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为验证低温等离子体反应器除臭系统对臭气的去除能力,以餐厨垃圾处置中心外排臭气为研究对象进行中试研究。结果表明:当低温等离子体注入功率在5~20kW范围内时,随着注入功率的增加,臭气中各污染物的降解率逐渐提升,其中柠檬烯的降解率最高为90.5%,臭气中各污染物的降解率与反应时间呈正相关关系。利用O3分解催化剂可显著降低尾气中O3的逃逸浓度,催化分解模块对O3的平均催化分解率可达86.8%。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验证低温等离子体反应器除臭系统对臭气的去除能力,以餐厨垃圾处置中心外排臭气为研究对象进行中试研究。结果表明:当低温等离子体注入功率在5~20kW范围内时,随着注入功率的增加,臭气中各污染物的降解率逐渐提升,其中柠檬烯的降解率最高为90.5%,臭气中各污染物的降解率与反应时间呈正相关关系。利用O3分解催化剂可显著降低尾气中O3的逃逸浓度,催化分解模块对O3的平均催化分解率可达86.8%。
其他文献
黄炎培是中国近代教育家群体中崇尚知行统一、注重职业教育调查、一贯坚持调查且调查成果十分显著的创新型教育家。调查研究是黄炎培观察民国教育问题、探索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的有效方法,也是其职业教育思想产生与发展的基础。发展职业教育需要继承黄炎培务求实际、理必求真的精神。
本科职业教育的出现突破了高职教育学历层次上的限制,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通过分析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办学形式、本科职业教育的办学特色,找到对标高校类型即应用型本科院校,调研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全过程,寻找本科职业教育与应用型本科教育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在目标定位、方案设计、教学过程、教材选择等方面的差异,并提出本科层次职业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应以能力为本、优化课程体系、强调产教融合等建议。
饮用水中的微生物,特别是病原微生物的识别与控制,是保障居民用水安全的关键要素之一.采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南方某镇自来水中的微生物多样性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变形
在中国,轨道交通已成为居民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其在惠及民生的同时,有力地带动了地方经济和产业链的发展,是名副其实的朝阳产业.然而,高铁站点的设备存在用电量大、能耗高等
通过考查不同温度下(在10~30℃内)好氧颗粒污泥(AGS)的硝化、反硝化及耦合脱氮性能,发现氨氧化菌及硝酸细菌的活性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且当温度在15~30℃内前者活性始终大于后者;温度在10~25℃时,异养菌活性随着温度的升高不断增大,但当温度为30℃时其活性减小;随着温度的升高AGS的硝化及反硝化性能不断提升,当温度≥20℃时,氨氮氧化逐渐转化为短程硝化。AGS对总无机氮的去除率随着温度的升高由23.84%增至59.61%,反应活化能不断减小,但同步硝化反硝化率整体呈减小趋势。
挥发性有机物(VOCs)是形成光化学烟雾的前体物,其在大气中的浓度水平直接影响光化学污染物臭氧(O3)的污染特征。2020年9月1日~10月15日,运用大气挥发性有机物快速连续自动监测系统对南京市区大气中116种VOCs进行监测。监测结果表明:南京市秋季大气中VOCs质量浓度在19.91~136.12μg/m3,平均质量浓度为45.65μg/m3。烷烃、卤代烃、OVOCs等组分对VOCs贡献较大,烯烃、OVOCs、芳香烃、烷烃等组分对O3生
为系统了解冬季太湖底泥细菌群落结构特点及环境影响因子,在全湖范围内采集16个点位样品,测定pH值、溶解氧(DO),电导率(EC)、温度(T)等水质指标和底泥总氮(TN)、总磷(TP)、硝态氮(NO-3-N),氨态氮(NH+4-N)、亚硝酸盐氮(NO-2-N)等元素指标,同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不同点位底泥细菌群落结构。结果表明:太湖大部分点位底泥中TP处于中度污染,竺山湖和
针对现有高速公路防噪声距离规定的不足,为实现高速公路沿线防噪声规划控制的差异化和精准化管理,研究制订不同交通量条件下的高速公路防噪声距离。以江苏省7条高速公路噪声实测数据为基础,以GB 3096—2008《声环境质量标准》2类声环境功能区夜间标准限值为标准,拟合噪声达标距离与交通量的数学关系,获得不同交通量条件下的噪声达标距离作为防噪声距离。当交通量为2万pcu/d至14万pcu/d时,高速公路防噪声距离建议为150 m至380 m。
新兴市场企业国际化程度日益提高,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实现技术进步是企业开展海外投资的重要战略决策。现有文献关于OFDI逆向技术外溢效应是否显著结论并不一致,且多以省际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缺少行业对OF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以此为突破点,研究母国不同行业异质吸收能力对OFDI逆向技术溢出的门槛效应。实证研究表明:OFDI逆向技术溢出对母国的技术进步有促进作用,且在不同行业间表现出明显的差异,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以及制造业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更加明显;门槛回归结果显示,吸收能力(研发资金强度和研发人员强度)的
作为一种制度化常规活动,科研在高职院校办学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离真正意义上的研究功能发挥仍然差之甚远。其根源在于在学术导向科研评价标准下,高职院校科研陷入了困境。为此,需要深化以应用导向为标准的高职院校科研评价体制机制改革:在评价理念上,走出传统科研评价中的功利主义误区;在评价重点上,关注科研对校企师生发展的促进作用;在评价方式上,系统推进科研评价创新性路径的实施。