。易于受不良行为干扰。本科学制较长,如无奖学金则自费费用一般家庭难于承受。在国外读研究生一般较易于申请上奖学金,孩子年龄也大些,自理能力和鉴别是非的能力基本形成,风险将小些。
与我女儿一同去新加坡留学的这一批孩子既不是高中毕业生,也不是大学本科毕业生,而是15岁左右的初中毕业生。她们去国外还得继续完成中学阶段的学业,然后在新加坡参加英联邦系统的A水准考试。她们是完完全全的少年留学生。这条路是有相当大的风险。我和妻子进行了认真的讨论研究才决定放孩子走出国门去当一个少年留学生。
事情往往就是这样;风险越大,机遇也越大。15岁出去留学虽然不利因素很多。但有利因素也不少。中学阶段接受国外教育对提高英语水平更有利;对锻炼生存能力有利;对申请国外顶尖大学有利。新加坡华人占绝大多数。具有中华文化氛围。只要通过网络等现代化的手段继续关注孩子的健康成长,那就可以扬长避短,走通这条艰难的工薪阶层的求学之路。
被录取的孩子们全都出去了。四年后这批孩子中约有一半以各种奖学金的形式留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学习本科课程,一部分家庭条件较好的又申请上了部分奖学金的孩子则去了美国和英国的知名大学。这些大学有:麻省理工大学、普林斯顿大学、杜克大学、西北大学、剑桥大学、伦敦大学等。我女儿也被剑桥大学金融数学专业录取,但由于奖学金过少,自费部分过大,家庭收入无法承担而被迫放弃。一所美国的不错的大学给了一个候补全额奖学金名额,但没有候补上。其他美国大学不同意给予全额奖学金。最终女儿极不情愿地走进了新加坡国立大学的金融数学专业,全额奖学金由新加坡航空公司提供,毕业后按所受本科教育年限去航空公司服务相应长的时间。
少年留学,对还是错;利多还是弊多。这不是个答案唯一的选择题。在我看来;少年留学,成功失败都有可能。关键是看父母和留学所在学校如何谨慎而有效地管理。
5不教而教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有人说是教育相长;也有人说是不教而教。这看起来似乎都有道理。在我看来后者比前者更重要,一个人的学习应该是终身的,但一个人的生命又是十分有限的。社会总是在不断地前进中,后人应该超越前人。年轻人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由要我学习转为我要学习、由向教师学习转为向书本学习才能说是学习进步了。学会学习的方法比学习知识本身更为重要,这样也就达到了不教而教。
女儿在小学时对一些较难的数学题,我采取的是逐一讲解的方法,英文的学习则是从国际音标开始,对照磁带一遍一遍矫正发音。初中后,对于各门学科的学习则是有选择地购买一些有价值的参考书让她自己去看,实在是看不懂的则是讨论式的讲解。高中时已经去了新加坡,对于学习上的疑难问题,她已经学会了自己去图书馆借参考书来解决问题了。由于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问题解决的较早,因此女儿在国外的学习一直较其他学生适应的更快。出国后的第一学年下来,在英语还未完全赶上新加坡当地学生的前提下,得了班级第一和年级第二的好成绩,美国数学竞赛得分146.5/150(仅一道小题无时间而来不及作出),美国数学邀请赛则进入全世界参赛女学生中的前20名。O水准考试10科全优(全为A1);A水准考试全优并被英国剑桥大学数学金融专业录取。
高中阶段学习上的问题,我们管得不多。但是也不等于什么都不管。但这种管教已经由说教改为讨论与参谋。诸如讨论如何与老师和同学处理好关系;打算在大学里学什么专业;将来从事什么类型的工作等等。
在对待年满十八周岁的成年孩子的教育方面,有些家长在认识上存在误区。一些家长认为,孩子已经长大成人,不必再管任何事情,一切由孩子作主。我认为这是不对的。孩子虽然长大,但是社会经历很浅薄,会在一些问题上认识不足,经常片面的看问题,有可能会做出终身后悔的决定。我女儿 的一个与她一同去新加坡留学的女生,自小对电影艺术感兴趣,在新加坡完成中学教育后,毅然决然地报考了美国一所并非很出名的大学的电影导演专业,家里为此也投入了不少学费和生活费,结果毕业后至今没有找到相应的工作而处于失业状态。现在本人也感到后悔莫及。
女儿在新加坡报考大学时也曾经对国外的心理学研究很感兴趣,我没有直接反对女儿的好奇心,但是我将自己收集到的有关该专业的就业问题及自己的忧虑讲出来与女儿一起讨论,结合家庭经济承受能力的现实,最终说服女儿放弃了这个专业。现在女儿经过近八年的学习工作体验,她已经体会到了集思广益的甜头。当年放弃自己不成熟的兴趣而接受父亲的意见并没有错。
孩子因年幼而在认识客观事物上出现偏差,有时会导致若干年后难以弥补的痛苦。父母作为长辈应该从长远考虑而设法及时纠正,决不能怕得罪孩子而保持沉默。与孩子一起探讨人生与社会,让孩子自己去纠正偏差这应该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善事。当年在新加坡报考大学时我们曾经动员女儿报考哈佛大学被女儿拒绝了。但是由新加坡大学毕业后在新加坡航空公司工作了三年半后(原计划服务四年,因女儿是特等优秀毕业生而提前半年毕业所以服务期也相应缩短了半年),女儿除了再次报考英国剑桥大学工商管理学研究生外还自己决定报考哈佛大学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并全部获得成功,这件事情的发生既在意料之外,亦在情理之中。高兴之余,我也体会到了什么叫不教而教。愿天下所有孩子都能实现梦想;愿天下所有父母都能如愿以偿。
关键词 哈佛;剑桥;因材施教;不教而教
1引言
女儿二次放弃了进入剑桥大学学习的机会,终于成功地申请上了哈佛大学商学院的工商管理学硕士研究生,完成了她求学道路上的又一个台阶。同事朋友们在向我表示祝福的同时,亦有询问教子成长经验和体会。虽然说读书仅是人生过程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而不是成功与否的标志,但是将这一步走好对于一个普通家庭来说还是很重要的。学历不能代表能力,但是学历与能力有关,与毕业后的就业趋向有关这也是不争的共识。一个人的出生不能由人选择,但是走什么道理是可以选择的,这种选择虽然重在本人,但是,父母的教育与参谋作用还是能起作用的。在此抛砖引玉,谈几点看法供盼子成龙和望女成凤的家长们思考。
2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一个很古老的话题,但这个法则却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困难,我在学校从教几十年,有一门课程叫做《金属材料及热处理》,我常对学生们说:“不同成分的材料常具有不同的性能;不同性能的材料应该用在不同的地方去完成不同的功能,合理地利用材料既可以节省成本,又可以提高机械的效率和使用寿命,也是学习这门课程的目的所在”。
人材和工程材料的不同之处仅在于人才是用于社会,工程材料则是用于工程和机械上。共同之处则是合理使用就是成功。否则就会出现问题或事故,甚至于有时会产生灾难性的后果而令人疼不欲生。有这么一对夫妻,都在学校工作,目睹别人家的孩子去了这个大学那个大学,或许是面子或许是其他什么考虑,二口子对孩子的学习要求特别严,中小学阶段给孩子转了几次学,甚至一度将孩子转去北京的中学学习,可是孩子的学习成绩依然不见有多大起色。最终结局是孩子离家出走至今未归。现在二口子均已退休,终日在家以泪洗面,后悔不已。
我对自己孩子学习能力的认识和培养目标的选择上也不是一下子就确定下来的。在孩子很小的时候,有一次全家人去一家动物园游玩,因为有一件事情要去处理,我只好把孩子放在一颗大树底下,让她不要到处跑,爸爸办点事情马上就来。当我迅速办完事情回来的时候,发现女儿二只小眼睛盯着地上不停地转。走近后才发现是女儿竟然对地上的一小群蚂蚁的运动规律产生了兴趣。通过此事我发现女儿的注意力很集中,感觉孺子可教也。单位里有一个同事的儿子是上海交通大学少年班的学生,14岁进大学。我在羡慕别人孩子大器早成都时候,也曾经想将女儿培养成重点大学少年班的学生。但是我很快发现这条路走不通,因为学习时间一延长孩子就经常生病。这使我很快意识到加大孩子的学习任务会累坏孩子,拔苗助长极不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发育,保证孩子每天的休息和娱乐时间不少于其他孩子是非常必要的。
按照武汉市当时的教育政策,小孩子在幼儿园要上一年的小班,一年中班,一年大班。然后至少要上半年的学前班才进入小学一年级就读。而且读小学一年级时孩子必须年满6.5岁。可是我女儿是85年7月底出生,到91年秋天才刚满6岁另一个月。如果91年不入学的话,等到92年再入学那就7岁多了。考虑到中小学学制共有12年,大学毕业后还有研究生教育。我和妻子商量决定提前送孩子进小学学习。我们二口子当时都在铁路上的中等专业学校任教,恰好隔壁的好邻居阮老师正在我们辖区孩子们对口的小学任教。于是我们就托邻居帮忙开后
门提前将孩子送进小学一年级。因为是行业系统内部的小学,又因为有熟人介绍,所以那所铁路小学(当时叫做铁四小)也没有去认真从户籍本上审核孩子的年龄月份就顺利入学了。
但是随后一个小问题随之产生了,孩子班上的其他小朋友们都经过了半年以上的学前班教育,汉语拼音都学过了一遍。而我女儿则没学过汉语拼音,这岂不是会导致孩子跟不上别的孩子吗?女儿在学校学习了一天后也回来说语文课老师在教拼音,班上同学们都学过过拼音。老师提问时别的小朋友们手都举起老高,自己不敢举手,因为以前没学过不会拼。好在妻子读小学时学过拼音,于是她就在家里对孩子进行汉语拼音的速成训练。另我没想到的是一个月以后,女儿的汉语拼音不光跟上了其他小朋友,还参加了学校的汉语拼音直呼音节比赛并得了一张奖状。这件事情使我们二口子兴奋不已。我视乎感觉到孩子在语言学习上有相当的天赋。如果将来学文科将不会吃亏。这也许就是女儿由原来偏理科逐渐转入到文科上来的原因吧。其实女儿现在哈佛大学所读的MBA就是单纯的文科。应该说,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女儿的理科成绩还是可圈可点的,但是我始终没有在数理化方面消耗太多的时间。这是基于对她从小时候表现出来的对细小事物的关注和语言学习方面的天赋而作出的方向选择。
从目前看来,女儿的成长道路是对还是错,现在难于定论。但是,不照搬别人的经验,因材施教这应该是没有错的。
3全面发展
理论上说来,中小学属于通才教育。高等教育才属于专才教育。因而中小学教育也叫基础教育。但是,目前有不少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小学三年级就对孩子进行数学培优,参加奥数培训,比赛。孩子们累的昏头转向,家长们也忙的不亦乐乎。诚然;是有的孩子在这条路上走通了。我女儿的表弟冯郎就是如此,小学三年级开始数学培优,初中进了武汉市武珞路中学,高中时被著名的华师一附中录取为奥数班的特等生,主攻物理奥林匹克竞赛。高二时得了全国物理奥林匹克全国总决赛的第二名并因此进入国家物理奥林匹克集训队和被北京大学物理系免试录取,现在冯郎正在美国纽约大学攻读物理学博士学位。
可是,我也看到大多数孩子在这条路上是没有走通。有的孩子因为文化课的学习太畸形,高考总分太低连一个二本都没有考上;甚至有的孩子连理想的高中都进不去。这实在是事倍功半而得不偿失。幸运的是我没有让自己的孩子踏上这条路。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武汉市,让自己的孩子进入武汉市外国语学校读初中和高中是很多家长的共识。我也不例外,自己年轻时未能读上研究生和出国深造不也是因为小时没有学外语而输在了起跑线上吗?但是当时武汉外国语学校的招生要公开考语文和数学二门课程。数学试卷里有不少带有竞赛性质的试题。不少学生家长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能考上外校而拼命地让孩子参加各种数学奥赛班。受当时的环境影响,我的孩子也参加了若干次铁路上组织的培优班,但是我却没有让孩子在上面花费太多的时间。除了适量做一些高难度的数学题外,我还买来磁带教孩子从国际音标开始学习英语,另外也给孩子一些时间看语文方面的课外书籍,每星期六和星期日还留下一半的时间让孩子去玩或带孩子去娱乐。 在一万多小学生参加的公开考试后不久,武汉市外国语学校发布了新生录取名单,女儿以总分212分的成绩位列第12名。这个名次虽不很出众,但经过半年的初中生活学习后我发现。原来入学总分排前几名的学生基本上全退出了前几名的位置。倒是自己女儿进了前几名,这应该就是全面发展与过度培优导致的结果吧。
在整个初中学习期间,是让女儿通过奥赛获奖的方式进入国家重点大学还是走正常高考的路线这是摆在我们二口子面前的一道难题。我们经过深思熟虑后决定还是将立足点放在高考上。这样做的原因:1;风险较小,机会较大。2;利于孩子全面发展而不是畸形发展。3;有利于大学读完后的研究生教育和出国深造。4;全面掌握各方面的知识有利于将来工作和就业。
基于上述的几点考虑。在初中阶段我们对孩子的培优是有节制的。这就是数学方面适当做一些有相当难度的奥数题和高中阶段的数学基本内容以利于孩子有能力参加一些数学竞赛。大量时间则留给孩子学习外语、扩大外语的词汇量,平衡学习其它各科目。在三年初中期间,女儿在数学竞赛方面虽然有些小的成功,但总的说来成绩不是很突出。除了初二的希望杯得了一块银牌外,未见其它突出的竞赛成绩。但是英语能力方面则进步巨大。按那时大学英语六级的标准进行测试,她可以得分70%左右,通过国内的英语六级考试已经不在话下。这就为随后高中阶段获取新加坡奖学金去新加坡留学奠定了基础。
4谨慎放飞
有人说:机会往往是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看来这句话是有道理的。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当人有远虑时就可能会有所收获。事前研究别人是怎么做的这永远比事后羡慕别人的成功会更有益。
2000年夏天。因为新加坡与中国间的教育交流关系,新加坡南洋女子中学来湖北招收应届初中毕业生若干名。女儿很幸运获得了武汉外国语学校的推荐参加了集中考试。试题是由对方带来的,监考老师也是对方老师。考三门课;华文作文、英语和数学。参加考试的有来自湖北各地的诸如黄冈中学、黄石中学、天门中学、京山中学、武汉市外国语学校、华师一附中、省实验中学、水果湖中学等十余所重点中学的应届优秀初中毕业生。经过一整天的紧张考试。当晚公布录取名单。很荣幸;女儿不负众望,名列榜首。
新加坡方面的招生人员列出了政策和要求:此批学生到达新加坡后。学制分为二个阶段。首先在新加坡南洋女子中学读二年中学(中三和中四),这二年由新加坡中华总商会提供全额奖学金,后二年升入初级学院(相当于国内的高二和高三),如果成绩符合要求,则由新加坡教育部提供全额奖学金。除包吃包住外每年给2200新加坡元零花钱。这四年读书所耗费的奖学金不必以服务的方式回报。但上大学后如享受了新加坡方面的奖学金则需工作几年来回报。
是放孩子出国去读本科还是出国去读研究生?当时在国内是颇有争议的话题。较多的观点认为放孩子去接受国外的研究生教育比较合适。因为国外的本科教育已经普及为大众化的教育。国内的本科教育还有相当的精英教育特征,很多人认为国内的本科质量高于国外。但受于实验条件限制,国外的研究生教育水平则高于国内。高中刚毕业就出国,孩子心智发育尚不完全。易于受不良行为干扰。本科学制较长,如无奖学金则自费费用一般家庭难于承受。在国外读研究生一般较易于申请上奖学金,孩子年龄也大些,自理能力和鉴别是非的能力基本形成,风险将小些。
与我女儿一同去新加坡留学的这一批孩子既不是高中毕业生,也不是大学本科毕业生,而是15岁左右的初中毕业生。她们去国外还得继续完成中学阶段的学业,然后在新加坡参加英联邦系统的A水准考试。她们是完完全全的少年留学生。这条路是有相当大的风险。我和妻子进行了认真的讨论研究才决定放孩子走出国门去当一个少年留学生。
事情往往就是这样;风险越大,机遇也越大。15岁出去留学虽然不利因素很多。但有利因素也不少。中学阶段接受国外教育对提高英语水平更有利;对锻炼生存能力有利;对申请国外顶尖大学有利。新加坡华人占绝大多数。具有中华文化氛围。只要通过网络等现代化的手段继续关注孩子的健康成长,那就可以扬长避短,走通这条艰难的工薪阶层的求学之路。
被录取的孩子们全都出去了。四年后这批孩子中约有一半以各种奖学金的形式留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学习本科课程,一部分家庭条件较好的又申请上了部分奖学金的孩子则去了美国和英国的知名大学。这些大学有:麻省理工大学、普林斯顿大学、杜克大学、西北大学、剑桥大学、伦敦大学等。我女儿也被剑桥大学金融数学专业录取,但由于奖学金过少,自费部分过大,家庭收入无法承担而被迫放弃。一所美国的不错的大学给了一个候补全额奖学金名额,但没有候补上。其他美国大学不同意给予全额奖学金。最终女儿极不情愿地走进了新加坡国立大学的金融数学专业,全额奖学金由新加坡航空公司提供,毕业后按所受本科教育年限去航空公司服务相应长的时间。
少年留学,对还是错;利多还是弊多。这不是个答案唯一的选择题。在我看来;少年留学,成功失败都有可能。关键是看父母和留学所在学校如何谨慎而有效地管理。
5不教而教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有人说是教育相长;也有人说是不教而教。这看起来似乎都有道理。在我看来后者比前者更重要,一个人的学习应该是终身的,但一个人的生命又是十分有限的。社会总是在不断地前进中,后人应该超越前人。年轻人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由要我学习转为我要学习、由向教师学习转为向书本学习才能说是学习进步了。学会学习的方法比学习知识本身更为重要,这样也就达到了不教而教。
女儿在小学时对一些较难的数学题,我采取的是逐一讲解的方法,英文的学习则是从国际音标开始,对照磁带一遍一遍矫正发音。初中后,对于各门学科的学习则是有选择地购买一些有价值的参考书让她自己去看,实在是看不懂的则是讨论式的讲解。高中时已经去了新加坡,对于学习上的疑难问题,她已经学会了自己去图书馆借参考书来解决问题了。由于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问题解决的较早,因此女儿在国外的学习一直较其他学生适应的更快。出国后的第一学年下来,在英语还未完全赶上新加坡当地学生的前提下,得了班级第一和年级第二的好成绩,美国数学竞赛得分146.5/150(仅一道小题无时间而来不及作出),美国数学邀请赛则进入全世界参赛女学生中的前20名。O水准考试10科全优(全为A1);A水准考试全优并被英国剑桥大学数学金融专业录取。
高中阶段学习上的问题,我们管得不多。但是也不等于什么都不管。但这种管教已经由说教改为讨论与参谋。诸如讨论如何与老师和同学处理好关系;打算在大学里学什么专业;将来从事什么类型的工作等等。
在对待年满十八周岁的成年孩子的教育方面,有些家长在认识上存在误区。一些家长认为,孩子已经长大成人,不必再管任何事情,一切由孩子作主。我认为这是不对的。孩子虽然长大,但是社会经历很浅薄,会在一些问题上认识不足,经常片面的看问题,有可能会做出终身后悔的决定。我女儿 的一个与她一同去新加坡留学的女生,自小对电影艺术感兴趣,在新加坡完成中学教育后,毅然决然地报考了美国一所并非很出名的大学的电影导演专业,家里为此也投入了不少学费和生活费,结果毕业后至今没有找到相应的工作而处于失业状态。现在本人也感到后悔莫及。
女儿在新加坡报考大学时也曾经对国外的心理学研究很感兴趣,我没有直接反对女儿的好奇心,但是我将自己收集到的有关该专业的就业问题及自己的忧虑讲出来与女儿一起讨论,结合家庭经济承受能力的现实,最终说服女儿放弃了这个专业。现在女儿经过近八年的学习工作体验,她已经体会到了集思广益的甜头。当年放弃自己不成熟的兴趣而接受父亲的意见并没有错。
孩子因年幼而在认识客观事物上出现偏差,有时会导致若干年后难以弥补的痛苦。父母作为长辈应该从长远考虑而设法及时纠正,决不能怕得罪孩子而保持沉默。与孩子一起探讨人生与社会,让孩子自己去纠正偏差这应该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善事。当年在新加坡报考大学时我们曾经动员女儿报考哈佛大学被女儿拒绝了。但是由新加坡大学毕业后在新加坡航空公司工作了三年半后(原计划服务四年,因女儿是特等优秀毕业生而提前半年毕业所以服务期也相应缩短了半年),女儿除了再次报考英国剑桥大学工商管理学研究生外还自己决定报考哈佛大学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并全部获得成功,这件事情的发生既在意料之外,亦在情理之中。高兴之余,我也体会到了什么叫不教而教。愿天下所有孩子都能实现梦想;愿天下所有父母都能如愿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